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集丹江口市官山区溪蟹,用研钵研碎,以消化液置37℃温箱消化过夜,反复换水沉淀至水清为止。将沉渣移放于平皿内置双目解剖镜下检出斯氏狸殖吸虫(Paragonimus skrjab-ini)囊蚴。胆汁取自试验犬胆囊。一组为将纯胆汁和用生理盐水稀释成不同浓度的胆汁,分别加入平皿,分为100%、75%、50%、25%、2%胆汁,作为试验组;以生理盐水、生活用水作为对照组,在37℃水浴箱中脱囊。另一组均以50%胆汁,分别在46℃、37℃,30℃及室温下进行脱囊观察。每皿加入30个囊蚴,置不同温度下水浴箱中进行脱囊,分别记录时间和脱出率。结果在37℃温度下,各试验组不同浓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了斯氏肺吸虫(Paragonimus skrjabini)囊蚴在溪蟹体内的分布。其方法是随意取在斯氏肺吸虫病流行区内捕获的锯齿华溪蟹(Sinopotamon denticulatum denticulatum)20只,分螯肢、步足和蟹体三部分,按囊蚴传统的检查方法进行检查。在20只不同大小的锯齿华溪蟹中,共检获囊蚴58个。其中螯肢检获1个(占总数的1.7%),步足检获9个(占15.5%),蟹体检获48个(占82.7%)。用检获的囊蚴经腹腔注射感染家犬,定期观察。两个月后,在犬粪中发现虫卵,半年后将感染犬处死,检获成虫。经染色制片鉴定,虫体符合斯氏肺吸虫特征。斯氏肺吸虫囊蚴在溪蟹体内的分…  相似文献   

3.
斯氏狸殖吸虫神经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华  包怀恩 《动物学报》1993,39(1):109-110
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 abini Chen,1963)是人兽共患寄生虫之一,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研究斯氏狸殖吸虫的神经结构,既可了解该吸虫的生理、生化及杀虫药物作用机制,又可为研究其它吸虫的神经解剖学提供借鉴。为此,我们应用乙酰胆碱酯酶(AChE)定位技术对斯氏狸殖吸虫的神经系统进行了研究。 斯氏狸殖吸虫经无菌生理盐水37℃培养24小时,用4℃ 10%福尔马林蔗糖液固定1—2小时,自来  相似文献   

4.
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实质组织及虫卵含糖原最多,其次是表皮、肌组织和生殖腺。酸性粘多糖仅见于卵黄腺。脂类以肠上皮和卵黄腺含量为多。蛋白质主要含在卵黄腺、肠上皮和肌肉内。酸性磷酸酶以肠上皮,排泄囊上皮,表皮和皮层细胞反应最强。碱性磷酸酶主要位于卵黄腺和皮层。最后讨论了各组织器官的主要组化组成及其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5.
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P.s)是人兽共患病的重要病原。本文报告P.s肠上皮光镜与电镜观察结果,以积累其形态生理和分类学方面的资料。 从陕西宁强县斯氏肺吸虫病流行区捕捉光泽华溪蟹(Sinopotamon dauidi)和陕西华溪蟹(S.shensicnse),分离囊蚴感染犬后100天剖检虫体。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切片,光镜观察;在解剖镜下用细针分离肠管中段,打开肠腔用小针固定在滤纸片上,滴生理盐水冲洗腔面,用含2.5%戊二醛的磷酸缓冲液予固定3小时,经磷酸缓冲液洗后入1%四氧化锻磷酸缓冲液后固定3小时,冼后逐级乙醇脱  相似文献   

6.
7.
斯氏狸殖吸虫排泄上皮的光镜与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氏狸殖吸虫排泄囊表面被覆单层上皮,上皮具有多态性,细胞核明显,细胞质内含嗜硷颗粒。扫描电镜观察到上皮表面有丝状物覆盖,其走向不定,相互吻合,成为迷宫式结构。透射电镜下发现丝状物为板层,呈环状,两端与上皮细胞连接,胞质中可见线粒体、内质网等;基底膜形成基底板向上皮内伸入。~(14)C-葡萄糖放射自显影实验示排泄上皮可能有滤过和重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8.
斯氏狸殖吸虫螺类宿主新记录:洪山拟钉螺新种记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斯氏狸殖吸虫新的螺类宿主——洪山拟钉螺Tricula hongshanensis sp. nov.的特点:螺壳较宽而短,体螺层较高大,壳口上缘成锐角,触角伸展时较长,收缩吋有环状皱褶,雄性阴茎较粗短,末端钝圆,齿舌公式不同于其它拟钉螺。  相似文献   

9.
鳙鳃上台湾棘带吸虫囊蚴的感染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从1993年8月到1994年11月,对感染台湾棘带吸虫囊蚴的鳙鳃丝、鳃耙进行了为期16个月的调查研究表明;鳃丝、鳃耙的感染率范围为0-100%(83.33±25.47%)、(61.13±44.45%),感染强度范围分别为0-109.15(54.89±34.09)、0-125.57(41.18±49.34),囊蚴的平均密度范围分别为0-97.76(46.94±26.25),0-125.57(40.61±49.71);当鳙体长小于90mm时,鳃丝、鳃耙的感染率、感染强度、囊蚴的平均密度随着其体长的增大而增长;当体长大于90mm时,三项指标随着其体长的增大具有减小的趋势,其中鳃耙的变化规律明显;当体长大于141.7mm时,鳃耙的感染率、感染强度、囊蚴的平均密度都为0;随着鳙的生长,鳃丝囊蚴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从0增加到100%,而鳃耙囊蚴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小,从100%下降到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斯氏狸殖吸虫病宿主体内T淋巴细胞亚群在免疫调节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将35只清洁级Sprague-Dawley(SD)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成7组,其中6组每只鼠腹腔注射斯氏狸殖吸虫囊蚴25个,分别于感染后1w、3w、5w、7w、11w、15w取大鼠外周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4 、CD8 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最后一组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大鼠感染斯氏狸殖吸虫后其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无明显变化;CD8 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感染后均高于正常水平,1w、5w、11w、15w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5w增加最为显著;CD4 /CD8 细胞比值在感染后均低于正常水平,5w降至最低,5w、7w、11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感染斯氏狸殖吸虫的大鼠主要以CD8 T淋巴细胞反应为主,使机体呈免疫抑制状态,有利于斯氏狸殖吸虫的移行、生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11.
我国淡水蟹体内各种肺吸虫及其他吸虫囊蚴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肺吸虫病自1879年在我国台湾省发现以后,直到解放前缺乏系统调查研究工作,而且由于反动统治阶级根本不关心广大劳动人民疾苦,所以过去的一些零散报告对本病的防治上也未起作用。解放后,广大医务及科技工作者,遵循毛主席制定的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革命卫生路线,在肺吸虫病的防治调查研究上进行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仅发现了许多新的流行区,也发现了许多新种肺吸虫和由其产生的新型肺吸虫病,对其中数种肺吸虫的生活史和致病性,临床学  相似文献   

12.
草鱼生长与台湾棘带吸虫囊蚴内种群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曾伯平  廖翔华 《动物学报》1998,44(2):144-149
通过对草鱼鳃上台湾棘带吸虫囊蚴内种群的研究发现,随着草鱼的生长。其感染率,下蚴的平均密度都下降,其感染强度也呈下降的的趋势;草鱼鳃上囊蚴的频率分布,表明有大量的囊蚴寄生于少数草鱼鳃上,多数草鱼感染少量的囊蚴;囊蚴在草鱼不同组鳃片上的分布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14.
15.
南海溪蟹属的研究(十足目:石蟹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68年Bott建立了南海溪蟹属Nanhaipotamon当时仅包括一种及二亚种:N.balssi Bott, 1968(菲律宾民都洛Mindoro),N.formosanum formosanum (parisi, 1916)(台湾南投,嘉义)及N.formosanum globosum (Parisi, 1916)(琉球群岛冲绳岛)。该属头胸甲较隆,表面较平滑。外眼窝角与前鳃齿之间的缺刻较深。两螯明显不对称,大螯略显肿胀。雄性第一腹肢末端的自然位置超越第四胸甲突起,末节末部均在一个板片状三角  相似文献   

16.
草鱼鳃上台湾棘带吸虫囊蚴内种群的月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草鱼鳃上台湾棘带吸虫囊蚴内种群12个月的周期性研究,发现草鱼的感染率范围为62.1%-100%,感染强度范围为8.7-22.9,囊蚴的平均密度范围为6.7-21.4;感染率、感染强度及平均密度三项指标与水温的周期性季节变化关系不明显;囊蚴在草鱼鳃上的分布呈聚集分布,且聚集的强度随囊蚴内种群密度的增高而增高;不同组鳃叶其囊蚴的分布具有相似的月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华枝睾吸虫的生活史已有不少人做过专门研究。徐锡藩(1939)在实验室将人工感染本虫的一种淡水螺(Bithynia,fuchsianus)和未曾感染本虫的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苗放在同一水族缸里饲养,6个半月后在鱼体肌肉内获得与自然感染相同形态的华枝睾吸虫囊蚴。徐秉锟(1964)报告本虫在纹沼螺(Parafoisarulus Striatulus)体内能完成囊蚴期发育。铃木了司等(1966)曾用本虫尾蚴感染鲤科淡水鱼鳞(zacco platylus)和麦穗鱼进  相似文献   

18.
华支睾吸虫囊蚴的保存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寻求适宜的保存液,为离体华支睾吸虫囊蚴创造较长时间的存活条件,对进行华支睾吸虫病的实验性研究和提供教学用活标本都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从1980年11月进行了这项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易德友  罗兴仁 《动物学报》1992,38(4):442-442
1990年5月我们在肺吸虫病流行区采集到两种蟹类标本,即戴爱云等(1990)报道的荥经近溪蟹(Potamiscus rongjingense sp.nov.)和沈氏石蟹(Isolapotamon sheni sp.nov.)二新种。我们发现体内含有肺吸虫囊蚴,作为肺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系首次报道。 四川西南部为高原和高山峡谷区与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的交接和过渡地区,地形复杂,河流山溪纵横,海拔高度相差悬殊,地理隔离现象显著,为动植物种群繁多地带,也是蟹类分化较多的地区,该地区除有荥经近溪蟹和沈氏石蟹外,还有峨边华溪蟹(S.ebianense sp.nov.)、雅安华溪蟹(S.yaanense)、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鳙为期16个月的定期取样研究发现,1993年8月到1994年3月,台湾棘带吸虫的囊蚴主要分布在鳃耙上,1994年4月至11月,囊蚴则主要分布在鳃丝上;当鳙体长范围为30-90mm时,囊蚴主要分布在鳃耙上,当体长大于90mm时,囊蚴主要分布在鳃丝上,随着鳙的生长,鳃丝囊蚴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从0增加到100%,而鳃耙囊蚴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小,从100%下降到0;不同月份、不同体长组鳙其不同组鳃丝囊蚴分布规律相同,第2组鳃丝囊蚴分布较多,第3、第1、第4组鳃丝囊蚴分布依次减少:其不同组鳃耙囊蚴分布规律也相同,总是第1组鳃耙囊蚴分布较多,其余依次为第2、第3、第4组鳃耙;囊蚴在鳙鳃丝和鳃耙上的分布都呈聚集分布,且聚集的强度随囊蚴内种群密度的增高而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