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描述发现于西藏拉萨晚中生代林布宗组的种子蕨化石,确定为新种——西藏叉羽叶Ptilozamites tibeticus Yang sp.nov.。该种有别于其它叉羽叶各种:叶二次羽状;末二次羽轴较粗,具斜向纵纹或瘤状突起;末次羽片披针形,在羽轴上互生;末次羽轴的表面具斜的纵条纹;小羽片在末二次羽轴和末次羽轴上互生至对生,排列规则而紧密。中生代种子蕨类植物主要发现于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地层,新种的发现表明种子蕨类植物在青藏高原可一直延续到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2.
至少二次羽状复叶,叶轴粗达2厘米,以30—35°角二歧分枝,表面凹凸不平,具明显的纵纹。末次羽片互生,披针形至线形,长度可达10厘米以上,基部宽约2.5厘米,渐尖,顶端钝,轴亦具纵纹。在轴二歧分枝点以下的羽片,排列稀疏;二歧分枝点以上多叶的区域,排列紧挤;相互覆盖,与末二级羽轴成40—45°角。小羽片互生或亚对生,以锐角斜生于羽轴,菱形或亚圆形,菱形前端分裂成2—3个圆形裂片,每个裂片顶端具2—3个圆齿,基部收缩呈楔形;小羽片向羽片末端渐变成长椭圆形,在羽片末端由3—4枚狭长的裂片联合成一深裂的顶小羽片。羽片基部下行第一小羽片着生于羽片与羽轴夹角处,分裂形式似现代银杏,中间一深裂将小羽片分为二瓣,每瓣再分裂一次,每一裂片顶端具圆齿;上行基部第一小羽片亦较大,分裂形式与下行第一小羽片同,其大部常盖在羽轴上。叶脉扇  相似文献   

3.
吴秀元  王军 《古生物学报》2004,43(4):489-501
记述的两种新植物分别来自秦岭地区的凤县和镇安县。产于凤县草凉驿红花铺草凉驿组的Adiantites honghuapuensis sp.nov.,至少二次羽状复叶,羽片线形,以宽角着生于羽轴上;小羽片椭圆形,羽片基部的小羽片偶尔分裂为2—3个裂片。小羽片基部收缩,有短柄或以较宽的基部着生于羽轴上,扇状脉。另一产自镇安县茅坪东山梁二峪河组的Qinlingopteris orientalis gen.et sp.nov.,其特征是二次羽状复叶,末二级羽轴与末级羽轴夹角较小,大约30^#左右。小羽片亚对生,长卵形或亚圆形,顶端较窄,中部较宽,基部较狭并具短柄;叶脉扇状;羽轴上具间小羽片,间小羽片与正常小羽片等形同大。草凉驿组的地质时代大致为纳缪尔期至维斯发早期,而二峪河组则为早石炭世维宪期。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鸡西早白垩世穆棱组真蕨类植物一新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小菊 《古生物学报》2002,41(2):259-265
描述似里白属一新种—Gleichenitesjixiensissp .nov .。新种的叶为二次羽状 ,末次羽片与羽轴成70°—80°角 ,线形 ,互生。小羽片数目达 40对以上 ,以 6 0°— 90°角从小羽轴上伸出 ,互生 ,线形至长三角形。叶片为厚纸质。中脉明显 ,侧脉两歧分叉。生殖羽片与营养羽片同形 ,略小 ,孢子囊群生于小羽片背面 ,位于中脉两侧每组叶脉的前一支脉上 ,无囊群盖 ,由 8个近乎无柄的孢子囊聚合成圆形的囊群 ,孢子囊环带横生。该种的外部形态特征与化石属的GleichenitesporsildiiSeward和现代里白属的Hicriopterislaevissima (Christ)Ching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5.
尼尔桑带羽叶属(Nilssoniopteris)是A.Nathorst (1909) 为羽叶呈带羊齿型,但又具本内苏铁式的表皮细胞和气孔器的苏铁类叶部化石建立的一个属名。该属的主要特征是:羽叶全缘,带羊齿型,叶膜着生于羽轴的腹面或近腹面的两侧;叶脉平行,简单不分叉或分叉;上、下表皮细胞为矩形至多边形,细胞壁弯曲,表壁上常具乳头状突起和毛细胞;气孔器连唇式,分布于下表皮。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采自鄂西晚三叠世地层中的五种种子蕨植物,它们分别隶属于副镰羽叶(Paradrepanozamites)、丁菲羊齿(Thinnfeldia)和篦羽羊齿(Ctenozamites)三个属。由于这些植物的小羽片或羽片基部上边均明显收缩,基部下边均显著下延等,认为它们在系统发生上可能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并提出它们的形态结构可能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输导组织不断发达——叶脉从亚放射状,无中脉→有中脉但不发达→中脉发达→变成末级羽轴;二是小羽片或羽片由全缘→局部分裂→大部分裂→羽状全裂。同时,根据奇特篦羽羊齿(新种)[Ctenoza-mites difformis(sp.nov.)]同一植株上的叶呈现四种不同的形态和脉序,初步推测上述三属的演变趋势是:由 Paradrepanozamites→Thinnfeldia→Ctenozamites。  相似文献   

7.
鄂西荆当盆地的九里岗组,化石植物比较丰富。本文着重报道其中两种,即疏脉蕉羊齿(新种)(Compsopteris laxivenosa sp.nov.)和西河蕉羊齿(新组合)[C.xiheensis(Feng),comb.nov.]此外,还订正了副镰羽叶属(Paradrepanozamites),描述了大道场副镰羽叶(新订正)(Paradrepanozamites dadaochangensis Chen,emend.nov.)和小副镰羽叶(新种)(P.minorsp.nov.)等中生代新资料。在本植物组合中,中生代和古生代植物化石属同层位出现,这一现象说明九里岗组的地质时代,可能属晚三叠世的卡尼期—诺利期的早期。  相似文献   

8.
苏兰英  彭涛  赵志国  盘波  温放 《广西植物》2019,39(8):997-1006
该文报道了产自我国重庆市苦苣苔科植物一新种——重庆石山苣苔(Petrocodon chongqingensis F.Wen,B. PanL.Y. Su)。此新种(重庆石山苣苔)在形态上与其近缘种(湖南石山苣苔)(P. hunanensis X.L. YuMing Li)相似,二者的区别在于此新种无明显延长的根状茎、叶柄密被白色长柔毛,叶片两面均密被长柔毛和短柔毛、苞片互生,线形至披针形,1.3~1.5 mm×ca 0.4 mm、花冠紫红色至紫色,长3~5 cm、子房长约2 cm,无柄。根据IUCN物种红色保护名录濒危等级的评定标准,此新种的保护等级被暂定为易危Vulnerable(VU)。对此新种的种子和花粉及其近缘种(湖南石山苣苔)的种子微观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二者种子均为瘦长形,此新种的种子表面具圆形、长圆形及不规则小穴状纹饰和不规则突起,穴内有次级微突起,而其近缘种种子表面纹饰呈网状结构,网格为方形、长方形或少数规则形,网格内具次级不规则形突起;此新种的花粉为长球形,极面观为近圆形,赤道观为椭圆形,细网状纹饰,网脊上具有小颗粒状突起。  相似文献   

9.
大叉飞虱属Ecdelphax Yang种类主要分布在我国,目前已知有5种,其中包括1新种.本文编有分种检索表,并对新种钩突大叉飞虱E.anconaea sp.nov.进行了记述.新种阳茎鞭节端部分岔,显示与大叉飞虱Ecervina (Muir)近缘,但前者根据臀刺突呈钩状可与后者和属内的其它种类区别.提供了成虫和雄虫外生殖器特征的照片.新种模式标本采自西藏墨脱上亚东村;保存在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0.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19,39(9):1139-1142
该文描述了发现自中国西藏南部的毛茛科毛茛属二新种,即隆子毛茛(Ranunculus longziensis W.T. Wang)和单根毛茛(R. uniradicatus W. T. Wang)。隆子毛茛(新种)与睫毛毛茛(R. densiciliatus W. T.Wang)在亲缘关系上甚为相近,两者不同的是此新种(隆子毛茛)的茎无毛,叶也无毛,基生叶不分裂,多具5条脉,茎生叶呈披针状条形;单根毛茛(新种)与聂拉木毛茛(R. nyalamensis W. T. Wang)在体态上稍微相似,两者不同的是此新种(单根毛茛)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只具一条须根,茎无毛,花瓣呈狭倒卵形,子房被短柔毛。  相似文献   

11.
记述了草蛉科Chrysopidae叉草蛉属Dichochrysa 3新种.1窄带叉草蛉,新种Dichochrysa angustivittata sp.nov.正模♂,江西上饶,1978-05-30,杨集昆采(存中国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新种与Dichochrysa kiangsuensis(Navas,1934)相似,但后者颜面无斑,胸背两侧黄褐色,前翅所有的横脉黑褐色,雄性外生殖器也与新种有较大差异.2脊背叉草蛉,新种Dichochrysa carinata sp.nov.正模♂,陕西宁陕火地塘,1 580 m,1998-07-14,袁德成采(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新种与其相似种Dichochrysa prasina(Burmeister,1839)的差别:后者触角之间具中斑,颊斑小;胸背淡绿色,具浅褐色斑点;径横脉、Rs脉的基部及分支脉的部分或全部以及阶脉都为黑色;雄性外生殖器与新种较为相似,但在殖弧叶两侧端部的宽窄、殖弧梁的形状等方面有明显区别.3芒康叉草蛉,新种Dichochrysa mangkangensis sp.nov.正模♂,西藏芒康盐井,1976-06-05,韩寅恒采(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新种与Dichochrysa yuxianensis(Bian et Li,1992)相似,但后者颜面有2对角下斑,颚唇须黑褐色,前胸背板绿色;伪阳茎、内突和殖下片也与新种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四川南川金佛山蕨类植物新种(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26种四川南川金佛山的蕨类植物新种,作为上一篇的继续。第一次在四川东南部发现观音座莲属的一新种,这是一种孑遗植物。  相似文献   

13.
安徽羽叶报春和毛茛叶报春的微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安徽羽叶报春(Primula merrilliana Schltr.)与毛茛叶报春(Primula cicutariifolia Pax)的种子、花粉形态及表面纹饰与叶表皮形态结构.结果表明:2种类的种子都呈不规则七面体或多面体,多具五边形纹饰;安徽羽叶报春的种皮雕纹浅,网眼具许多小的乳头状突起;毛茛叶报春的种皮雕纹明显,网眼粗糙,具许多大的乳头状突起.2种类花粉均为球形,具散孔(孔数达10个以上),具网状雕纹.2种类的叶表皮细胞呈凹凸镶嵌状不规则排列,而在中脉处呈长方形或略带微波状长方形,上表皮细胞稍大;叶两面被腺毛,且顶端具水孔.气孔的分布属于偏叶下表面生长,在边缘处尤密,而在中脉处近无;相对而言,安徽羽叶报春的气孔略比毛茛叶报春的气孔小,且密度也低;电子显微镜下2种类的气孔外拱盖内缘光滑,保卫细胞外缘隆起明显,中间凹陷,其上着生的乳头状突起安徽羽叶报春不如毛茛叶报春明显.  相似文献   

14.
桫椤植物群落区系进化保守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郝云庆  江洪  余树全  金静  马元丹 《生态学报》2009,29(8):4102-4111
植被进化是生态系统进化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而对"活化石"植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研究则是其基础.选以乐山五通桥桫椤自然保护区-桫椤群落的种子植物区系与蕨类植物区系组成为研究对象,发现种子植物区系在属的水平上热带成分与古华夏成分占到近2/3,在科的水平上则更高;种子植物区系中有9个中国特有属,其中8个为残遗或原始类型的古特有属,表现出典型的古特有现象;而在蕨类植物区系中热带成分和华夏成分所占比重更大.将之与我国不同气候带15代表性地点的植物区系进行DCA排序,发现其种子植物区系与蕨类植物区系组成都与更低纬度的一些区系更相近,表现出强烈的热带残遗性和亲缘性.将之与中国晚白垩纪和新生代第三纪中国东北、辽宁抚顺、云南景谷、山东山旺化石植物类群相比,发现桫椤群落中蕨类植物成分与其晚白垩纪化石植物群有着高度的相似性,而其种子植物组成与其后兴起的第三纪被子化石群不甚相似.由此可见,桫椤群落区系组成与起源年代都十分古老;与桫椤伴生的成分中存在较大比例的中生代甚至古生代的古老遗存物种,也明显表现出其在植被进化中的保守性和种系发生的古老性.  相似文献   

15.
林英任 《菌物学报》1994,13(Z1):19-21
本文报道发生在蕨类植物芒其上的斑痣盘菌目一新种,即异常小双梭孢盘菌(Bifusella anomala Y. R. Lin)。该种以其略呈三、二纺锤形至近线形的子囊孢子,明显区别于小双梭孢盘菌属的其它成员。模式标本保藏于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云南永仁纳拉箐晚三迭世考依卜期植物,新属4个,新种15个,并对其在植物学和地质学上的意义加以讨论。这四个属是日蕨属 Rireticopteris、吕蕨属 Lüreticopteris、间羽蕨属 Mixopteris、永仁叶属 Yungjenophyllum。15个新种是古莲座蕨 Angiopteris antiqua、永仁莲座蕨 A.yungjeneensis、美栉羊齿 Pecopteris callipteroides、小叶日蕨 Rireticopteris microphylla、大叶吕蕨 Lüreticopteris megaphylla、间羽蕨 Mixopteris intercalaris、中国厚羊齿 Pachypterischinensis、永仁厚羊齿 P.yungjenensis、舌羊齿型鱼网叶 Sagenopteris glossopteroides、窄叶鱼网叶 S.stenofolia、永仁楔羽叶 Sphenozamites yungjenensis、大叶耳羽叶 Otozamites mega-phyllus、反弯耳羽叶 O.recurvus,两叉楔银杏 Sphenobaiera bifurcata 和大叶永仁叶 Yungje-nophyllum grandifolium,并建议北美同期下钦里组所产的矛羊齿属的一种(Lonchopterissp.),Daugherty 名为亚利桑日蕨(新种)Rireticopteris arizonica sp.nov.。  相似文献   

17.
茧蜂亚科中有些类群复眼具毛,种数稀少,标本较难采到。本文记述中国茧蜂亚科中复眼具毛的3属及1新种,它们分别为:宽凹茧蜂属ChelonogastraAshmead,1900;埃茧蜂属EctemnoplaxEnderlein,1920和集点茧蜂属PycnobraconCameron,1902,及西藏埃茧蜂Ectemnoplaxxizanginensis,sp.nov.,其中1属未发现标本。同时提供3属检索表,另附各属及新种的形态特征图,所有标本保存在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埃茧蜂属EctemnoplaxEnderlein,19201.西藏埃茧蜂Ectemnoplaxxizanginensis,新种(图1a~f)正模:♀,西藏墨脱,背崩,1980-Ⅱ-02,金根桃,吴建毅。该种与粒腹毛眼茧蜂EctemnoplaxperuliventrisEnderlein较为相似,但可通过如下特征区别:翅脉cu-a微弱后叉;第2腹背板具微弱中基三角区,后端延伸至第2~3腹背板间沟缝;第4腹背板中基具月牙形黑色区,剩余区域淡黄。分布:中国(西藏)。2.白腹埃茧蜂EctemnoplaxperuliventrisEnderlein,1920分布:中国(海南、台湾)和日本。宽凹茧蜂属ChelonogastraAshmead,1900据报道,该属有2种中国台湾曾有分布,但本次研究中未发现其标本。3.台湾宽凹茧蜂ChelonogastraformosanaWatanabe,1937分布:中国(台湾)和日本。4.山岳宽凹茧蜂ChelonogastrakoebeleiAshmead,1900(图2a~e)分布:中国(台湾)和日本。集点茧蜂属PycnobraconCameron,1902,中国新记录5.黑集点茧蜂PycnobraconnigerCameron,1902,中国新记录(图3a-h)研究标本:1♂,浙江古田山,1990-Ⅴ-01,马云,No.906148。分布:中国(浙江);印澳区。  相似文献   

18.
根据发现于辽宁西部建昌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件保存较为完好的标本,描述了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李氏叉尾鸟(Schizooura lii gen.et sp.nov.).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较建昌鸟和古喙鸟进步,但又较热河生物群中其他已知的今鸟类原始.这一新种叉骨呈Ⅴ型,且具有一短的叉骨突,这是这一特征首次在早白垩世今鸟中发现.其胸骨加长,后缘无窗孔,且无很深的凹口.肱骨三角肌脊膨大,近乎达到肱骨长的一半.新鸟的头骨保存较好,显示其具喙的特征,前颌骨直接与额骨相关节.值得关注的是,这件标本首次展示了在中生代鸟类中,除扇形尾羽之外的第二种尾羽类型.新标本具叉形尾羽,中间分隔明显.对现生鸟类的研究表明,叉尾型的空气动力学效率比扇尾型要低,但在性选择方面具有优势.这一新的发现说明,在热河生物群生活的森林环境中,今鸟类的基干种类在尾羽性状上或许已经存在着不同的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19.
记述我国西藏倍叉属Amphinemura 3新种 :杨氏倍叉Amphinemurayangisp .nov .(模式产地 :鲁郎 )、李氏倍叉Amphinemuraliisp .nov .(模式产地 :米林 )、西藏倍叉Amphinemuratibetensissp .nov .(模式产地 :波密 )。杨氏倍叉A .yangisp .nov .与a .wittmeriZwick&Sivec近似 ,但肛侧突中叶末端小而缘且有 3— 5个粗刺 ;李氏倍叉A .liisp .nov .与A .lebeziSivec近似 ,但肛侧突内叶不对称 ;西藏倍叉A .tibetensissp .nov .与江苏倍A .kiangsiensis(Wu)近似 ,但内叶短于中叶且末端呈 2瓣状。模式标本存中国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20.
记述了采自浙江的端突瘿蚊属Epidiplosis 1新种,即长叉端突瘿蚊Epidiplosis furcata sp. nov..正模♂,浙江省西天目山,2000-07-19,墨铁路、刘涛灯诱.该新种与拟丝端突瘿蚊Epidiplosis simulifilifera Mo比较近似,与后者主要区别如下:1)抱器基节各具1叉状端瓣,阳具基侧突骨化,呈"T"形;2)下颚须第3节长约为宽的3.4倍;3)触角末鞭节的端结长为宽的2.5倍;4)体长1.16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