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尾两栖类繁殖生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大中学生物学教师都有进行科学研究的愿望,但往往限于条件和苦于不熟悉方法,愿望难以实现。现就无尾两栖类繁殖生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作一介绍,供教师在进行当地某种无尾两栖类研究时参考。 (一)繁殖地点一般讲无尾两栖类的繁殖地点并不太隐蔽,多数种类是在水中繁殖,有的在静水内,有  相似文献   

2.
答:我们课本上讲的是青蛙的变态.青蛙是无尾两栖类的代表动物.两栖类的另一大类群,如大鲵、东方蝾螈等属有尾两栖类,它们的变态与无尾类的变态有许多不同之处.在变态过程中,虽然也是由肺呼吸代替了  相似文献   

3.
接下去的另一个展厅是古生代和三叠纪各门类的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第一个展品柜中是通过独具特色的展品介绍苏联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研究历史。展品是上个世纪考察队采集的化石标本,研究人员的肖像和出版的古代脊椎动物的首批著作。展厅里陈列有古代无颌类的稀有标本,这些化石发现于波罗的海附近和俄罗斯地台北部。还有已绝灭的各种真骨鱼类的代表,其中包括总鳍鱼类——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展品中有古两栖类——迷齿类(从前称之为坚头类)和蛙类。有个展品柜中展出一块岩石,其中保存有大量圆盘蜥——在骨骼构造上很象最古老的爬行动物的两栖类,它们生活在水中,而且象现生两栖类幼态时一样用鳃呼吸。早在石炭纪中期就出现了原始爬行动物,当时陆上的脊椎动物还只有两  相似文献   

4.
树蛙和湍蛙     
提到无尾两栖类,有些同志自然就会想到青蛙和蟾蜍,进而会联想到它们生活在水田,池塘,草地的环境。两栖动物虽然在生活上有严格的限制因素;比如,温度及水中的盐份等,但是同所有的动物一样,在一定的程度内、县有对于各种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能。树蛙和湍蛙,就是很好的例子。一般说来,前者是适应  相似文献   

5.
蝌蚪是青蛙的幼体,它是由青蛙的受精卵经4~5d的发育而形成的。蝌蚪在水中生活,主要吃植物性食物。蝌蚪生长到一定程度,即开始变态。在变态期,内、外部各器官由适应水栖转变为适应陆栖生活。在外观上.尾部逐渐萎缩,最后趋于消失,成对的附肢代替了鳍。由孵化出蝌蚪到变态完成,形成成体幼蛙,大约需时3个月左右。幼体蝌蚪变为成体青蛙的变态过程包括了许多重要的生理和基因调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截至2021年底, 中国共记载591种两栖类(不包括外来入侵种), 是世界上两栖类物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物种特征影响和决定了物种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在进化生物学、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 中国两栖类在线数据库(https://www.amphibiachina.org)已经整理了我国两栖类的形态特征、生物学信息和地理分布等部分物种特征, 但仍缺乏一个完整的、可自由检索的数据集。通过系统查阅文献和数据检索, 本文收集整理了中国全部591种本土两栖类的22个特征数据, 包括物种发现时间(最早发现和描述新物种文章的发表时间)、模式产地、中国受威胁等级、全球受威胁等级、致危因子、是否中国特有种、是否岛屿特有种、雄性体长、雌性体长、窝卵数、卵径、产卵地点、幼体主要生境、成体微生境、活动模式、生殖周期、繁殖时间、是否有亲本照顾、受精方式、海拔范围、分布地区、分布省份数。除了物种发现时间、是否岛屿特有种、分布地区、分布省份数外, 其余特征数据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 数据完整度为27.92%-100%, 平均完整度为71.72%, 标准差为24%。本数据集是目前我国两栖类最新和最全的物种特征数据库, 希望可以为我国两栖类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生物地理学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哈士蟆的生态观察和养殖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哈士蟆的陆栖生活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山期,森林生活期和下山期。森林生活期,哈士蟆主要栖憇于阔叶林中,柞木林里很少。(2)哈士蟆有二种冬眠方式,即水下冬眠与地下冬眠。水下冬眠为主要冬眠方式,这种方式又可分为散居冬眠与群居冬眠二个阶段。(3)森林植被的破坏引起哈士蟆数量的变化,其变化过程约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森林区:哈士蟆为优势种,青蛙与蟾蜍数量少。半林区:哈士蟆数量减少,青蛙与蟾蜍数量增多。哈士蟆与青蛙、蟾蜍的数量约处于等同地位。农田区:森林植被全部被垦为农田,哈士蟆的数量极少,或绝灭。青蛙与蟾蜍成为优势种。(4)哈士蟆养殖场需有树林和水源,并需有二类池塘,即产卵孵化池和越冬池。  相似文献   

8.
角怪     
最近许多报刊介绍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珍贵特产动物“角怪”,它是无尾两栖类中锄足蟾科的崇安髭蟾(Vibrissaphora liui)(见题图)。 它栖居在海拔800—1,200米的山溪石缝中,数量较少,不易采获。由于它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与一般青蛙、蟾蜍很不相同。如繁殖季节雄性上颌口缘每侧有一枚大角质刺,繁殖后角刺脱落留有浅色痕迹,求偶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主要内容本节系继两栖纲之后,通过蜥蜴的形态、构造和生殖发育过程来说明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从蜥蜴的构造和生理的分析,联系陆上生活条件的特点以说明爬行动物的特征;并与两栖类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爬行动物因长期适应陆上复杂的生活条件,引起了它们在构造上和生理上的变化,较两栖类复杂;从爬行动物因适应陆地较干燥的环境,皮肤失去分泌腺而生出角质鳞片,由于皮肤上生出角质鳞片,不能进行呼吸,因而肺脏变成蜂  相似文献   

10.
东北小鲵中枢神经系统形态学与组织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应用脊椎动物神经标本制作法和HE染色法,对东北小鲵中枢神经系统的外部形态和组织学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描述了东北小鲵神经系统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的特点,并与无尾两栖类和爬行类相对比,探讨了有尾两栖类的进化地位。结果表明:与无尾两栖类(如蛙)相比,东北小鲵中枢神经系统中,大脑半球较小,结构较为原始,小脑结构简单,是两栖类中较为原始的类群。此外,东北小鲵开始具有了臂神经丛和骶神经丛,但没有爬行类的发达,可作为两栖类向爬行类进化的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一) 教材的主要内容初中动物学第九章两栖纲,系继脊椎动物鱼纲之后,通过两栖纲的代表动物——青蛙的形态构造,包括骨胳和肌肉、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神经、生殖各个系统的构造和生理特点,来说明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发展中的一个过渡类群,在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通过绘制我国有尾两栖类的地理分布图,分析该类群的地理分布格局与可能的起源和扩散路线。研究结果表明,有尾两栖类在我国的地理分布格局,有三个关键区域:1.位于长江上游的、有尾两栖类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横断山区,是有尾两栖类的分布中心,该区域很可能亦为有尾两栖类的起源中心及主要特化中心;2.三个次级分布与特化中心,大别山-淮河流域区、南岭-珠江流域区、浙闽山地-江南水乡区;3.四个小型的三级分布与特化中心,台琼海岛区、东北长白山-三江流域区、秦巴山地-汉江渭河流域区、天山-伊犁河流域区。另外,该类群可能的迁移和扩散路线可归纳为:沿着各水系,从分布中心分别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迁移和扩散,其中以向北和向东为主,向南和向西扩散的种类较少。向北扩散的主要是小鲵科(Hynobiidae)的一些种类,向东扩散的种类则以蝾螈科(Salamandridae)物种为主。广布于我国东部的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种类,极可能是该类群向北和向东这两个方向扩散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东亚两栖动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即东亚两栖动物区系是单源的、本地起源的。本项研究结果支持中国日本界假说。  相似文献   

13.
青蛙蟾蜍等两栖类具有特殊的“口咽式”呼吸,气体的进出与外鼻孔的启闭有关。关于两栖类外鼻孔的关闭问题,现有的教学用书都认为是由于瓣膜的作用,瓣膜是什么样没有进一步说明。最近见到国外有关资料(1,2,)无尾两栖类外鼻孔的关闭不是由于瓣膜的作用,而是由于颐下肌和鼻囊翼状软骨的作用。我们解剖了青蛙和蟾蜍证实后者的说法是正确  相似文献   

14.
道路对两栖类种群的生态学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道路密度和交通量的不断增加,道路对两栖类种群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在不断的加深和扩大,其影响主要有:1)直接作用:道路致死、廊道效应、生境破碎、回避效应等:2)间接作用:即边缘效应,包括非生物环境(土、水、气、声、热等)和生物环境(植被和其他动物等)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将会威胁物种长期的存活,从而导致种群数量的严重下降.文章系统论述了道路对两栖类种群的生态学影响,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人类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道路对动物的影响和危害.  相似文献   

15.
龙洞山溪鲵精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中华  江建平  谢锋 《动物学报》2005,51(4):703-709
应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龙洞山溪鲵(Batrachuperuslongdongensis)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和研究,探讨山溪鲵属以及小鲵科物种精子的结构特征,并探讨有尾两栖类精子结构特征的演化及其与生殖进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龙洞山溪鲵的精子具小鲵科物种精子的共同特征,即精子无顶体钩,顶体呈三叶草状,尾部无线粒体,轴纤维粗大呈圆柱状等特征;2)龙洞山溪鲵精子核脊的形态结构与小鲵科其它属物种以及有尾类其它科物种精子的核脊存在明显的差别,由此可见核脊形态结构具有属或种的特异性。此外,与已有报道的有尾两栖类物种精子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比较表明:1)有尾类精子特征的分化与其受精方式的变化是一致的;2)精子结构特征支持隐鳃鲵超科为单系的推测  相似文献   

16.
答: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由于外界生活条件的不同(主要是水),各种动物解除氨毒的机制是不同的。如水生动物(如软体动物、甲壳动物、两栖类蝌蚪期个体等)将—NH_2变为NH_3直接排出;鸟类及生活在干燥地点的爬行动物和昆虫等,将—NH_2主要  相似文献   

17.
秋收时几种稻田蛙胃内容物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两栖类的食性,不仅具有很人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因为它们之中有许多种类都是有害的无脊椎动物的积极消灭者,而另一些种类有时却对池塘鱼业带来严重的为害。(1953,281页)。苏联的动物学者们对于两栖类在自然界中消灭害  相似文献   

18.
本章教材包括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主要以种子植物为例)、动物的新陈代谢(主要以哺乳动物,包括人体为例)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三部分。因此它的特点是先展开而后概括,在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关于文昌鱼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的基础知识,并掌握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2)使学生了解文昌鱼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意义。教学方法采用程序作业教学法,结合观察文昌鱼的外部形态,师生共同讨论。材料文昌鱼(每桌一条)、放大镜。 (一)导言同学们,前面我们已学过不少动物,有水生的、陆生的,还有寄生的。它们大小不一,千姿百态,生活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大家都感到  相似文献   

20.
报道几种寄生于蛙及蟾蜍的复殖吸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 两栖类动物,特别是无尾两栖类,由于能适应陆地和水域的不同生存条件,加以生活环境的多变,使其感染寄生虫可能性的幅度亦相应扩大。国外从事研究两栖类寄生虫,尤其是吸虫类的学者甚多。过去国内对两栖类的复殖吸虫研究不多,仅有熊大仕(1934)、吴光(1937)、李来荣(1937、1938)、金大雄(1940、1941)、陈心陶(1944、1948)、江静波(1951)、唐崇惕等(1959)、森川义金(1938)、小黑善雄(1940)、Yamaguti et Mitunaga(1943)及Wallace(1936)等曾有过报道,共记载有吸虫29种,包括5个未定名种,分隶于8科、14属。 1963年3—4月间,解剖金线蛙Rana plancyi Lataste 49只(产自济南)、黑龙江林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