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武汉东湖水生植被及其恢复途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2~1993年对武汉东湖三个主要湖区(郭郑湖、汤林湖和牛巢湖)水生植被的调查表明,该湖区共有水生植物32种,优势种为大茨藻、狐尾藻、苦草和菱。金鱼藻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植被类型可分为11个群丛,植被面积约为0.65km ̄2,总生物量为1236.39t(湿重),植被带状分布仅见于汤林湖北部和其他部分湖汊。汤林湖和牛巢湖水生植被正处于自然恢复演替阶段。  相似文献   

2.
武汉东湖水生植被春恢复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1993年对武汉东湖三个主要湖区水生植被的调查表明,该湖区共有水一植 物32种优势种为大茨藻、狐尾藻、苦草和菱。金鱼藻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区三个湖泊水生植物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比较研究了洞庭湖区华容县东湖、益阳市大通湖和岳阳市郊南湖水生植物多样性的现状,讨论了30年来3个湖泊水生植物多样性丧失的情况及与其所受人为干扰的关系,探讨了野菱、密齿苦草和菹草对人为干扰的适应机制、大通湖和南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其退化水生态系统恢复的途径。主要结论如下:(1)199-2000年东湖、大通湖与南湖各分布有水生植物61种、56种和32种,其分别隶属于29科43属、26科39属和20科27属;各有水生植物群丛8个、6个和4个;水生植被覆盖率分别为26.17%、10.60%和9.99%。(2)30年来三个湖泊分别有3种、9种和13种水生植物消失,2个、5个和5个水生植物群丛类型消失。(3)水生植物多样性的现状是:东湖>大通湖>南湖,多样性下降的程度与其所受干扰强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利用大型围隔研究自然水体的某些生态过程具有真实准确、易于控制等优点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国内陆续开展了一些研究[1~ 4 ] 。水体富营养化是目前我国湖泊存在的普遍问题 ,恢复水生植被可有效改善水质 ,减轻富营养化程度。武汉东湖(E114°2 3’ ,N30°33’)是一个典型的浅水城郊湖泊 ,已严重富营养化 ,为重建其水生植被 ,恢复其良性生态系统 ,在东湖建立了两个大型围隔和一个围栏 ,对其中的水生植被恢复及水质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定位研究 ,旨在为重建和优化东湖水生植被 ,改善其水质提供借鉴。1 研究方法实验区位于东湖的汤林湖区。设…  相似文献   

5.
青菱湖和黄家湖水生植物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丹  康辉  谢平  陈宜瑜 《生态学报》1996,16(6):565-575
讨论了渔业利用对武汉市两个近郊湖泊的不同影响,养鱼历时10a的黄家湖中水生植物种类数量锐减,鱼喜食的一些植物种类已灭绝。青菱湖渔业利用强度低,仅在东半部进行2a鱼类粗养试验,故水生植物生长受到较少影响,1994年停放鱼苗后,东半部水生植被得以恢复,许多乡土种重新在湖区中出现。对青菱湖与黄家湖水生植物区系组成、群落结构、物种丰富度与均匀度、群落分类与生物量及植被分布等进行了对比分析。青菱湖现有水生植  相似文献   

6.
东太湖水生植被及其沼泽化趋势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1996年东太湖水生植被调查结果表明,沉水植被、挺水植被及浮叶植被面积分别为73.8、45.5和6.7km2。有9个群丛,其中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maackianus)群丛、菰(Zizanialatifolia)群丛、伊乐藻微齿眼子菜(ElodeanutaliPotamogetonmaackianus)群丛和芦苇(Phragmitescommunis)群丛分布面积较大,分别占东太湖总面积的3939%、2827%、1120%和640%。与1960年相比,水生植被变化极为明显,突出表现为环湖水陆交错带的芦苇群丛严重退化和消失,菰群丛发展迅速并向湖心蔓延占据了东太湖总面积的2827%;微齿眼子菜取代了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malaianus)、黑藻(Hydrilaverticilata)及苦草(Valisnerianatans),成为沉水植被的优势种,占据了东太湖整个湖心区;外来种伊乐藻(Elodeanutali)侵入,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群丛。综观该湖区水生植被演化过程,可知东太湖已经出现沼泽化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程海水生植被现状及其演变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20年来,程海水生植物种类和群落类型进一步趋于简单化,水生植被覆盖度由24%~75%变为0.2%~85%,分布最大水深虽由4.5m延伸至5.5m,分布面积却由527.8hm2缩减为73.05hm2,资源蕴藏量由4766吨降低至314.53吨。分析认为:程海南部大面积适生生境破坏、水质污染、水体富营养化、不合理放养草鱼是加剧其水生植被衰退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恢复南部湿地、削减入湖污染物、禁止投放草鱼、控制水质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等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8.
干旱对湖北省长湖水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断面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相结合,通过比较湖北省长湖2000年(干旱年)与1999年(非干旱年)的水生植物多样性,探讨了干旱对淡水湖泊水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干旱对长湖淡水湖泊水生植物物种多样性无影响,但可增加优势种数目(从12个至14个)。(2)干旱使长湖水生植物群丛数目从14个增加至18个,且能显著提高各群丛的Simpson与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3)干旱显著提高了长湖水生植被覆盖率与各群丛的盖度,并使全湖水生植被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与各群从单位面积生物量显著升高。(4)在干旱年(2000年),长湖挺水植被消失,但浮水植被面积与沉水植被面积显著扩大:分别从1999年的3.71%与41.32%上升至2000年的12.63%与53.84%(占湖泊总面积的百分比)。(5)干旱条件下淡水湖泊水生植物的生长发育明显加快:2000年7月菹草石芽萌发率、菹草幼株长度和野菱黄叶率显著高于1999年同期值。  相似文献   

9.
东湖大型围隔及围栏内植物群落和水质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恢复湖泊水生植被,初步研究了建在武汉东湖的大型围隔、围栏中的植物群落和水质的季节动态以及两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围隔、围栏中,植物生物量明显增加,漂浮植物易定植,水绵和刚毛藻易发生,植物群落结构难以自然地得到优化;养鱼对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生长和恢复不利;水中总氮与总磷的变化具一致性,它们与水生植物的生物量间关系密切,围隔中水生植物的良好生长使水的总氮、总磷浓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东太湖水生植物群落结构的演变及其沼泽化   总被引:42,自引:7,他引:35  
2002年东太湖水生植被调查结果表明,沉水植被和浮叶植被是该湖水生植被的主要生态类型,分布面积分别占全湖总面积73.6%和18.3%。东太湖水生植被主要有9个群丛,其中沉水植被主要的5个群丛是伊乐藻(外来种)群丛、金鱼藻群丛、伊乐藻 微齿眼子菜群丛、菜-伊乐藻 微齿眼子菜群丛、苦草 竹叶眼子菜 黑藻群丛,其分布面积分别占东太湖植被总面积的30.7%、17.2%、16.7%、15.8%、9.3%。随着对东太湖的不断改造和资源的不断利用,20世纪60年代东太湖人工种植沼泽植被菰群丛,20世纪80年代初环湖水陆交错带被围垦而芦苇群丛消失,微齿眼子菜替代竹叶眼子菜而占据东太湖40%的水面。近10a来,东太湖网围养蟹迅速发展,占全湖总植被面积25.6%的沼泽植物——菰群丛及其占40%的微齿眼子菜群丛被清除,外来种伊乐藻和无根植物金鱼藻分布面积达90%的湖区。东太湖水生植被由20世纪50年代的原生演替到现在的次生演替,群落演变激烈,同时东太湖沼泽化进程加剧。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水生植被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29  
本文列出了鄱阳湖98种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名录,叙述了水生植被的分布。鄱阳湖水生植被面积为2262平方公里,占全湖总面积的80.8%。湖中植被呈不规则环带状分布,并可划分为湿生、挺水、浮叶和沉水4个植物带,9个主要植物群丛。并研究了鄱阳湖水生植被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和湖水位的季节性变化对植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斧头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群落演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9年调查结果,结合分析前人研究资料,研究了斧头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从1988—2009年近20年间斧头湖水生植物种类和优势种均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一些对干扰较为敏感的种类如睡莲已经消失,原来的优势种如微齿眼子菜、密齿苦草和轮叶黑藻等变为亚优势种或伴生种;同时出现一些人工栽培外来水生植物。斧头湖水生植被由20世纪50年代的自然演替到目前阶段人为控制下的人工演替,群落演变剧烈,其水生植被覆盖面积、群丛数量和结构以及水生植被总生物量均变化明显,经历一个多(高)—少(低)—多(高)过程。研究表明围网养殖、刈割、引种等人为活动、水生植物生活史、繁殖策略以及水位波动等自然因素可能是引起斧头湖水生植被演变剧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武汉东湖主要养殖水域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杨宇峰  黄祥飞 《生态学报》2002,22(3):318-325
报道了1994-1996年武汉东湖水果湖、郭郑湖、汤林湖和后湖4个主要鱼类养殖水域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调查结果,其目的旨在比较4个湖区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探讨甲壳动物群落变化与鱼类养殖,水生植物及水体富营养化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东湖Ⅰ、Ⅱ站,蚤类平均密度明显低于Ⅲ、Ⅳ站(P<0.05),而近邻剑水蚤在3个周年里一直占据桡足类的优势地位。Ⅲ站从1995年,Ⅳ站从1996年起,近邻剑水蚤均取代了广布中剑水蚤成为桡足类的第一优势种。甲壳动物的体长频度分布表明,在3个研究中,11-12月份和1-4月份体长大于1mm的甲壳动物频度均显著高于5-10月份,体长大于1mm的枝角类个体数以Ⅲ、Ⅳ站较多,而大于1mm的桡足则以Ⅰ、Ⅱ站较多。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海口湖、太白湖与武山湖水生植物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简永兴  王建波  何国庆  李今  陈家宽 《生态学报》2001,21(11):1815-1824
为了探讨人为干扰与淡水湖泊水生植物多样性的关系,比较研究了湖北省海口湖、太白湖与武山湖水生植物多样性的现状和近20a来三湖泊水生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讨论了密齿苦草对太白湖人为干扰的适应机制,探讨了武山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其退化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可能途径。主要结论是:(1)海口湖、太白湖、武山湖现各分布有水生植物57种、35种和11种,分别隶属于28科42属、18科30属和6科9属,近20a来三湖泊分别有1种、9种和29种水生植物消失。(2)1999-2000年三湖泊各分布有水生植物群丛类型14个、6个和0个;全湖植被覆盖率分别是96.18%,76.17%和0%;全湖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分别为2896g/m^2,177g/m^2和0g/m^2(鲜重),近20a来其分别下降了12.1%,88.3%和100%;武山湖水生植被已完全消失。(3)所有群丛中,以海口湖的“野菱+菱群丛”(Trapa incisa Trapa bispinosa Ass.)的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密齿苦草群丛(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 Ass.);菹草群丛(Potamogeton crispus Ass.)和和“野菱+菱群丛”为海口湖与太白湖所共有,三者的多样性指数均是海口湖显著高于太白湖。水生植物多样性丰富程度的现状是:海口湖>太白湖>武山湖,多样性丧失的程度与其所受干扰程度成正相关。(4)密齿苦草对太白湖人为干扰的适应机制是其具有繁殖能力强的地下根状茎和多数地下越冬块茎。(5)武山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该湖退化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是消除工厂废水污染的同时,处理好施肥量与透明度的关系、鱼与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 水生区系与植被,作为研究的对象而言,是处于植物学与水生生物学两学科的交接处。在一切植物学领域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对于水生植物也是适用的,尽管后者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上具有自己的特点。 譬如,在为区系与检索表编写种的鉴定书时,就有必要考虑到水生植物的特点:以营养体为优势、异叶性、存在着水生的与地面的两型形态。作为植被类型中的一种,水生植被研  相似文献   

16.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水体水质净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100,自引:1,他引:99  
利用富营养浅水湖泊武汉东湖中所建立的大型实验围隔系统,对沉水植物的水质净化作用作了现场实验研究。重建后的沉水植物可以显著改善水质,水体透明度显著提高,水色降低。在研究期间,水生植物围隔CODcr和BOD5一般分别为20和5mg/L左右;对照围隔和大湖水体则分别约为40和10mg/L。水生植物围隔水体中检出的有机污染种类也较对照围和大湖水体柢。实验结果表明恢复以沉水植物为主的水生植被是改善营养湖泊水质和重建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小兴凯湖的水生植被及其生态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论述了小兴凯湖水生植物的种类组成、植被类型、生物量及其在湖泊淤积和渔业中的作用。该湖属老年期湖泊,水生维管束植物共有25科56种,优势种为竹叶眼子菜、荇菜、芦、菰等。植被类型可划分为沉水植被、浮叶植被和挺水植被等三个亚型,包括12个主要植物群丛。全湖水生植物总生物量(湿重)为196380吨;以植物现存量计算,草食性鱼类的年生产力应为78.75吨。由于水生植物大量繁殖,为减缓湖泊的垫平作用,可适量放养草食性鱼类,控制住水生植物的过量繁殖;同时引种一些经济水生植物,压住水中杂草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东湖围隔(栏)中水生植被恢复及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重建湖泊水生植被 ,在武汉东湖无鱼的 2个大型围隔和 1个围栏中进行了水生植被自然恢复和人工结构优化试验 ,两年内 ,围隔 (栏 )中的植被均得以恢复 ,植物月生物量均值均高出对照区约 1倍 ,自然增加的维管束植物比对照区多 3~ 6种 ,漂浮植物易定殖 ,水绵和刚毛藻较易生长 ;自然恢复的植被常以穗花狐尾藻、野菱等为优势种 ,缺乏挺水层 ,群落结构不理想 ,通过合理选种植物 ,可较快地改善其结构 ,加快植被恢复进程 ,经初步实验 ,莲、芦苇、苦草、金鱼藻和穗花狐尾藻适应性较强 ,可作为重建东湖水生植被的先锋种 ,以沉水植物为主体的植被结构较优良 ,控制养鱼是恢复水生植被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贵州草海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群落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16年调查基础上, 结合已有资料, 研究草海水生植物多样性、群落特征、水生植被分布现状及群落演替规律, 探讨驱动水生植物群落演替的主导因素。结果显示, 草海现有水生植物67种, 隶属28科40属, 水生植物优势群落22个。与1983年相比, 草海水生植物无论是在优势种还是优势群落上均发生了很大变化, 挺水植物群落组成由1983年以莎草科植物为主演变为现在以禾本科植物为主, 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在草海环湖消涨区、航道、码头等地已形成入侵趋势, 部分区域种群密度可达70株/m2。草海水生植物生物量30年来呈上升趋势, 2016年各类型水生植物的总生物量是1983年的4.1倍。相关资料表明, 人类活动、鸟类迁徙、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外来入侵物种都对草海水生植物多样性和群落演替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红旗泡水生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旗泡是松嫩平原上的水草型湖泊,1972年由引嫩干渠补入嫩江水,使其成为大庆市主要水源地和渔业基地。该湖水生植被分布面积大,覆盖近1/2的水面。本文分析了芦苇,狭叶香蒲和稗等单优群落的结构与分布,并统计了混合群落的数量特征。随着油田开发,大庆地区的水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红旗泡水生植物资源丰富且其具清除油污、吸附重金属和沉降悬浮物等净化功能,故使其成为大庆地区水质最好和鱼产量最高的湖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