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引言1975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株单克隆抗体,到1984年Kohler和Milstein因发明该项技术而获得诺贝尔奖金,将杂交瘤技术及单克隆抗体的研制推向高潮,18年来,研制成的抗各种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品种不下万种,其中数百种已在医学和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物高技术是能密切与生产相结合的,由此而带来了一种新的产业,许多产品用于人类保健和医疗事业,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到九十年代初期,世界单克隆抗体的销售已超过三十亿美元。  相似文献   

2.
基因科学的革命--基因芯片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Zhai P  Tong TJ 《生理科学进展》2000,31(2):135-139
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建立在杂交测序基本理论上的全新技术,它利用固定在芯片上的几万至几十万条探针与样品进行杂交,在一步实验中获取大量的信息。它的出现,使基因序列测定、基因功能测定等工作的程序得到了极大的简化,使许多原来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检测成为可能。基因芯片技术使用了包括光控固相化学合成、激光共聚焦等在内的多项先进技术,实验实现了全部自动化,操作极为简便,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实验成本。该项技术,已经在基  相似文献   

3.
约翰·霍普金斯(John Hopkins)大学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技术,这种技术能大大减少培育产生需要的专性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的时间。诺法(Nova)药品公司(莫里斯城)得到了这项技术在全世界的专利权,并计划向单克隆抗体生产者发技术许可证,以及应用这些技术发展诺法药品公司的治疗学和诊断学。据诺法公司说,新技术(已提出申请专利权)大大增加了杂交瘤生产需要的抗体的产量,使之从通常的1~5%提高到100%,因而大大减少了分  相似文献   

4.
一、已建株的抗乙肝病毒杂交瘤细胞株1975年G.Kohler等用细胞融合方法建立分泌特异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随后该项技术广泛用于生物科学的各个领域。八十年代初,Wands J R建立了分泌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_(?)Ag)单克隆抗体(McA的细胞株。  相似文献   

5.
自从Smithies1955年发明淀粉凝胶电泳分离技术以来,国外已广泛应用此技术研究血清蛋白、乳蛋白、卵清蛋白和同功酶的多态性。而且在方法上不断改进,一次淀粉凝胶电泳所能测定的蛋白质种数也不断增加,由最初的一两种蛋白质增加到现在的五种蛋白质。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一些学者发现国产马铃薯淀粉用作凝胶电泳支持物效果不好,而进口水解淀粉价格昂贵,大量使用受到限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参考有关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实验体会加以改进,建立了用国产马铃薯淀粉,一次淀粉凝胶电泳同时测定猪转铁蛋白(Tf)、血液结合素(Hpx)、前白蛋白(Pa)、后自蛋白(Po)、铜蓝蛋白(Cp)、淀粉酶(Am)、多态性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6.
电融合装置     
Genentech公司和Hope区医学中心(加州洛杉矶)已用遗传工程技术产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是机体击退感染的抗体的人工合成变体。以前,单克隆抗体是用动物细胞在体外生产的,但是Genentech公司的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用基因拼接技术诱导细菌生产单克隆抗体的方法。这一工艺使以较低的成本大规模生产单克隆抗体成为可能,因为细菌能大量发酵。该工艺分两步,先从小鼠取出抗体基因,再把它们送入普通的肠道细菌(多半是大肠杆菌)。然后取出抗体片段,在实验室中用以构造功能单克隆抗体。科学家希望最终能以一步过程来生产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7.
用于抗体/抗体片段表达的系统及其高表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诊断及治疗领域内单克隆抗体及片段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杂交瘤生产技术已很难满足对其日益增长的需求。由于基因重组技术及生物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及日益成熟,大规模生产单克隆抗体/片段已成为可能。对目前常用的载体及表达系统进行列举和比对,这些系统包括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E.coli)系统、酵母表达系统、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及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在第二部分,对提高表达产率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其中包括:表达蛋白质本身的修饰(如蛋白融合、定点突变)、表达系统的选择、密码子优化、表达环境的优化和抗体体内表达等。最后,对抗体/抗体片段高表达的前景作了展望,认为生物信息学将在此领域发挥重大作用,并且相信建立高表达平台的时机已经来到。  相似文献   

8.
脊髓薄片器官型培养技术是一项借助体外器官培养技术,通过活体切片机、微孔膜技术的应用,将脊髓一部分分离出来进行培养、研究的技术,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观察直观,且可长时间进行体外实验,便于施加实验因素等特点,为体外研究脊髓的生理、病理变化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和新的途径,但是该项技术在国内目前应用、报道很少,而其应用价值极高,故本文就脊髓薄片器官型培养技术的发展、特点、方法、注意事项、应用等方面对该项技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自Khler和Mistein创建杂交瘤技术以来,目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渗透,出现了各种特异的单克隆抗体,并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着重介绍了人源单抗、基因工程单抗、双特异性单抗的基本原理,同时综述了杂交瘤技术的各个环节在近年来取得的一些进展,为研制高质量的单抗提供了更为简便而灵敏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单回顾了单克隆抗体技术产生的背景及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从生化角度阐明选择核酸代谢旁路酶缺陷型的骨髓瘤细胞株和正常免疫脾细胞作为两个母本细胞融合成杂交细胞的原因,因为只有这样的细胞才能在HAT培养液中无限生长,也就是单克隆技术能取得成功的基本原理。比较了单克隆抗体和常规方法得到抗体的优越性,前者不仅可以较大量地得到高度纯化的针对某特定抗原决定簇的抗体,并能获得在通常情况下不易得到的抗弱抗原抗体,又是一个纯化某些物质的新的途径。本文又简述了单克隆抗体的生产程序,讨论了可能产生的技术问题;指出了杂交瘤的不稳定性和单克隆抗体不可能具有全部免疫球蛋白的生物活性的原因,例如有些单克隆抗体不结合补体,无细胞毒作用,无血凝作用或不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结合等。最后提出了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方面,在产生大量高特异性的纯净抗体和为研究免疫反应的调节方面都有宽广的前途。  相似文献   

11.
蛋白质芯片技术应用于高通量单克隆抗体制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在传统的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进行特异性筛选时大量的人力消耗,建立了一种联合应用蛋白质芯片进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方法。用8种重组蛋白分别免疫BALB/c小鼠,在传统的细胞融合的基础上,将8种抗原免疫的杂交瘤阳性细胞混合后进行克隆化、蛋白质芯片筛选,阳性细胞有限稀释克隆化制备相关抗体。实验结果:混合克隆化共得到单克隆细胞175孔,经蛋白质芯片筛选出阳性孔119孔,选择针对单一抗原阳性的细胞连续2轮克隆化,8种重组蛋白各获得单克隆抗体细胞株1株。与经典的单克隆抗体制备相比,蛋白质芯片筛选与混合克隆化技术联合应用于单克隆抗体制备,1个筛选周期获得了8种重组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提高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效率,节省了在筛选中的抗原用量,提供了一种经济、快速、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于涛  韩英伦  肖蓉  刘欣  李庆伟 《遗传》2013,35(1):55-61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在癌症以及自身免疫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并且取得了重大进展。当今应用于临床的单克隆抗体是在免疫球蛋白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研发而得。然而近期发现的无颌类脊椎动物的特异性抗原受体-可变淋巴细胞受体(Variable lymphocyte receptor, VLR), 为抗体类试剂或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s, Ig)相比, VLR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亲和力及稳定性都优于Ig类抗体, 并且抗原特异性单克隆VLR的制备技术日趋成熟。因此, VLR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并可能成为新一代的抗体药物。文章就VLR的基本特征、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为实现VLR在临床诊断与治疗等领域中的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在传统的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进行特异性筛选时大量的人力消耗,建立了一种联合应用蛋白质芯片进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方法。用8种重组蛋白分别免疫BALB/c小鼠,在传统的细胞融合的基础上,将8种抗原免疫的杂交瘤阳性细胞混合后进行克隆化、蛋白质芯片筛选,阳性细胞有限稀释克隆化制备相关抗体。实验结果:混合克隆化共得到单克隆细胞175孔,经蛋白质芯片筛选出阳性孔119孔,选择针对单一抗原阳性的细胞连续2轮克隆化,8种重组蛋白各获得单克隆抗体细胞株1株。与经典的单克隆抗体制备相比,蛋白质芯片筛选与混合克隆化技术联合应用于单克隆抗体制备,1个筛选周期获得了8种重组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提高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效率,节省了在筛选中的抗原用量,提供了一种经济、快速、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基因芯片技术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基因芯片技术的诞生使得在一个实验中就可以同时对成千上万个基因进行转录水平的表达和DNA同源性分析成为可能。该项技术已被应用于揭示许多微生物体的转录表达和基因组的差异,随着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基因组全序列测定的完成,基因芯片正逐渐成为许多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项常规技术。归纳了该技术在微生物生理,致病性,流行病学,生态,进化,代谢工程及发酵优化等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生命科学研究》2015,(5):444-451
定量检测是生物化学研究中最常见的一种分析方法,可以显示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及翻译后修饰情况,有助于了解酶的活性状态、信号通路及活性分子间相互作用网络。生物质谱以其高通量、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等特点使定量检测技术有了质的飞跃,促进了蛋白质组学各个领域的发展。近年来出现的质谱多反应监测技术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已被广泛应用在目标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中。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综述了质谱多反应监测技术结合稳定同位素标记法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原理及特点,总结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进展,最后分析了该技术的局限性及可能优化改进的方面,以便使该项技术能够被相关研究人员很好利用。  相似文献   

16.
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McAb-ELISA)是一种具有高特异性、准确性和敏感性的酶免疫测定技术。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针对各种抗原,尤其是酶和激素等蛋白抗原的微量McAb-ELISA相继建立并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人工处理McAb-ELISA测定数据比较费时费力,还可能掺杂主观因素。所以欧美发达国家在生物研究中已普遍引入计算机技  相似文献   

17.
单克隆抗体是近年来发展最快、最成功的大分子药物之一,哺乳动物细胞作为单抗大规模制备最适宜的宿主,在工业生产中仍然存在成本高、产率低等缺点。近年来,抗细胞凋亡、控制细胞周期、优化代谢过程等细胞工程学方面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抗体表达及翻译后修饰技术的发展。以下对近年来单克隆抗体制备在细胞工程学方面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并探讨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由清华大学和博奥生物有限公司暨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同承担的系统化生物芯片和相关仪器设备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参与该项目的赵智贤博士指出,生物芯片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前沿高新技术。这一新技术平台所具有的高通量、多参数及快速等特点,为生物和医药相关的生命科学研究和应用领域将带来了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19.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分子杂交、PCR、电泳技术等的发展,微生物学研究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灵敏的检测和精确的细菌鉴定成为可能.微生物分子生态学作为分子生物学与微生物生态学交叉而形成的学科,在生物修复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角度综述了各种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20.
江海平  冯鸿 《遗传》2007,29(12):1529-1532
结合生物虚拟实验室和生物信息学虚拟实验室的发展和特点, 提出虚拟现实技术的发生与发展将对生物实验和教学产生的一些重大影响和变革, 并分析该项技术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方法和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思维发展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