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我国新入侵外来害虫美洲棘蓟马的外部形态和分子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洲棘蓟马Echinothrips americanus Morgan, 1913是新入侵我国的种类。本文报道了该虫各发育阶段的外部形态和分子鉴定结果。首先利用体视显微镜对美洲棘蓟马不同虫态的外部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拍照;再选择线粒体COⅠ基因中一段约430 bp的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将所得序列用于蓟马种类的分子鉴定。使用不同的矩阵和系统发育构建方法对待鉴定的蓟马以及另外38种蓟马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第1和2编码位点,利用NJ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可以较好地区别不同蓟马种类,可作为调查我国蓟马种类和分布的快速方便方法。最后对美洲棘蓟马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和防控对策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海岛小花蝽Orius maxidentex对美洲棘蓟马Echinothrips americanus的捕食情况及防治潜能,在27℃条件下研究了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雌成虫对美洲棘蓟马2龄若虫、伪蛹、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自身密度干扰效应及喜好性。结果表明:海岛小花蝽对美洲棘蓟马的捕食功能符合HollingⅡ、HollingⅢ模型,采用HollingⅡ模型拟合,海岛小花蝽雌成虫及5龄若虫对美洲棘蓟马2龄若虫捕食能力(a′/Th)最强,分别为52.97和58.15,捕食上限最大,分别为47.38头/d和49.22头/d;采用HollingⅢ模型拟合,海岛小花蝽雌成虫及5龄若虫对美洲棘蓟马2龄若虫捕食上限最大,分别为27.50头/d和27.41头/d。海岛小花蝽在捕食时存在自身密度干扰情况,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单头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逐渐降低,分摊竞争强度逐渐增大,表明海岛小花蝽对美洲棘蓟马的捕食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符合Hassell-Varley干扰模型。捕食选择性试验表明,海岛小花蝽更偏向于捕食美洲棘蓟马2龄若虫,其次为成虫,对伪蛹偏好性最弱。综上所述,海岛小花蝽对美洲棘蓟马有较...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吉野蓟马属roshinothrips Kud(6),1985(蓟马科,蓟马亚科)在中国的1新种,天目山吉野蓟马γ.tianmushanensis Mirab-balou et Chen.sp.nov.,并编制了该属分种检索表.该种生活于杂草上.此外,还记述了蓟马亚科中国1新纪录属,伪蓟马属Pseudoxythrips Priesner,1940及中国1新纪录种,齿伪蓟马 Pseudoxythrips dentatus( Knechtel,1923).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吉野蓟马属Yoshinothrips Kud,1985(蓟马科,蓟马亚科)在中国的1新种,天目山吉野蓟马Y.tianmushanensis Mirab-balou et Chen,sp.nov.,并编制了该属分种检索表。该种生活于杂草上。此外,还记述了蓟马亚科中国1新纪录属,伪蓟马属Pseudoxythrips Priesner,1940及中国1新纪录种,齿伪蓟马Pseudoxythrips dentatus(Knechtel,1923)。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共生菌Wolbachia在美棘蓟马Echinothrips americanus体内的时空分布动态。【方法】基于Wolbachia的外膜蛋白基因(wsp)序列设计特异引物构建标准质粒,用绝对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测定美棘蓟马不同发育阶段(卵、若虫、预蛹、蛹、成虫)和雌雄成虫不同组织(头、胸、腹、腹末3节)中Wolbachia的wsp基因拷贝数,分析美棘蓟马共生菌Wolbachia的感染情况。【结果】美棘蓟马体内Wolbachia拷贝数随美棘蓟马发育进程逐渐增大,雌性成虫期Wolbachia拷贝数显著高于卵和若虫期;雌雄成虫不同组织中的拷贝数存在差异,雌性成虫腹部Wolbachia拷贝数显著高于头部、胸部和腹末3节,雄性成虫胸部和腹部Wolbachia拷贝数显著高于头部和腹末3节。美棘蓟马性别和组织与体内Wolbachia拷贝数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美棘蓟马体内的Wolbachia感染状态不仅受宿主发育阶段的影响,而且与性别及分布位置有很大关系,为进一步了解该蓟马的发生、定植和扩散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蓟马亚科是蓟马科中已经报道的4个亚科之一,该亚科在伊朗已知5属6种。本文首次报道了伊朗发现的单种属——滑胸针蓟马属Selenothrips Karny及其模式种——红带滑胸针蓟马Selenothrips rubrocinctus(Giard),并编制了针蓟马亚科6个属的检索表,对每个属进行了描述,并对7个种在伊朗的地理分布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7.
蓟马科Thripidae昆虫是重要的经济害虫之一,到目前为止,我国蓟马科的分类还比较混乱,亟需对其系统分类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NWAFU)、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IZCAS)和华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SCAU)检视的实证标本,运用支序系统学的方法对中国蓟马科59属的系统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探讨了科内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蓟马科是一个单系群,但蓟马亚科Thripinae不是一个单系群;棍蓟马亚科Dendrothripinae和针蓟马亚科Panchaetothripinae亲缘关系较近,且互为姐妹群;绢蓟马亚科Sericothripinae的分类地位应降一级,作为蓟马亚科内的一个族或一个属团;针蓟马族Panchaetothripini的分类地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寄生于北京地区的家鸭、家鸡与家鹅体内的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 Dietz,1909)吸虫共获得12种,隶属于2亚科:1.棘口亚科(Echinostomatinae Odhner,1910)计有2属:(1)棘口属(Echinostoma Rudolphi,1809)有8种,其中2种为国内新纪录与1种未定名种。(2)棘绿属(Echinopharyphium Dietz,1909)有3种,其中1种新种与1种未定名种。2.低颈亚科(Hypoderaeina Skrjabin et Baschkirova,1956)只有1属1种。 卷棘口吸虫与似锥低颈吸虫的感染率最高,感染强度也较大(接睾棘口吸虫最大)。 宿主以家鸭体内的吸虫种类为多,计有11种,家鸡与家鹅体内仅获得2—3种,寄生部位棘口亚科以大肠为主,而低颈亚科以小肠为多。 感染率一般较昆明与福建为低。 文中附有鸭、鸡与鹅三种家禽的棘口吸虫属与棘缘吸虫属的检索表以及名录和分布地区。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国家动物博物馆、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国家昆虫标本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德国森根堡博物馆、日本东京农业大学、台湾农业试验所的所有灵管蓟马亚科物种玻片标本的检视,本研究选取了88个形态特征和1个生物学特征,以蓟马科的花蓟马Franklinnell aintonsa,以及管蓟马科Phlaeothripidae管蓟马亚科Phlaeothripinae的波密滑管蓟马Liothrips bomiensis和黄角滑管蓟马L.citricornis为外群,灵管蓟马亚科Idolothripinae 27属29种作为内群,建立了形态特征矩阵,依据最大简约法,利用TNT v1.1软件重建了灵管蓟马亚科属间的系统发育树,结果中灵管蓟马族的单系性得到了支持,与Mound and Palmer(1983)的结论一致;但臀管蓟马族Pygothripini并非单系,该结果与Buckman等(2013)基于分子数据的研究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中国灵管蓟马亚科1新纪录属:圆巨管蓟马属Megalothrips Uzel (国外分布:日本,马来西亚,欧洲,北美;国内分布:湖北),1新种:圆巨管蓟马Megalothrips roundus sp. nov.。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NWAFU)。  相似文献   

11.
记述了华南谷蛾科1新纪录亚科聪谷蛾亚科Harmacloninae Davis,1998(中文名源于其共同衍征,第2腹节上具鼓膜状听器)及该亚科的模式属聪谷蛾属Harmaclona Busck,1914,进而记述了1新纪录种潜孔聪谷蛾Harmaclona tephramtha(Meyrick,1916)(中文名源于其生物学特性-幼虫在山檨子属植物Buchanania Roxb.的原木上钻孔,成儿英寸长的隧道,营潜生生活),以及中国谷蛾科Tineidae Latreille,1810谷蛾亚科Tineinae Latreille,1810 1新纪录属户鞘谷蛾属Phereoeca Hinton et Bradley,1956(中文名源于其模式种的英文通用名"household casebearer")及该属的模式种户鞘谷蛾Pherepeca uterella(Walsingham,1897).研究标本保存于湖南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12.
窗斑野螟属Discothyris Warren, 1895包含3种:锈斑窗斑野螟D. ferruginata (Moore, 1888),大冠窗斑野螟D. megalophalis Hampson, 1899和痕窗斑野螟D. vestigialis (Snellen, 1890)。本文基于外生殖器特征确认了窗斑野螟属为野螟亚科成员,对该属进行了重新描述,首次记录了痕窗斑野螟在中国的分布,并提供了成虫和外生殖器特征图以及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小木层孔菌属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戴玉成 《菌物学报》2009,28(1):25-28
小木层孔菌属的种类在我国共有7种,其中芳香小木层孔菌Phellinidium fragrans为中国首次报道,该种发现于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与同属其它种的区别是子实体多年生、平伏、具有芳香气味,其担孢子在同属的种类中最小,菌肉中具有形状不规则的厚垣孢子。根据中国的材料对这个种进行了详细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给出了该属种类的检索表,并将每种孢子统计数据列在检索表中。  相似文献   

14.
在进行《中国地衣志》的编写中,作者从采自我国新疆阿尔泰山哈纳斯湖附近的地衣标本中发现了北极小腊肠衣[Brodoaoroarctica(Krog)Goward](茶渍目,子囊菌门)。小腊肠衣属(BrodoaGoward)是中国新记录属,因而,也是中国地衣区系中已知的第234个属。本文对于该属、种在形态学、结构学、化学及地理分布等方面进行了描述与讨论。对于它和邻近属的区别也做了简要的对比。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褐褶菌属(担子菌门,非褶菌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褐褶菌属Gloeophyllum的种类进行了研究,并记录了此属中10个种。其中喜干褐褶菌Gloeophyllumprotractum是中国的新记录种,发现于黑龙江和四川省的针叶树倒木上。根据中国的材料详细描述了此种,并列出褐褶菌属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6.
描述了自中国安徽省发现的毛茛科唐松草属一新种, 岳西唐松草Thalictrum yuexiense, 并给出了其与近缘种尖叶唐松草的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半胶菌属研究小记(英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总结了我国半胶菌属的种类。该属在我国共发现三种,其中类革半胶菌为中国新记录种,该种与本属其他种的区别是子实体平伏反卷、孔口表面奶油色至浅粉红色、生殖菌丝具简单分隔。根据中国的材料对该种进行了详细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  相似文献   

18.
记述中国脊翅叶蝉管茎叶蝉属1新种Fistulatus rectilineus Shang&Zhang,sp.nov.并给出本属所有种的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分别保存在中国农业大学和南开大学.新种与Fistulatusluteolus Cen&Cai,2002的区别为:1)尾节侧瓣具1个突起而不是2个;2)阳茎干不背向弯曲;3)阳茎干背缘两侧各具一凸缘,近端部有一窄三角形凸缘.  相似文献   

19.
中国耙齿菌属小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戴玉成  熊红霞 《菌物学报》2008,27(4):515-519
  相似文献   

20.
Dolichocephala guangdongensis sp. n., a new aquatic dance fly (Diptera, Empididae), is described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in China. The relationships with its sister species are discussed. A key to the species of the genus Dolichocephala from China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