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西藏南部海相白垩系含有较丰富的钙质超微化石。文中着重研究岗巴地区两个剖面 (即剖面A ,B)Albian Santonian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根据标志种的存在 ,识别出 5个初现面事件 ,相应地建立 6个钙质超微化石带 ,自下至上是Prediscosphaeracretacea带 ,Eiffellithusturriseiffeli带 ,Lithraphiditesacutum带 ,Gartneragoobliquum带 ,Quadrumgartneri带 ,Lucianorhabduscayeuxii带。同时 ,通过洲际对比 ,建议以G .obliquum初现面作为划分本区Cenomanian和Turonian界线的标志。此外 ,Q .gartneri带和I .cayeuxii带之间缺失多个化石带 ,据此推测Turonian至Santonian期间本区可能存在沉积间断。  相似文献   

2.
依据闸岗剖面地表及钻井样品的分析鉴定,粤西怀集盆地白垩纪闸岗群马屋组产介形类化石10属17种,本文描述其中9属14种,包括1新种。介形类组合以Eucypris最繁盛,次为Ziziphocypris和Darwinula,称Eucypris hubeiensis-Ziziphocypris simakovi-Darwinula leguminella组合。马屋组与湖北贾店组的介形类组合面貌非常相似,可以进行对比,层位大体相当,其时代应属早白垩世最晚期(Albian)-晚白垩世早期(Cenomanian)。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渐新世—上新世3个钻井剖面412个沟鞭藻样品的系统分析,发现了较丰富的沟鞭藻化石。根据沟鞭藻化石丰度、分异度变化以及特征性的环境指示种,对琼东南盆地渐新世至上新世的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研究区从早渐新世早期海水开始入侵,至早渐新世晚期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一直持续到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沟鞭藻化石数量和种类明显出现低谷,发生了一次较为明显的海退;中中新世至晚中新世,沟鞭藻化石较丰富,丰度和分异度增加,海水明显比早中新世沉积时期加深;早上新世早期,指示海侵的化石属种较丰富,反映了温暖浅海的沉积环境;早上新世晚期,指示一种开阔的海洋环境,水体较深;晚上新世早期,沟鞭藻化石属种面貌反映了热带浅海环境,但水体可能比早上新世晚期沉积时要浅;晚上新世晚期,指示海侵的沟鞭藻化石属种达到最繁盛时期,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渐新世—上新世3个钻井剖面412个沟鞭藻样品的系统分析,发现了较丰富的沟鞭藻化石。根据沟鞭藻化石丰度、分异度变化以及特征性的环境指示种,对琼东南盆地渐新世至上新世的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研究区从早渐新世早期海水开始入侵,至早渐新世晚期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一直持续到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沟鞭藻化石数量和种类明显出现低谷,发生了一次较为明显的海退;中中新世至晚中新世,沟鞭藻化石较丰富,丰度和分异度增加,海水明显比早中新世沉积时期加深;早上新世早期,指示海侵的化石属种较丰富,反映了温暖浅海的沉积环境;早上新世晚期,指示一种开阔的海洋环境,水体较深;晚上新世早期,沟鞭藻化石属种面貌反映了热带浅海环境,但水体可能比早上新世晚期沉积时要浅;晚上新世晚期,指示海侵的沟鞭藻化石属种达到最繁盛时期,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达茂旗巴特敖包地区包尔汉图剖面牙形刺生物地层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内蒙古达茂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巴特敖包地区志留纪、泥盆纪碳酸岩相地层发育,本区珊瑚、腕足类、层孔虫等底栖大化石的研究工作已有一定基础。但志留纪、泥盆纪地层在时代确定和对比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必须用主导化石门类牙形刺加以解决。研究表明:包尔汉图剖面的顶部属泥盆系无疑,应归入阿鲁共组,而不是西别河组;巴特敖包地区的海侵,始于罗德洛统卢德福德阶(Ludfordian)早期。本剖面没有发现文洛克世和罗德洛世早期的海相沉积。本文描写了一个志留纪牙形刺新种:Ozarkodina uncrispa sp.nov.。  相似文献   

6.
系统描述库车坳陷中侏罗统的双壳类3 属4 种。根据双壳类Kija铰合构造变异范围的研究,认为Acyrena、Pseudocardinia、Jiangxiella、Apseudocardinia、Hunanella、Yananoconcha、Hamiconcha和Fengjiachonia都是Kija 的同物异名。库车坳陷中侏罗统的双壳类化石属于Lamprotula (Eolamprotula) cremeri Kija (=Pseudocardinia) kweichouensis动物群,分为Kija ovalis K. kweichouensis和Lamprotula (Eolamprotula) guan gyuanensis Margaritifera? cf. isfarensis两个化石组合。Kija ovalis K. kweichouensis组合产于克孜勒努尔组和恰克马克组下部,时代为中侏罗世早期,可能主要为阿林期至巴柔期;Lamprotula (Eolamprotula) guangyuanen sis Margaritifera? cf. isfarensis组合主要分布于恰克马克组中上部,时代为中侏罗世晚期,可能主要为巴通期至卡洛夫期。  相似文献   

7.
1982年,笔者与本队郑有铭同志在深圳地区南澳水头沙进行野外工作时,曾发现一批海相双壳类化石。当时曾有人怀疑这里的地层为上三叠统,据说前人曾发现过三叠纪的标志化石Myophoria(Neoschizodus)laevigata(Ziethen)。但是后来广州地质学校黄沃章老师在双壳类化石层之下采集到早侏罗世金鸡组的菊石Hongkongites,菊石层中又共生有少量双壳类。1984年笔者携带这批双壳类标本到中国科学院南京  相似文献   

8.
早侏罗世铰蛤(Cardinia)层在湖南汝城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云铸等(1960)对广东开恩地区的下侏罗统金鸡组进行研究后曾经指出:里阿斯海侵“可能越过南岭”。以后,粤北早侏罗世海相化石的大量发现(范嘉松1963,李子舜1977,张仁杰等1977),证实了孙等的论断。1967年,湖南省区测队曾于湖南汝城延寿附近采获一批化石,有菊石Arnioceras semicostatus(Young et Bird.)及双壳类Liotrigonia hunanensis Liu, Corbicellopsis ruchengensis(Liu)等,时代为Sinemurian期,从而提供了湖南南部曾受早侏罗世海侵的依据。后来,湘省区测队、湘省煤田勘探公司等单位,又相继在汝城下山、宜章心田门和资兴三都等地,发现里阿斯海相双壳类化石。1972年,周祖仁同志送往我所鉴定的一批化石中,保存有许多铰蛤(Cardinia)标本。当时认为,这批化石的产出层位与上述Liotrigonia层相同,但Cardinia的种群面貌曾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早三叠世卡以头组地质时代和植物组合问题,对采于黔西滇东地区两条二叠系-三叠系海陆交互相界线剖面卡以头组中、下部的植物化石Annalepis(脊囊属)进行深入研究。与Annalepis同层或上部层位见有早三叠世早期的海相双壳类、介形类、腕足类、菊石类及大羽羊齿植物群残余分子,因此可以确定Annalepis在该地区出现于早三叠世早期的印度期(Induan),说明卡以头组(至少中、下部)地质时代属早三叠世早期。推测我国南方的Annalepis在早三叠世始于黔西滇东,随后向北迁移、中三叠世广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由早三叠世An-nalepis和大羽羊齿植物群残存分子共同构成的我国南方早三叠世早期植物组合,填补了早三叠世晚期岭文组与晚二叠世B期Gigantonoclea guizhouensis-Ullmannia cf.bronnia-Annularia pinglouensis组合之间的空白。  相似文献   

10.
在龙爪沟群七虎林组中识别出多个时代分布仅限于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的双壳类化石属 ,其中 ,VectianellaCasey和PseudaphrodinaCasey的时代分布仅限于早白垩世阿普第期 ,这两个属的发现对于七虎林组和龙爪沟群时代的确定有重要意义。文中系统描述这两属化石 。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饶河东安镇组的 Buchia 化石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82年,黑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一队四分队马万昌、付磊等同志,在饶河县东安镇西部(插图1)出露的灰色粉砂质板岩、页岩中发现一些双壳类化石,并测制剖面,建立了东安镇组。因标本少,经顾知微教授等鉴定,仅2属5种。1983年,袁福盛等又进行了较详细的化石采集工作,获得了数量较多的双壳类化石标本,经笔者重新研究,化石以Buchia为主,共4属,计16种,其中包括2新种,1亲近种,2比较种,3未定种及2归属存疑的未定种。所定各种多  相似文献   

12.
广西凤山、西林等地中三叠统上部双壳类分带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讨论广西西部中三叠统上部的双壳类生物地层序列,建立5个化石带;并附述黔南和滇东南晚三叠世1个双壳类带.这些带自下而上为:(1) Daonella (Longidaonella) producta-D. americana 带,属晚安尼早中期;(2) D. moussoni 高峰带,属晚安尼晚期;(3) D. rieberi-D. indica 带,属早拉丁期;(4) D. kotoi-D. jilongensis 带,属晚拉丁早期;(5) Halobia subcomata-D. varifurcata带,属晚拉丁晚期;(6) H. rugosoides-H. bifurcata 带,属早卡尼期.文内简要描述了各带的主要标志化石23种.  相似文献   

13.
陕西岐山后周公庙剖面的“孙家沟组”是一套厚524m的早三叠世海陆交互相地层,最近首次发现了叶肢介化石,并发现叶肢介与海相双壳类密切共存。这一新发现充分证明了在地质历史中确实存在海相叶肢介。叶肢介与海相双壳类出现在“孙家沟组”上段的上部,海相双壳类定名为“Bakevellia sp.,共生的叶肢介化石为Palaeolimnadia cf.machaolingensis,Palaeolimnadia  相似文献   

14.
贵州早寒武世早期黑色页岩中发现了丰富的宏观藻类及疑源类化石。描述了两个宏观藻类组合 ,1新属 2新种。这些宏观藻类和疑源类化石在剖面上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并伴随其它动物化石大量出现 ,两者关系密切。通过对早寒武世早期牛蹄塘组和九门冲组中生物化石的分布特征研究 ,发现在早寒武世早期海侵引起的缺氧环境背景下曾发生一次短暂的海洋充氧期 ,就在这期间生物非常繁盛 ,可能是继小壳动物之后古生代第二个生物繁盛期 ,比筇竹寺期的澄江动物群时代可能还老 ,对研究早期后生生物的起源、演化以及震旦纪 -寒武纪之交古海洋演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步林(Bohlin,1951)描述的酒西盆地骟马城(又译为十二马厂)化石(Mimolagus和Anagalopsis)在分类位置与地质年代上长期存在争议。步林认为仅依据这些化石无法确定其年代,只是推测可能为第三纪的早期。后人根据Anagalopsis与内蒙古发现的Anagale对比,认为该化石点大致时代为早渐新世。化石出自哪个层位也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化石发现在白杨河组下部,也有人认为化石层位属于火烧沟组。鉴于其重要意义,我们于2015年4月赴酒西盆地进行了调查。根据步林的地理位置描述与照片(Bohlin,1940,1951),我们初步确定化石地点应位于骟马城沟内,火烧沟组下部骟马城段。对比内蒙古二连盆地伊尔丁曼哈组新发现的Mimolagus以及晚始新世乌兰戈楚组的Anagale,认为步林描述的化石时代也应为始新世。根据对化石产出层位的重新认识,并对比戴霜等(2005)在火烧沟剖面的磁性地层学资料,推测火烧沟组的时代为中始新世晚期至晚始新世,骟马城化石层位的地质年代大致为中始新世晚期。Mimolagus的生存年代与其近亲Gomphos的差距大大减小,古老的Anagalidae也应该在渐新世之前就已全部灭绝。  相似文献   

16.
雅鲁藏布江以南的藏南特提斯喜玛拉雅白垩系一直备受关注,但迄今仍缺乏有关白垩纪孢粉组合序列的系统报导。本文详细研究报导了岗巴察且拉这一代表性剖面的孢粉化石。根据重要孢粉类群的分布和发生情况,从下部的门卡敦组向上经岗巴东山组、察且拉组和岗巴村口组共计产出2个孢粉组合及3个亚组合,由下向上依次为Microcachryidites antarcticus-Crybelosporites带和Gabonisporis-Crybelosporites pannuceus带。前者还可进一步的细分为3个亚带,自下而上分别为:Cicatricosisporites-Crybelosporites stylosus亚带、Cyclosporites hughesii亚带和Crybelosporites striatus亚带。根据孢粉类群的分布和发育特征以及沟鞭藻等化石,Microcachryidites antarcticus-Crybelosporites带的时代被推定为早白垩世Berriasian期—Albian期,Gabonisporis-Crybelosporites pannuceus带时代则为Cenomanian期至Coniacian期甚至Santonian期。前者的3个亚带的时代则分别为Berriasian期—Barremian期(Cicatricosisporites-Crybelosporites stylosus亚带)、Aptian期(Cyclosporites hughesii亚带)和Albian期(Crybelosporites striatus亚带)。上述组合可以与印度南部Cauvery等盆地孢粉组合很好的对比,与同期的澳大利亚组合则在早期(Microcachryidites antarcticus-Crybelosporites带)相似、后期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早二叠世地层在东北北部广泛分布,化石较丰富。吉林桦甸县寿山沟组位于东北北部二叠纪地层分布的南缘,是该区早二叠世早期的标准剖面之一,其中含较丰富的营底栖生活的(竹筳)、珊瑚、苔藓虫及双壳类化石。刘效良(1980)曾在东北地区古生物图册中整理和描述了二叠纪苔藓虫29属90种,但未曾研究寿山沟组的苔藓虫。根据刘效良(1982)对东北北部早二叠世苔藓虫研究的结果,认为该区早二叠世苔藓虫动物群的性质既具北极区,又有特提斯海区的特征,属于一个混合区系,称为北山一兴安区,即相当于杨敬之、陆麟黄(1981)所划分的中国二叠纪苔藓虫动物区系的北区。寿山沟组的苔藓虫常与(竹筳)  相似文献   

18.
江苏太滆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古生物群及环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重点研究江苏武进市南部太(湖)(湖)地区ZK01、ZK02、ZK03和ZK04孔海侵层微体古生物有孔虫、介形类、钙质超微化石组合和双壳类、腹足类等大化石的地层分布,丰度、分异度的变化和生态环境特征,结合沉积物结构分析和14C年龄测定,证实晚更新世以来本地区经历了太湖海侵、湖海侵和镇江海侵,较全面地论证了每次海侵影响范围和沉积环境类型。其中湖海侵分布面积最大,高峰期可能波及卜弋周围,微体化石丰富,有孔虫组合中出现浮游型种类,反映了开放性海湾环境;太湖海侵范围限于卢家巷—马杭一线以南,化石较少,时有淡水种类出现,代表边滩泻湖—半封闭海湾环境;镇江海侵层仅见于卜弋ZK01孔,化石稀少,沉积物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是潮间带-潮坪相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作者系统地研究了海南乐东洪帽剖面鹿母湾组孢粉化石,共计26属60种,其中苔藓类植物孢子1属3种,蕨类植物孢子18属30种,裸子植物花粉7属27种,组成以Cicatricosisporites-Schizaeois porites-Ephedripites-Exe-sipollenites为特征的孢粉组合.依据组合中主要分子和重要分子地质时限的讨论以及与相关孢粉组合进行比较,将洪帽剖面鹿母湾组的地质时代归为Aptian期-早Albian期.  相似文献   

20.
泥河湾盆地上新世小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学及相关问题讨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泥河湾盆地稻地组与壶流河组、蔚县组命名剖面上分别筛洗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花豹沟剖面选取 3个层位 ,发现小哺乳动物化石 1 0种 ;稻地剖面 6个层位 ,发现化石 2 5种。结合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 ,以及岩石地层追索对比 ,认为壶流河组与蔚县组从岩性上无法分开 ,应予合并 ,保留蔚县组 ;稻地组与蔚县组为同时期沉积 ,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变关系 ,建议废止稻地组 ;仅保留蔚县组作为泥河湾组之下风成红黏土之上的岩石地层单位 ,其时代为中上新世晚期至晚上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