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为对当前爆发的手足口病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 【方法】本研究建立了含内标的同时检测EV71和CA16的多重荧光RT-PCR方法,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等进行评估,并对400多份临床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强,对10株EV71病毒、8株CA16病毒和25株其他人类病毒进行了检测,特异性为100%;该检测方法对EV71和CA16的检测灵敏度分别达到0.1 TCID50和1 TCID50;将0.1-104TCID50/ml EV71和CA16样本进行重复性实验,其变异系数分别为0.9-2.0%和0.9-2.3%。对400多份临床样品分别进行荧光RT-PCR检测和传统方法检测,结果显示,荧光RT-PCR对EV71和CA16的阳性检出率平均为46.1%和14.2%,比传统方法(34.5%和12.8%)的阳性检测率高。另外,实验数据显示,在粪便、直肠拭子、咽喉拭子样本中,PCR抑制物存在的比例为1.8%-3.4%,表明内标对监控PCR抑制物的存在具有重要作用。【结论】本方法能同时对EV71和CA16进行快速检测,并且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由于加入了内标,能有效地监控假阴性的出现,适合于手足口病的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特异、敏感的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用于小鼠诺如病毒(murine norovirus,MNV)的检测。方法根据MNV ORF1-ORF2结合区域中保守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同时设计和制备了内标用于监控假阴性,建立含有内标的荧光定量RT-PCR检测体系,通过优化,得到最佳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构建质粒标准品并以之为模板绘制标准曲线;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最后用建立的方法检测344份小鼠临床样本,验证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结果该方法特异性强,与小鼠肝炎病毒、小鼠脑脊髓炎病毒、仙台病毒、小鼠肺炎病毒、呼肠孤病毒Ⅲ型、出血热病毒和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不发生交叉反应。构建的荧光定量标准曲线Ct值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86,可以检测到10 copies/μL的质粒标准品,对MNV活病毒检测可检测到1.78×10-2TCID50/m L的病毒,检测灵敏度比常规RT-PCR高10倍,比病毒分离高100倍。对5份样品进行5次批内和批间重复检测,检测结果变异系数均小于2%。通过对344份临床样品检测,检测到阳性样品103份,阳性率29.94%。有5份样本结果为假阴性。结论建立的MNV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由于加入了内标,能有效地监控假阴性的出现,适合用于MNV日常监测、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3.
禽流感和新城疫病毒二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建立二重荧光定量RT-PCR方法,用于禽流感病毒(AIV)和新城疫病毒(NDV)的检测。方法:根据AIV和NDV的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了AIV和NDV的2对特异性引物和2条用不同荧光基团标记的TaqMan探针;对反应条件和试剂浓度进行优化,建立了能够同时检测AIV和NDV的Z-重荧光定量RT-PCR方法。结果:所建方法特异性好,对AIV和NDV的检测敏感性均达到2000个模板拷贝数,比常规RT-PCR敏感性高100倍;抗干扰能力强,对AIV和NDV不同模板浓度进行组合,仍可有效地同时检测2种病毒。对保存的AIV或NDV鸡胚尿囊液及临床病料进行二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尿囊液检测的拷贝数均达到10^10/μL以上,临床病料的拷贝数为2.13x10^8-6.52x10^4/μL。结论:建立了用于检测AIV和NDV的二重荧光定量RT-PCR法,该方法特异、敏感、快速、可定量,对AIV和NDV的防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蜜蜂克什米尔病毒(Kashmir bee virus,KBV)是一种高毒力的急性蜜蜂病毒,可以引起蜜蜂的死亡和蜂群崩溃.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灵敏、快速检测KBV的TaqMan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参照GenBank中polymerase polyprotein有关基因序列,设计一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并通过体外转录法制备RNA标准品作为阳性模板.在对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 KBV的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并进行了特异性试验、敏感性试验、重复性试验和临床样本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能有效扩增8×100拷贝/μL~8×107拷贝/μL 的KBV标准品,建立的标准曲线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8拷贝/μL,对其他蜜蜂病毒不发生交叉反应,具有很好的特异性;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组内和组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低于1%和2%,重复性良好.应用本研究建立方法与常规RT-PCR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TaqMan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优于常规RT-PCR.本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RT-PCR检测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为KBV的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一种新的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会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死亡。该病毒传染性强,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已经对人的身体健康、国家经济及世界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患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胸部CT及实验室检查,其中实验室检查中的实时荧光RT-PCR和基因组测序为诊断金标准。选择快速、高效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对提高疾病诊断率、治愈率,降低患病率、死亡率起关键作用。RT-PCR相较于基因组测序具有操作简单、周期短的优点,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尤为重要。本文就不同实时荧光RT-PCR法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实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选择更为高效的核酸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Real-time TaqMan RT-PCR快速检测犬瘟热病毒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犬瘟热(CDV)N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经各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Real-time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细胞培养物、肝脏、肺脏、脑、脾脏、淋巴结以及鼻腔拭子等组织病料中的CDV进行了特异性检测和敏感性试验。同时,利用建立的Real-time荧光定量RT-PCR方法与常规RT-PCR以及韩国BIOINDIST生产的BIT RAPID CDV检测试剂盒对57份临床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用20pmol/mL的引物浓度各1uL和20pmol/mL的探针浓度0.3uL,获得的荧光信号最强,曲线平滑。敏感性高,可检测到1.24×10—3ng/uL的病毒RNA;特异性强,与NDV、AIV、NiPV等RNA病毒不发生交叉反应。试验重复性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2.3%、2.5%和4.2%;与常规RT-PCR和BIOINDIST生产的BIT RAPID CDV检测试剂盒相比较,该方法具有快速、特异、敏感、可定量,并可同时检测大量样品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肖梦怡;韩振志;路环环;丛如意;冀天娇;祝双利;孙强;刘莹;周蕾;栗凡;梁钰材;范华;肖金波;张勇 《病毒学报》2025,(3):625-633
自2014年肠道病毒D组68型(Enterovirus D68,EV-D68)引起急性弛缓性脊髓炎暴发以来,一直被广泛关注。建立一种快速、高效且便捷的EV-D68特异性Real-time RT-PCR检测方法,对于及时发现潜在的传染源并迅速阻断传播至关重要。本研究参考EV-D68各个基因型VP1区代表序列设计探针和引物,通过制作标准品,对其特异性、灵敏度以及重复性进行全面评价,并用临床样本检测其可靠性。结果显示,本研究所设计的探针和引物仅能检出EV-D68,其他73种血清型肠道病毒均无检出情况,最低检测下限为2×10~1拷贝/μL,拷贝数与循环阈值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33),重复性检测的变异系数小于1.70%,稳定性良好。采用本研究设计的探针和引物对41份临床样本进行检测时,实现了零漏检,与测序的金标准结果完全吻合,对于目前流行的B3和D3基因亚型可以实现全覆盖。综上所述,本研究设计的特异性探针引物在EV-D68检测中展现出高效且准确的特性,同时对目前流行的基因型具有较强的通用性,能够为EV-D68感染的临床诊断、疫情监测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为EV-D68的快速鉴定和相关疾病防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针对诺如病毒II型的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建立了SYBR Green I实时荧光RT-PCR检测诺如病毒II型的反应体系。此方法的病毒检测下限达到102拷贝,标准曲线的线形范围为102~106拷贝,相关系数为0.9952,斜率为?2.982,截距为35.84。对诺如病毒II型检测特异,与轮状病毒、腺病毒、甲肝病毒、星状病毒无交叉反应。针对质粒标准品检测的批内试验变异系数(CV)为0.95%~1.69%(n=5),批间试验CV为0.87%~1.24%(n=3)。运用此方法随机检测30份贝类水产品,检测出2份阳性样品。结果表明,SYBR Green I荧光RT-PCR检测诺如病毒II型的方法灵敏、特异、重复性好,可应用于贝类水产品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针对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和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MUV)的多重RT-PCR检测方法,分别选择肠道病毒的5′UTR基因、乙脑病毒的E基因和腮腺炎病毒M基因设计3对引物,建立同时检测肠道病毒、乙脑病毒和腮腺炎病毒的多重RT-PCR方法.以中国地区流行的与脑炎相关的麻疹病毒和风疹病毒cDNA为模板验证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同时以梯度稀释的不同滴度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乙脑病毒、腮腺炎病毒评估该检测方法的检出限.所建立的3种病毒的多重RT-PCR方法可同时或分别特异扩增肠道病毒、乙脑病毒和腮腺炎病毒的152 bp、429 bp和274 bp基因片段,基因序列分别与脊髓灰质炎病毒Sabin 1型5′UTR基因片段、乙型脑炎病毒SA-14-14-2株E基因片段及腮腺炎病毒S79基因片段序列一致;检出限分别达到78.1 CCID50/mL、312.5 PFU/mL、156.2 CCID50/mL;而对麻疹病毒和风疹病毒的扩增均为阴性.所建立的多重RT-PCR特异性和检出限良好,可用于上述3种脑炎病毒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0.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埃博拉病毒(EBOV)亚型的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EBOV NP基因序列,通过设计引物和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一种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检测EBOV。以体外转录的EBOV RNA为模板进行试验,该方法检测的灵敏度可以达到1.0×102个拷贝/μL,检测范围达到9个数量级为102~1010,可检测5种亚型EBOV。建立的方法对马尔堡病毒(MARV)、登革病毒(DENV)、新疆出血热病毒(XHFV)、乙型脑炎病毒(JEV)、流感病毒(H1N1和H3N2)和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E基因组RNA无非特异性扩增。本文将荧光定量RT-PCR技术用于埃博拉病毒的定量检测中,并且建立了EBOV SYBRGreenⅠ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韶关市2008—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降低该病的发病率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依据卫生部2008年版下发的手足口病诊断标准、防控指南,进行诊断、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手足口病病例进行分析,并对人份标本进行逆转录酶反应(RT-PCR)核酸测定。结果韶关市4年共报告手足口病例14 076例,手足口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4~6月为发病高峰期,占全年报告总数的63.34%。发病人群以男性(男∶女=1.89∶1)5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占总发病数的93.11%。4年的手足口病主要由EV71和其他肠道病毒混合感染引起,死亡病例主要由EV71感染引起。聚集性病例主要发生在个体托幼机构,占77.46%。散居或家庭聚集性病例占22.54%。结论当前手足口病是严重危害韶关市低年龄组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要不断加强环境及个人卫生条件的改善,普及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s a febrile sickness complex characterized by cutaneous eruption (exanthem) on the palms and soles with simultaneous occurrence of muco-cutanous vesiculo-ulcerative lesions (enanthem) affecting the mouth.The illness is caused by a number of enteroviruses with coxsackievirus A16 and enterovirus 71 as the main causative agents.Human enterovirus 71 (EV71) belongs to the species Human enterovirus A under the genus Enterovirus within the family Picornaviridae.EV71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an array of clinical diseases including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aseptic meningitis,encephalitis and poliomyelitis-like acute flaccid paralysis.A large outbreak of HFMD due to highly neurovirulent EV71 emerged in Malaysia in 1997,and caused 41deaths amongst young children.In late 2000,a recurrence of an outbreak of HFMD occurred in Malaysia with S fatalities in peninsular Malaysia.Outbreak of HFMD due to EV71 recurred in 2003 with an unknown number of cases and mortalities.A similar outbreak of HFMD with 2 recorded deaths in young children occurred in peninsular Malaysia in late 2005 and this was followed by a larger outbreak in Sarawak (Malaysian Borneo) with 6 reported fatalities in the early part of 2006.The current on-going outbreak of HFMD started in peninsular Malaysia in epidemiological week 12 of 2010.As with other HFMD outbreaks in Malaysia,both EV71 and CA16 were the main aetiological viruses isolated.In similarity with the HFMD outbreak in 2005,the isolation of CA16 preceded the appearance of EV71.Based on the VP 1 gene nucleotide sequences,4 sub-genogroups of EV71 (C1,C2,B3 and B4) co-circulated and caused the outbreak of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peninsular Malaysia in 1997.Two sub-genogroups (C1 and B4) were noted to cause the outbreak in 2000 in both peninsular Malaysia and Sarawak.EV71 of sub-genogroup B5 with smaller contribution from sub-genogroup C1 caused the outbreak in 2003.In the 2005 outbreak,besides the EV71 strains of sub-genogroup C1,EV71 strains belonging to sub-genogroup B5 were isolated but formed a cluster which was distinct from the EV71 strains from the sub-genogroup B5 isolated in 2003.The four EV71 strains isolated from clinical specimens of patients with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the Sarawak outbreak in early 2006 also belonged to sub-genogroup B5.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VP1 gene suggests that the EV71 strains causing the outbreak in Sarawak could have originated from peninsular Malaysia.Epidemiological and molecular data since 1997 show the recurrence of HFMD due to EV71 in Malaysia every 2 to 4 years.In each of the past outbreaks,more than one sub-genogroup of the virus co-circulate.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北京地区儿童手足口病病原的初步筛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4~6月儿童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对北京地区51例皮损症状典型、伴/不伴发热、无重症合并症的手足口病患儿采样,建立RT-PCR方法,以5'非编码区(5'UTR)肠道病毒通用引物、CA16和EV71 VP1区特异性引物直接对82份临床标本进行了初步筛查,肠道病毒阳性率达70.6%。检测病例中CA16阳性25例(25/51)、EV71阳性4例(4/51)、非CA16和EV71的肠道病毒阳性病例7例(7/51),三者比例约为6:1:2。2007年北京地区儿童轻症手足口病主要病原包括CA16和EV71,同时还存在一定比例其它肠道病毒。部分EV71毒株经测序验证及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为C4基因亚型。 相似文献
14.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s a febrile sickness complex characterized by cutaneous eruption (exanthem) on the palms and soles with simultaneous occurrence of muco-cutanous vesiculo-ulcerative lesions (enanthem) affecting the mouth. The illness is caused by a number of enteroviruses with coxsackievirus A16 and enterovirus 71 as the main causative agents. Human enterovirus 71 (EV71) belongs to the species Human enterovirus A under the genus Enterovirus within the family Picornaviridae. EV71 has been associa... 相似文献
15.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成员,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EV71流行广泛,其感染可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并造成重症手足口病,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EV71的致病机制与病毒和宿主天然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密切,涉及病毒逃逸干扰素反应、病毒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及病毒与天然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等多个环节。本文就近年来EV71与宿主天然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建立一种快速、高效的方法检测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的方法,以用于儿童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监测。通过设计肠道病毒通用引物和CA16与EV71的型特异性引物,建立不同引物浓度配比及两阶段退火温度以提高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并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2010年3~10月收集的371例手足口病患儿共381份临床标本同时进行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多重RT-PCR方法对CA16和EV71的最低模板检测浓度分别为5.32 pg/ml和0.64 pg/ml,反应特异度为100%。应用该方法检测381份手足口病临床标本的总阳性率为78.4%,其中CA16与EV71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2.6%和35.8%,二者检测阳性比为1:1.1。以病毒分离为标准,多重RT-PCR对CA16及EV71检测的准确率分别为95.2%和98.6%。因此,本研究新建立的多重RT-PCR方法准确、简便,适用于较大量样本的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2010年引起北京地区儿童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为CA16和EV71。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对2008~2009年青岛地区手足口病的病原学进行调查研究。首先对HFMD病例的咽拭子标本直接进行病毒核酸的提取,然后采用多重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总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Group A 16,CVA16)进行检测,对EV阳性而EV71和CVA16均阴性的标本采用半巢式反转录PCR进行肠道病毒VP1基因部分序列的扩增和序列分析以鉴定其血清型别。结果提示2008~2009年青岛地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为EV71和CVA16,无论轻症和重症病例,EV71的比例都大于CVA16。2008年共获得5个(8株)其它血清型,分别是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的A5、A6、A10、A12及埃可病毒9(Echovirus 9,E9),血清型分布比较分散、均匀。2009年共获得3个其它血清型(13株),分别是CVA9、CVA12及CVB2,CVA12所占比例较大(11/13),分布比较集中。CVA12成为2009年青岛地区HFMD病原中除EV71和CVA16外,新的较为流行的病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09年1月—2011年9月广州白云区儿童多次罹患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9月白云区社区儿童多次罹患手足口病案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年1月—2011年9月,共监测到手足口病个案18665例,其中再次罹患手足口病个案542人,发生率为2.95%,以城中村较为密集的西南部病例居多。多次罹患手足口病按月分布的变化规律与总发病水平相关(r=0.84p,<0.0 001),再患手足口病的时间与初次患病感染病原体型别无关。4岁以下儿童易发,占85.24%;男孩发病是女孩的1.75倍;散居儿童与集体儿童发病的比例为1.70∶1,与初次患病比,托幼机构儿童比例显著上升。病原学检测以其他肠道病毒感染为主。结论儿童多次罹患手足口病存在明显季节、地区、性别年龄差异。病原型别多、分布广泛,可能是儿童再患手足口病发生较频繁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儿童监护人健康教育和托幼机构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2009~2011年上海地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构成,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获取上海市2009~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来自上海18个区(县)的6676例手足口病病例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对其中257份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对27份人肠道病毒71型(HEV71)毒株进行VPl基因序列全长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2009~2011年上海市18个区(县)均有手足口病病例报道,地区分布元显著差异;≤5岁的婴幼儿为疾病高发年龄段;4~11月为发病高峰期。H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l6)为主要病原,不同地区病原构成有所不同。实时荧光RT—PCR对6676例病例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其中肠道病毒通用核酸检测阳性率为69.61%,HEV71和CAl6阳性率分别为38.83%和21.26%。对257份HEV71核酸阳性标本进行病毒分离,获得毒株57株,分离阳性率为22.18%。对其中27株进行VPl基因全长测序,均属C4a基因亚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