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首次报道贵州剑河八郎地区寒武系甲劳组下部粉砂质、砂质页岩中的太阳女神螺类化石小厄兰岛螺属(Oelandiella Vostokova,1962)1相似种:Oelandiellacf.accordinonata(Runnegar and Jell,1976)emended Yang et al.,2012。剑河甲劳组Oelandiella可见较为显著横过背脊并在壳体两侧对称的同缘褶,推测其可能是在正常浅海环境中形成,因此,该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将有助于了解甲劳组的沉积环境,为深入探讨其沉积环境提供新的证据。同时,确认寒武系第三统台江阶的甲劳组是Oelandiella在黔东地区的最高产出层位,为研究寒武纪太阳女神螺类软体动物的分类、演化等提供更多的化石材料。  相似文献   

2.
Duyunaspis Zhang and Qian in Zhou et al.,1977是黔东、湘西北杷榔组掘头虫类三叶虫的重要分子。本文描述剑河八郎"清虚洞组"的Duyunaspis,这些新材料的头鞍中部膨大且向前略有收缩,前颊类型面线,成虫具10个胸节;而杷榔组的Duyunaspis duyunensis Zhang and Qian in Zhou et al.,1977头鞍桶状,背沟较平直,后颊类型面线,成虫10个胸节,二者明显不同。本文将"清虚洞组"的Duyunaspis定为一个新种:剑河都匀盾壳虫Duyunaspis jianheensis sp.nov.。研究显示,D.jianheensis与杷榔组的D.duyunensis具有形态相似性,后者可能为其祖先种。  相似文献   

3.
贵州剑河八郎一带发育一套以灰岩为主的"清虚洞组",中上部的泥岩、灰岩中含有大量的三叶虫,其中褶颊虫类三叶虫共6属7种,包括2相似种:丹寨南皋盾甲虫Nangaops danzhaiensis,横宽八郎村虫Balangcunaspis transversus,南京幕府山虫(相似种)Mufushaniacf.nankingensis,优美小丹寨虫Eosoptychoparia(Danzhaina)lilia,大型小遇仙寺虫Yuehsienszella magna,高洞始褶颊虫Eoptychoparia gaodongensis,云南始褶颊虫(相似种)Eoptychopariacf.yunnanensis。这些褶颊虫类三叶虫以Nangaops及Eoptychoparia为主,Nangaops,Balangcunaspis,Mufushania及Eosoptychoparia(Danzhaina)均上延至凯里组,Eoptychoparia为典型清虚洞组的常见分子。"清虚洞组"中上部大量褶颊虫类三叶虫的发现,不仅完善了本区"清虚洞组"褶颊虫类三叶虫的组成面貌,而且为认识早期褶颊虫类的演化和研究寒武系都匀阶的生物地层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描述产于贵州剑河八郎苗板坡剖面凯里组的艾苏贝一新种。新种腹壳壳喙细小尖凸,最高点位于壳喙处,两壳壳面具细圆且低小的放射线,放射线之间的间隔宽度与放射线的宽度相当,放射线上具有数量多、密度大、个体小的瘤点,为此建立新种瘤点艾苏贝(Nisusia granosasp.nov.)。凯里生物群中产有丰富的腕足动物化石,新种瘤点艾苏贝的发现增加了凯里生物群腕足类的分异度,为研究寒武纪腕足动物的辐射和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也为研究艾苏贝类形态特征及钙质壳腕足动物壳面装饰在泥页岩中形态的变化和系统分类提供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吐卓虫Tuzoia是一个形态丰富的属,广泛分布在北美、中国、澳大利亚和捷克的寒武系第二、三统中。文中报道了采自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的吐卓虫的2种:即Tuzoia jianheensis sp.nov.与T.bispinosa Yuan and Zhao,1999。新种的主要特征为中后刺、后腹刺细长,腹部边缘发育有锯齿状边缘刺,壳面网纹细密,不同于Tuzoia的其他种,有较强地域性。新种化石数量占优,占总数三分之二。T.bispinisa背缘发育有三角形或近三角形背刺,前后铰突发育,壳面的网纹以不规则六边形为主,网眼大。T.jianheensis sp.nov.与上覆凯里组的T.bispinosa对比研究,得出Tuzoia的壳长有变短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研究标本均为Protoryctoce phalusarcticus Geyer and Peel,2011的蜕壳标本,保存于贵州剑河八郎村寒武纪第2世的清虚洞组中,头部、胸部、尾部都得以保存,且胸部与尾部未分离。该类三叶虫可能经历了3个时期的蜕壳过程:1)头部进行上下弯曲,水阻力造成两侧活动颊受到的压力明显大于头盖,这种压力可能导致面线出现裂缝,之后海水通过裂缝进入头部,新头部活动范围增大,并利用水压力降低旧头盖与新头盖的连接程度;2)虫体携带着旧胸尾及其他相连接的部分向前爬行,并在短距离内将旧头盖与虫体分开;3)虫体通过不同的爬行方式摆脱旧壳。本文还重点讨论三叶虫蜕壳过程中首断裂缝的产生、胸尾是否分离的原因、头部运动方向对旧壳保存的影响、以及水动力和水压力在蜕壳过程中的作用。该研究补充oryctocephalids三叶虫的蜕壳研究,为三叶虫的系统演化、个体发育的再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撑。  相似文献   

7.
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为深水陆棚过渡相沉积,在其上部的剑河生物群中发现海绵动物化石,共6属6种,包括次圆柱形细丝海绵Leptomitus teretiusculus Chen,Hou and Lu,1989,小细丝海绵未定种Leptomitella sp.,密集鬃毛状海绵Saetaspongia densa Mehl and Reitner in Steiner et al.,1993,小斗篷海绵未定种Choiaella sp.,斗篷海绵未定种Choiasp.以及疑问原始海绵?Protospongiasp.,占整个生物群组成的6.98%,多为寒武纪第二世常见属种。本文主要描述前4属4种海绵动物。根据目前所采集到的海绵动物高度来看,多处于0—15cm范围内,其中0—5cm的海绵较多,5—15cm的海绵主要为Choiaellasp.。与皖南寒武系荷塘组和澄江生物群的海绵化石相比,"清虚洞组"的海绵动物总体个体较小,这种分层性可能与它们所处的环境背景和生态复杂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贵州剑河八郎松山寒武系都匀阶“清虚洞组”上部三叶虫Redlichia(R.)guizhouensis-Redlichia (R.)nobilis顶峰带产包括软躯体化石的多门类化石组合,文中描述其中的单板类化石小厄兰岛螺属(Oelandiella Vostokova,1962),含2相似种和1未定种:Oelandiell...  相似文献   

9.
文中首次报导贵州寒武系黔东统都匀阶"清虚洞组"(或乌训组)宏观藻类,计2属2种:环圈螺旋抚仙藻Fuxianospira gyrata Chen and Zhou,1997和云南中华细丝藻Sinocylindra yunnanensis Chen and Erdtmann,1991,它们是澄江生物群最常见的两类宏观藻类具有澄江生物群宏观藻类的组合特征。"清虚洞组"位于黔东统上部,介于杷榔组和凯里组之间,该组宏观藻类的发现,为寒武纪宏观藻类演化链的完整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贵州剑河革东镇八郎村南甲劳组中部钙质白云岩中新近发现的具有粗强放射状辐管的水母状化石和其下凯里组中具细辐管及同心环的拟轮盘水母(Pararotadiscus)有明显区别,属于伊尔东钵科(Eldoniidae)。其层位晚于中寒武世早期凯里生物群中拟轮盘水母(Pararotadiscus)层位1个化石带,属中寒武世中期,是该类化石在中国的最高层位,相当于北美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中Eldonia化石层位。  相似文献   

11.
贵州剑河八郎松山寒武系黔东统中部清虚洞组主要由灰岩、泥岩组成,下部以灰岩为主,上部为泥岩、灰岩互层,顶部为中层白云岩。上部含有大量的褶颊虫类和掘头虫类三叶虫及带软躯体动物多门类化石组合。本文报道的楔叶形虫Sphenothallus Hall,1847产于清虚洞组上部,分异度低,仅1属1相似种,即台江楔叶形虫(相似种)Sphenothallus cf.taijiangensis Zhu et al.,2000,位于Redlichia(R.)guizhouensis-Redlichia(R.)nobilis顶峰带。S.cf.taijiangensis化石保存较好,少数标本管壁之间保存有横纹,说明Sphenothallus为一具有锥管状外壳的虫体。剑河八郎松山清虚洞组的楔叶形虫是贵州继牛蹄塘组、凯里组之后寒武系另一个产出层位,它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清虚洞组生物群的组成,同时为全球楔叶形虫Sphenothallus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初步研究表明全球Sphenothallus的演化趋势是个体增长,管壁加厚物宽度变宽,口部膨胀角变小。Sphenothallus与现代刺胞动物水螅虫类或钵水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贵州剑河寒武系甲劳组中发现大量艾苏贝(Nisusia),经鉴定共1属2种(贵州艾苏贝Nisusia guizhouensis、瘤点艾苏贝Nisusia granosa), 1未定种(Nisusia sp.)。其中Nisusia guizhouensis丰度高、保存好,壳体上具明显的壳刺构造,与同区下伏地层凯里组和清虚洞组中已报道的N. guizhouensis有一定区别。定量形态学分析结果显示,从清虚洞组到甲劳组N.guizhouensis的腹壳和背壳的主端和侧缘位置相对向外扩张,壳体前缘部分相对向内收缩,其体腔也相应变小;腹壳的变化略大于背壳,且从凯里组到甲劳组的变化大于清虚洞组到凯里组的变化,但主成分分析(PCA)显示这些差异都属种内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层位的N. guizhouensis所处的沉积环境差异所致,其壳体形态和特征的变化可能是适应更强水动力环境的结果。本研究丰富了甲劳组腕足动物的组成,为Nisusia系统分类和形态学研究提供新材料,还为腕足动物对环境适应性演化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3.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 100083; 2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 100083 提要古病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涉及病理学、生物学、体质人类学、考古学等领域。近年来, 中生代古脊椎动物的研究案例日益增加, 在化石骨骼上发现了破坏、体积变化、变形、增生和肿瘤, 其提供的信息愈发引起学术界关注。中国的中生代脊椎动物化石记录相当丰富, 已经在恐龙类(包括: 鸟类)、有鳞类、似哺乳爬行类中发现了骨折、划咬伤及感染、椎体融合、关节炎及牙病等疾病记录。具有古病理学特征的标本尚有较大的发现与研究空间。本文介绍了病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国际研究进展, 并以已发现的中国中生代脊椎动物化石的骨骼古病理学实例为基础, 分析讨论这些病变的致病原理、潜在的行为学信息及其病变对动物生存和生态的影响, 展望了该交叉学科的发展方向, 包括: 利用病理研究古生物的形态功能、社会性行为等。  相似文献   

14.
产于贵州剑河县八郎松山剖面“清虚洞组”的褶颊虫类三叶虫丹寨南皋盾甲虫Nangaops danzhaiensis (Zhou in Lu et al., 1974)化石标本共36块, 通过对化石的详细观察将其保存状态分为3种: 32块为完整保存的状态, 身体各部分没有发生移位; 3块标本头部均没有活动颊保存; 1块标本头部没有活动颊保存, 第4–11节的胸节左右位置出现活动颊, 与胸节重叠, 于背甲之下。活动颊的颊刺朝向头盖方向, 明显经过180°的翻转。根据化石保存状态判断后4块为蜕壳标本, 推测蜕壳过程如下: 面线开裂, 海水进入体内, 活动颊和腹边缘板向下翻转, 新虫体爬出, 留下老壳。三叶虫蜕壳是原地埋藏的证明, 本文描述的Nangaops danzhaiensis 的蜕壳现象, 为剑河生物群是原地埋藏为主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5.
宽背虫属Bathynotus(Hall,1859)广泛分布于劳伦古大陆、中国华南地区、澳大利亚和西伯利亚,为寒武纪第二世末期最重要的标志性三叶虫之一,已成为寒武系划分的重要指示化石。其模式种B. holopygus以其狭长的颊刺、胸轴宽,第11节肋刺巨大,第12、13节肋刺不发育为主要特征;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仅分布于华南和北美,在华南主要见于寒武系扬子区与江南区之间过渡区的黔东地区。B. holopygus产出地层延限较窄,仅见于寒武系第二统第四阶顶部。本文所描述的部分标本采自贵州剑河八郎苗板坡剖面苗岭统及乌溜阶界线之下2m左右,是在该地的首次报道,也是全球仅有的第4个产地。笔者通过数理统计值分析进一步描述B.holopygus的特征和发育趋势,为进一步属种研究提供新材料;根据新发现的唇瓣标本进一步推测其唇瓣与腹边缘为愈合状态。  相似文献   

16.
贵州东部寒武系苗岭统乌溜阶凯里组中上部保存了大量褶颊虫类三叶虫Xingrenaspis xingrenensis蜕壳标本,为揭示这类三叶虫的蜕壳行为提供了良好的材料。对比分析X.xingrenensis 106块蜕壳标本后分为如下3种保存类型:类型Ⅰ(63块),轴背构造(头盖、胸甲及尾板连接保存),未见活动颊及头甲的腹部结构;类型Ⅱ(2块),胸尾保持连接状态,头甲自头胸结合处断开后向后翻转180°,活动颊及头部腹面结构缺失或压于胸甲之下;类型Ⅲ(41块),头盖及胸尾连接保存,活动颊脱开在虫体周围或压于胸甲之下。从这3种保存类型中发现X.xingrenensis蜕壳方式不仅有通过头部缝合线打开产生的前蜕壳口来进行,也存在由头胸结合处的断口来完成蜕壳行为。从埋藏学方面来看,因蜕壳而形成的独特外壳组合的保存必须在静水沉积环境中,大量X.xingrenensis蜕壳标本的发现为凯里生物群为原地(近原地)埋藏提供了关键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贵州剑河八郎地区松山剖面的寒武系"清虚洞组"出露完整,总厚272m,主要由灰岩、泥岩及白云岩组成。文中自下而上将"清虚洞组"分为4个岩性段:Ⅰ段,灰色薄-中厚层含丰富生物碎屑泥质微晶灰岩;Ⅱ段,灰白色薄-中厚层含泥质微晶灰岩;Ⅲ段,灰色薄-中层含完整生物碎屑泥质微晶灰岩;Ⅳ段,灰色薄-中厚层含藻屑泥质微晶灰岩和细晶白云岩。Ⅲ段泥岩中产出包括软躯体化石在内的多门类化石,即剑河生物群。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文中通过野外剖面观察、生物化石采集和微相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清虚洞组"四个岩性段的沉积环境及其对应的海平面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清虚洞组"沉积于含氧量较充沛、盐度正常、低能的较深水陆棚-陆棚边缘环境。中上部的特异埋藏化石群指示一个快速的沉积事件。分析结果表明,"清虚洞组"沉积期水体经历了3次变浅和2次变深的交替变化情况。其中,Ⅲ段沉积期,海底位于氧化还原界面附近;Ⅰ、Ⅱ和Ⅳ段沉积期海底均位于氧化还原界面之上。  相似文献   

18.
贵州金沙寒武系牛蹄塘组产出大量古盘虫类三叶虫化石,包括分离头盖、尾部和完整背甲。依据标本中具分类鉴定意义的构造特征的测量数据比值并线性拟合,结合形态学特征、个体发育趋势等特点分析,认为Tsunyidiscus armatus和Tsunyidiscus niutitangensis两个三叶虫种是有效的,支持以尾部肋区分节差异作为两个种种征判别标志。本项研究可为厘定贵州金沙地区三叶虫Tsunyidiscus序列提供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19.
寒武纪海洋中的双瓣壳节肢动物耙肢虾Occacaris Hou,1999曾被报导出现在云南澄江生物群和贵州凯里生物群中,延续了一个相对短的地质时间。本文报道了在贵州省剑河县辣子寨村杷榔组中上部发现的Occacaris。杷榔组的Occacaris以壳背缘和前腹边缘呈大角度相交为特征,不同于澄江生物群和凯里生物群发现的背缘和前腹边缘交角均小于90°角的O.oviformis Hou,1999和O.magnus(Yao,2009),应为一新种,命名为O.lazizhaiensis sp.nov.。O.lazizhaiensis sp.nov.在贵州杷榔组的发现表明起源于云南寒武纪早期扬子地台浅水区的Occacaris,在寒武纪早中期开始向贵州较深水区的杷榔组迁移,延续进入时代较晚的凯里组,为适应生态环境的改变,出现了体构上较大的差异。杷榔组Occacaris的发现增加了Occacaris分类学、生态学、古地理分布和演化发育的新信息。  相似文献   

20.
华南寒武系地层中广泛富集微体骨骼化石,为解决某些疑难化石的亲缘关系及研究早期后生动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在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中发现一些管状微体骨骼化石。经鉴定后主要有4属,分别为小钻孔螺Torellella、似软舌螺Hyolithellus、鞘状螺Coleoloides和表面具鳞片状管状化石Mongolitubulus squamifer。Mongolitubulus分布范围较为广泛,本文结合前人对该化石亲缘关系的探讨及剑河寒武系"清虚洞组"化石的特征,推测M.squamifer可能是高肌虫的装饰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