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梾木属四照花亚属的系统和总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向秋云 《植物研究》1987,7(2):33-52
不同作者对四照花亚属的性状估价不同,因而对其下分类群的分类很不一致。本文据其不同的过冬习性和芽结构与地理分布相关联,建立了两个组、两个系的新系统。并根据"形态地理"学的方法,认为"种"是一组居群,与另一种在形态上需有间断区别,"亚种"是种的组成成分,有一定分布区(若是同域则占居不同生境),形态上有区别,但在分布区交接处有中间类型存在,"变种"是种内限于较狭分布区域成分散分布的变异类形;将该亚属由原来19个种处理成4个种,12个亚种及3个变种。  相似文献   

2.
中国黄杨属植物数量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黄杨属植物20种、3亚种和2变种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营养器官的32个特征性状、繁殖器官的35个特征性状和总的67个特征性状的系统聚类结果与该属植物形态分类结果相吻合,从而为该属植物新分类群的建立,种、亚种和变种的鉴定以及某些划分不合理的种群纠正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依据和手段。  相似文献   

3.
重订藤山柳属的分类——续谈植物分类学工作方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藤山柳属Clematoclethra(猕猴桃科)是中国特有属之一。本文作者研究了该属植物的外部形态,统计了473张标本,结合地理分布,得出本属是一个单种属,并且是一个多型种的结论。此种分为4个亚种。这与中国植物志的作者将本属分为20种和4变种不同。 本文作者虽强调标本室分类是生物系统学研究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但这种分类,其方法上必须根据大量标本,从研究性状变异开始,然后确定各分类群的划分和等级,最后才根据植物命名法规的模式方法,给予它们正确名称。作者还根据本属的姊妹群猕猴桃属和它们的外类群水东哥属的地理分布,推断本属是一个新特有属。  相似文献   

4.
《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关于秋海棠(Begonia grandis)的种内分类存在争议,根据两者的分类依据在实践中无法操作,显然该种的种内单元分类还存在问题。为了全面理解秋海棠的种内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对其种内单元进行合理分类,以39个秋海棠居群为研究材料,对33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及数量分类分析。通过数量性状变异分析、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R形聚类分析从33个性状中筛选出主要性状进行Q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秋海棠的表型多样性丰富,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为0.077~0.441,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287~1.48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3个性状可综合为6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72.28%。R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叶形和花形大小指标相关外,各性状相对独立。Q型聚类结果显示:39个秋海棠居群按雄花大小、叶片大小、植株大小和叶色分为四组,同Flora of China将该种分成3个亚种处理不一致。因此,对秋海棠的种内单元的划分今后有必要综合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证据来讨论才更合理。有趣的是发现日本秋海棠的自然化居群的祖先极可能为浙江天目山居群。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应用群分析研究薯蓣属根状茎组中国分类群分类的一次尝试。分类特征取用了形态学、细胞学、花粉形态和生物化学等多方面的性状进行综合分析;方法和手段上使用了距离系数、相关系数等各种群分析运算方法,并且以综合系数进行评价。不仅取得了与传统分类基本一致的分类结果,为该组植物的系统分类提供富有启发性的参考,同时也为高等植物数量分类研究找到一种最优分类方法一相关系数UPGMA法。  相似文献   

6.
应用群分析研究薯蓣的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应用群分析研究薯蓣属根状茎组中国分类群分类的一次尝试。分类特征取用了形态学、细胞学、花粉形态和生物化学等多方面的性状进行综合分析;方法和手段上使用了距离系数、相关系数等各种群分析运算方法,并且以综合系数进行评价。不仅取得了与传统分类基本一致的分类结果,为该组植物的系统分类提供富有启发性的参考,同时也为高等植物数量分类研究找到一种最优分类方法—相关系数UPGMA法。  相似文献   

7.
紫薇品种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11个紫薇品种的17个表型分类性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薇品种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707。总体上是数量性状形态多样性指数大于质量性状,其中花色、瓣爪色2个质量性状和花径、着花数、花序长、花序宽、种子千粒重5个数量性状变异明显,其多样性指数分别大于1.2和1.4。不同紫薇品种群表型性状多样性差异明显,多样性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红薇品种群(H'=0.838)、堇薇品种群(H'=0.823)、银薇品种群(H'=0.696)、矮生品种群(H'=0.604)、复色品种群(H'=0.573)。通过主成分分析,上述2个质量性状和5个数量性状主成分的贡献率为67.70%,包括花序长、花序宽、着花数、花色数、花色、种子千粒重、瓣爪色、叶色、小枝四棱、花香、花径等11个形态性状指标,代表了紫薇品种表型分类性状的综合特征。基于表型形态性状,111个紫薇品种可聚类为5大类群,其遗传聚类与花色及株型关系密切,4个以花色为主要分类性状的品种群总体演化趋势是:堇薇品种群→红薇品种群→银薇品种群→复色品种群。  相似文献   

8.
阐明性状变异的遗传基础是评估性状分类价值以及揭示类群关系和进化过程的前提。本文根据泡沙参复合体内6个天然居群的材料,利用居群样本分析、子代测定和杂交试验等手段,结合统计学方法对该复合体一些在以往类群划分中起鉴别作用的形态性状进行了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叶形、叶缘锯齿数目和大小、茎叶被毛、花萼裂片齿数、花梗长短等性状都是遗传性比较强的性状,而且性状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是,这些性状在居群内呈现连续变异且变异幅度非常大,以致于变异的两个极端个体被分别作为不同的种处理。通过对野外居群样本的统计分析和对极端变异类型个体所进行的子代测定及其人工杂交,进一步证实上述性状是受多基因决定的数量性状,其变异幅度大,变异式样中并不存在任何程度的间断性,因而至少在本复合体内没有鉴别意义。因此,以往建立在上述性状变异基础上的3个类群(A.biformifolia Y.Z.Zhao;A.bockinan Diels和A.polydentata P.F.Tu et G.I.Xu)均不成立。 最后,本文对形态性状变异的遗传基础及其与类群划分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阐明性状变异的遗传基础是评估性状分类价值以及揭示类群关系和进化过程的前提。本文根据泡沙参复合体内6个天然居群的材料,利用居群样本分析、子代测定和杂交试验等手段,结合统计学方法对该复合体一些在以往类群划分中起鉴别作用的形态性状进行了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叶形、叶缘锯齿数目和大小、茎叶被毛、花萼裂片齿数、花梗长短等性状都是遗传性比较强的性状,而且性状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是,这些性状在居群内呈现连续变异且变异幅度非常大,以致于变异的两个极端个体被分别作为不同的种处理。通过对野外居群样本的统计分析和对极端变异类型个体所进行的子代测定及其人工杂交,进一步证实上述性状是受多基因决定的数量性状,其变异幅度大,变异式样中并不存在任何程度的间断性,因而至少在本复合体内没有鉴别意义。因此,以往建立在上述性状变异基础上的3个类群(A.biformifolia Y.Z.Zhao;A.bockiana Diels和A.polydentata P.F.Tu et G.I.Xu)均不成立。最后,本文对形态性状变异的遗传基础及其与类群划分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菱科(Trapaceae)仅菱属(Trapa L.) 1属,该属是典型的水生多型植物,中国乃至全球以往的分类处理分歧很大。基于文献查阅、野外采集、标本鉴定和栽培观察,对菱属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性状作了系统评价。果体大小和果冠变异稳定,可以用于属内种的划分,果喙大小和角的数目则可以用于种下变种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菱属作了分类处理,承认了细果野菱(T.incisa)和欧菱(T.natans) 2个种,并将欧菱划分为6个变种,对其中4个变种作了新的组合。将10个种名和12个变种名处理为异名,并对5个名称(Trapa amurensis,T.bispinosa,T.dimorphocarpa,T.japonica,T.manchurica)作了后选模式标定。  相似文献   

11.
采用模糊聚类、系统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中国12个不同地理种群菱角萤叶甲Galerucella birmanica Jacoby的形态数据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数量性状变异和地理分布间的关系,并对菱角萤叶甲亚种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界定。聚类分析将我国菱角萤叶甲12个地理种群分为6个部分:其中西南云贵高原地区的保山种群为一组,华南地区的广州种群为一组,东北地区的沈阳种群为一组,华中地区的孝感种群为一组,长江以北地区的淮安、扬州、泰安和阜阳种群为一组,长江以南地区的常州、嘉兴、青浦和义乌种群为一组,可见不同地理种群菱角萤叶甲的数量性状变异与地理分布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显示,菱角萤叶甲各器官的长度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变异的关系,变异与性状具有显著正相关性。采用形态学测量的方法对于确定菱角萤叶甲亚种的地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准确掌握紫丁香资源花部性状的变异程度及表型多样性水平,为紫丁香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195株紫丁香实生单株为材料,对其5个数量性状和4个质量性状的变异、性状间相关性和聚类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个数量性状在群体内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且符合正态分布,变异系数为19.72%~30.22%,平均24.97%,其中花序长变异最大;根据ISCC-NBS色彩名称表示法将群体花色划分为白色系、浅粉色系、紫色系、紫红色系、紫粉色系和蓝紫色系等6个色系,其中紫色系(54.35%)和紫红色系(32.31%)所占比例最大;4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0.36~1.09,平均0.86,其中花冠裂片(状态)最大,表明群体中质量性状变异类型丰富。相关性分析表明,5个数量性状之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其中花序长与花序宽相关系数最大,为0.767。聚类分析表明,195株紫丁香基于欧氏距离可分为3大类,第一类群主要性状表现为花冠筒长;第二类群表现为花序长;第三类群表现为花冠裂片长。参试紫丁香资源花部性状表型变异丰富。  相似文献   

13.
橡胶草及其同域近缘种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英霜  陆璐  陆婷  康健 《西北植物学报》2017,37(6):1205-1215
对蒲公英属橡胶草及其同域10个近缘种共13份材料的59个表型性状(数量性状24个,质量性状35个)进行了观测,通过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形态性状多样性和种间亲缘关系进行研究,以明确各表型性状对种质分类的重要性及其贡献,为橡胶草品种选育及蒲公英属植物的分类和种质资源保存利用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13份蒲公英属种质资源在数量性状上变异系数在7.50%~55.00%之间,平均为28.25%,多样性指数在1.157~2.032之间,平均为1.663,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2)质量性状方面,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在20.40%~67.44%之间,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在0.271~1.672之间,平均为1.136,总体上是数量性状形态多样性指数大于质量性状。(3)59个性状的主成分分析中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4.767%,花部形态变异是蒲公英属植物表型分化的主要因素。(4)利用欧氏距离进行的Ward’s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份材料可分为4大类群,同一地区的大部分种聚在一起,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亲缘关系较近;但来源于3个居群的橡胶草却被划分在2个类群中,表现出较远的亲缘关系。研究表明,蒲公英属植物种质材料具有丰富的质量和数量性状变异,表型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14.
偃伏梾木(Cornus stolonifera)四照花科的落叶灌木,原产加拿大,近年在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城市栽培,为北方城市园林绿化增添了一个新树种。偃伏梾木高2—5米,小枝血红或鲜红色。单叶对生,叶片披针形至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白色,侧脉5对,  相似文献   

15.
以福建主栽的橄榄(Canarium album (Lour.) Rauesch.)品种‘长营’种子为材料,观察其成熟种子及不同发育时期种子的形态结构,对数量性状进行测量与统计分析,并运用概率分级建立形态指标的正态分布分级标准。结果显示,橄榄种子表型性状和形态结构变异较大,各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为6.77%~19.04%,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橄榄种子心室类型有12种,其中三心室占比最高(97.80%);胚数量0~4个不等;经K-S检验,各数量性状符合正态分布,依据各性状可划分为5级分级标准。本研究为橄榄种质的系统学研究提供了种子形态方面的新内容,可为橄榄资源描述的标准化及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线蕨种下分类和植物地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雷  张宪春 《植物研究》2001,21(3):365-370,T001
通过对红蕨属羽裂类群的300余个体腊叶标本的形态性状的统计分析,研究了各性状的变异幅度以及部分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并结合植物地理分布资料和和孢子形态将此类群初步处理为1种5变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l.单元根状茎形态演化的阶段性,2.茎生叶的多寡,3.花序的结构,4.花基数的变异等性状,将鹿药属植物划分为2个亚属5个组的系统。日本原宽教授的遗著Notes towards a Revision of the Asiatic Species of the Genus Smilacina(1987)对本属亚洲种类作了研究,提出了一个包括4个组的分类系统。本文对此两个系统进行了比较,对原定系统作了必要的评论。  相似文献   

18.
以福建主栽的橄榄(Canarium album(Lour.)Rauesch.)品种‘长营’种子为材料,观察其成熟种子及不同发育时期种子的形态结构,对数量性状进行测量与统计分析,并运用概率分级建立形态指标的正态分布分级标准。结果显示,橄榄种子表型性状和形态结构变异较大,各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为6.77%~19.04%,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橄榄种子心室类型有12种,其中三心室占比最高(97.80%);胚数量0~4个不等;经K-S检验,各数量性状符合正态分布,依据各性状可划分为5级分级标准。本研究为橄榄种质的系统学研究提供了种子形态方面的新内容,可为橄榄资源描述的标准化及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DUS测试的上海粳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水稻DUS测试指南(2012版)中的38个水稻标准品种和52个基本测试性状对上海地区的172个粳稻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与14个上海地区选育的申请品种保护的粳稻品种作比较。结果表明:地方品种表型性状共检测到176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测试性状检测到3.6667个,变幅介于1~8个。Shannon's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0.6834,变幅介于0~1.9327,77.08%的性状存在3个及以上的等位变异;地方品种的等位变异数、每个性状的等位变异数及其变异幅度、多样性指数平均值等均大于现代育成品种,在外观形态上,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比现代育成品种更丰富。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在相似系数为0.53时,可将186个粳稻品种分为3个类(亚)群,现代育成品种单独组成一个亚群;而主坐标分析将186个粳稻品种明显的分为地方品种和现代育成品种两大区。地方品种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与现代育成品种具有明显的形态差异,可为今后粳稻育成品种的改良提供更多的形态基础。  相似文献   

20.
菱科(Trapaceae)仅菱属(Trapa L.)1属,该属是典型的水生多型植物,中国乃至全球以往的分类处理分歧很大。基于文献查阅、野外采集、标本鉴定和栽培观察,对菱属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性状作了系统评价。果体大小和果冠变异稳定,可以用于属内种的划分,果喙大小和角的数目则可以用于种下变种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菱属作了分类处理,承认了细果野菱(T. incisa)和欧菱(T. natans)2个种,并将欧菱划分为6个变种,对其中4个变种作了新的组合。将10个种名和12个变种名处理为异名,并对5个名称(Trapa amurensis,T. bispinosa,T. dimorphocarpa,T. japonica,T. manchurica)作了后选模式标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