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栋 《古生物学报》1989,28(3):376-390
一、前言我国华南地区泥盆纪碳酸盐岩地层相当发育,其中云南东部盘溪地区泥盆纪华宁组含有大量的层孔虫、珊瑚等化石。层孔虫是早古生代一类重要的造礁生物,在地层中大量保存于原生位置,是古群落研究的良好素材。盘溪地区层孔虫化石的系统描述工作已有相当基础,王树碑、范建才(1974)描述了大量滇东泥盆系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上奥陶统生物礁的层孔虫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系统描述了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淳化县铁瓦殿、岐山县烂泥沟上奥陶统生物礁中的层孔虫化石,包括2目5属9种,分别为囊层孔虫(Cystistroma)、拉贝希层孔虫(Labechia)、穿孔层孔虫(Forolinia)、网格层孔虫(Clathrod ict yon)和蜂巢层孔虫(Ecclimadictyon).建立拉贝希层孔...  相似文献   

3.
宁强组几种笔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林尧坤 《古生物学报》1989,28(6):700-710
一、前言陕西宁强一带志留系发育良好,出露整齐。这里既有含笔石、三叶虫、腕足类的泥页岩,又有富产珊瑚、层孔虫、苔藓动物和棘皮动物等的碳酸盐岩。两种类型的岩相地层呈指状交叉或互层,是扬子区内具有沉积特色的地区之一。宁强组即创名于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974)。宁强组作为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命名时依据宁强县城东南大竹坝乡大竹坝剖面,泛指平行不整合于二叠系之下的一套志留系蓝灰色泥岩夹数层生物灰岩岩层。生物灰岩常由珊瑚、层孔虫、苔藓动物、海百合等组成厚度不等的  相似文献   

4.
广西南丹拉要泥盆纪礁组合剖面的古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南丹拉要泥盆纪生物礁发育在台地的边缘,是一个礁、滩、开阔台地沉积互相交替的叠置礁。礁组合中出现5个主要的生物群落。其中以层孔虫、床板珊瑚为主的 Stromatopora-Alveolites群落是最重要的造礁群落。这些群落有规律地分布在礁组合的不同部位。它们在剖面上的垂直分布显示礁组合的发育过程分成3个大的旋回,其中包括9个次一级的成礁旋回。旋回反映了海水深浅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上扬子区志留系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下部韩家店组以杂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大化石含量偏少,局部层段发育碳酸盐岩薄层或透镜体。本文划分黔北道真巴渔剖面韩家店组生物沉积类型并确认环境指标。滇黔桂古陆以北远岸区韩家店组底栖生物类型与其赋存的岩相存在相关性,泥质粉砂岩层面上常见生物潜穴,腕足类Nucleospira被水动力搬运后密集堆积形成贝壳滩;原地生长保存的苔藓虫Fistulipora群落形成厚度约0.2 m的薄层生物层。薄层碳酸盐岩层微相序列显示底栖生物多样性组成,以细生屑颗粒占优势,化石类型包括床板珊瑚、皱壁珊瑚、苔藓虫、腕足类、三叶虫、介形类、海百合茎以及钙藻等,均为栖居于陆表海缓坡富氧海底的常见类型;出现少量极浅水灰泥坪、云坪和内碎屑颗粒滩环境。韩家店组生物沉积特征指示该区海底深度维持在最大浪基面之上,为基底稳定沉降与沉积补偿大致均衡的构造背景。在扬子上升后至早二叠世海进的漫长古陆阶段,韩家店组地层产状未受到强烈褶皱变形。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的陕西陇县李家坡晚奥陶世背锅山组生物礁为典型的台地边缘礁,包括层孔虫礁、珊瑚礁、钙藻礁等几种类型,主要为层孔虫礁。经过系统古生物学研究,鉴定出层孔虫有5个属,分别为Ecclimadictyon(蜂巢层孔虫)、Clathrodictyon(网格层孔虫)、Tuvaechis(图瓦层孔虫)、Rosenella(罗森层孔虫)、Labechiella(小拉贝希层孔虫)等;珊瑚有6个属,分别为Tetradium(四分珊瑚),Hemiagetolitella(拟半阿盖特珊瑚),Plasmoporella(似网膜珊瑚),Eofletcheria(始弗莱契珊瑚),Catenipora(镣珊瑚),Reuschia(劳氏珊瑚);钙藻以Vermiporella(蠕孔藻)和Solenopora(管孔藻)为主。礁发育早期以层状层孔虫包卷砂屑、单体珊瑚、管状海绵、块状钙藻等形态为主要特征,礁发育中后期以块状和球状的层孔虫以及大型的床板珊瑚形成格架为主要特征。礁体发育过程中居礁生物都很丰富,有三叶虫、腕足类、介形类、大棘皮类和丛状的蓝细菌等。通过与塔中台地以及扬子台地的晚奥陶世台缘礁对比,发现造礁生物的属种和礁岩类型均有相似之处,说明中国晚奥陶世生物礁的分布具有等时性。  相似文献   

7.
藏北安多一带晚侏罗世层孔虫的新材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北部侏罗系发育,以浅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为主,间有海陆交互相沉积,厚度可达数千米,是研究我国侏罗系的重要地区之一。藏北侏罗系的层孔虫较为丰富,董得源(1981,121页)曾研究本区范围内东巧附近和双湖地区鱼尾湖一带的晚侏罗世层孔虫6属、14种。此外,杨敬之、王成源(1975,71页)描述  相似文献   

8.
华南板块古生代生物礁及其古地理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南板块在古生代处于中、低纬度,碳酸盐岩类型多样并形成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多种生物礁建造,生物礁发展序列基本吻合于全球古生代生物礁的宏演化趋势,寒武纪生物群和古生代动物群演化过程中重要造礁生物门类的起源、辐射、灭绝与复苏事件是塑造礁群落基本生态结构的历史因素。寒武纪早期的古杯-藻礁和继之的微生物礁生长区域相当局限;早—中奥陶世的苔藓虫礁、藻礁以及瓶筐石-硬海绵礁群落分异明显;晚奥陶世珊瑚-层孔虫礁以及藻丘建造见于浙赣局限台地及台缘带,而扬子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生物礁的生长频繁受陆源碎屑岩覆盖;中泥盆世的珊瑚-层孔虫-藻礁群落结构相对稳定,晚泥盆世法门期—密西西比亚纪的微生物礁、苔藓虫-珊瑚礁、宾夕法尼亚亚纪—早二叠世的苔藓虫-海绵-藻礁、中—晚二叠世的珊瑚-苔藓虫-海绵-藻礁可诠释为与生物灭绝事件相关的幕式群落演替。区域构造活动导致的岩相分异和海平面变化显著制约生物礁的时空分布。中—晚奥陶世的偏深水环境、志留纪兰多维列世—早泥盆世早期扬子区整体抬升的古地理格局造成适宜于生物礁生长海域的缩减;泥盆纪较长的温室期促进了生物礁发展,而宾夕法尼亚亚纪—早二叠世偏凉的海洋水体对生物礁的规模影响力度明显。从华南板块古生界整体的视角看,海相碳酸盐岩具有量值优势,海水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展布上多维持较高的清澈度,陆源碎屑岩沉积在特定的时间段可视为生物礁生长的主控因素;海平面变化因其幅度有限可在单剖面或区域上控制生物礁群落的纵横迁移,碳酸盐岩沉积区多见基底沉降与沉积补偿速率基本均衡,具备不同规模的浅海相沉积空间,因此水深变化并非起到决定性作用。特定时段碳酸盐岩台地海水的盐度异常可造成大规模白云岩沉积可排除生物礁发育。  相似文献   

9.
连壁膜孔苔虫Membraniporaconjunctivasp.nov.群体被覆、单层。相邻个以隆起的个虫墙缘为界,无室间沟。横壁孔室单孔型,由大、中、小三种单孔组成。侧壁孔室多孔型,由一列大孔和列小孔组成。新种个虫一般形态与大室孔苔虫Membraniporagrandicella的单层群体相似,但其权成相邻个虫的界限和体壁孔室的结构及排列方式与大室膜孔苔虫有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10.
南丹六寨中泥盆统台地边缘层孔虫生物群内的层孔虫头骨有块状、柱状、板状、短粗枝状及皮壳包覆状等五大类型(其中块状又可分为孤立的11种类型和复合的9种类型,它们是丘状礁主要的建造格架块状体),分属8个属,可鉴定15个种。层孔虫大多分布于礁相,少数分布于礁相和非礁相,极少数只在非礁相出现。有三点结论:1.造架层孔虫共骨外形表现出较高的稳固性。这些形态基本上限于礁相。它们都具有较强的生长扩展特征。2.共骨外形在礁相的远较在非礁相的多样化,并具多变性。3.环境中底质性质和沉积速率是造架层孔虫生长发育的制约因素;也是层孔虫格架礁形成和发育规模的制约因索。  相似文献   

11.
层孔虫的发生,发展和消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得源 《古生物学报》1989,28(4):546-549
最古老的层孔虫究竟是从何时开始出现的?苏联学者亚沃尔斯基(Yavorsky)在1932年描述了西伯利亚西部中寒武世的Clathrodictyon和Anostylostroma属的几个分子。此后,哈尔菲娜 (Khalfina,1960)又收集了一些资料,把Anostylostroma vologdini改为Praeactinostroma vologdini,而Clathrodictyon的一些分子定名为Korovinella属。它们是不是层孔虫?采集的层位是否有问题,曾为弗吕格尔(Flugel,1957)讨论过,指出它们不是层孔虫而可能是古杯。盖洛威(Galloway,1957)更为明确的提出它们就是古杯,进一步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板块塔中Ⅰ号坡折带附近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取芯井段中可识别多种生物礁灰岩类型,包括珊瑚骨架/障积岩、海绵骨架/绑结岩、苔藓虫绑结岩、钙藻障积岩、钙质菌藻障积/绑结岩等礁灰岩类,藉此可归纳出珊瑚礁、珊瑚-钙藻礁、层孔虫礁、层孔虫-钙藻礁、珊瑚-层孔虫-钙藻礁、苔藓虫礁丘、钙藻礁丘、灰泥丘和微生物礁等生物建造单元。这些礁体的时空分布模式与古环境分异相关联,纵向上具有灰泥丘向珊瑚-层孔虫-钙藻礁至苔藓虫礁丘和钙藻礁的群落结构更替趋势;空间分布则向台地北缘,即I号坡折带延伸显示由低能带灰泥丘向高能带珊瑚-层孔虫-钙藻礁的相变,而且高能带珊瑚-层孔虫-钙藻主体礁和环其周缘相对低能带的钙藻礁丘、灰泥丘等在一定范围内构成造礁群落结构分异。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板块塔中井区上奥陶统凯迪阶良里塔格组灰岩中底栖固着型的钙质微生物、钙藻以及动物苔藓虫、珊瑚、层孔虫,可通过障积、盖覆和粘结等方式形成多种类型的生物绑结岩。对15口井部分岩芯以常用的绑结岩分类方案作岩石学微相分析,并描记底栖固着型生物颗粒的形成特征。菌藻类可在内碎屑表面以包结方式形成粘结岩;钙藻,特别是分枝状钙藻可形成障积岩;层孔虫可被隐藻层纹包结,也可单独形成小型盖覆岩;床板珊瑚格架岩可大量障积生屑和灰泥基质;苔藓虫在动物格架岩比例上占优,可与菌藻类粘结岩互相包结生长,也可独立形成局部小型障积岩。对比巴楚露头区同期藻丘中的绑结岩特征,显示塔中良里塔格组代表晚奥陶世由高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礁滩复合体生态群落。  相似文献   

14.
广西德保钦甲中泥盆世层孔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钦甲地区中泥盆统层孔虫局部地段较为富集,但其骨骼结构多被后生白云岩化或重结晶破坏,经研究后得4属7种,其中4个新种。 关于产层孔虫的地层分布及时代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中央隆起区中2井位于塔中南坡台缘带,上奥陶统凯迪阶良里塔格组频繁出现浅水粒屑滩沉积,以及由蓝藻、钙藻兼以少量珊瑚、苔藓虫等造礁生物以不等含量分别构成生物障积或粘结型礁灰岩,棘皮类、腕足类和三叶虫等壳相生物碎屑丰富。可分出数层典型的生物礁、滩组合序列,总体显示为原地生长和近源搬运的生物礁滩复合体建造。环境的动能条件略有变化,但皆属浪基面之上的沉积深度。礁、滩储层形成模式主要受于沉积相带、成岩改造的控制,储层以生屑灰岩、藻粘结灰岩、障积灰岩及砂屑灰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包括次生溶蚀孔隙、晶洞与裂缝,同时伴随少量的白云岩化作用,且孔隙以深埋藏溶蚀成因为主,次生胶结作用也十分强烈,礁相储层潜力好于滩相。  相似文献   

16.
桂林北郊灵川县岩山大村剖面和乌龟山剖面为中泥盆世吉维期沉积,其沉积构造、生物组成、微相序列反映出生物礁的特点,大量层孔虫为造礁的主要生物,其生长形式为:(1)厚板状;(2)半球状和穹窿状;(3)大型柱状和不规则状;(4)披覆状或薄板状。珊瑚有3层,或作为礁基,或参加造礁,前者为单体珊瑚,后者为复体珊瑚。刺毛虫主要为根茎状,常被层孔虫包统,也是造礁的主要生物。藻类生物很少。横向上可以分出礁核相,礁后相和礁前斜坡相。主要的微相类型有13种,纵向上可以识别出两个造礁旋回,从礁基-珊瑚、层孔虫礁-礁后外带-礁后内带,两个造礁旋回之上为礁坪所覆。根据礁的规模、礁体与上下沉积物的关系、礁生物组成的变化和古地理位置的讨论推测为一岸礁体系。  相似文献   

17.
云南宁蒗泥盆纪层孔虫的记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首次描述了云南西部泥盆纪层孔虫7属13种。分布于宁蒗泸沽湖的早泥盆世晚期至中泥盆世早期的大槽子组,含层孔虫2属5种,包括1新种Amphipora ninglangensis sp.nov.和1新亚种Paramphipora raritatis variabilis subsp.nov.,其共骨多为枝状类型,反映了比较闭塞的潟湖或半潟湖相的沉积环境。分布于昔腊坪中泥盆世晚期至晚泥盆世早期的层孔虫出现在拉古德组的中上部,多为块状类型的共骨,有的大量聚集可形成生物层或生物礁。该动物群的面貌除接近于苏联萨拉伊尔外,还含有西藏日土、芒康,滇东、黔南及广西中东部的分子。说明上述海域在中、晚泥盆世时期是连通的。  相似文献   

18.
桂林北郊灵川县岩山大村剖面和乌龟山剖面为中泥盆世吉维期沉积,其沉积构造、生物组成、微相序列反映出生物礁的特点,大量层孔虫为造礁的主要生物,其生长形式为:(1)厚板状;(2)半球状和穹窿状;(3)大型柱状和不规则状;(4)披覆状或薄板状。珊瑚有3层,或作为礁基,或参加造礁,前者为单体珊瑚,后者为复体珊瑚。刺毛虫主要为根茎状,常被层孔虫包统,也是造礁的主要生物。藻类生物很少。横向上可以分出礁核相,礁后相和礁前斜坡相。主要的微相类型有13种,纵向上可以识别出两个造礁旋回,从礁基-珊瑚、层孔虫礁-礁后外带-礁后内带,两个造礁旋回之上为礁坪所覆。根据礁的规模、礁体与上下沉积物的关系、礁生物组成的变化和古地理位置的讨论推测为一岸礁体系。  相似文献   

19.
文中对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磷块岩中一类具螺旋孔的微体球形化石进行形态功能学分析,并与原生动物肉足虫纲的类群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它们是一个独立的分类单元,属于单细胞原生动物,并命名为瓮安旋孔虫(新属、新种)(Helico foramina wenganica gen.et sp.nov.),与已报道的胚胎化石很可能没有亲缘关系。虽然这类化石生物很可能属于原生动物肉足虫纲,但还不能归入其已知的目,也许属于新的目一级分类单元。螺旋孔是伪足伸出的孔洞,它们起到了取食、运动和排泄的作用。该类化石生物的个体生长是通过阶段性地脱去外部壳体、再由原生质体分泌出新壳体的方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华南地区中泥盆世晚期发生了一次大海侵,而块状群体的内板珊瑚(Endophyllum)则是这次大海侵开始时的标志性化石,Endophyllum往往与其它的群体造礁珊瑚(如Argutastrea,Alveolites等)和层孔虫(如Stromatopora,Clathrostroma等)形成生物层或生物岩礁.华南地区E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