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产赖草属的分类修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标本研究和野外考察;对中国赖草属(Leymus Hochst.)进行了分类修订。结果在中国共确认了3组、33种、7变种赖草属植物;其中多穗组包含4种;少穗组包含24种、7变种;单穗组包含5种;新报道的3个种和新修订的4个类群(即3个新组合和1个新名称)皆隶于少穗组。同时对赖草属的研究简史、属的形态特征和一些类群的地理分布也分别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陶国达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1983,5(2):1-3
合欢属是豆科,含羞草亚科,Ingeae族的一个中等大的属,全世界不下150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以南半球热带,亚热带为主。国产合欢属27种,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南部。 相似文献
4.
国产萱草属夜间开花类群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中国植物志》第14卷中,萱草属Hemerocallis夜间开花类群被处理为3个独立的物种,北黄花菜、黄花菜和小黄花菜。但是,它们之间因严重的性状重叠和交叉,用单个性状如花数、花被管长度、根的直径等区分它们极为困难。本文根据国产干标本和栽培材料,对9个常用检索性状以及核型做了定量分析。另外,这3个类群的地理分布式样表明,它们似乎是不同的地理宗,因为三者替代性分布在由暖湿到旱冷的气候梯度中。本文结论是,将三者处理为同一物种北黄花菜的3个亚种也许更令人信服,即原亚种北黄花菜,亚种黄花菜和亚种小黄花菜。 相似文献
5.
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大量标本和文献,对江西悬钩子属植物的分类和地理分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江西境内共有悬钩子属植物43种7变种2变型,其中红花悬钩子Rubus inopertus(Diels)Focke,大红泡R.eustephanus Focke ex Diels,深裂锈毛莓R.reflexus Ker var.lanceolobus Metc为江西新分布。编制了检索表,并讨论了江西悬钩子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6.
7.
绞股蓝属植物的分类系统和分布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绞股蓝属全世界有16种2变种,隶属于2亚属2组,即喙果藤亚属(包括五柱绞股蓝组和喙果藤组)及绞股蓝亚属。其现代分布中心或多样化中心为我国长江流域至西南的云南,由此向北达秦岭南坡和淮河流域以南,向东北经华中、华东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北部,向南经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诸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向西达印度西北部,为热带亚洲分布类型。根据该属的原始类群和进化类型的现代分布和多样化中心及它们的生态适应性,与古地质、古地理和古气候的变迁以及外类群起源地等推测,绞股蓝属植物可能与其近缘属——雪胆属和锥形果属共同起源于康滇古陆,起源时间可能为早第三纪。 相似文献
8.
依据最新广义大丁草属的概念对中国产这一属群的植物进行了订正,亦即中国有大丁草属Leibnitzia Cass,火石花属Gerbera Cass.和兔耳一支箭属Piloselloides(Less.)C.Jeffrey ex Cufod。并对一些名称进行了认真的查考和相应的分类学处理,讨论了相应的地理替代与地质历史的关系。经整理,中国大丁草属含4种,火石花属可能含6种,兔耳一支箭属含1种。以横断山为核心的中国西南部也许是该属群的一个多样化中心和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9.
国产乌头属的化学分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二萜生物碱的类型、生物合成、在乌头属植物中的分布,并参照国产乌头属的系统分类、形态演化和地理分布,本文讨论国产乌头属的化学分类。 1.以牛扁碱型成分为主的牛扁亚属和以乌头碱型成分为主的乌头亚属可能在乌头属进化的初期阶段就已分化,各自沿着独立的道路发展。2.乌头亚属包括以下类群:(1)以阿替生型、维特钦型、乌头碱型胺酵和 酯碱为主的保山乌头系,主要分布于国产乌头属近代发展分化中心之一的横断山脉和金沙江流域,可能国产乌头组的近代分化就是由该系发展而来; (2)以乌头碱、中乌头碱、下乌头碱为主的乌头系,为进化程度较高的群,所含乌头碱及尼奥灵显示了该系与保山乌头系的亲缘关系; (3)以乌头碱和松果灵为主的准噶尔乌头系,所含乌头碱和松果灵显示了该系与保山乌头系的亲缘关系; (4)以滇乌碱类酯碱为主的显柱乌头系和蔓乌头系,为进化程度较高的群,其酯碱有别于乌头碱类。3.以阿替生及C19内酯型为主的甘青乌头系及圆叶乌头系,可能为进化早期形成的高山特化类群。4. 以阿替生和C19乌头碱型胺醇为主的露蕊乌头亚属,可能为特化类群。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中国缨鱼属鱼类的分类整理及一新属描述(鲤形目:鲤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整理我国缨鱼属鱼类仅有1种,原属于此属的种Crosscheilus bamaensis Fang和Crossocheilus liuchengensis Liang则归并于另一新属拟缨鱼属Pseudocrossocheilus gen.nov.,其上唇消失,吻皮与下唇相连,上颌与下唇相连以及口角须发达等特征与缨鱼属不同,同时其口角须发达,下唇两侧有纵行的颏汉以及下唇前缘具有显著的乳突状角质突起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杜鹃花属云锦杜鹃亚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锦杜鹃亚组是(Subsect. Fortunea)杜鹃花属内常绿杜鹃亚属(Subgenus Hymenanthes原始亚组之一。含有26种7个亚种和12个变种。根据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和种间关系,将所有的种分为7个植物群,每群有特征描述,还备有全部中国种的地理分市及一个有6个梢物群在四川的分布图和1个杭物群A到E的演化趋势图,并表明植物群F和G的孤立地位。进而说明了本亚组杜鹃花的现代分布中心在中国四川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4.
记载了四川产耳蕨属后生耳蕨织植物9种,其中新种1个,四川新分布5个,并有新异名7个。本文还对国产有关种类的分类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15种,透射电镜对2种国产酸模属植物的花粉进行观察与研究。本属花粉为球形或近球形,大小为15~40×18~40μm。具3孔沟、4斜孔沟、散孔沟、散沟等;沟或外沟狭长,几达两极,内陷或不内陷,内孔圆形、稍横长或纵长;表面具皱波状纹饰;外壁厚1.0~3.5μm,外层明显厚于内层。在透射电镜下,花粉外壁分3层:覆盖层最厚,具穴状或穿孔,颗粒状或刺状纹饰,内面均匀;柱状层明显,厚,小柱为钝圆锥体或圆柱状,基层和内层不分,最薄,但在萌发孔处明显增厚。根据花粉形态,本属花粉可以分成7个组,它们是:小酸模组、滨海酸模组、酸模组、土大黄组、荒地酸模组、巴天酸模组和钝叶酸模组。对萌发孔分布规律的研究,基本支持Wodehouse(1931)的观点,同时据花粉萌发孔演化的规律,认为本属花粉可能是蓼科花粉由少数萌发孔向多数萌发孔演化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16.
文本报道了分布在横断山区域的节肢蕨属(Arthromeris)植物,已知12种,1变种;其中新种2个。讨论了该属在本区的地理水平和垂直分布,并初步探讨了在这一地区分布的种类和亚洲分布的种类之间的地理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