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福建漳州旧石器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最近在福建漳州地区发现的15处旧石器地点的石制品。其中ZP003地点出土的石制品有两个层位。根据地层对比,下文化层可能为旧石器中期;上文化层和其他各地点属旧石器晚期。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等,大小均有,其工业性质与原发现的漳州莲花池山的组合相近。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的葡萄园石制品79件,发现在泥河湾盆地东端河北省阳原县官厅村北小长梁更新世早期旧石器遗址东侧的后石山基部,文化层由下更新统湖滨相冲-洪积砾石层构成,层位与小长梁文化层大致相当,位于Matsuyama负极性时的Jaramillo正极性亚时层段之下,而靠近Olduvai正极性亚时层段顶面,推断其年龄为150~160万年。  相似文献   

3.
宜良九乡张口洞发现的旧石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记述了从张口洞出土的人牙40枚、哺乳动物化石1923件、旧石器材料1826件及少量骨器.石工具中修背和修理把手有显著表现.张口洞石器工业属元谋-宜良(路南)区域性文化,兼有猫猫洞类型文化的影响,时代为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  相似文献   

4.
黑土沟遗址是泥河湾盆地目前发现的时代较古老的一处早更新世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根据磁性地层学资料判断,遗址位于Matsuyama反极性时的Olduvai正极性亚时阶段,其年龄为1.77-1.95Ma。2006年,在黑土沟遗址的考古地质勘探中,查明探坑文化层厚1.33m,由4个自然层组成;在大约7.6m~3的堆积中,出土遗物20585件,包括石制品20489件,哺乳动物骨牙碎片96件。石制品中,石核、石片、断块和器物分别占0.36%、97.90%、1.00%和0.74%,在石片中竟有87.74%的数量是碎屑。器物中出现旧石器晚期常见的圆盘状刮削器。石制品保存新鲜,发现拼合标本3组。石制品绝大部分属于微型和小型标本。砸击制品在地层中的密度较大,而且含有似棱柱状石核和似石叶薄长石片。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福建三明万寿岩遗址文化层形成、遗物与动物骨骼埋藏、风化、破坏等现象进行观察,认为灵峰洞旧石器早期文化遗物和化石,由于暴露于洞内表面时间较长而经受强烈风化、侵蚀与钙质胶结;船帆洞旧石器晚期遗址因洞口坍塌和外部水流侵漫进洞而被废弃,在潮湿环境下,遗物和化石遭受腐蚀、铁锰质浸染严重。3个文化层的遗物及伴生哺乳动物化石均属原地埋藏类型;而船帆洞内3号支洞化石的集聚是高层洞穴作为排泄通道时由流水携带堆积而成的异地埋藏。  相似文献   

6.
山西北部桑干河中游的尉家小堡遗址,是华北地区以细石器加工技术为特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石制品岩性以硅质岩和火山角砾岩为主。细石核全部为楔形石核,显示出一套较为成熟而稳定的制坯及剥片工艺,包括软锤修整楔状缘、压制产生细石叶等。石器类型全部为刮削器。5.6%的拼合率说明此处为原地埋藏遗址。通过与同时代桑干河流域的其他遗址石制品的比较和遗址出土较精致的穿孔骨制品的现象判断,此遗址的年代应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  相似文献   

7.
河北迁安县爪村地点发现的旧石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记述了河北迁安县爪村旧石器时代文化地点发现的21件石制品。通过对1958年发现的标本的研究和1973年的野外工作,对1958年发现的7件石质标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肯定其人工性质;在1973年,在该地点还找到一些新的石制品。其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依陈铁梅等用同层出土的牛化石(1973年采)做铀系法年代测定,其年代为距今4.8±0.2万年或4.4土0.2万年。  相似文献   

8.
马梁遗址地处泥河湾盆地东缘,发现于1983年,并于同年及2006、2008年分别进行小规模发掘,出土了少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2016年,为建立该区域早-中更新世古人类演化的文化序列,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低于马梁遗址文化层约3m的马梁第10地点开展试掘,发掘面积18m2,出土石制品197件,动物化石1500余件。石制品原料以燧石、石英砂岩和白云岩为主;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砾石、岩块、断块和碎屑等。技术上,以硬锤锤击为主要打制技术,石核剥坯较为简单,未见修理台面,工具加工缺乏"精制品",表现出较为单一和简单化的石器工业面貌。  相似文献   

9.
泥河湾盆地是早期人类扩散至东北亚最早证据所在地,越来越多的早更新世遗址的发现使得该地区在研究中国北方早更新世人类演化与生存行为领域备受学术界关注。麻地沟遗址群(MDG)是近年来新发现的早更新世遗址群,它位于泥河湾盆地岑家湾台地古人类活动集中区域,由包括E6和E7在内的9个地点组成。MDG-E6与MDG-E7地点发现于2007年,2012-2013年正式发掘,揭露面积分别为30m2和20m2,出土遗物分别有184件和174件。石制品原料主要取自遗址周边的燧石、白云岩和火山岩,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等,剥片和修理技术为硬锤直接打击法且简单随意,组合特征与非洲奥杜威工业(Oldowan)相似。动物化石均很破碎,难以鉴定动物种属。根据地层和初步古地磁测年资料,推测古人类在遗址活动的年龄大致为1.07 Ma BP。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徐家城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家城遗址主要埋藏于水洛河右岸第二级阶地上覆的马兰黄土中,出土石制品5500余件、动物化石近600件,并筛选出大量碎屑(石/骨)等。遗址共有分4个文化层,包括第5,第4C,第4B和第4A文化层; 各文化层石制品类型与技术相近, 反映了中国北方石片石器技术传统的特征。石制品以中、小型为主,包括搬入石材(7.1%)、石核(2.6%)、石片(24.6%)、断块(12.6%)、碎块/片(49.4%)、石器(3.2%)和无法分类者(0.4%); 石器类型以边刮器、尖状器为主, 石锥、砍砸器为重要类型,凹缺器、端刮器、锯齿刃器等较少且不典型。石器毛坯选择以片状为主, 绝大多数为单面加工,加工程度较低。主要文化层第4B、第4C层为原地埋藏,据地貌、地层分析和AMS-14C年龄测定,推断其年龄在约36ka-43ka BP(未校正)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