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寄生峰在田野寻找寄主卵要费很大力气,往往卵未产尽就死亡了,如果有一种物质能诱导寄生蜂很快找到奇主卵,可使寄生蜂发挥更大作用。 有人发现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eens)在棉铃虫的卵粒上产卵,是因为棉铃虫蛾产卵时有鳞片掉落在卵上,发出气味引诱赤眼蜂上去产卵的。于是从夜蛾的鳞片中提出一种抽取物,经过分析研究,分离出四种不同化合物,都是直链碳氢化合物类,对赤眼蜂起引诱作用。根据此原理,进一步人工合成了四种引  相似文献   

2.
松毛虫赤眼蜂生物学及其寄主柞蚕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在我省已蓬勃开展。为了进一步发挥赤眼蜂在消灭松毛虫及其它害虫上的作用,我们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tMatsumura)的有关生物学特性及柞蚕卵的贮藏利用进行了一些试验。现将部分结果整理于后。 一、寄主柞蚕卵贮藏利用试验 (一)柞蚕茧的冷藏 柞蚕卵是繁殖赤眼蜂的优良寄主,但蚕卵冷藏时间一长就会变质和干瘪,严重地影响到赤眼蜂的寄生效能。为了在繁殖赤眼蜂生产期间始终提供新鲜的寄  相似文献   

3.
近年我国从事生物防治的科技人员和广大社员,利用赤眼蜂大面积防治多种农业和林业害虫于卵期,取得良好效果。关于赤眼蜂在自然界中利用何种昆虫卵作为其越冬寄主卵,以及这些寄主卵的显微结构特征,迄今未见任何系统报道。经野外调查证实,杨雪毒蛾(即柳毒蛾)卵、茶白毒蛾卵、蔚茸毒蛾卵和茶茸毒蛾卵是赤眼蜂的四种越冬寄主卵、它们皆属鳞翅目的毒蛾科。 本文首次报道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这四种毒蛾卵的结构特征,并探讨其被赤眼蜂产卵寄生,在其中越冬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三种赤眼蜂寄主选择性和寄生能力的实验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卵的寄主选择性和寄生能力最弱,其次为拟澳洲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最强.寄主偏爱可塑性实验结果表明,对玉米螟卵选择性和寄生能力较弱的拟澳洲赤眼蜂,其寄主的低偏爱性是可塑的;而对玉米螟卵选择性和寄生能力较强的玉米螟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繁殖几代后,其寄生能力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寻求快速扩繁赤眼蜂种群的寄主,试以繁殖速率较高的小菜蛾为中间寄主,评价不同赤眼蜂种类对小菜蛾卵的寄生适合度并筛选出适合的蜂种。【方法】通过构建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简称T.j)、螟黄赤眼蜂T chilonis Ishi(简称T.c)和斑螟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hypsipylae Nagaraja(简称T.h)3种赤眼蜂在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卵上繁殖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比较其各自的生命表参数,以了解不同蜂种对小菜蛾卵的寄生适合度。【结果】在小菜蛾卵上繁殖的稻螟赤眼蜂的净生殖力R_0、内禀增长率r_m、周限增长率λ与平均世代历期T分别为4.66、0.1633、1.1809、9.2532;斑螟分索赤眼蜂的上述4项参数分别为9.10、0.2177、1.2432、10.1432;螟黄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能力较差,内禀增长率r_m为0.0338,且其后代性比偏雄,雌雄性比为1♀:6.2(?),以至不能正常传代。斑螟分索赤眼蜂的平均每雌寄生卵数为15.4粒,显著高于稻螟赤眼蜂的10.0粒与螟黄赤眼蜂的8.9粒。【结论】在室内人工培育的小菜蛾卵上繁殖的稻螟赤眼蜂与斑螟分索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能力较强,尤其是斑螟分索赤眼蜂的内禀增长率r_m与小菜蛾的相近,适合以小菜蛾卵作为中间寄主扩大繁殖,稻螟赤眼蜂次之,而螟黄赤眼蜂并不适合以小菜蛾卵作为中间寄主。  相似文献   

6.
1975年我们对赤眼蜂中间寄主卵的保鲜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利用自然低温育蜂和成蜂饲养作了初步试验与观察。 一、保鲜试验 我省防治稻纵卷叶螟、稻苞虫以及稻螟蛉等,以澳洲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利用较多。繁蜂所用的中间寄主,主要是柞蚕卵与蓖麻蚕卵。本试验的柞蚕来自河南,蓖麻蚕主要来自广西玉林。取回蚕茧部分让其自然化蛾,部分放7—9℃冰箱中保存,分期取出化蛾取卵。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黏虫赤眼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本研究以柞蚕卵为中间繁育寄主,测定了黏虫赤眼蜂在17℃、20℃、23℃、26℃、29℃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并运用有效积温法则计算出黏虫赤眼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黏虫赤眼蜂各虫态在17℃~29℃均能正常发育,并且各温度下的发育历期明显不同,世代发育历期也明显不同,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变短。柞蚕卵繁育黏虫赤眼蜂的卵期、幼虫前期、幼虫中期、幼虫后期、预蛹期、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01℃、15.41℃、13.51℃、13.32℃、15.39℃、9.04℃,有效积温分别为22.01、7.66、8.98、9.19、37.23、115.22℃·d。本研究为指导利用柞蚕卵大量繁育黏虫赤眼蜂以及探索诱导滞育温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米蛾卵为寄主繁殖玉米螟赤眼蜂的质量控制技术包括:米蛾卵的清理和优选,优质种蜂的准备,接蜂过程的条件调控,生产用蜂的收集、清理和质量检测.  相似文献   

9.
繁育寄主对三种赤眼蜂个体大小及抱卵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静  张斌  张帆  李元喜 《昆虫学报》2015,58(10):1098-1107
【目的】繁育寄主及成蜂日龄均会影响赤眼蜂体内的抱卵量,为了解繁育寄主及育出赤眼蜂个体大小与赤眼蜂抱卵量的关系,我们在室内研究了米蛾 Corcyra cephalonica(Stainton)卵和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 (Güenée)卵作为繁育寄主对3种赤眼蜂雌蜂大小、抱卵量的影响。【方法】在光周期14L:10D、温度25±1℃的室内条件下,以米蛾卵、亚洲玉米螟卵作为繁育寄主,解剖不同日龄(羽化后12-72 h)松毛虫赤眼蜂 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以及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观察雌蜂抱卵量,测量成蜂的大小,分析雌蜂抱卵量与其日龄、个体大小以及繁育寄主的关系【结果】在羽化后48 h以内,3种蜂的抱卵量随雌蜂日龄的增长而增加。羽化后72 h,除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及玉米螟卵繁育的松毛虫赤眼蜂的抱卵量比羽化后48 h时略高外,其他组合均出现下降。以亚洲玉米螟卵为繁育寄主时的玉米螟赤眼蜂的抱卵量显著高于对应日龄的以米蛾卵为繁育寄主时的抱卵量,而松毛虫赤眼蜂(除羽化后12和24 h外)和稻螟赤眼蜂则相反;以米蛾卵为繁育寄主时,相同日龄的赤眼蜂中,松毛虫赤眼蜂抱卵量最高,稻螟赤眼蜂的抱卵量最低;以亚洲玉米螟卵为繁育寄主时,玉米螟赤眼蜂抱卵量最高,稻螟赤眼蜂抱卵量最低。雌蜂抱卵量与雌蜂个体大小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程度随雌蜂日龄增加而更加明显。【结论】后足胫节长度可以作为评价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质量的指标。赤眼蜂抱卵量受繁育寄主、赤眼蜂蜂种及雌蜂日龄的显著影响,寄主的适合性也会影响育出赤眼蜂的大小,筛选合适的繁育寄主有助于提高赤眼蜂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甘蔗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作物,甘蔗害虫以甘蔗螟虫最普遍,分怖亦最廣。廣东珠江三角洲常见的甘蔗螟虫共有四种:条螟或称斑点螟(Diatraea venosata Wk.)、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黄螟(Eucosma schistaceana Snellen)和大螟(Sesamiainferens Wk.)。甘蔗螟虫为害的结果,形成枯心苗和蛀(?),影响甘蔗生长发育,减低蔗糖成份,易受风折,而且造成甘蔗赤腐病菌入侵条件。 甘蔗螟虫的为害虽重,但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防治方法,也还没有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本试验目的,是利用赤眼蜂来防治甘蔗螟虫。试验内容是赤眼蜂的寄主的选择和繁殖、赤眼蜂的繁殖及保存、赤眼蜂田间放播初步试验和甘蔗螟虫田间发生情况的调查。现将各项试验结果简要地分述如下: 赤眼蜂能否利用成功,要看培育出来的赤眼蜂是否具有高度的生活力。赤眼蜂的生活力可用下列四个标准去量度:(1)蜂体大小,(2)繁殖能力,(3)成虫寿命,(4)对田间环境的適应性。此外,繁殖出来的赤眼蜂雌性此率不应此自然界的减低。 赤眼蜂的生活力,首先和寄主有很大关系。如果寄主卵的内含物的质和量都適合 於赤眼蜂幼虫营养之需,羽化出来的成虫体积大,繁殖力强,寿命也有延长的趣势。关於赤眼蜂的寄主,我们管用过17种鳞翅目昆虫的卵供其寄生,结果以松毛虫(Dendro  相似文献   

11.
不含昆虫物质的赤眼蜂幼虫人工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克服赤眼蜂繁蜂过程中天然奇主卵供应不足、成本过高的困难,我们进行了赤眼蜂幼虫人工饲料的研究。用鸡蛋黄、氨基酸溶液、鸡胚液、牛奶、蛋白陈等配制的人工饲料,以悬滴培养法培育松毛虫赤眼蜂 Trichogramma dendrolimi获得初步成功,化蛹率为20—40%,羽化率一般为5%、最高可达16%(1/3个体能展翅)。蜂体大小和发育速度与柞蚕卵培育的相似,但生活力略差,有交配能力并可在柞蚕卵内产卵,后代多为雌性。  相似文献   

12.
有关赤眼蜂种鉴别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省 《昆虫学报》1965,(4):404-410
Quednan,W.在1956、1960年连续发表文章,提出用生物学特性的标准来辨别赤眼蜂种或生态型,是具有一定科学意义的,但忽视雄外生殖器的构造。石井悌(Ishii,T.,1941)曾建议根据雄虫外生殖器的构造来区别几种赤眼蜂,并成立两个新种,即Trichogramma chilonis与T.jezoensis。因为制片的关系,雄外生殖器构造部分看不清楚,故他所绘的图是不甚完善的;作者现改进了制片方法,使赤眼蜂雄外生殖器内部构造,在显微镜检视下较为明显,特为补充,重行描述,并取北京地区玉米螟卵赤眼蜂(T.chilonis)与桃捲叶蛾卵赤眼蜂(T.minutum)作为典型,以资比较。同时发现这两种赤眼蜂的前翅毛列与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有显著的差异,特别是第6条纵毛行与第8条横毛行汇合处,前者有缺口,呈倒“八”字形,后者无缺口,呈倒“人”字形(图2,A、B);而且稻螟赤眼蜂雄外生殖器内不具“针”,故不同意Quednau把T.chilonis并入T.japonicum种内作为“同物异名”,而应该维持石井悌的T.chilonis 仍为—个独立种。 作者1963,年在辽宁省丹东市郊区于柞蚕卵内发现一种食胎赤眼蜂(Trichogramma embryophagum (Hartig)),在国内为初次记载,确是产雌性孤雌生殖型。  相似文献   

13.
14.
以不含昆虫物质的人工饲料培育赤眼蜂工作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继续用无昆虫物质的培养液体外培育松毛虫赤眼蜂的试验结果。酵母水解物、胎牛血清(或幼牛血清)和Grace培养液组成的培养液具有较好的产卵效果,产入的卵量与柞蚕蛹血淋巴相似。使用此混合液60%、鸡胚10%、牛奶15%、鸡蛋黄10—20%可培育到成虫期,化蛹率和羽化率各为17—36%和1—2%。但羽化的成蜂不能展翅,生活力较弱。这种不足之处尚待改进。  相似文献   

15.
棉铃虫人工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为了实现棉铃虫病毒的全年生产和工厂化,人工饲料的研制极为重要。 国外有关棉铃虫人工饲料的报道较多,如Shcrey(1963)用半人工饲料(Bean diet)饲养棉夜蛾等。Falcon(1967)用人工饲料大量饲养美国棉铃虫进行颗粒体病毒的研究。但国内有关棉铃虫人工饲料的正式报道尚少。1974年以来,我们根据18种天然饲料喂养棉铃虫的试验结果,对棉铃虫(Heliothis armigcra)人工饲料进行了改进和研究,从37种配方中选出了原料来源广、成本较低、效果优于天然饲料的“3号饲料”配方。1977年10月以来,室内连续喂养棉铃虫24代,实验种群生长、发育、繁殖仍然正常。我们的饲养方法是:  相似文献   

16.
孙承铣 《昆虫学报》1980,(4):445-446
卵裂在胚胎学上有一定的规律,Wilson(1892)曾从几何学的角度,说明卵裂面对于卵轴或胚轴的位置关系,裂球对于正体位置关系的卵裂类型,主要取决于成胚原形质和卵黄的分配。家蚕卵的类型属于中黄卵,在卵黄膜内几乎全是卵黄集中分配的地方,只有在动物极的漏斗状范围内,卵黄分配稀少。卵的成熟分裂、受精和卵裂都开始在卵的动物极内(图1),然后引向植物极。  相似文献   

17.
用座壳孢防治温室白粉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7—1981年间,为防治北京地区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的危害,自四川省重庆北碚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引入座壳孢(Aschersonia)的寄生菌孢。经分离选出座壳孢的 A6S 菌株。在平均相对湿度 60—70%的春季温室内,对于黄瓜白粉虱1—2龄若虫的寄生率仅30-40%。后来,探索了该菌的生物学,使该菌对白粉虱的寄生率提高到90%,菌剂的材料成本降低到5%。  相似文献   

18.
过去几年在实验室饲养白纹伊蚊的过程中,作者见到每到9月中旬左右,虽平均温度仍在20℃以上,但成蚊所产的卵其孵化率大大降低,甚至完全不孵化,即使及时饲养在自然光源、25℃的恒温室中,也不能改变上述情况。近年来实验生态学的研究阐明了昼夜光照节律控制昆虫的季节发生有巨大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昆虫的多型现象(polymor-phism)和滞育(diapause)形成的影响(de Wilde,1962;Andrewartha 1952)。作者受此启发,进行了光周期对白纹伊蚊产滞育卵关系的观察。  相似文献   

19.
植物人工种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人工种子研究的进展及人工种子的包埋方法和有关从体细胞胚转变为小植株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地里恙螨幼虫形态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在研究甲乙两型地里恙螨子代的形态和两型地里恙螨的杂交实验中,发现这两者子代幼虫中有出现形态变异的现象。 1.后侧毛基的移位:从沿海某县采回的甲型地里恙螨(以下简称“C甲”)在实验室饲养繁殖的F_1标本中,出现一只左边后侧毛位置正常而右边后侧毛向上移位至感毛基的前侧(见图1)。左边A-P为2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