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冀北、内蒙古侏罗—白垩系新叶肢介化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冀北和内蒙古地区侏罗系、白垩系叶肢介化石十分丰富,保存甚好;产出层位多,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对区内叶肢介化石的研究对地层的划分、对比和对叶肢介系统演化的探讨都是很有意义的。本文择其部分重要属种作了描述,并对有关地层的时代及划分、对比作了简要论述。在工作中曾得到河北省地质局第二区调队的大力支持,王振刚同志热情指导观察剖面和协助采集化石;河北地质局综合研究队杨仁泉、杨坚、刘乐年同志一同观察、测制剖面和进行化石采集,杨坚同志还提供化石装饰照片;地质部第三石油普查勘探大队、地质部河南石油队王裕民同志赠送标本;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  相似文献   

2.
在第一次全国地层会議期間,我所收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石油普查大队俞良鎧同志带来一箱标本,内中除了爬行动物化石外,还有魚类化石。一部分魚类化石是一些破碎的硬鳞片和鰭条等,不能詳細鑑定,但有两枚角齿魚属(Ceratodus)的齿板,保存尚完整,可以进行种的鑑定。依鄂尔多斯石油普查大队同志的意見,产魚化石的层位可与瓦窑堡煤系地层对比,作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贺李星学教授从事地质工作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5月18日至22日在素有"湘西门户第一镇"的湖南省慈利县召开.来自全国地质、煤炭、石油、科研和大专院校系统的81名代表及来宾参加了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刘长春同志,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古生物学会代秘书长曹瑞骥同志,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夏广胜同志,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秘书长欧阳舒同志和中国植物学会古植物专业委员会主任朱为庆  相似文献   

4.
蛇尾纲化石在中国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地质学院贵州生产大队一个中队在1959年夏生产劳动中,于贵州省贵阳西、安顺北织金县吹聋下三迭统底部灰色薄层灰岩中,采得保存相当完美的蛇尾纲化石一枚。这样完好的标本在我国还算是首次发现”,有必要加以研究并发表出来,借以丰富我国的古生物学资料。在研究过程中,承北京地质学院古生物教研室同志们热心鼓励、提供意见,本院石油系行将毕业的黄志诚同志供给地质资料,本院生产科暗室同志代拍标本照相,绘图室王素同志、杨瑞同志分别代绘化石图及本文插图,在此谨向以上同志们致谢!标本的详细产地是贵州织金县西南吹聋之东约1公里处(插图1a),其层位是T_1~1、T_1~2之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述了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发现的披毛犀化石,并就标本的牙齿和下颌骨的病态现象,作了一些初步的观察。标本是1958年由某石油勘探局的野外工作同志所采集的,同年12月寄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鉴定。由于化石保存了比较特殊的病态现象,故特此作简单的报导。  相似文献   

6.
四川东南部奥陶纪地层发育良好,化石丰富。1981年以来,我们结合石油、天然气开发的预查工作,在本区试作了牙形石生物地层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华蓥山李子垭、观音溪和阎王沟,南川半河和三汇,石柱都会,彭水万足等剖面。经灰岩的酸解处理,获得较多的牙形石资料。标本的野外采集和室内处理工作由四川石油管理局研究院六、二室完成。在工作过程中,陈宗清、彭正中、陈伦俊和付瑜等同志曾给予热情支持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的材料系广西石油地质大队周怀玲等同志于1979年在测制罗城龙岸峒坎和双降一带地层剖面时采获的,少量标本是在进行路线地质调查时采集的J还有一些采自融安泗顶一带。层孔虫化石产自上泥盆统桂林组,经研究计有8属14种和1变种,其中4  相似文献   

8.
中国微体古生物学会1982年11月1—5日在厦门召开了有孔虫专业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地质、石油、海洋、科研及院校等系统的80余名微体古生物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并提交论文和摘要59篇。在简短的开幕式后,会议进行了学术报告和讨论。盛金章教授等12位同志在大会上宣讲了论文。曾去国外学习和工作的同志,对国外有孔虫的研究动态作了介绍。这些报告都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小会学术交流活动分三个组进行:  相似文献   

9.
石油是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的资源,是工业生产极为重要的动力,无论在工业上、国防上和现代农业上都需要大量石油制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离不开以石油为原料的各种化工成品。石油是各种烃类的混合物,世界各地所产的石油在成分上很不一致,主要是烷烃,也有一些烯烃,根据石油的组成成分,统称为碳氢化合物。目前除了水力发电和极少数核能发电外,大宗的能源还是以煤和石油为主,其中特别是石油用途最广,用量最大。但由于石油贮藏量有限,而且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因此世界各国科学家除了继续寻找石油以外,在植物中寻找含有丰富的碳氢化合物的植物种,也成为植物科学的一个崭新的科题。特别从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发生的中东战争和两伊战争中,产油国以石油作为武器,促使石油输入国的科学家在各种植物中寻找含有碳氢化合物而达到高潮。果然,经调查的植物已发现含碳氢化合物的达几千种之多,一般多集中在大戟科、萝藦科、  相似文献   

10.
石油污染物通过自然泄漏和各种人类活动进入生态环境,对鸟类的生存产生影响。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石油污染物对鸟类所产生的影响、受污染鸟类及其栖息地的清洁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现有研究发现,石油的毒性和石油对羽毛结构与功能的破坏是石油污染影响鸟类的主要原因。石油污染不仅对鸟类有直接的致死作用,而且能产生许多慢性危害,包括引起鸟类溶血性贫血、使其免疫能力下降、降低羽毛的保温和防水能力等。对鸟类栖息地中的石油污染进行及时清理并开展对受污染鸟类的清洁修复工作,是减轻石油污染对鸟类影响的重要手段。我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关于石油污染对鸟类影响的研究与国外相比滞后,亟需在石油污染对鸟类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受污染鸟类及其栖息地的清洁修复技术等方面开展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生物学会轮藻学科组于1986年12月6—10日在福建省三明市举行了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会议得到福建省区调队领导和矿产室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并给予赞助。三明市科委、三明市地质学会、区调队的领导分别出席了开幕式和闭幕式。 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共35人,来自15个省、市、自治区的地质、石油、煤炭、化工、高校和科学  相似文献   

12.
石油污染是当前紧迫的水环境问题,研究石油污染物降解机制有助于探索石油污染修复技术路径。重点介绍了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过程中的微生物种类、降解机制和反应机理,即具有代表性的细菌、真菌和藻类,石油烃的有氧降解(链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和厌氧降解(脱氢羟基化、延胡索酸盐加成)。并对微生物降解石油组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具体包括:烃类结构(支链多结构越复杂,越难降解)、微生物种类(混合菌的生化降解能力更强)、环境因子(pH、温度、盐度、含氧量和营养物质),进一步指出了生物修复技术应用于石油污染修复治理研究中的优缺点。此外,还对现有微生物降解技术的应用做了简要概述,归纳总结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性的提出了今后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的研究重点,即生物降解石油的机制还需进一步明确,并重点分析了生物电化学方法在降解去除石油污染物方面可行性。综述石油烃生物降解机制和反应机理,以期为生物修复水体石油污染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生物学会浙江组于6月3-5日在桐庐冷坞召开了"石炭、二叠纪地层剖面现场讨论会."浙江石油地质研究所有关同志在会议上介绍了他们多年来对冷坞剖面工作的成果.冷坞石炭、二叠纪地层剖面露头发育良好,层序齐全,界线较清晰;?、珊瑚、苔藓虫、腕足类等生物化石丰富,是浙江中部研究石炭、二叠纪地层的重要剖面之一.  相似文献   

14.
该文归纳了细菌、真菌和藻类对石油烃的降解作用;讨论了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影响因素,包括微生物种类、石油烃种类、温度、pH、营养物质、电子受体等;总结了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生物表面活性剂和基因工程技术在微生物降解石油烃领域的应用;最后,提出今后生物降解石油烃的研究重点可能是开发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菌群联合体。  相似文献   

15.
1962年夏,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分別收到地貭部石油地貭局和浙江省地貭局地貭研究所古生物室寄来两件鱉类化石标本。这两件标本虽然保存都不完整,但它們代表鱉类(trionychids)化石在該两地区的首次发现,故簡单記述如下。笔者对上述两单位的負責同志将他們发現的标本寄与我所研究,刘宪亭先生对本文提出宝貴意見,杜治同志摄制象片,表示感謝。  相似文献   

16.
初步探索小麦和玉米对石油污染土壤的耐受性,同时摸索这两种农作物在石油污染的胁迫下对石油污染土壤的潜在修复效果,以期为现场进行相关的植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实验设置了0%、0.5%、1.5%、3%四组石油污染土壤处理,对小麦和玉米两种供试植物进行了温室盆栽观测试验。结果表明,受试植物的发芽率在石油的胁迫下均呈下降的趋势,并且当浓度达到3%时影响显著;石油对小麦和玉米的生长表现出抑制作用,其株高、叶片数、干物质量与对照相比有较明显的降低;小麦和玉米的叶绿素含量随着石油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小麦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石油浓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而玉米种的MDA含量则是随着石油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则是随着石油浓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海洋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石油是海洋环境的主要污染物 ,已经对海洋及近岸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微生物降解是海洋石油污染去除的主要途径。海洋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受石油组分与理化性质、环境条件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N和P营养的缺乏是海洋石油污染物生物降解的主要限制因子。在生物降解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修复技术在海洋石油污染治理中发展潜力巨大 ,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介绍了海洋中石油污染物的来源、转化过程、降解机理、影响生物降解因素及生物修复技术等方面内容 ,强调了生物修复技术在治理海洋石油污染环境中的优势和重要性 ,指出目前生物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修复被认为是去除石油污染物和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一种经济、高效且无二次污染的绿色清洁技术。受土壤环境条件和石油污染物性质等因素制约,土壤中土著石油降解微生物常存在数量不足、活性偏低、生长缓慢等问题,导致修复效果不佳、修复周期偏长。微生物强化修复技术可有效提高微生物降解效能,通过投加具有降解效能的功能菌株或菌剂、营养物质、表面活性剂、生长基质及固定化微生物等手段,可改善提升土著微生物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文中梳理了已报道的石油降解微生物的种类,总结了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主要影响因素,阐述了微生物强化修复石油土壤的多种有效策略,提出了微生物强化修复石油污染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石油污染是我国目前陆地和海洋面临的主要污染问题之一,尽管以微生物为主体的原位修复技术在以往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随着石油污染形式的严峻,微生物修复技术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石油降解微生物资源库的不断累积和研究手段的发展,人们对微生物石油降解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为提高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石油污染与技术应用趋势、石油降解微生物聚类分析、石油微生物降解的分子机制、石油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几方面总结和梳理了国内外近期的研究进展,以其为迎接新的挑战提供抓手。  相似文献   

20.
石油生物催化脱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油生物催化脱硫技术是新兴的极具潜力的石油非加氢脱硫技术,在降低轻质油品生产成本、提高油品质量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显示出潜在的优势,被誉为21世纪的石油脱硫技术。本文主要对石油生物催化脱硫技术特点、各种降解路线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石油生物催化脱硫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