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渐新世—上新世3个钻井剖面412个沟鞭藻样品的系统分析,发现了较丰富的沟鞭藻化石。根据沟鞭藻化石丰度、分异度变化以及特征性的环境指示种,对琼东南盆地渐新世至上新世的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研究区从早渐新世早期海水开始入侵,至早渐新世晚期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一直持续到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沟鞭藻化石数量和种类明显出现低谷,发生了一次较为明显的海退;中中新世至晚中新世,沟鞭藻化石较丰富,丰度和分异度增加,海水明显比早中新世沉积时期加深;早上新世早期,指示海侵的化石属种较丰富,反映了温暖浅海的沉积环境;早上新世晚期,指示一种开阔的海洋环境,水体较深;晚上新世早期,沟鞭藻化石属种面貌反映了热带浅海环境,但水体可能比早上新世晚期沉积时要浅;晚上新世晚期,指示海侵的沟鞭藻化石属种达到最繁盛时期,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2.
珠江口、琼东南、莺歌海和北部湾盆地是我国南海北部重要的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微体古生物在各盆地生物地层框架建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上述盆地已发表的渐新世—上新世沟鞭藻化石有关文献,简要评述了沟鞭藻化石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崖北凹陷Y-2-X井2 197.6~4 288.5 m井段60个样品进行了沟鞭藻化石分析,结果每个样品均发现了沟鞭藻化石,共鉴定34属60种.根据沟鞭藻分布特征,对研究井段的地层进行了划分.2 197.6~2 548.1 m井段,沟鞭藻化石稀少,未建立组合.2 709.7~4 288.5 m建...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莺琼盆地新生代的孢粉资料进行了综合梳理,划分出6个特征明显的孢粉组合。根据孢粉组合的特征及具有时代意义的化石分子对地层的时代进行划分,探讨了各个时代的植被类型、气候条件及沉积环境。孢粉组合显示,莺琼盆地陵水组/三亚组出现的孢粉组合差异大,气候条件发生了较大突变,由偏凉干向偏暖湿变化,是古近纪/新近纪的界线。  相似文献   

5.
南海北部大陆架琼东南盆地西南部新近纪沟鞭藻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报道的低纬度晚第三纪(新近纪)丰富多样的海相沟鞭藻类,产自南海北部大陆架琼东南盆地西南部的两钻孔(主要是Ya2112井,少量为Ya2111井),经鉴定达40余种。文中仅对其中的31种4亚种进行了照相和对15种2亚种和1新种(Impletosphaeridiumcapillaresp.nov.)在我国进行了首次描述;在新近系建立2个沟鞭藻组合:即Hystrichosphaeropsisobscura组合(下部)和ReticulatosphaeraactinocoronataPolysphaeridiumzoharyi组合(上部),并讨论了它们的组合特征及其地质时代,认为其下部的组合时代为中新世,上部的组合时代为上新世。  相似文献   

6.
对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崖北凹陷Y-8-X井1 338.1~3 086.1 m井段内的110块样品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分析,发现上部1 338.1~2 075.7 m地层含较丰富的钙质超微化石,而下部2 091.0~3 086.1 m井段化石丰度低或未见。根据钙质超微化石标志种的存在,识别出NN17带、NN15带、NN11带、NN6带、NN4带和NP25带等6个钙质超微化石末现面事件,由此对该井的生物地层进行了划分,认为研究井段的地层时代为晚渐新世—更新世,推测本井缺失了部分中新统沉积。依据钙质超微化石总丰度、分异度及特征性环境指示属或种的丰度变化,探讨了1 338.1~3086.1 m井段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可分为6个演化阶段。从晚渐新世至更新世,经历了海水由浅变深再变浅的过程,其中早中新世早期水深最浅,中中新世—早上新世水体温暖且水深最大。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BD-2井中新世地层沉积连续,是琼东南盆地中新统较典型的钻井剖面之一。该井中新世地层中含丰富的有孔虫化石,共鉴定有孔虫62属98种,其中浮游有孔虫13属41种,底栖有孔虫49属57种。根据有孔虫标志种及螺旋浮游有孔虫旋向优势度的变化,对该井的有孔虫生物地层进行了详细划分,从早中新世至晚中新世共识别出11个有孔虫化石带或联合化石带。探讨了下中新统与中中新统,中中新统与上中新统界线的有孔虫划分标志。依据有孔虫丰度、分异度及组合特征,讨论了BD-2井从早中新世至晚中新世沉积环境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次工作对来自南海北部大陆架地区琼东南盆地LS33-1-1井和LS2-1-1井渐新统—上新统的孢粉、藻类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孢粉分析,确定孢粉植物群,恢复古植被,推测古气候,建立了与气候变化趋势相关的孢粉组合序列。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渐新统崖城组、陵水组时期的植被类型是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针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条件较温凉湿润;中新统三亚组时期植被发展为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条件暖而湿润;中新统梅山组时期是气候逐渐变化的过渡期;中新统黄流组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针叶阔叶、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条件温凉略干燥;上新统莺歌海组山地植被中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多有分布,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混交林继续扩大,草本植物空前发展,气候趋于凉干。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渐新世—上新世气候变化特征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可比性。通过孢粉、藻类资料对沉积环境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区渐新世以近岸浅海的沉积环境为主,为陆架边缘到内陆架区,中新统梅山组及其以上地层应形成于距岸较远海水较深的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9.
南海北部莺琼盆地浮游有孔虫年代地层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南海北部莺琼盆地记录了渐新世以来数千至上万米的海相地层,作者依据研究区钻井中获得的丰富的浮游有孑L虫等微体古生物资料,结合ODP184航次、2004年国际地质年代表等国内外几十年以来的研究成果,重新厘定莺琼盆地24个浮游有孔虫分带,讨论了渐新世以来崖城组、陵水组、三亚组、梅山组、莺歌海组和乐东组的时代归属.  相似文献   

10.
Bohaidina(沟鞭藻)古口之新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学坤 《古生物学报》1991,30(4):505-510
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对采自辽河断陷西部拗陷的61块岩芯样品中的沟鞭藻Bohaidlna进行了观察,在相当数量的化石囊孢上发现了保存较完好的古口。大量标本的仔细观察和比较研究表明,虽然多数Bohaidina的囊孢上不见古口构造,但确有一定数量的囊孢具前间式古口,2a或3I型。对古口的新认识将有可能导致Bohaidina这类囊孢的重新分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南海北部大陆架莺琼盆地67口钻井的钙质超微化石资料,结合ODP184航次、2004年国际地质年代表等国内外几十年以来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研究区渐新统以来31个钙质超微化石属种的地质年代意义,厘定了18个化石带及3个联合化石带。讨论了乐东组、莺歌海组、黄流组、梅山组、三亚组、陵水组和崖城组的时代归属以及更新统与上新统、上新统与中新统、上中新统与中中新统、中中新统与下中新统、中新统与渐新统界线的钙质超微化石划分标志,建立起可与全球对比的莺琼盆地高精度年代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的标本是我国南极洲考察队采自南极半岛北端,同层标本中含有可见于白垩纪至中始新世的双壳类化石Aphrodina sp.,据所含沟鞭藻和孢粉化石的研究,其时代为始新世。文中对13属15种包括4未定种1个新种的沟鞭藻进行了描述,并根据沟鞭藻组合的成分分析,对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广西百色盆地早第三纪沟鞭藻和疑源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初步研究了百色盆地那读组的沟鞭藻和疑源类,描述了11属25种,其中1新属、4新种、1新变种和2新组合种。根据藻类化石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了4个组合。较详细地讨论了其沉积环境(淡水湖相沉积),并认为它所代表的地质时代为早第三纪中晚期,即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可能以渐新世为主。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三江盆地206孔早白垩世非海相沟鞭藻组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描述了三江盆地206孔早白垩世非海相沟鞭藻化石,其中2新种。建立1沟鞭藻组合,探讨了含藻类化石层位的地质时代及沉积环境,并据藻类化石赋存情况,推测了盆地有利的生油层段。  相似文献   

15.
东海陆架盆地西南部始新海相沟鞭藻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16.
在严格的厌氧条件下,用MPN计数的方法测定了莺琼盆地东方1-1-1井垂直剖面不同沉积层的地质样品中的硫酸盐还原菌、发酵细菌的数量,并检测了产甲烷细菌,对各种菌的形态进行了观察,比较了菌数量与一些指标的关系,并对产甲烷细菌的代谢类型和产甲烷能力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硫酸盐还原菌在各样品中均存在,与沉积深度无相关性,而与样品中SO2-4的含量有一定相关性;而发酵细菌的分布也与沉积深度无相关性,而与样品中的有机质有一定的负相关性。全部样品中均检测出两种形态产甲烷细菌,即甲烷球菌(Methanococcus)和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ium),其营养类型为H2/CO2。  相似文献   

17.
冲绳海槽北部全新世沟鞭藻孢囊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B-3GC柱状样84个样品的分析,获得了冲绳海槽北部全新世高分辨率沟鞭藻孢囊记录。B-3GC柱状样中沟鞭藻孢囊化石丰富,包含14属28种孢囊。其中的Spiniferitesspp.和Operculodiniumcentrocarpum是沟鞭藻孢囊组合的优势组分,此外最常见的种类是Protoperidinium孢囊。通过与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指标对比,可以确定全新世Spiniferitesspp.和Operculodiniumcentrocarpum的含量变化主要与表层海水温度变化相关,Spiniferitesspp.是较暖水的标志,Operculodiniumcentrocarpum则指示了偏凉的海水。根据这一指标推测冲绳海槽北部早全新世的表层海水温度偏低,约6500aB.P.后由于黑潮及其分支(主要是对马暖流)的影响增强,导致海水温度升高。但在3700—2300aB.P.期间因黑潮及其分支强度有所减弱而引起该区域表层海水温度降低。孢囊组合中异养型沟鞭藻Protope-ridinium孢囊含量随时间逐渐降低,这一趋势可以作为海平面上升引起冲绳海槽北部陆源物质输入减少的有力证据。黑潮及其分支影响的加强造成约6000—3700aB.P.和约2300aB.P.以后两个时期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海水相对贫营养低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海南乐东洪帽剖面鹿母湾组中,首次发现丰富的由沟鞭藻和疑源类组成的浮游微体植物群,共计10属25种(沟鞭藻6属20种,包括1新种。疑源类4属5种),组成以Laciniadinium granulatum-Granodiscus granulatus为特征的藻类组合。根据组合中主要属种的生长环境,认为海南乐东鹿母湾组沉积时期主要为干旱的热带(或亚热带)气候环境;有些海相沟鞭藻的发现,不能完全排除鹿母湾组沉积受弱海水的影响,水域较平静。  相似文献   

19.
沟鞭藻为单细胞的原始的海洋生物。古生物学家根据形态特征,超微结构和生物化学信息认为沟鞭藻可能在前寒武纪时已存在,并推测古生代疑源类可能是现代沟鞭藻的先祖,但确凿的沟鞭藻囊孢的化石记录始于晚三叠世。生物标志物以分子化石的形式记录了沟鞭藻的起源及演化历史。在古生代及前寒武纪地层中甲藻甾烷及三芳沟鞭藻的检出,建立了沟鞭藻与其古代先祖(疑源类)的联系,提供了沟鞭藻先祖前寒武纪存在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南海晚更新世至全新世的沟鞭藻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南海深海盆地晚更新世至全新世的沟鞭藻以热带-亚热带大洋种类为主,伴有浅海种和河口湾种及温带-寒带种。本文对其中的9个属18个种包括5个未定种的沟鞭藻进行了描述,并据柱状剖面沟鞭藻种类的百分率的变化把KS01井的上部划分出两个暖气候期和一个偏凉的气候期;其下部出现的早更新世至中新世的沟鞭藻囊孢反映了不稳定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