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病毒与它们的宿主已经共进化了上百万年,在共进化的过程中,病毒发展了许多不同的策略对抗和逃避宿主的抗病毒反应.最新证据表明,病毒可以通过参与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途径来介导潜伏感染、调节凋亡、逃避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反应和逃避RNAi的抗病毒效应,从而逃避宿主的抗病毒反应.深入理解病毒逃避抗病毒反应的策略,不仅有助于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及针对新的靶标设计抗病毒药物,而且有助于针对病毒的逃避机制制定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真核生物中, 泛素系统是个复杂的体系, 主要包括泛素,26S 蛋白酶体和酶系统E1、E2 、E3。泛素- 蛋白酶体通路是细胞内非溶酶体蛋白降解的主要系统, 在许多细胞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最近研究发现, 许多病毒利用泛素系统为其自身服务, 这涉及病毒生活史的各个阶段并干扰宿主抗病毒反应的多种方式, 如下调细胞表面免疫分子而实现免疫逃避、调控病毒的基因转录、抑制细胞凋亡、促使病毒出芽和释放等。深入了
解病毒利用泛素系统的机制, 将为研究病毒感染机制提供新的视角, 并为药物研发提供新的靶标。  相似文献   

3.
Smad通路是TGF—β信号转导的主要通路。Smad是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中的胞液递质,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它由配体结合的跨膜受体激活,随机通过细胞质进入细胞核,在细胞核中作为转录因子激活TGF-β靶基因的表达。泛素-蛋白酶体通路(ubiquitin proteasome pathway,UPP)是一种细胞胞质和核内蛋白ATP依赖性的非溶酶体降解机制.具有高度选择性地进行细胞内蛋白质的降解。该文重点介绍Smad通路的泛素-蛋白酶体通路依赖性的蛋白质降解机制。  相似文献   

4.
抗原由抗原呈递细胞(APC)摄取并加工成肽分子,以MHC-肽分子复合体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由T细胞上的TCR识别,激活特异的CTL。病毒基因可编码某些蛋艇于该过程,进而逃避免疫体系的识别和清除。本文综述了这一过程中抗原呈递、病毒免疫逃避方面的一些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将病毒逃避RNAi策略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RNA干扰(RNAi)是一个有效的抗病毒系统,并且病毒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是非常有希望的抗病毒抑制剂.然而,许多病毒已经进化出了高超的策略来干扰siRNA和微RNA(miRNA)介导的沉默通路.深入理解病毒利用的逃避策略将为开发避免病毒逃逸的有效RNAi疗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细胞RNA的降解机制不仅在基因表达调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病毒防御机制. 作为一种必须在细胞内增殖的微生物,病毒已经进化出了多种机制,以保护它们的RNA免被宿主细胞降解,如病毒RNA模拟宿主细胞mRNA的结构、形成磷脂包膜、形成局部二级结构、结合自己或宿主细胞编码的蛋白质和编码核酸酶增强宿主细胞mRNA降解等. 本文主要论述了病毒RNA逃避宿主细胞降解的方式,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尤其是在研发抗病毒药物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严重危害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该病毒介导的复杂的免疫逃避机制以及抗原性基因的异质性等特征,目前疫苗产品不能提供十分有效的保护。对于基因变异较大的流行毒株,疫苗提供的免疫保护更为有限。本文就PRRSV免疫学和免疫逃避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PRSSV防控,新型疫苗设计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及其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是细胞内重要的非溶酶体蛋白降解途径,是调节各种细胞生物学过程的重要机制,参与调节细胞周期进程、细胞增生与分化以及信号转导等各种细胞生理过程,对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作用过程,并从其对某些抑癌基因、转录因子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的调节,参与肿瘤及癌症的发生和发展,讨论其生物学作用,并指出其在药物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郭振元  徐平  姚能云 《病毒学报》2008,24(2):160-164
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是引发新发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一种,是一种非细胞溶解性,嗜神经性核糖核酸病毒.该病毒具有广泛的感染宿主,能感染从鸟类到灵长类的多种动物,并造成Borna病(Borna disease,BD),[1]临床以中枢神经精神行为功能障碍为特征,早期主要表现为行为改变、易激惹、步态紊乱,终末期表现为认知障碍、记忆丧失、抑郁、共济失调和部分麻痹等,但大多数感染动物为无症状性感染.  相似文献   

10.
FBW7(F-box and WD repeat domain-containing7,FBW7)为F-box蛋白家族成员,是SCF型泛素连接酶复合物的底物识别蛋白,介导细胞内多种蛋白质经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FBW7通过靶向降解多种癌蛋白如Mcl-1、Notch、HIF-1α、Cyclin E和KFL5等,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肿瘤转移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作为一种肿瘤抑制蛋白,FBW7基因突变或缺失存在于多种人类肿瘤中,如白血病、乳腺癌、卵巢癌、胆管癌等,并在这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针对FBW7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开发肿瘤治疗新方案。本文就FBW7调控的癌蛋白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Cyclin-CDK-CKI是参与真核细胞周期调控的3个重要的调节因子。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biquitin proteasome pathway,UPP)是真核细胞内非溶酶体途径的蛋白质选择性降解的重要途径。细胞周期中许多时相特异性周期蛋白通过泛素化被周期性的降解对于细胞分裂的调控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综述了Cyclin-CDK-CKI和UPP的组成、生理生化特性及其参与生殖调控的作用机制,同时阐述了这两大系统之间的联系及其在甲壳动物性腺发育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5-氮杂-2'-脱氧胞嘧啶核(5AZA-CdR)对尿苷磷酸化酶(uridine phosphorylase,UPP1)在结肠癌中表达的影响以及UPP1在多种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用5AZA-CdR处理结肠癌细胞系并进行裸鼠成瘤实验检测UPP1的表达情况。在TCGA数据库中对UPP1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使用在线数据库GEPIA评估UPP1m RNA表达对患者预后影响。使用cBioPortal在线软件在10945个肿瘤样本中对UPP1参与的调控网络进行预测。结果:5AZA-CdR明显抑制结肠癌细胞系SW620以及SW1116的增殖(P0.05);用5AZA-CdR对结肠癌细胞系进行处理后UPP1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体内实验结果显示5AZA-CdR处理后肿瘤重量显著降低;在裸鼠模型中,5AZA-CdR处理后UPP1表达量增加(P0.05)。通过比对23种肿瘤细胞与其相对应的正常细胞的表达谱数据,结果显示在大多数肿瘤中UPP1呈高表达状态。使用在线数据库GEPIA对肿瘤患者的生存率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结果显示UPP1表达高患者的总生存率差和无病生存率均较差。通过cBioPortal在线软件对UPP1参与的调控网络进行预测,UPP1能够参与多种基因的表达调控。结论:5AZA-CdR抑制肿瘤生长并增加UPP1的表达;UPP1高表达与患者的预后不良相关,因此UPP1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肿瘤诊断和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14.
噬菌体是一类专性侵染细菌的病毒,在形态大小、结构组成等生物特性上与高等生物病毒具有相似性,同时噬菌体实验室操作技术简单,安全性高,在培养、计数、稳定性和灵敏度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因此,将噬菌体作为指示生物模拟或替代高等生物病毒的研究和应用已开始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关注,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论述了噬菌体作为指示病毒的优势,并对噬菌体在病毒过滤去除效果评价、消毒效果评价、病毒传播规律研究、环境及水质监测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总结分析,综述了噬菌体在各领域应用的可行性证据、应用案例及难点问题,并结合噬菌体作为指示病毒的不足之处,对进一步以噬菌体作为指示病毒的研究和应用提出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病毒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目前正在应用的防治病毒性疾病的方法及其作用有限,开发无毒副作用、生态友好的抗病毒产品防控病毒性疾病非常必要。益生芽胞杆菌可产生核糖核酸酶、胞外聚合物等代谢物或成分,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机制发挥抗病毒作用,有望被进一步开发用于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在生长发育后期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能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细菌感染的临床治疗。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细菌采取多种方式应对环境中抗生素的威胁。除了广为人知的抗生素耐药性(resistance)之外,细菌还能对抗生素产生耐受性(tolerance)和持留性(persistence),严重影响抗生素的临床疗效。鸟苷四磷酸(guanosine tetraphosphate, ppGpp)和鸟苷五磷酸(guanosine pentaphosphate, pppGpp) (本文统称ppGpp)是细菌应对营养饥饿等不利环境时产生的"报警"信号分子,其能够在全局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使细菌适应不利的环境。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pGpp与细菌应对抗生素胁迫密切相关。基于此,本文综述了细菌中ppGpp的合成与水解及其作用机制,并重点阐述了ppGpp介导抗生素胁迫应答的分子机制,以期为新型抗生素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是一种引发全球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人兽共患病病原。HEV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基因型或基因亚型的流行与地理位置、宿主物种以及防控策略等密切相关。欧洲和美洲HEV流行株为HEV-3,包括3a-i亚型,而亚洲流行株含HEV-3和HEV-4;我国的流行毒株已从HEV-1进化到HEV-4。近年来,研究发现HEV进化的影响机制,包括同义密码子使用模式、氨基酸突变和基因重组等,其中氨基酸突变是病毒持续流行的主要驱动力。因此,本文就HEV的分类、全球流行特征、进化机制等进行综述,以期为戊型肝炎的有效防控以及疫苗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鳞翅目昆虫种类繁多,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宿主昆虫与病毒相互关系的研究对于利用病毒杀虫剂进行害虫治理和益虫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鳞翅目昆虫与病毒的互作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宿主昆虫的免疫系统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病毒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反应.本文综述了昆虫围食膜和中肠对病毒入侵的防御作用,病毒进入体腔后昆虫所产生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以及RNAi、细胞的自噬与凋亡、Toll、Imd、JAK-STAT和STING信号通路等相关的抗病毒免疫途径,并对昆虫抗病毒免疫研究的制约因素和未来鳞翅目昆虫抗病毒免疫的研究重点进行了讨论,以期为害虫的生物防治和益虫疾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是每年季节性流感的主要病原体,也是全球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毒性病原。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 protein 1,NS1)是由病毒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表达于被感染的细胞中,但不存在于病毒颗粒中。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NS1是IAV的重要毒力因素,通过NS1-RNA之间、NS1-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拮抗宿主抗病毒反应、抑制宿主细胞凋亡、调节宿主及自身基因表达等多方面发挥作用。深入研究NS1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不仅可加深对IAV致病机制的理解,还可为预防和控制IAV的传播甚至暴发奠定理论基础,在新型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Flies (Musca domestica) avoid danger by initiating a rapid jump followed by flight. To identify the visual cues that trigger the escape response in the housefly, we measured the timing and probability of escapes when the fly was presented with a variety of visual stimuli created by moving targets toward it. Our results show that an escape response is triggered by an approaching dark disk, but not by a receding dark disk. On the other hand, a bright disk elicits escape only when it recedes. A disk with black and white rings is less effective at eliciting escape than is a dark solid disk of the same size.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darkening contrast produced by an approaching stimulus is a more crucial parameter than expansion cues contained in the optical flow. Escape is also triggered by a horizontally moving dark edge, but not by a moving bright edge or by a grating. An examination of several visual parameters reveals that the darkening contrast, measured from the onset of stimulation to the start of escape is nearly constant for a variety of stimuli that trigger escape reliably. Thus darkening contrast, coupled with motion may be crucial in eliciting the visually evoked escape response. Other visual parameters such as time-to-contact or target angular velocity seem to be relatively unimportant to the timing of escapes.Abbreviations P s Probability of successful escape - r disk radius of disk target - r arena radius of shielding arena - v disk linear velocity of disk target - v edge linear velocity of edge - d disk angular velocity of disk target boundary - edge angular velocity of edge - escape target distance at escape - d start target distance before onset of target movement - h edge height of the edge above fly - x start distance from corner of triangle to start position of edge (0 or 50 mm) - x escape distance from corner of triangle to the position of the edge when the fly escapes - x center distance from corner of triangle to point above the center of the pad - x total distance from the corner of the triangle to the base (height of triangle = base of triang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