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尽管各种寄生生活和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的原肾系统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1 ,但是对于单殖吸虫这方面的研究却较少2-9 ,在指环虫目单殖吸虫中 ,仅对指环虫科指环虫属的一未定种(Dactylogyrus sp.)和锚首虫科的一未定种(属未定)的原肾系统进行了研究8.
相似文献
2.
河鲈锚首吸虫头器表面分布着形状各异的孔状结构,每个中央头瓣上有两个随着器囊,而每个外侧头瓣上只有一个。口腔位于头器下方的腹面中线上,口腔表皮与周围的表皮无异。生殖孔在口腔正下方,阴道开口于虫体背侧面,周围有微纤毛的分布。交接器位于生殖孔左下方,交接管表面波纹状,辅助交配器表面布满疣状突起,后随着器的中央锚钩上具一凹槽,边缘小钩的钩尖弯向基部。虫体表面至少分布着两类可能的感受器末端,一类呈单纤毛状散布于体表,纤毛从体表凹坑中伸出,或在其基部围一环状领襟;另一类呈乳突状,位于外侧头瓣的顶部。在部分河鲈锚首吸虫体表可见车轮虫的超寄生。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鳜鱼[Sinipercachuatsi(Basilewsky)]鳃上寄生的河鲈锚首吸虫[Ancyrocephalusmogurndae(Gussev)]的食物组成及其能量储存的形式。联苯胺—过氧化物酶染色显示河鲈锚首吸虫摄食宿主的血液,过碘酸Schiff氏反应显示其也摄食宿主的粘液。尽管在河鲈锚首吸虫的肠腔发现残余的细胞,但这些细胞是否为宿主的鳃组织细胞尚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河鲈锚首吸虫体内储存有大量的脂肪,表明有氧代谢的存在并可能是能量供给的主要形式,尽管在虫体的实质中也有糖原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光照、温度及宿主粘液对河鲈锚首吸虫虫卵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鳜鱼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作为一种商品价值很高的鱼类,由于成功地解决了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的问题,已成为我国名优水产动物的重要养殖对象。然而,自然条件下的缘鱼常被河妒锚首 吸虫(Ancyrocephalus mogurndae Gussev)寄生,并可引起鳃组织病变1。关于这种吸虫的危害及其引起 鳃组织病理变化的研究尚未见诸报端。在高密度的人工养殖条件下,这种寄生虫在宿主之间的传播速率必定会增加,导致寄生虫种群数量的增加,给宿主带来危害,使级鱼养殖生产遭受损失.据了解,由于这种单殖吸虫的寄生,导致级鱼致病并大批死亡的情况,已在不少养殖场发生且呈发展趋势.研究这种单殖吸虫的种群生态、流行病学以及病原生物学,将有利于正确掌握河妒锚首吸虫对级鱼养殖生产的危害以及研究有效的控制技术和防治方法。本文报道光照、温度及宿主鳃粘液对河妒锚首吸虫虫卵孵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几种单殖吸虫体壁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黄颡四锚虫,鳙指环虫,钿锚三代虫,鲶盘虫的体表以及体壁的超微结构。除细锚三代虫外其它的三种单殖吸虫体表均没有明显的微纤毛,它们的体壁是由表皮的合胞体,基板,环肌,纵肌,以及表皮细胞体所组成,这些单有虫的表皮细胞所组成。这些音量 相似文献
7.
中国淡水鱼类寄生单殖吸虫锚首虫四新种:指环虫目:锚首虫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并叙述我国四种寄生于淡水鱼上的锚首虫,它们是:福建锚首虫、江西锚首虫、鄱阳锚首虫和钱塘锚首虫,分别寄生于鳅、(鱼勾)和(鱼骨)属淡水鱼的鳃丝上,分布在我国福建建瓯、江西鄱阳湖、浙江曹娥江、钱塘江等淡水江湖中。文内各新种和相似种列表并描述了在形态特征上的相互差別,以确定该新种的成立。 相似文献
8.
9.
从广西荔蒲河所产的美丽小条鳅鳃上采得单殖吸虫一种。经鉴定为锚首虫属一新种-小脊锚首虫,新种与A.botiae.Ma et al.1981后吸器几丁质结构相似,但雄性交接器,阴道结构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0.
本报道采自广东阳江闸坡中华海鲶鳃上的锚首虫科四个虫种。包括一新种瘤钩小沙汉虫Chauhanellus tuberhamatussp.nov.。它以背中央大钩钩尖基部内侧具瘤状结构而区别于本属已记述的21个种。其余为菠沙汉虫C.flexiosus、海鲶血粳虫Hamatopeduncularia arii、和简单血梗虫.H.simplex。 相似文献
11.
1.甜菊花药发育至四分体时期,绒毡层细胞达最大程度的发育。细胞器丰富且呈活跃状态,脂肪微粒沿内切向面和径向面沉积。2.绒毡层周原质团具有大量呈现活跃功能的细胞器,并不断积累各种物质,其RNA和蛋白质合成能力亦较强,认为周原质团有一定的重组行为。3.发育早期药室内壁细胞结构较简单,但至周原质团物质将被小孢子完全吸收时,其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剧增,RNA和蛋白质合成能力亦骤然增强,认为此时药室内壁细胞对花粉发育起供养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采自广东阳江闸坡中华海鲶鳃上的锚首虫科四个虫种。包括一新种瘤钩小沙汉虫Chauhanellustuberhamatussp.nov.。它以背中央大钩钩尖基部内侧具瘤状结构而区别于本属已记述的21个种。其余为弯曲小沙汉虫C.flexiosus、海鲶血梗虫Hamatopedunculariaarii、和简单血梗虫H.simplex。 相似文献
13.
宽海盘虫属(单殖亚纲,锚首虫科)一新种记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记述了寄生于广东海洋鱼类紫红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Forskal)和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Basilewsky)鳃上的宽海盘虫属Euryhaliotrema Kritsky&Boeger,2002一新种,新种笛鲷宽海盘虫Eruyhaliotrema lutjani sp.nov.的中央大钩与联结片的形状相似于Euryhaliotrema carbunculus(tiaras,1955)Kritsky & Boeger,2002和广东宽海盘虫Euryhaliotrema guangdongensis Li et al.,2005,但交接管形状及量度不同,同时支持器的形状与已知种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4.
(鱼已)新本尼登虫(单殖目:多室科)的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寄生于海水养殖鱼类体表的NFDA1新本尼登虫( Neobenedenia girellae )生活史各期的发育过程.虫卵在25℃~28℃海水温度条件下4~6 d钩毛蚴发育成熟;用钩毛蚴人工感染一种鲻科鱼类--棱NFDA2( Liza carinatus )获得成功.在26℃~30℃实验室温度条件下,钩毛蚴感染棱NFDA210~14 d后虫体发育成熟,并在感染后的第16 天虫体开始产卵.本文对NFDA1新本尼登虫的生活史发育各期幼虫的形态进行详细的观察、描述、测量和绘图.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 MSAP)技术分析了健康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和“化皮病”仿刺参病变体壁、正常体壁DNA序列中CCGG位点的甲基化情况。结果显示, 健康仿刺参体壁和“化皮病”仿刺参病变体壁、正常体壁总甲基化水平分别为(18.60±5.61)%、(26.70±6.82)%和(19.53±3.34)%, 其中全甲基化水平分别为(13.97±4.86)%、(20.08±5.26)%和(15.42±2.61)%, 半甲基化水平分别为(4.63±3.59)%、(6.62±3.80)%和(4.11±2.08)%。“化皮病”仿刺参病变体壁总甲基化水平和全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仿刺参体壁和“化皮病”仿刺参正常体壁(P<0.05), 健康仿刺参体壁与“化皮病”仿刺参正常体壁总甲基化水平和全甲基化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 三者的半甲基化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 推测仿刺参体壁“化皮”与DNA甲基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利用透射电镜对柔嫩艾美耳球虫配子生殖阶段的超微结构进行了,大配子体和小配子体于相邻的宿主肠上皮细胞内相产生,由末代裂殖子入后,长大变圆而形成,小配子的形成为直接分化型,首先细胞核分裂成为多核体,随后细胞核向周边移动,然后紧靠细胞处的限制向外突出,临近突出部位的限制膜下陷,在核上方形成中心粒,中心粒发育为基粒,鞭毛中的微管和附着微管,早期形成的小配子仍与小配子体的殖体相连,成熟的小配子与配子体分离,外型香蕉状,外被单位膜,内有一电子结构十分致密的细胞核,核的头端侧面有一个巨大的线粒体,小配子有鞭毛2根,每根鞭毛内有微管,组成为9+2结构,此外,小配子至少有6根附着微管,大配子体和大配子外被单位膜,内部形成大量的成囊体1和成囊体2,并有大量的支链淀粉和脂肪体,中央有一个细胞核,卵囊臂有5层,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细胞内有大量的支链淀粉和脂肪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