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美国大约有1300万人患有失禁症,他们不能控制膀胱的功能,排尿不能自制,常常令人窘迫,苦不堪言。据美国医疗保健政策研究机构报导,每年用于尿失禁的医疗费用高达110万美元。老年人的尿失禁是美国的托老所和敬老院获准入院最常见的理由和原因。 最近,美国Meditronic公司研制开发了一种植入式的神经刺激器,据称可以治疗这种疾病。这种刺激器使用电子信号超越控制促使失禁的脉冲,这种病症的特点是先突然感到马上  相似文献   

2.
多功能信号发生器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制的多功能信号发生器是一种由微处理机控制,以数字电路为基础再以数-模转换器和模-数转换器产生各种波形的新型通用数字化仪器。它能产生周期数可预置的正弦波、三角波、锯齿波、阶梯波、占空比可变的矩形波以及由键盘置入的...  相似文献   

3.
用电脉冲波刺激神经或肌肉等组织并研究细胞或组织的功能,是一种常用的电生理学方法。用单向脉冲波刺激易使组织产生极化作用,影响实验和研究的正常进行和正确性。因此,采用双向脉冲波以避免组织细胞的极化损伤。目前,随着微电子计数机应用的发展,借助于先进的电子技术,进一步研究生物体的规律,已被广大生物科学工作者重视。微处理器控制的双向脉冲刺激仪就是以最小的系统来控制和处理脉冲信号的产生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6年6月到2018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5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对照组予患者实施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予患者实施生物反馈联合针刺治疗。以上两组患者均实行基础的康复训练、清洁间歇导尿及反射性排尿训练,并实行定时定量的饮水计划。分别于治疗前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比较患者的膀胱内压力、残余尿量,记录患者的日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以及患者的LUTS(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评分。结果: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最大排尿量、日排尿次数、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力以及LUTS评分的数据进行对比,治疗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脑桥以上中枢损伤与腰骶段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障碍及尿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78例中枢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诊断、排尿方式、残余尿、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其中,脑桥以上中枢损伤组43例,腰骶段脊髓损伤组35例,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自由尿流率参数和完全膀胱测压参数。结果:两组间的最大尿流率、排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桥上中枢损伤组的残余尿量明显低于腰骶段脊髓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腰骶段脊髓损伤组比较,脑桥以上损伤组的膀胱容量明显减少,最大尿流率时的压力、逼尿肌的最大压力及平均压力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膀胱的顺应性、逼尿肌稳定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桥以上中枢损伤患者的多数表现为低顺应性膀胱(27/43),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主要表现为高顺应性膀胱(21/35);脑桥以上损伤组多表现为逼尿肌的过度活动(29/43),而腰骶段脊髓损伤组更多表现为逼尿肌的无反射和弱反射(20/35)。结论:脑桥以上损伤患者主要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和膀胱容量的显著降低,以低顺应性膀胱为主;腰骶段脊髓损伤患者的逼尿肌多为无反射和弱反射,以高顺应性膀胱为主。  相似文献   

6.
外伤可导致膀胱的损伤甚至摘除,部分先天异常的儿童,如膀胱外翻、脊髓脊膜膨出或者尿道瓣膜发育延迟患儿,会出现高压、高渗、低顺应性膀胱。这些患者在药物治疗无效后常需要膀胱成形术,因此器官修复或移植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高压注射器使用脉冲触发整流可控管来控制注射马达,其性能优于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精度也比较高,可靠性增强,但由于两个触发可控管的触发相位相差180℃,触发信号必须提前整流到零相位,这样就要求高压注  相似文献   

8.
采用IBM-XT微机及其外围硬件Lab Master对一项视觉神经电生理实验施行实时的数据采集、处理和控制。其中:Lab Master中的D/A和8255型并行接口输出模拟量和数字量,控制一台图像发生器,产生不同的视觉图像刺激;用LabMaster中的计数器,计数一定时间内神经脉冲的个数,然后进行数据处理。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一种不采用同步信号发生器使黑白显象管产生空间正弦调制光栅的方法。其原理是:自制一个复合信号发生器,通过它从市电和调制正弦波中引出场和行同步信号,与调制正弦波复合,构成正弦波同步复合信号,输入监视器,屏幕上即呈现稳定的调制光栅。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不同电针对脊髓损伤(SCI)大鼠(Rattus norvegicus)脊髓内神经营养因子3(NT-3)及其酪氨酸激酶受体C(Trk C)表达的影响,探讨NT-3,Trk C在实验性脊髓损伤发病及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不同电针干预对其的影响.将雄性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模型、脉冲电针及音乐电针4个组别,每组12只,采用改良式的Allen’s打击法复制模型.两组电针组选取"大椎"、"命门"进行不同电针干预,1次/日,20 min/次,空白组及模型组在治疗组治疗时进行抓取束缚,保证处理条件的相同.SCI后14天,通过BBB(Basso-Beattic-Bresnahan)评分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变化,采用HE染色、尼氏染色观察大鼠受损脊髓病理改变及神经元情况,Western blot检测NT-3,Trk C在大鼠受损脊髓表达的情况.BBB结果显示,经脉冲电针与音乐电针治疗后,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较模型组均有改善(P0.01),且音乐电针评分高于脉冲电针,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HE染色与尼氏染色结果示,经14天脉冲电针与音乐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元形态均可得到恢复,且音乐电针优于脉冲电针;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损伤脊髓大鼠中NT-3,Trk C经脉冲与音乐电针治疗后较模型组均有显著升高(P0.01),且音乐电针对NT-3,Trk C表达的影响高于脉冲电针,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脉冲电针与音乐电针均能诱导SCI大鼠脊髓内NT-3及Trk C表达,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修复功能,且音乐电针较脉冲电针作用略胜一筹.  相似文献   

11.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常导致患者瘫痪或死亡,预后差。脊髓损伤主要包括机械损伤和继发性损伤两个过程。在继发性损伤过程中,多种信号通路被激活,在脊髓损伤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中,RhoA/Rho信号通路在脊髓变性和再生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本文讨论RhoA/Rho激酶信号介导的脊髓发病机制,以及针对RhoA/ROCK通路靶向药物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2.
长江江豚声信号及其声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王丁 《水生生物学报》1996,20(2):127-133
长江江豚的声信号可分为两大类,即高频脉冲信号和低频连续信号。高频脉冲信号可能与回声定位有关,而低频连续信号可能与通信和情感表达有关。不管是高频脉冲信号还是低频连续信号,在豚处于自由状态时,夜间的发声次数要多于白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皮质脊髓束(CST)电生理信号的采集记录方法,分析描述电信号的特征,从而为通过植入式微电极阵列进行信号采集的记录方法建立一定的实验基础,为将来进一步研究脊髓损伤修复与功能重建提供有价值的神经电生理基础资料。方法:使用神经信号采集处理系统(Cerebus System),在SD大鼠的脊髓T8节段处的皮质脊髓束内通过插入微电极,记录大鼠皮质脊髓束神经电信号。利用神经信号分析软件Offline Sorter、Neuroexplorer对已存储的信号文件进行波形特点的描述,包括波长、波幅、放电频率、同一电极上记录到的不同放电单元之间的同步性、两根电极上记录到的不同放电单元之间的同步性、放电信号的峰间期(ISI)分析等。结果:长时间稳定记录到连续的皮质脊髓束自发放电信号,一般在同一电极上记录到3~4个来自不同放电单位(细胞)的放电信号。皮质脊髓束自发放电信号的波形呈双向型,波宽为0.6~1.3 ms,波幅为百μV级。在多次实验状态下均能达到很高的信噪比,信号采集效果理想。经快蓝(LFB)染色确认记录电极尖端位于皮质脊髓束内。结论:本实验采用Cere-bus神经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利用记录电极可在大鼠的皮质脊髓束内较长时间稳定地记录到较为稳定的微伏级神经电信号,并可进行有意义的神经电信号特征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脊髓损伤修复与功能重建提供了有价值的神经电生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一个用国产高输入阻抗运算放大器制成的生物医用电子微分器。电路由同步输入、延时、三角波发生器、微分单元和滤波单元组成。微分时间常数20μs—50ms;校正电压变化率±0.1v/s—±200v/s;延时20μs—10s。微分器可为外来正脉冲触发,也可手动触发,它已用于微分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心腔压力等多种生物讯号。  相似文献   

15.
分析研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脊髓MRI T2WI高信号的相关危险因素。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179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其中男122例,女57例。把MRI T2WI高信号分为3个等级:0级代表没有高信号;1级代表高信号模糊不清,无明显边界,范围局限于单一节段;2级代表高信号清晰,亮度高,有明显边界,范围大于一个节段。用标尺测量MRI T2WI的横断位片,测量脊髓的压迫程度。在患者的X线片上使用Cobb测量法,对患者的颈椎节段和颈椎的整体活动度进行测量。对可能对高信号造成影响的因素(脊髓压迫比,术前m JOA,性别等)进行单一因素分析,选择有意义的指标(p0.1)再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脊髓MRI T2WI高信号0级51例,占总数的28.5%;1级83例,占总数的46.4%;2级45例,占总数的25.1%。高信号总发生率是71.5%。患者的年龄、椎间盘的退变度、颈椎的活动度以及术前m JOA评分与T2WI高信号没有明显的关联性(p0.05);而在回归分析中,女性相对于男性的OR=0.365,脊髓压迫比的OR=0.903,p0.05,提示患者的性别和脊髓的压迫程度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本研究中CSM患者的脊髓MRI T2WI高信号的独立危险因素是男性以及脊髓的压迫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联合间歇导尿及Motomed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内压力及膀胱容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8年2月收治的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6)与研究组(n=46)。两组均给予间歇性导尿、盆底肌训练、膀胱功能训练等常规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低频电刺激,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Motomed运动训练,两组均干预2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的排尿情况(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尿动力学情况(最大尿流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力)、LUTS(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及USDS(泌尿症状困扰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3.48%)显著高于对照组(78.26%)(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最大尿流率、膀胱容量、膀胱内压力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多,且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LUTS及USDS分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导尿联合低频电刺激与Motomed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状态及排尿情况,增大膀胱容量及膀胱内压力等,缓解下尿路症状及泌尿症状困扰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脉冲发生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哺乳动物下且脑内诱发并调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脉冲式释放进入垂体门脉循环,从而引起黄体生成素脉冲式释放的神经机制叫做LHRH脉冲发生器,在下丘脑内侧基底部,记录到和LHRH脉冲释放相同下的多单位阵发性放电,以此为指标可直接生机能的中区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相似文献   

18.
答:把尿道内口周围的球行平滑肌称为“尿道括约肌”是不准确的。首先,这种称谓太笼统。因为尿道括约肌分尿道内括约肌和尿道外括约肌,这两种括约肌的结构和功能有所不同,神经支配也不一样。尿道内括约肌有内括约肌、膀胱内括约肌和膀胱括约肌多种名称。尿道内括约肌由膀胱壁的肌层构成。膀胱壁的肌层由平滑肌组成,有内纵、中环、外纵三层。中环层肌在尿道内口处形成膀胱内括约肌(平滑肌),其收缩和舒张有抑尿和排尿的功能。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腰骶部脊髓。尿道内括约肌受盆神经(副交感神经)和腹下神经(交感神经)的支配。盆神经兴奋时,可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松弛,因而促成排尿。腹下神经兴奋时,则使膀胱逼尿肌松弛,尿道内括约肌收缩,抑制尿的排放。尿道内括约肌的抑尿和排尿作用不受意识控制。尿道外括约肌有外括约肌、尿道膜部括约肌等名称,男女有别。女  相似文献   

19.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往往导致患者下肢活动功能受限,甚至瘫痪,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且治愈率低。髓磷脂相关抑制因子(myelin associated inhibitors,MAIs)是抑制受损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再生修复的一个重要因素。对MAIs及其信号通路的干扰能有效逆转CNS神经再生抑制信号,促进脊髓损伤后轴突的再生。MAIs抑制轴突再生信号通路的发现及其深入研究为损伤脊髓的免疫治疗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研究靶点。将对抑制神经再生信号通路中MAIs及其受体的生物学功能新进展以及以此为治疗靶点设计的脊髓损伤免疫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普通的人工假臂是由表面电极控制的,表面电极可以将监测到的病人残余的肌肉纤维收缩时所产生的肌电(EMG)信号进行放大,并用以控制假臂的活动。但是,利用肌电信号来控制全电子假臂时,有两个缺点,一是病人的残余肌肉太少,二是生物反馈至中心神经系统的信息量不足。有关的专家们认为,这是由于人体本身无法检测其自身内部的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