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颡鱼口须味蕾分布模式及味蛋白α-味导素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黄颡鱼口须味蕾的分布模式及其α味导素的表达,应用连续石蜡切片和环境扫描电镜对口须味蕾的数量、形态和分布进行了研究,并用整体包埋免疫荧光组化方法检测了黄颡鱼4种口须味蕾中α味导素的表达。结果显示:黄颡鱼口须味蕾主要分布在口须中间2/3区域,存在三种类型的味蕾:Ⅰ型与Ⅱ型味蕾突起于上皮表面,Ⅲ型味蕾平齐于周围上皮;味蕾细胞中有α味导素的强表达。结果提示,黄颡鱼口须味蕾的数量、形态及其分布模式是其适应底栖生活习性的结果;α味导素在各种口须味蕾中的强烈表达说明α味导素在黄颡鱼味觉感知与信息传导过程中有重要意义,也意味着脊椎动物味觉信号转导存在着共同路径 相似文献
2.
从粘粒文库中筛选出人α-乳清蛋白基因,构建9.5 kb的转基因表达载体.利用显微注射的方法获得68只F0代小鼠,经PCR检测和DNA印迹分析证实有8只小鼠(4♂,4♀)为整合人α-乳清蛋白基因的转基因阳性小鼠,整合率为11.7%,整合拷贝数在1至8之间.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和蛋白质印迹分析,4只雌性F0代转基因阳性小鼠全部表达了人α-乳清蛋白.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含量分别为0.62 g/L、0.48 g/L、0.56 g/L、3.21 g/L;同时测定F0代50号转基因公鼠的后代阳性母鼠(50-2号)乳样中人α-乳清蛋白含量也达到1.03 g/L,证明由原代转基因公鼠遗传给后代的人α-乳清蛋白基因亦获得了稳定的表达.所构建的人α-乳清蛋白转基因载体具有结构较小,表达量高,可以稳定遗传等优点.为利用人α-乳清蛋白基因改善牛乳成分和品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研究胚胎及生后不同时期昆明小鼠脑的组织学发生以及口淀粉样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pAPP)在其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探讨APP在脑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功能。本实验采用胚胎7.5、9.5天小鼠全胚,胚胎11.5、13.5、15.5天胎鼠头部,胚胎17.5天、生后1天、生后7天、生后14天以及成熟昆明小鼠的脑组织,石蜡包埋,连续冠状及矢状切片, 相似文献
4.
5.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activity of TGF α and EGF R mRNA using the RT PCR technique in the early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the mouse. Expression of TGF α mRNA was initially observed in the 8 cell stage embryo of the mouse. The level of expression gradually increased in the morula and blastula. Expression of EGF R mRNA was initially observed in the 4 cell stage embryo of the mouse and 8 cell stage embryo;morula and blastula all expressed EGF R mRNA and the levels of expression had not changed. These results confirm that epidermal growth factors play a key role in early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the mouse, especially TGF α which can stimulate and regulate embryonic development via the autocrine system. 相似文献
6.
7.
应用常规电生理学技术,以神经元的特征频率和频率调谐曲线为指标,分别在生后2、3、4、5、6和8周龄SD大鼠上,研究生后发育过程中,听皮层神经元特征频率的可塑性.结果表明,在给予条件刺激频率和神经元特征频率相差1.0kHz范围内,条件刺激都可诱导各年龄组神经元特征频率向频率调谐曲线的低频端、高频端或调谐曲线的两端相应的偏移.特征频率偏移的概率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征频率偏移的比例下降,而不偏移的比例则上升.随着年龄增长,那些Q10-dB值大和频率调谐曲线对称指数大于零的神经元,特征频率偏移到频率调谐曲线高频端的比例增加更为明显(P<0.01).诱导特征频率完全偏移的时程和特征频率恢复的时程也与动物的年龄相关,随着年龄增长,诱导和恢复时程都明显延长(P<0.05).结果提示,大鼠听皮层神经元特征频率的可塑性与生后年龄相关,为深入研究中枢神经元功能活动可塑性的机制提供了重要实验资料. 相似文献
8.
中枢NMDA受体通道具有一种独特的门控方式,既受配基门控又受电压门控,而这种独特的门控通道又必须由各种亚单位形成的多样化的异寡聚体才具有一定的活性和功能.从胚胎形成到生后发育,中枢NMDA受体各亚单位及其所组成的异寡聚体具有各自不同的时空特性,其功能以及药理学特性也随发育过程而变化.本研究应用RT-PCR技术,研究在生后发育过程中听觉中枢神经系统下丘NMDA受体NR1、NR2A、NR2B和NR2CmRNA基因的表达,以期为在分子水平上揭示其在生后发育过程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10.
小鼠胚胎及生后发育的肾上腺皮质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胚龄13日小鼠肾上腺结构尚未形成,在肾附近可见两群细胞。15日两群细胞融合,呈一新月形小体,外包被膜,内含两类细胞,一类胞体较大,染色较深,另一类胞体较小,染色浅。17日,胞体大染色深的细胞形成团索状,发育成皮质细胞;另一类细胞则迁移至中央,形成髓质。组织化学研究显示,胎龄15日及以后的肾上腺皮质细胞3β-羟甾体脱氢酶(3β-HSDH)、脂类、酸性磷酸酶(ACP)、亮氨酸氨基肽酶(LNAse)均为阳性。以上一些酶活性的出现提示15日及其后胚鼠,生后1~60天小鼠的肾上腺皮质都有分泌甾体激素之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α-晶状体蛋白B链(Alpha-crystallin B chain,CRYAB)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乳腺癌病例及相应的临床资料包括随访资料,应用IHC染色方法检测CRYAB在乳腺良性病变(BBD)、无淋巴结转移乳腺癌(NMBC)、有淋巴结转移乳腺癌(MBC)及配对淋巴结转移灶(PMLN)中的表达,分析CRYAB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指标(患者年龄、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和分级、雌孕激素受体和c-cerb B2表达情况、绝经情况)间及生存状态的关系。结果:CRYAB在对照组BBD组、NMBC组、MBC组、PMLN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7.9%(46/47)、44.6%(37/83)、13.1%(14/107)、10.8%(11/107),其中BBD组和NMBC组,BBD组、NMBC组分别与MBC组、PMLN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CRYAB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01)、临床分期(P=0.001)、组织学分级(P=0.037)和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情况(P0.001)有显著相关,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临床晚期的阳性表达率低于临床早期,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病例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雌孕激素受体阴性病例。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RYAB阳性表达的患者生存期比CRYAB阴性表达的患者生存期更长(p=0.037)。结论:CRYAB与乳腺癌的转移、临床分期、生存状态、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小鼠孤雌胚早期发育过程中γ-微管蛋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管蛋白是构成微管的主要蛋白,其中α、β亚单位形成异二聚体,而γ-微管蛋白在微管组装中起作用。为了研究小鼠早期孤雌胚中廿微管蛋白的动态变化,本实验采用了免疫荧光化学染色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在SrCl2激活的卵母细胞减数分裂以及早期孤雌胚有丝分裂过程中对γ-微管蛋白进行了定位观察。结果显示,SrCl2和细胞松弛素B(cytochalasin B,CB)诱导的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metaphase Ⅱ ofmeiosis,MII)小鼠卵母细胞恢复减数分裂,并且纺锤体始终与质膜平行,表明纺锤体旋转被抑制,但核分裂不受影响。减数分裂过程中γ-微管蛋白主要定位于中期纺锤体两极和后期分开的染色单体之间;孤雌活化两雌原核形成以后,γ-微管蛋白聚集在两雌原核周围。在早期孤雌胚有丝分裂间期无定形的γ-微管蛋白均匀分布于核;前中期γ-微管蛋白向两极移动,遍布于整个纺锤体区。有丝分裂中期、后期和末期廿微管蛋白的分布变化与减数分裂相似。结果表明,SrCl2和CB激活的MII卯母细胞产生杂合二倍体;γ-微管蛋白具有促微管负极帽形成和稳定微管的功能,从而促进纺锤体的形成;分裂后期和末期廿微管蛋白的重新分布可能是由纺锤体牵引同源染色体分离所诱导的:γ-微管蛋白负责两雌原核的迁移靠近。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碳酸氢钠协同转运栽体(NBCl)在大鼠生后胰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细胞定位.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m blot分别检测了NBC1核酸和蛋白在新生(PO)、P7、P14、P21和成年时期胰腺的表达情况,用Double fluorescence immunohistochemistry 分析了NBC1在P7、P14和成年时期腺泡和β细胞的定位表达.结果:在大鼠胰腺生后发育过程中,NBC1核酸、蛋白在P14时特异高表达,而在P7和成年最低;在腺泡基底侧膜和β细胞膜有阳性信号,且在成年胰腺中β细胞膜阳性信号较腺泡基底侧膜强.结论:NBC1在生后发育重塑旺盛期特异高表达,而在凋亡旺盛期和成年期表达最低.与腺泡细胞相比在成年期NBC1更集中于β细胞.提示NBC1在胰腺生后发育过程中不仅与胰岛结构重塑而且与胰腺功能发挥相关. 相似文献
14.
人α-乳白蛋白在转基因小鼠乳汁中的动态表达图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α-乳白蛋白基因(hα-Lac)探针从8×105个噬斑中筛选出两个阳性克隆, 以此构建了包含有7.3 kb的hα-Lac的5′调控序列、2.0 kb的编码区和227 bp的牛生长激素3′UTR的乳腺表达框架. 通过显微注射方法获得5只hα-Lac转基因整合雌性小鼠. 对其中1只转基因表达量较高(达到0.3 mg/mL)的小鼠的一个泌乳期中人乳白蛋白的表达过程分析表明: 转基因并不遵从小鼠内源的α-Lac的表达图貌, 而是以转基因特异的方式表达, 表现为在分娩后的前3天转基因的表达低, 自第4天开始逐渐增高, 到第13~14天达到峰值后渐趋稳定, 并持续到泌乳期结束. 在第2个泌乳期中, 转基因的表达量与首次泌乳期的水平相当. 此外, 转基因表达小鼠的泌乳量较正常小鼠和非表达整合小鼠有一定的增加, 提示泌乳过程中较高浓度的α-Lac可能引发了产乳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原核表达的方法获得带有6×His标记的小鼠层粘连蛋白α_5 LG3组件的重组蛋白。方法与结果:从小鼠心肌组织中提取总RNA,利用RT-PCR扩增出小鼠层粘连蛋白α_5 LG3组件的cDNA片段,并与pET-28a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LG3,限制性酶切分析和DNA序列测定均证实该克隆插入片段为小鼠层粘连蛋白α_5 LG3组件基因的成熟肽编码序列。用IPTG诱导,LG3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得到了表达,并经Ni-NTA层析柱获得纯化。结论:层粘连蛋白α_5 LG3组件的重组蛋白得到表达和纯化,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异三元G蛋白是真核细胞感知外界信号后将信号传递到胞内的重要分子,在生物中参与了广泛的信号转导途径,如光、神经递质和激素等。为了研究G蛋白在家蚕Bombyx mori中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理,我们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已有的家蚕基因组数据库中找到了一段与G蛋白alpha亚基(Gα)同源性很高的序列。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运用PCR和RACE技术,成功地克隆了一个家蚕Gα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全长1 509 bp (GenBank登录号:EU914850),开放阅读框(ORF)为1 158 bp,编码385个氨基酸。Blast和DNAstar等软件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编码的蛋白质与其他物种已知的Gα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将它命名为BmGα73B。RT-PCR扩增检测该基因在家蚕不同组织器官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转录表达活性,结果表明它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家蚕各组织器官中都有表达。从组织水平上看,BmGα73B在中肠中表达量最高,在马氏管、头部和神经索等组织中也有适量表达。在家蚕的不同发育时期中,转录水平峰值出现在幼虫期,在蛹早期也有适量的表达,而在预蛹期、蛹后期和成虫期几乎没有表达。结果说明BmGα73B可能参与了家蚕生长前期的中肠发育过程,为进一步研究G蛋白在家蚕发育过程的作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枯草杆菌α-淀粉酶基因克隆及其在毕赤酵母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B.subtilis XL-15基因组为模板,运用PCR法成功克隆了α-淀粉酶基因,其开放式阅读框(ORF)为1980bp,编码659个氨基酸残基。分别将该基因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和毕赤酵母GS115中,进行诱导表达。结果表明,大肠杆菌破碎上清液中未检出酶活,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表达产物均以无活性包涵体存在;而毕赤酵母在α-Factor及AOX1基因启动子和终止信号的调控下,经高密度培养,表达产物分泌至胞外,发酵液酶活力为4.3U/ml,实现了B.subtilis α-淀粉酶基因的分泌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原核表达的方法获得带有6个His标记的小鼠层粘连蛋白α5链LG1-3组件的重组蛋白,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方法:利用RT-PCR技术,从小鼠心肌组织中扩增出小鼠层粘连蛋白α5链LG1-3组件cDNA片段,将该片段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LG1-3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获得重组表达菌株。用IPTG诱导重组大肠杆菌BL21(DE3)/pETLG1-3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在相对分子质量60000处有特异性重组蛋白表达条带,并经Western印迹进一步鉴定。用含融合蛋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颗粒免疫家兔,制备抗小鼠层粘连蛋白α5链LG1-3组件多克隆抗体,ELISA方法检测抗体滴度。结果:从小鼠心肌组织中克隆了层粘连蛋白α5链LG3组件的基因,并在大肠杆菌得以表达和纯化;制备了重组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其滴度可达到1∶10240。结论:小鼠层粘连蛋白α5链LG1-3组件重组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的获得,为后续研究其功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对玉米根细胞中的类整合素蛋白和细胞骨架主要组分之一的α-微管蛋白进行了荧光定位。结果表明:类整合素蛋白主要分布在质膜上。与对照相比,用与类整合素蛋白特异结合的5肽GRGDS处理后,质膜上类整合素的分布更为均匀,微管的排列密度降低,而用不与类整合素蛋白特异结合的GRGDS类似物SDGRG处理则对类整合素蛋白分布和微管蛋白的排列均无明显影响。微管蛋白解聚剂或稳定剂处理改变类整合素在质膜上的分布。这些结果表明类整合素蛋白与微管蛋白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原核系统中分段表达神经纤毛蛋白-1(Nrp1);将纯化的蛋白免疫家兔后获得特异的抗体,并将其应用于检测组织和细胞中Nrp1分子的表达。方法:提取BALB/c胎鼠脑组织总RNA,通过RT-PCR分段扩增获得Nrp1基因片段,将PCR产物插入表达载体pET28a( ),获得含5个Nrp1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蛋白表达并纯化;将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针对目的蛋白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利用Nrp1特异性多抗检测胎鼠脑组织和HeLa细胞中Nrp1的表达。结果:在原核系统中分段表达了Nrp1蛋白,通过Ni-NTA纯化了Nrp1蛋白片段;纯化的Nrp1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了具有免疫活性的多抗;兔抗小鼠Nrp1特异性多抗可用于检测组织、真核细胞中Nrp1的表达。结论:应用原核系统成功地表达了Nrp1蛋白,兔抗小鼠Nrp1特异性多抗可用于免疫学检测Nrp1分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