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几种真姬菇菌种保藏方法的保藏效果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菌种保藏方法与保藏效果是菌种质量的前提和保证。随着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栽培规模和产量的逐年递增,选择最佳的菌种保藏方法也越来越迫切。【目的】对真姬菇菌种的常见保藏方法及保藏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找简便、高效、廉价的真姬菇菌种保藏方法。【方法】通过对比菌丝生长率、菌丝脱氢酶活性以及菌丝对色度培养基的脱色率等指标参数来评价保藏方法的保藏效果。【结果】通过对三大类27种真姬菇菌种保藏方法 3个月保藏效果的对比分析发现,三大类菌种保藏方法中保藏效果最好的是水溶液保藏法,其中以0.1%PEG6000水溶液保藏效果最佳;其次为木屑保藏法,其中以盐水浸泡过的杨木木屑保藏效果最好;斜面保藏法效果最差。正常保藏实验的效果好于加速保藏实验。【结论】与当前真姬菇菌种保藏的常规方法相对比,本实验所采用的菌种保藏方法大大拓宽了菌种保藏方法的种类与范围,提高了菌种保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乙酰短杆菌完整细胞为酶源,研究不同条件下核苷磷酸化酶的性质。方法:将乙酰短杆菌湿茵体置于不同保藏温度及在不同种类缓冲溶液中考察其稳定性;在有或无核保护下核苷磷酸化酶对热的稳定性;并设计核苷的磷酸解反应或合成反应,测定核苷磷酸化酶的活力及酶促反应的袁观米氏常数。结果:乙酰短杆菌中的核苷磷酸化酶经低温保藏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茵体在60℃处理1小时即失去核苷磷酸化酶的活力,但是添加胸腺嘧啶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茵体中核苷磷酸化酶的合成能力明显大于磷酸解能力;对尿苷和5-甲基尿苷的表观米氏常数和最大反应速率分别为16.7、11.4mm01/L,0.0063、0.0041mmol/L.min。结论:含核苷磷酸化酶的乙酰短杆菌完整细胞作为酶源,在低温下可以长时间保藏,反应中的碱基对核苷磷酸化酶的抗热性有益,该菌种可以作为工业上核苷磷酸化酶的来源。  相似文献   

3.
怀美玉  刘晴  徐方旭  王升厚  董彩虹 《菌物学报》2022,41(11):1819-1830
蛹虫草菌株在继代培养和低温长期保藏过程中极易退化导致子实体产量下降,对产业造成重大影响。本研究以正常菌株、PDA斜面长期4 ℃保藏导致退化的菌株和连续继代培养的菌株为材料,观察其子实体、菌落、菌丝形态和分生孢子数量,对菌丝细胞核、线粒体、活性氧积累和芽生孢子内脂滴进行染色观察;并对菌丝中虫草素、腺苷和麦角甾醇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PDA斜面长期4 ℃保藏和连续继代培养导致的蛹虫草菌株退化表型大多数一致,即退化菌株较正常菌株子实体产量降低、菌丝粘连打结、分生孢子数量显著降低、菌丝活性氧含量升高、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减少、芽生孢子脂滴由弥散的小脂滴融合为大脂滴。然而,在菌落见光转色方面,长期低温保藏退化菌株基本不转色,而继代培养退化菌株转色不稳定;长期保藏退化菌株菌丝细胞核数目无明显变化,继代培养退化菌株细胞核数量明显减少;长期保藏退化菌株菌丝中虫草素、腺苷和麦角甾醇含量较正常菌株降低58%、41%和70%,继代培养退化菌株麦角甾醇含量无明显变化。因此,显微观察菌丝是否出现粘连打结及氮蓝四唑NBT检测菌丝活性氧含量,操作简单、用时较短,可用于大规模生产中蛹虫草菌株退化的检测手段;线粒体和脂滴染色也可作为退化菌株的鉴别方法;而生产中常用的通过菌落见光转色判断菌株优劣的方法需要慎重。继代培养菌株第4代开始出现明显的退化特征,因此在生产中使用的菌株最好控制在继代培养3代以内。  相似文献   

4.
Frankia菌种保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用4种方法保藏的Frankia菌,进行了培养物存活、形态及其固氮活性的检测.发现在无氮液体培养基中保藏6年的Frankia.菌丝断裂,孢囊不完整.同期经有氮液体保藏的Frankia菌孢囊较完整.冷冻干燥保藏3.5年和砂管保藏8年,孢囊和菌丝均较完整.上述方法保藏的菌种,经活化后均能生长,且具有典型的Frankia菌形态特征和固氮活性.4种方法比较,无氮液体保藏法的菌体细胞生长速度快,固氮活性强,有侵染结瘤能力.  相似文献   

5.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侵染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彭思利  申鸿  张宇亭  郭涛 《生态学报》2012,32(3):863-870
为了定量化比较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后,根际、菌根际和菌丝际土壤结构的变化,采用四室分根装置,比较中性紫色土接种不同AM真菌后,菌根际、根际、菌丝际和非根际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大于0.25mm团聚体总量(R0.25)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3个菌种后菌丝际EEG和有机质含量均呈高于菌根际的趋势。菌丝密度和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蛋白(EEG)与MWD、GMD和R0.25呈显著正相关,菌根际和菌丝际土壤水稳性R0.25与菌丝密度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7和0.671。接种G. mosseae的菌根际土壤R0.25值显著高于其它分室土壤,而接种G.etunicatum的菌丝际土壤R0.25值显著高于其它分室土壤。试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不同菌种对土壤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反映了丛枝菌根真菌生态功能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为结合液体菌种与固体菌种的优点、克服液体菌种不能长距离运输的不足,对杏鲍菇液体培养的菌丝球与基质结合的再固化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菌丝萌发力与生长速度的比较筛选出最适合"杏大"的基质配方为玉米芯78%,麦麸20%,石膏2%,与其他基质配方相比差异显著(P0.01)。25 d内保藏时间对菌丝的生长速率和菌丝萌发力没有明显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对优化的再固化菌种在不同的保藏时间进行呼吸强度和纤维素酶活测定,结果显示,再固化菌种呼吸强度随着保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加,25℃保藏35~45 d时菌丝的呼吸强度急剧上升,在45 d时达到最大1.132 8 mg/(g·h);纤维素酶活随保藏时间下降,菌种活力下降,因此再固化菌种的保藏时间在35 d为宜。  相似文献   

7.
灰树花深层发酵培养基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灰树花具有较宽广的碳源谱和氮源谱,其最佳碳源为马铃薯汁加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麸皮。在有生长促进剂一板栗壳煮汁作用下,菌丝的增产率达140%。培养基的氮源种类和生长促进剂对菌丝生长具显著的影响,两者交互作用明显。培养基中碳源浓度过高不利于菌丝的生长。灰树花深层发酵的较佳培养基为QF培养基:葡萄糖609,KHPO lg,MgSO 0.5g,CaCl 0.1g板栗壳煮汁 150g,水1L。  相似文献   

8.
同、异步培养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1、B2对豌豆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 f.sp.pisi)有很强的抑菌作用。经B1、B2无菌液处理后的病原菌由灰白色变为白色,气生菌丝增多且纠结成团。抗菌显微特征是:导致病菌孢子和菌丝体膨大、畸形、原生质凝聚、孢子不萌发或萌发异常、菌丝生长点产生大量泡囊、生长受阻,后期菌丝体断裂、泡囊破裂、原生质外泄。B1相似文献   

9.
以大葱(Allium fistulosum)为宿主植物, 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Glomus intraradices, 采用三室隔离盆栽培养系统, 在菌丝室施加浓度为4 mmol/L的不同形态外源氮、1%葡萄糖及根浸出液, 通过测定根外菌丝(Extraradical mycelium, ERM)和菌根中精氨酸的含量, 探究葡萄糖、根浸出液对AM真菌吸收不同形式外源氮产生精氨酸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外源氮对ERM中精氨酸含量的影响为尿素>Gln>NH4NO3>Arg/Gly>NH4Cl>KNO3, 对菌根中精氨酸含量的影响为Arg>Gln>尿素>NH4NO3>Gly>NH4Cl>KNO3; 施加葡萄糖和根浸出液在不同程度上提高ERM干重和菌丝室孢子数量, 但使ERM和菌根中的精氨酸含量降低。说明AM真菌吸收同化不同外源氮产生精氨酸的能力不同, 葡萄糖和根浸出液降低AM真菌吸收同化外源氮产精氨酸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仇昊  田莉  刘笑天  巫涛  葛峰  刘锐  朱静  师亮  于汉寿  赵明文  任昂 《菌物学报》2022,41(12):2083-2094
以亮盖灵芝Ganoderma lucidum和白肉灵芝G. leucocontextum为亲本,采用亮盖灵芝异核体双核菌丝与通过原生质体单核化获得的白肉灵芝单核体进行双单杂交,最终获得34株杂交子。采用ISSR技术对34株杂交子及亲本进行DNA多态性聚类分析,杂交子主要分为两个类群。对杂交子进行生长速度和灵芝酸含量对比,筛选到4株优质杂交子。进一步进行杂交子及亲本间HPLC指纹图谱对比,发现4株杂交子中有3株HPLC指纹图谱在具备两个亲本特征灵芝酸的同时,还有低极性灵芝酸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从浓香型大曲酒发酵糟中,首次分离到一株能利用甲醇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生丝微菌Hy-phomicrobium sp M7。该菌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细胞顶端常生长一根菌丝结构。通过菌丝出芽而繁殖。细胞呈卵圆形,单独存在。菌落淡褐色。该菌对甲醇有较大的亲和力。在甲醇存在时,能以NO3-为电子受体进行厌氧生长。能利用甲醇、甲胺类化合物、乙醇、乙酸盐作为碳源生长,不利用C2以上的有机物。在乙醇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顶端常长出一种喇叭口结构。最适氮源为NH相似文献   

12.
以细胞壁崩溃酶-Driselflse短时间处理水霉(Saprozegma ferax)菌丝,pH5.0时可使原生质从菌丝亚顶端喷出,pH6.0~8.0时则不导致该现象发生;适当浓度EGTA的存在,可提高pH5.0时酶解引起的原生质喷出频率、使pH6.0~8.0时生长菌丝的顶端原生质也喷出、并且喷出多发生在菌丝最顶端;外加CaCl2.不抑制菌丝顶端原生质的喷出,排除了Ca2+抑制酶活性的可能。随后的跟踪观察显示,长时间以缺Ca2+培养介质培养菌丝,同样能够导致菌丝顶端原生质喷出。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培养介质中Ca2+和H+对菌丝完整性的维持起调节作用,细胞壁上的Ca2+可能参与了水霉菌丝细胞壁物理特性的修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用聚酰胺薄层层析的方法,分离和检定带保护基的核苷、核苷酸和低聚核苷酸。方法简便、快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用聚酰胺薄层层析的方法,分离和检定带保护基的核苷、核苷酸和低聚核苷酸。方法简便、快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何培新  刘伟  张长铠 《生态学报》2010,30(8):2056-2062
分离、鉴定了枝顶孢霉(Acremonium strictum Gams.)2种胞内细菌,探讨了细菌在其宿主真菌菌丝细胞内的种群演替规律。结果表明,2种胞内细菌分别为不动杆菌Epbas6菌株(Acinetobacter sp.Epbas6)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镜检分析和原始分离物菌落统计表明,不动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的比例为77.5∶1;然而,4℃保藏6个月的真菌分离物中不动杆菌的数量大大减少,地衣芽孢杆菌占据优势,二者的比例变为1∶50.45;而保藏12个月的真菌分离物中只有地衣芽孢杆菌。根据2种细菌的16SrDNA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分别扩增了保藏6个月和12个月的枝顶孢霉分离物,发现保藏6个月的分离物能够扩增出2种细菌的保守序列,而保藏12个月的分离物只能扩增出地衣芽孢杆菌保守序列。研究结果说明在枝顶孢霉人工培养和菌种保藏过程中,2种细菌在其宿主真菌菌丝细胞内发生着复杂的生态互作,存在着动态种群演替过程。  相似文献   

16.
利用培养特征和生理特性鉴别担子菌菌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担子菌菌种多是菌丝型的培养物,在长期保藏中如发生错误也较难辨别。本文报道了以培养特征和生理特性作为保藏的担子菌菌种的特征集要,并根据集要制定出鉴别他们的检索表。通过对48属、71种、142株菌种的实验结果,利用培养特征和生理特性鉴别保藏的担子菌菌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背景】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栽培食用菌,年产量超过250万t,规模已跃居世界首位。菌种保藏技术是金针菇栽培和新品种研发的基础,但相关研究十分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金针菇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目的】探索不同保藏因素对金针菇优良菌种中短期保藏的影响,为建立高效、低成本、易操作的保藏方法奠定基础。【方法】以温度、甘油、海藻糖、甘露醇以及保护剂体积5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经12个月保藏,考察金针菇菌种在木屑培养基中的菌丝生长速度,通过极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解析保藏因素的效应。【结果】温度、海藻糖、甘油和甘露醇对金针菇菌种的中短期保藏有极显著的影响,保护剂体积的影响不显著。温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与其它4个因素的互作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20°C是较好的短期保藏温度,-80°C为理想的中期保藏温度。渗透型与非渗透型保护剂间的互作效应对金针菇菌种的中短期保藏有极显著影响,海藻糖和甘露醇间的互作效应不显著。高浓度的海藻糖、甘油及甘露醇均不利于金针菇菌种的中短期保藏。保藏效果较佳的保护剂为10%甘油和0.3 mol/L甘露醇混合液。【结论】建立的菌种中短期保藏方法填补了金针菇产业发展的空白,研究结果可为其它大型真菌的中短期保藏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采自新疆伊犁的两种具有不同形态特征的野生阿魏菇(Pleurotus ferulae)子实体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并探讨优良菌株的培养特性。结合子实体形态和生境特征,利用rDNA-ITS序列,对伊犁野生阿魏菇菌株YL-A1和YL-A2进行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对阿魏菇菌株YL-A1生长温度、pH、碳源、氮源和无机盐进行单因素试验,分析各因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通过L9(34正交试验,筛选各因子之间的最优组合。结果表明,野生阿魏菇菌株YL-A1(ITS序列GenBank登录号:MN460317)和YL-A2(ITS序列 GenBank登录号:MN809132),不仅子实体形态特征有差异,且菌株YL-A1菌丝生长速度和长势优于YL-A2,并相互拮抗。结合生境和形态特征及rDNA ITS序列分析,将二者鉴定为阿魏菇(Pleurotus eryngii var. ferulae)。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菌株YL-A1和YL-A2单独聚为一组,与其他阿魏菇菌株有一定的遗传距离。经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菌株YL-A1在含葡萄糖20 g/L、蛋白胨4 g/L、KH2PO4 1 g/L,pH 7.5的培养基中,25 ℃培养,菌丝生长状态最佳,确定了优良菌株YL-A1菌丝生长最佳培养条件。为进一步保护利用伊犁野生阿魏菇菌种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独蒜兰假鳞茎乙醇提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为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独蒜兰假鳞茎乙醇提取物对15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以西瓜尖孢镰刀菌作为供试菌,进一步研究该提取物对病原真菌的菌丝干重、细胞膜、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的影响。【结果】独蒜兰假鳞茎提取物对辣椒疫霉病菌、西瓜尖孢镰刀菌、番茄灰霉病菌和非洲隐地疫霉菌的抑菌效果明显,其EC50值分别为0.849、0.782、0.813和1.161 mg·mL-1;经独蒜兰提取物处理后的西瓜尖孢镰刀菌菌丝干重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少;细胞膜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增加;菌丝体细胞内CAT、POD和SOD 3种保护酶活性增加。【结论】独蒜兰假鳞茎提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其抑菌作用可能与其干扰菌丝生长、使菌丝细胞膜正常功能受损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在明确四川灵芝发酵液中高含量的黄豆苷元和染料木素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HPLC方法检测比较四川灵芝、亮盖灵芝发酵过程中各样品中此类黄酮类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两种菌丝体中黄豆苷元和染料木素的含量无明显差异;然而在加豆粕粉的四川灵芝发酵液中黄豆苷元和染料木素的含量显著高于加豆粕粉的亮盖灵芝发酵液和不加豆粕粉的四川灵芝发酵液。进而推测,与亮盖灵芝相比,四川灵芝在发酵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苷键水解酶促进大豆苷和染料木苷的水解,为进一步研究在四川灵芝发酵过程中高含量异黄酮类成分产生的原因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