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植物染色体分带及其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染色体分带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植物研究中较重要和常用的技术手段。从它们的产生开始一直不断发展,已应用到植物研究中的很多方面。介绍了这两个技术的发展、原理和在植物研究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马缘生 《遗传》1985,7(2):6-6
为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挑战,交流经验,传递信息, 研究讨论植物遗传基础学科如何为农业生产服务,由 中国遗传学会主办,北京、天津、江苏、湖南四个分会承 办的“植物染色体分带技术与染色休工程学术交流会” 于1984年11月9日至13日在长沙召开。来自全国 22个省市、自治区、“个单位的代表110人出席了会 议。会上印发的论文摘要集共汇编论文摘要67篇,另 外还收到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49篇,展出墙报37篇。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遗传学会主办,北京、天津、江苏、湖南四个分会承办的全国植物染色体分带技术及染色体工程学术交流会于11月9日至13日在长沙召开。代表110名,来自22个省、市、自治区的66个单位。会上印发了汇编有论文摘要67篇的论文摘要集,还有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49篇、展出墙报37篇。大会专题报告13篇,分组宣读论文34篇。胡含传达了国际作物遗传操作学术讨论会的主要内容。施立明、夏家辉分别介绍了动物  相似文献   

4.
染色体分带技术是一种用染料对染色体进行分化染色的方法。用一般细胞学染色法,染色体着色是均匀的,但若经过某些物理、化学等条件如:温度、酸碱等处理后再以染料染色,或单经某些荧光染料染色就可以染出深浅不同的带纹的纵向结构。由于这些带  相似文献   

5.
植物染色体F-BSG分带方法与带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染色休显示C一带,最习用的分带技术 是BSG法(Barium hydroxide-Saline-Giemsa)o 在巳查见的国外150多篇报道和近3年国内的 18篇报道内巳有”几种植物染色体分带成功, 但对我国的许多重要农作物,特别是染色体较 小.数目较多,分带较难的植物,未见分带报道。 我们参考Kura。等1978年创用的酶解火焰千 操制片方法,再进行BSG法处理,1979年在水 稻上分带成功,并取名F-B% 法(flame drying- RSG)。此后又应用此技术流程,陆续对粮食、 油料、纤维、果树、蔬菜、绿肥、茶、药材等50属 67种作物和林木进行分带实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植物染色体SSG分带方法与带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长顺 《遗传》1985,7(2):7-8
植物染色体Giemsa C一带技术,目前广泛 使用BSG法(Barium hydroxide-Saline-Giemsa). 但是,此法用Ba(OH),进行变性处理,容易发 生制片污染t5],因此我们改用NaHC03代替 Ba(OH):进行变性处理,首先在蚕豆上分带成 功,并取名为SSG法(Sodium b carbonate-Saline- Giemsa )。此后又应用本方法对大葱、韭葱进行 了分带试验,效果也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植物染色体F-BSG分带方法与带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植物染色体显示C-带,最习用的分带技术是BSG法(Barium hydroxide-Saline-Giemsa)。在已查见的国外150多篇报道和近3年国内的18篇报道内已有50几种植物染色体分带成功,但对我国的许多重要农作物,特别是染色体较小,数目较多,分带较难的植物,未见分带报道。我们参考Kurata等1978年创用的酶解火焰干  相似文献   

8.
植物染色体Giemsa C-带技术,目前广泛使用BSG法(Barium hydroxide-Saline-Giemsa)。但是,此法用Ba(OH)_2进行变性处理,容易发生制片污染,因此我们改用NaHCO_3代替Ba(OH)_2进行变性处理,首先在蚕豆上分带成功,并取名为SSG法(sodium b carbonate-Saiine-  相似文献   

9.
植物染色体C-分带显带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染色体C-分带技术自问世以来,关于其显带的机制研究,人们已提出了许多看法,如早期研究的DNA变性-复性机制、DNA消化机制以及后来的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的机制,但仍有很多问题值得商榷。在介绍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们所做试验,对C-分带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的显带机制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并对利用C-分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显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蝗虫染色体分带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恩波  姚爱玉 《遗传》1999,21(3):28-30
本文对采自长沙岳麓山的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erg)〕和采自杭州的小稻蝗〔Oxya hyla intricata (Stal) 〕进行了染色体C带、R带、N带和A带的处理研究。结果表明,C带显示结构异染色质,其位置在不同分裂相中较为稳定;R带即G带的反带,带纹较C带丰富,在粗线期最为明显,本文观察到不同的温育条件可影响R带产生的效果;N带和Ag带可相互参照比较,从而为NOR的准确定位提供依据;A带即荧光带,本文对其显带程序作了一定的改进。 Abstract:In this paperOxya chinensis (Thunberg) collected from the Yuelu Mountains in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andOxya hyla intricata (Stal) collected from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were analysed by chromosomal C-banding、R-banding、N-banding、Ag-banding and A-band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stitutive heterochromatin was stained in C-banding, and it relatively stable; R-banding was the reverse of G-banding, its bands were relatively obvious at the pachytene and abundent, it may be because of the selective extracts that cause the bands evident, the different effects were surveyed under the various incubation conditions; Both N-banding and Ag-banding can stain the nucleolar organizer and the two were compared in this paper; The A-banding was a little improved in the light of the band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11.
蝗虫染色体分带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本文对采自长沙岳麓山的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erg)〕和采自杭州的小稻蝗〔Oxya hyla intricata (Stal) 〕进行了染色体C带、R带、N带和A带的处理研究。结果表明,C带显示结构异染色质,其位置在不同分裂相中较为稳定;R带即G带的反带,带纹较C带丰富,在粗线期最为明显,本文观察到不同的温育条件可影响R带产生的效果;N带和Ag带可相互参照比较,从而为NOR的准确定位提供依据;A带即荧光带,本文对其显带程序作了一定的改进。 Abstract:In this paperOxya chinensis (Thunberg) collected from the Yuelu Mountains in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andOxya hyla intricata (Stal) collected from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were analysed by chromosomal C-banding、R-banding、N-banding、Ag-banding and A-band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stitutive heterochromatin was stained in C-banding, and it relatively stable; R-banding was the reverse of G-banding, its bands were relatively obvious at the pachytene and abundent, it may be because of the selective extracts that cause the bands evident, the different effects were surveyed under the various incubation conditions; Both N-banding and Ag-banding can stain the nucleolar organizer and the two were compared in this paper; The A-banding was a little improved in the light of the band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们在常规染色体分析的基础上,对G分带(Seabright)及C分带(Sumner)显色技术结合我们具体情况略加改进,建立了G分带和C分带技术。并对25名正常人的带型进行了观察。现将我们的操作方法及效果分别作一介绍并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3.
貉(Nyctereutes procyanoides)的染色体组型已有报道(M(?)kinen,1974;王宗仁等,1984),但还未见貉的染色体分带研究。本文报告了貉染色体的G带、C带及银染核仁组织者区(Ae—NOR)的数目和定位。  相似文献   

14.
温昌样 《遗传》1989,11(5):38-39
_甘ElXx4、金线蛙、中华KNMmNgA#9,建立瑙勋嘟热酥姗狱一 恻U-Giemsa分带技术。其特点是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带纹的数目有所不同。早中期染色体带纹数目较 竺携史严带纹数目较少,中中期带纹数目适中。但同一时期染色体带纹数目是相同的,故仍能够进行 稍确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植物染色体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自立 《遗传》1985,7(6):46-48
植物染色体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细胞学、 遗传学、作物育种学、植物分类学和植物染色体 工程等领域,它对这些领域的研究工作有着重 要作用。近十年来,植物染色体技术有很多新 进展,现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6.
用胰酶分带,获得了我国正常人体细胞染色体的G带图型,与第四届国际人类遗传学会所提供的Q带和G带图型基本相似,从而作出正常人体细胞每对染色体的G带图样。讨论了胰酶分带技术中必需注意的二个主要条件:染色体的长度和胰酶消化时间。根据现有资料简单讨论了胰酶分带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细胞学家和遗传学家对染色体的鉴别是根据染色体的长度、长短臂的比率、着丝点的位置、随体的有无等特征;但对那些染色体的数目多,形态相似不易区分的染色体组型,进行研究分析存在不少困难。自从染色体分带技术获得成功以来,不仅克服了上述困难,而且为细胞学、细胞遗传学和染色体工程的研究展开了新的前景。 国外自从1972年以来,吉姆沙分带技术被应用到研究植物染色体,几年来在核型分析、亲缘关系、染色体结构变异、远缘杂种鉴定等方面都作了不少工作。我们以黑麦为材料进行了吉姆沙分带的研究,现将我们所用的方法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8.
采用HKG (HCI-KOH-Giemsa)法对内葵杂3号三交种染色体进行了C-分带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每条染色体至少都有一条C-分带,染色体组共有62务C-分带,以中间带和着丝点带为主,中间带主要分布在染色体短臂上;C-分带强弱差异明显,其中46条强带,16条弱带.Giemsa C-分带带型公式为:2n =2x =34 =8I++3T++5I+I+T++4C +2CI+4CI+ +3CI+ +I+T++CT++2CT+.每条染色体都显示出显著的带纹特征,因此,利用Giemsa C-分带方法可以将向日葵的每条染色体区分开.  相似文献   

19.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委托上海植物生理学会于1981年12月10~30日在上海举办了全国植物生理实验技术训练班。参加这次训练班的学员来自全国21个省的33个单位,共34位同志。训练班先后学习了10种实验技术:(1)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的提取、分离、纯化及活性测定;(2)凝胶电泳;(3)原生质体培养;(4)植物激素(细胞分裂素)的生物测定;(5)氧电极法测定光合作用;(6)用萤光素酶方法测定三磷酸腺  相似文献   

20.
东北梅花鹿的染色体组型C分带和G分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梅花鹿(Cervus nippon hortulorum)是一种药用和观赏动物。其鹿茸是名贵的药材,长期以来被列为“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并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 为了提高鹿茸产量,人们除在现有的种群内进行选育提高外,还利用东北梅花鹿和东北马鹿(Cervuse canadensis xanthopygus)进行种间杂交,力求从根本上改良现有的种群。 一般认为哺乳动物种间杂交的F_1不育或异型配子不育(吴常信1975)。但目前已知东北梅花鹿与东北马鹿杂交,包括正反交的F_1两性都能育。为弄清其遗传实质,我们开展了对东北梅花鹿、东北马鹿及其F_1的染色体组型、C分带和G分带的分析。现将已完成的东北梅花鹿的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