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稻突变体与功能基因组学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突变体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材料。本文综述了水稻突变体的创制方法、变异的机制、水稻突变体,基因分类和数量、克隆的水稻重要基因的研究进展,包括1698个水稻突变体,基因的分类和43个克隆的水稻突变体基因,并提出了利用水稻突变体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是迄今为止第一个被测序的农作物。随着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以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为标志的后基因组时代已经到来。综述了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工作进展与方法,主要包括:表达序列标签(EST)c、DNA微阵列和DNA芯片、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和反向遗传学等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80年代第一株可育转基因水稻问世以来,水稻转化研究进展迅速。已采用包括农杆茵介导等许多转化方法。随着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以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为代表的后基因组时代已经到来。丰富的信息资源将为水稻功能基因的发掘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本文将对水稻功能基因组的研究进展及其方法等进行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4.
Ac/Ds标签系统与水稻功能基因组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2002年水稻基因组测序完成后,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正在成为水稻研究的重要内容.构建突变体库是研究功能基因组学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利用外源的Ac/Ds (Activator/Dissociation)标签系统是构建插入突变体库较为理想的方法,经过多年发展完善,其在水稻中已有广泛的应用,但仍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文章对Ac/Ds标签系统的转座行为及其构建突变体库的问题和优点进行了综述,总结了近年来Ac/Ds标签系统在水稻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利用Ac/Ds标签系统进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插入突变在水稻功能基因组学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饱和的基因突变体库是最直接、有效的分析鉴定基因功能的方法.根据插入突变源不同可分为T-DNA插入突变、转座子插入突变等.主要介绍这两种方法的原理及其在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并分析和讨论了插入突变在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基因组学研究随着模式生物基因组全序列测定的完成由结构基因组学阶段发展到功能基因组学阶段,基因组学成为当今最为活跃、最有影响的前沿学科.以结构基因组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功能基因组学中各学科因其原理不同及其关键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具有各自的应用范畴和发展趋势.功能基因组学不断渗透入现代科学的各领域,促成了适用于不同研究目的新兴学科的诞生.  相似文献   

7.
小麦的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小麦是异源多倍体植物,具有大的染色体组,并且基因组中重复序列所占比例较高,这些特征限制了小麦基因组研究的进展。比较基因组学方法为运用模式植物进行小麦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操作平台。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集中于基因组中转录表达的部分,基因功能的确定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对比较基因组学在小麦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和小麦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9.
基因组学相关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量新的概念不断涌现并相应产生了许多新兴学科,本文试图对当今研究的热点领域-基因组学,包括结构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较新兴的蛋白质组学、功能蛋白质组学及其相关概念、营养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及其相关概念和近期进展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0.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是一种常见的腐生真菌和条件致病菌,其次生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具有高度的致癌性和致畸性,严重危及人类和动物健康。近年来,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发展迅速,在真菌生长发育、挖掘真菌次级代谢产物以及研究包括黄曲霉毒素在内的真菌毒素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功能基因组学在研究黄曲霉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黄曲霉与其他曲霉之间的相互作用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然而,黄曲霉功能基因组学受到细胞壁难以破除、耐药性高、筛选标记少、缺陷型菌株构建费力耗时等因素的影响而发展缓慢。概述了黄曲霉的选择标记、遗传转化方法和黄曲霉毒素以及环匹阿尼酸(cyclopiazonic acid, CPA)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在提高黄曲霉基因操作效率方面的潜在策略。例如,构建缺乏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途径的菌株、Cre-loxP重组系统、CRISPR-Cas9等方法,为深入开展黄曲霉遗传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介绍近几年来水稻结构基因纽学、基因表达的大规模分析平台、全基因纽的突变群体库以及基因分离克隆方法上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Reverse Genetic Approaches for Functional Genomics of Rice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T-DNA and transposable elements e.g., Ds and Tos17, are used to generate a large number of insertional mutant lines in rice. Some carry the GUS or GFP reporter for gene trap or enhancer trap. These reporter systems are valuable for identifying tissue- or organ-preferential genes. Activation tagging lines have also been generated for screening mutants and isolating mutagenized genes. To utilize these resources more efficiently, tagged lines have been produced for reverse genetic approaches. DNA pools of the T-DNA tagged lines and Tos17 lines have been prepared for PCR screening of insertional mutants in a given gene. Tag end sequences (TES) of the inserts have also been produced. TES databases are beneficial for analyzing the func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rice genes.  相似文献   

14.
桉树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桉树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的研究进展作介绍。  相似文献   

15.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hina Rice Functional Genomics Program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China Rice Functional Genomics Program (CRFGP) was initiated in 1999 by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nder the National Basic Sciences Initiative and was expected to last for an initial period of five years. The CRFGP involves 20 research groups from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some major universities and focuses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genes controlling flowering, plant architecture, fertility, reproduction, metabolic controls and stress responses in rice through a combinatorial approach based on genetics, molecular biology and functional genomics as well as the gener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related to crop breeding and improvements. We will briefly describe the mission of the CRFGP as well as its recent progress.  相似文献   

16.
Recent highlights of the China Rice Functional Genomics Program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Xue Y  Li J  Xu Z 《Trends in genetics : TIG》2003,19(7):390-3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