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描述的泥盆纪菊石仅1属1种,系1979年我所青藏科学考察队采自西藏南部聂拉木县亚来村(原称亚里村)西山的凉泉组上部;石炭纪菊石,共描述3属5种,系1980年我所与西藏地质局地质研究所共同组织的藏北地层考察队采自西藏北部申扎县城北25公里的德日昂玛山西坡的永珠桥组中部。菊石的标本不多,但在西藏境内的出现对于地层划分和对比及菊石群的地理分布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1981年作者随中、法西藏地质科学考察队,并同王思恩等同志对拉萨、林周地区的白垩纪地层测制了剖面,采集了化石.  相似文献   

3.
藏北申扎早泥盆世四射珊瑚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历年来的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报告中,关于早泥盆世生物群的报道,只限于藏南珠穆朗玛峰地区发现的凉泉组生物群,包括笔石、竹节石等浮游型生物群,时代相当于早泥盆世布拉格期.(穆恩之等,1975;穆西南,1975).1980年夏,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组织的考察队再次入藏进行地层古生物工作.在西藏地质局综合普查大队工作的基础上,于西藏北部申扎附近出露的海相泥盆纪地层中采获珊瑚化石和其它底栖门类化石.这个  相似文献   

4.
余汶  朱祥根 《古生物学报》1990,29(1):124-124
一、前言1982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新疆地层古生物研究队在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吉木萨尔地区考察时,笔者之一(朱祥根)曾在大龙口剖面小龙口组采到一批腹足类化石。1983年和1985年又进行了化石的补充采集和详细的地层工作,采获丰富的腹足类化石,计得2属、3种(包括1新属、2新种),它们是Xinjiangospira rotundata gen. et sp. nov., Xinjiangospira cf. gondwanica (Cox), Bernicia? jimsarensis sp. nov.。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1982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新疆地层古生物研究队在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吉木萨尔地区考察时,笔者之一(朱祥根)曾在大龙口剖面小龙口组采到一批腹足类化石。1983年和1985年又进行了化石的补充采集和详细的地层工作,采获丰富的腹足类化石,计得2属、3种(包括1新属、2新种),它们是Xinjiangospira rotundata gen. et sp. nov., Xinjiangospira cf. gondwanica (Cox), Bernicia? jimsarensis sp. nov.。  相似文献   

6.
一、藻类化石的分布和保存 本文所记述的蓝藻类化石由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广西地质科学研究所煤田专题研究组在广西河池白土、宜山六桥、凭祥、柳州三门江和贵县右榄上二叠统合山组采集的。现以宜山六桥剖面为代表,简介如下: 上覆地层 上二叠统长兴组,灰黑色含燧石条带泥晶生物屑灰岩,富含(竹蜓)类Palaeofusulina fusiformis Sheng  相似文献   

7.
广东南雄盆地古新世早期孢粉组合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李曼英 《古生物学报》1989,28(6):741-750
引言根据中国科学院和西德Max-Plank协会的合作课题“上白垩统,特别是白垩系-第三系交界的全球事件”的陆相部分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西德波恩大学古生物研究所组成的综合考察队,分别于1983和1984年9—10月,在广东南雄盆地进行野外工作。我们在南雄盆地的杨梅坑-大塘、堂田-飒门垭、百花潭-武台岗以及南雄县附近的古子坑剖面,采集了近500层孢粉样品。在大塘剖面的南雄组、上湖和罗佛寨组中获得了孢粉化石。其中南雄组中的化石孢粉极少,达不到化石孢粉组合的统计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地质组在1961年,曾沿青藏公路进行地质考察,采得不少瓣鳃类化石(插图1)。这些化石由赵东旭、尹集祥同志交给笔者进行研究,现已确定属于中侏罗统者有5属6种。化石是从下列二个地点采集的:(1)唐古拉山南坡土青公路第二道班北(插图2):Ostrea(Liostrea)tangulaensis Fan(sp.nov.);(2)安多县北青藏公路115道班附近:Astarte subcardiformis Fan(sp.nov.),A.ovata Fan(sp.nov),Protocardialamellosa Fan(sp.nov.),Grammatodon minutus Fan(sp.nov.),Trigonia sp.  相似文献   

9.
广西南丹罗富上泥盆统底部珠胚类竹节石群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前言广西南丹罗富的泥盆系,是我国海相南丹型泥盆纪地层的典型剖面。1978年前,笔者等曾多次赴该地进行野外观察和采集化石,并就所产竹节石进行了系统描述,在此基础上,对下、中泥盆统竹节石带的序列,作了修订和补充(见正在印刷中的笔者另一文《广西南丹罗富泥盆纪竹节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集刊第18号)。当时,由于上泥盆统响水洞组底部,未见任何标准属种,仅据罗富组上部的泥岩,渐变为响水洞组的硅质岩,而暂以Viria-  相似文献   

10.
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寒武纪地层,早在1928—1932年间,诺林(E.Norin)曾作过不少工作,并将本区寒武系命名为“突尔沙克塔格建造”(E.Norin,1937),标准剖面地点在库鲁克塔格西部的突尔沙克塔格及却尔却克山一带。所采化石经丘迪生(G.T.Troedsson,1937)研究,判定动物群的时代为晚寒武世,其中以三叶虫为主。张日东、俞昌民等(1959)根据莫合尔山北坡所测的寒武系剖面,划分为三个统:即突尔沙克塔格统(上统)、莫合尔山统(中统)及西大山统(下统)。近年来,新疆地质局等单位组成的新疆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组,及章森桂、高振家(1981)根据莫合尔山北坡及西大山的下寒武统剖面,将原来的西大山组一分为二。下寒武统上部仍沿用“西大山组”一名,仅限于代表下寒武统上部的一套碳酸盐岩;而下寒武统下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本文记述的中侏罗世海娥螺类系采自西藏北部双湖县达尔沃错、阿木岗日以及索县以南的雁石坪群,而晚侏罗世的海娥螺类则采自拉萨附近的多底沟群(插图1)。双湖地区的标本是西藏地质科学研究所板块专题组于1983年8月采集的,索县及拉萨附近的标本是夏金宝、毛力等于1982年9月和1983年8月两次采集的。上述地区的海娥螺动物群经研究,共9属11种,其中2个新种。这一研究成果增添了我国侏罗纪海娥螺动物群新资料,并且对藏北和  相似文献   

12.
西藏哺乳动物区系特征及其形成历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0年作者曾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西藏综合考察队,在雅鲁藏布江中段、东喜马拉雅山、羌塘高原进行了半年(5—11月)的动物采集。近百年来,资本主义国家派遣一批一批的探险队踏进这个区域,然而哺乳动物方面的调查做得不多。和对这方面虽极注意,但只进到西藏的东北隅和北缘。其他如旅行家A.Kinloch、G.Bonvalot,地理学家H.Bower、Wellby(以上在羌塘),地质学家C.Raw-ling(在西部),医生H.Walton(在南部),鸟类学家E.Schafer(在东部)……等人对  相似文献   

13.
西藏鱼类的系统研究,迄今尚未看到;其南部地区的鱼类研究,过去亦不多见。1961年岳佐和、黄宏金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主要在藏南地区进行了为时7个月的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的采集调查。我们除在沿途的麻江(藏北)、昌都(藏东)等个别地点进行采集外,主要的考察地区是江孜、日喀则两个专区的部分水域。本文继“西藏南部的条鳅属鱼类”(1963)、“西藏南部的裸鲤属鱼类”(1964)等文之后,仅就裸裂尻鱼属鱼类共7种描记于下,其中:伍氏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wui,sp.nov.)为1新种:麻江凯氏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kessleri makianensis,subsp.nov.)为1新亚种。  相似文献   

14.
蒋燮治 《动物学研究》1982,3(2):171-184
关于西藏高原鳃足类动物的组成与分布过去只有零星的种类记述。20世纪初叶,Daday(1908)根据Stewart在西藏南部的荡拉(Tang La)和江孜(Gyantze)之间采集的一些标本,写出了首篇报道。此后,Stewart(1911)Bond(1934)、Brehm(1936)以及Brehm和Woltereck(1939)等对“耶鲁北印度考察队”所采集的标本,多次作过报道。  相似文献   

15.
一、绪言本文所描述的几种腕足动物化石,是李璞教授等1952年在西藏采集的。标本采自珠穆朗玛峯以北西藏曲背和尊布一带,其地质时代为晚二迭世(图1)。  相似文献   

16.
研究简史吉林浑江地区下奥陶统发育良好,剖面连续,化石丰富,研究历史也早.1958-1960年,长春地质学院吉南区测大队于浑江地区进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测制奥陶系剖面,并采集了笔石等大量化石.1979年,吉林省地质局根据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对笔石的研究,在靖宇县(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中报道了 Adelograptus-Clonograptus 带在本区的存在.陈均远等(1983),周志毅等(1984)均指出本区冶里组底部有 Dictyonema flabelliforme-Staurograptus dichotomus 带.1983年,林尧坤将华北区下奥陶统冶里组分为5个笔石带,并指出吉林辉南、浑江等地的冶里组亦有这些笔石带的带  相似文献   

17.
1961年,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西藏综合考察队在西藏南部(江孜、日喀则两专区)地区进行了为时半年(5—10月)的野外综合考察。作者荣幸地参加了这项工作,采集了不少鱼类标本,于1962年在北京进行了室内资料整理。除鲤科的裸裂尻鱼属Schizopygopsis、裸鲤鱼属Gymnocypris及鳅科的条鳅鱼属Nemachilus已分别另有报告  相似文献   

18.
浙江江山下奥陶统印渚埠组几个三叶虫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衍豪、穆恩之等(1955)把浙西江山、常山一带的奥陶系分为6个组,最下面的组是印渚埠组,用来代表盛莘夫(1934)的“印渚埠系”的上部,并指出原“印渚埠系”的下部为上寒武统。抚州地质专科学校师生于1965、1974年曾在江山黄泥岗村及江山城北4公里附近测制了两个剖面,采集一些三叶虫,有Geragnostus fengzuensis sp.nov.,Euloma changshanensis Lu,Szechuanclla sp.,Shumardia sp.,Hypermecaspis asiatica sp.nov.,Inkouia jiangshanensis sp.nov.,Symphysurus kientehensis(Sheng),Niobe huan-  相似文献   

19.
川西高原老第三纪植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82年在对横断山区北段综合考察中,由植物研究所组成的古植物专业组,在四川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协同下,于6月从四川省理塘县热鲁村出露的一套由砾岩、砂岩、粉砂岩组成的热鲁组中段采集到一批以桉属(Eucalyptus)为主的化石植物。这是继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于1974至1976年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和冈底斯山发现桉属化石以来,在川西高原的再次发现。共采到植物化石标本84号,其中79号为叶子印痕化石,5号为花、果印痕化石。经初步鉴定结果,共计有8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详细描述了重庆石柱漆辽剖面奥陶系达瑞威尔阶(Darriwilian)牯牛潭组至凯迪阶(Katian)宝塔组的牙形刺序列及其对比。牙形刺序列由上而下可分为:宝塔组Hamarodus brevirameus生物带和Amorphognathus superbus生物带;大田坝组的Baltoniodus alobatus,Baltoniodus variabilis和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生物带;牯牛潭组的Yangtzeplacognathus crassus生物带和Lenodus variabilis生物带。其中Hamarodus brevirameus生物带至Baltoniodus alobatus生物带上部为凯迪阶,B.alobatus生物带下部至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生物带上部为桑比阶(Sandbian),而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生物带下部,Yangtzeplacognathus crassus生物带和Lenodus variabilis生物带归入达瑞威尔阶。根据文中所识别的牙形刺序列,该剖面显然缺失了达瑞威尔阶中上部的牙形刺生物带如Pygodus serra生物带(即Yangtzeplacognathus protoramosus和Y.foliaceus生物带),Eoplacognathus suecicus和Dzikodus tablepointensis生物带。因此,在重庆石柱漆辽剖面奥陶系牯牛潭组和大田坝组之间的地层是不连续的,存在一明显的沉积间断,缺失了相当于牯牛潭组标准剖面中上部的地层(达瑞威尔阶中上部)。而这一沉积间断所发生的时间正好与达瑞威尔中晚期全球海平面下降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