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长标度"定义了在研究腕足动物异速生长时所需的个体生长发育定量指标,其数值大小受到壳长、壳宽、壳厚以及相对应权重的共同控制。将腕足动物待研究性状的测量值与其生长标度作为两个变量进行二元回归分析,可判断该性状是否存在与腕足动物个体发育不等的生长速率,即异速生长。该指标对凯迪期(Katian)(晚奥陶世)腕足动物无洞贝类Rongatrypa xichuanensis的定量分析表明,该种腕足动物的壳宽与个体发育保持同步,壳长呈负异速生长,壳厚呈正异速生长,指示出该种生物在生长过程中总体向横宽方向伸展,并伴随着壳体的加快增厚。  相似文献   

2.
腕足动物是贵州凯里生物群中重要的化石门类,不仅化石数量丰富,分异度高,还具有丰富的生态现象。在寒武系的化石记录上,腕足动物常与海绵、藻类、棘皮动物、水母状生物、软舌螺、威瓦西亚虫、其他腕足动物等保存在一起,凯里生物群中的腕足动物也有类似的共存现象。本文就凯里生物群中腕足动物与游泳动物的共存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腕足动物与贵州拟轮盘水母Pararotadiscus guizhouensis存在共栖、共埋两种关系,讨论了这两种关系的不同之处;分析了腕足动物与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加拿大虫Canadaspis的共存现象,推测一只腕足动物与Canadaspis共同保存的化石记录表明这两种生物存在共栖关系。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凯里生物群物种之间的生态关系,为凯里生物群的生态多样性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再谈鹦鹉螺     
名称的由来鹦鹉螺属于有贝壳的头足纲软体动物。它的贝壳厚而大,不是左右卷曲,而是从背面向腹面卷曲的,呈螺旋形。壳的外层分布着均匀的条条密纹,光泽艳丽,仿佛羽毛。壳后部间杂着橙红色波状条纹,象美丽的鹦鹉嘴,故名鹦鹉螺。还有它游动的时候,头和腕完全伸展开来,贝壳口向下,活象一只飞翔的鹦鹉。一种活化石不能小看鹦鹉螺,它是古老的动物。在地史早期  相似文献   

4.
海洋生物学家、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工作者们对“腕足动物”是不陌生的,它是一种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底栖单体群生无脊椎动物。腕足动物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研究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它还可以成为古水动力条件、埋藏学、成岩作用乃至古病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最近,腕足动物在地质学和古海洋学研究领域中又派上了新用场。在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中最令地质和古海洋学工  相似文献   

5.
描述产于贵州剑河八郎苗板坡剖面凯里组的艾苏贝一新种。新种腹壳壳喙细小尖凸,最高点位于壳喙处,两壳壳面具细圆且低小的放射线,放射线之间的间隔宽度与放射线的宽度相当,放射线上具有数量多、密度大、个体小的瘤点,为此建立新种瘤点艾苏贝(Nisusia granosasp.nov.)。凯里生物群中产有丰富的腕足动物化石,新种瘤点艾苏贝的发现增加了凯里生物群腕足类的分异度,为研究寒武纪腕足动物的辐射和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也为研究艾苏贝类形态特征及钙质壳腕足动物壳面装饰在泥页岩中形态的变化和系统分类提供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乳孔贝(acrotretids)是一类繁盛于寒武纪晚期—奥陶纪并灭绝于泥盆纪的微型腕足动物,其特殊的壳体形态及柱状结构使其与其它舌形贝型腕足动物的系统学关系模糊不清。华南峡东地区寒武纪早期(第二世)水井沱组薄层灰岩中发现最早的精美保存的乳孔贝类腕足动物Eohadrotreta zhenbaensis(镇巴始壮贝)。本文首次解析Eohadrotreta的壳体形态和三级壳层结构。通过壳体显微结构的研究,解译出其个体存在的4个壳体发育阶段,即胎壳(protegulum)、幼年壳(brephic shell)、少年壳(neanic shell)和成年壳(mature shell),从而揭示乳孔贝悬浮滤食生活的幼虫阶段及其后的变态发育过程。更重要的是,在对这些壳体化石进行扫描成像过程中还发现精美保存的表皮细胞印模结构(epithelial cell moulds),它们在壳体内表面的分布规律反映了其与相应的软躯体附着区之间的紧密联系,揭示了其潜在的分类价值。随着对乳孔贝研究的深入,华南地区最早的乳孔贝类Eohadrotreta相继报道于扬子板块上的陕南、峡东、黔中地区,可能的华北板块南缘,以及喜马拉雅和澳大利亚南部地区,表明Eohadrotreta不仅是华南而且是不同大陆间寒武纪第二世洲际地层对比的重要化石。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腕足动物萌发在六亿年前,繁盛于整个古生代,是当时浅海底栖无脊椎动物的主要门类.腕足动物的化石很多,我国劳动人民对它并不生疏,例如湘、桂一带常见的纹饰雅致、两翼展伸、统称为"石燕(Spirifer)"的(插图1,图 C);川、黔地区所产形体圆浑、喙嘴如钩、老乡叫作"鹰嘴头(钩房贝 Harpidium)"的(插图1,图 B);都是我国历代医学上使用的药品,它们就是腕足动物的化石.生活在现代海洋中的腕足动物已相当稀少,熟知的有两类:一类是"海豆芽"(Lingula),穴居在生活条件恶劣的潮汐  相似文献   

8.
叶肢介属节腔动物门甲壳纲,主要由外部两瓣壳和内部的软体部分所组成。自泥盆纪出现以来,一直到现在生活在淡水池塘、沟渠中。叶肢介化石多保存为两瓣壳,其软体部分保存为化石是极为罕见的。1979年,我们在河北滦平县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中,首次发现了保存极为完美的叶肢介软体化石,有头部,第二触角,胸腹部体节,尾部,附肢,雄性第1、第2执握肢和雌性卵粒,以及一些幼虫。这一发现,对现生叶肢介和化石叶肢介的分类、化石埋藏条件与沉积环境分析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目前,  相似文献   

9.
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是著名热河生物群中最为常见的一类甲壳动物,关于它的形态、壳瓣结构及微细纹饰特征的研究已相当详尽,但一直没有关于其软体构造的报道。本文描述的凌源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 lingyuanensis)采自辽宁北票市尖山沟村,产于下白垩统义县组的尖山沟夹层。这些软体构造包括:头部...  相似文献   

10.
腕足动物与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等十多个动物门类一起构成后生动物(metazoa)中分异度最大的谱系分支——冠轮动物(Lophotrochozoa)。在冠轮动物分支概念提出20周年之际,分子系统学和基因组系统学的大量研究基本证实了腕足动物、帚虫动物和外肛动物组成的触手冠动物(Lophophorata)为单系起源(monophyly),分类上属于原口动物亚界(Protostomia),从而彻底否定了上百年传统动物学教科书上腕足动物属于后口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或原口动物亚界与后口动物亚界之间的过渡类群的传统观点。腕足动物作为寒武纪演化动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寒武纪大爆发期间的主要动物门类代表,因其形态发育和壳体矿化等多项特点以及海量的化石记录,历经数十余年单系、多系和并系起源的争论之后,其单系起源得到了分子生物学、基因组系统学和形态学(包括化石和现生类群)研究越来越多的强力支持。长期以来,寒武纪腕足动物门曾存在帚虫状祖先起源假说、蛤氏虫(Halkieria)起源假说和托莫特壳起源假说。目前,蛤氏虫起源假说遭到了不同国际学者的质疑和否定。澄江化石库(寒武系第三阶)最新发现的化石新种——精美玉玕囊形贝(Yuganotheca elegans),因具有砂质胶结的椎管状身体,具有封闭的腕足动物状的纤毛环取食器官,具有腕足动物状的边缘刚毛、脉管循环系统、U形的消化系统和蠕虫状的肉茎附着结构等,被誉为腕足动物的"始祖鸟化石",成为联系帚虫动物门、腕足动物门和椎管状托莫特壳的化石类群。然而,因该化石缺乏成对的矿化(磷酸钙或碳酸钙)壳体,对现今广泛使用的腕足动物高级分类方案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许汉奎 《化石》2002,(4):13-15
腕足类是古生代海洋中分布最广、最常见数量也是最多的一种底栖动物。在我国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志留纪、泥盆纪泥灰岩中的腕足类经风化后常一个个散落在地表 ,几乎遍地皆是 ,因许多化石其外形像一个个落地的石燕 ,所以老乡常称该处为石燕坡、石燕沟。但由于现生的腕足类数量极少、且罕见 ,所以1806年法国人杜美露称这类化石为腕足类 ,即希腊文的brachi(腕)加 pod(足) ,即Brachiopod也就不足为奇了。因它确与双壳类(壳)一样具有二个壳瓣 ,以保护其身体的软体部分。现生的双壳类很多 ,它们体内均有一大的…  相似文献   

12.
以杂交三倍体牡蛎、二倍体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太平洋牡蛎为材料,比较其在池塘和水沟两种不同环境下养殖6个月后的壳高、壳长、壳宽、总重和死亡率。结果表明:水沟中养殖的三种单体牡蛎壳高、壳长、壳宽和总重均显著高于池塘中养殖的相同牡蛎(p0.05)。在同一养殖环境下,水沟组中杂交三倍体牡蛎的壳高、壳长、壳宽和总重则显著高于其余两种单体牡蛎(p0.05),而池塘组的三种单体牡蛎的壳高、壳长、壳宽和总重均无显著差异,且池塘组三种牡蛎的死亡率均高于相应的水沟组。因而,水沟比池塘环境更适合三种牡蛎的生长,而且杂交三倍体牡蛎比二倍体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太平洋牡蛎生长更快。  相似文献   

13.
陈秀琴 《古生物学报》1995,34(5):611-618
详细补充描述了下泥盆统腕足动物Tridensilis Su,1976属的特征,附有内部构造系统切面图;分析和论述了Tridensilis属和Uncinulus属之间的异同,认为两个属之间的不同不仅在于背壳内部主突起的形态,而且两属的外部形态、壳饰的类型,腹壳肌痕区的保存状况、闭肌痕的大小以及肌隔发育状况都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陈秉麟 《化石》2001,10(1):29-31
叶肢介是一类神秘动物,这由它的形态和名称就可看出。它有头,有尾,有触角,还有很多叶状游泳足(见图),却藏在两片几丁质的薄壳之内;它的壳十分像蚌壳,却又不是软体动物。古生物学家主要研究它的壳,称它为叶肢介;今生物学家更关心它的软体,也叫它蚌虫或蚌壳虫。它的拉丁文属名常以estheria为词尾,estheria的含义却既非“长有叶状附肢的介”,也不是“生有蚌壳的虫”,它来自女英雄艾斯特(esther)的名字,传说她曾舍身救了犹太人。而且,estheria也早已是一类昆虫的属名。  相似文献   

15.
新类型的腕足动物—Guangdongina及其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0年,笔者在广州市西北郊嘉禾地区进行野外工作时,在下二叠统首次发现了一些形状特殊的化石标本,随后经多次采集,共获得标本17块。由于此类化石外形特殊,呈双豆荚状,壳上密布小孔,当时拟是一类新的化石,但究竟属何门类难以确定。后经详细观察、研究,确认此类标本应属一类新型的腕足动物。何锡麟、朱梅丽(1979)曾首次对类似标本进行过报道,认为是目前世界上尚未报道过的一种新类型。当前的标本与他们所报道的材料同属一大类,但其间仍有些重要差别。根据其主要特征,本文建立一新属Guangdongina,其中包括3  相似文献   

16.
Halkieria是寒武纪一类躯体上披有骨质鳞片的疑难后生动物,前后各有一个大壳板,两侧对称,其钙质骨片在软躯体上排列形成几条规律的纵向带。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对Halkieria生物系统确切位置的讨论以及Halkieriidae不同属种亲缘关系的探索从未停止。本文总结了Halkieria化石在骨片属种分类、古地理和地层分布、生物系统分类学的研究进展,对当前的生物系统分类归纳出以下几种观点:1) Halkieria为腕足动物的祖先,并与托莫特壳类有一定的亲缘关系;2)Halkieria与Wiwaxia等骨片化石具有单源性,组成一种新的分类单元Halwaxiidae,属于软体动物干群或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干群;3)Halkieria为软体动物有刺亚门干群,与无板纲、多板纲更为亲近; 4) Halkieria为环节动物的祖先。目前,虽然多数人根据Halkieria与现生多板纲的骨片排列一致将Halkieria归属软体动物有刺亚门的干群,但近年来世界各地新化石材料的陆续发现及壳体发育研究使得Halkieria的系统分类位置出现新的争议。通过对化石分类学的系统厘定和生物分类研究进展的总结梳理,...  相似文献   

17.
冀北侏罗纪叶肢介软体化石的发现及其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好的软体化石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古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态、起源及分类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使研究工作引向深邃的领域。叶肢介软体化石十分罕见,过去报道过的几例大多保存较差,或残缺不全。冀北滦平周营子中侏罗统九龙山组发现了罕见的、完美而又十分丰富的叶肢介软体化石,尤其是软体从壳瓣中脱离,单独保存为化石,其  相似文献   

18.
等刺虫(Isoxys)是寒武纪海洋中一类分布广泛的双瓣壳节肢动物,在北美、欧洲、澳大利亚、西伯利亚及中国均有发现,但延续时间并不长,目前已经描述了16个已命名的种以及一些未定种化石。等刺虫在我国扬子地台云南滇东地区、贵州凯里、湖北长阳等地寒武系第二、第三统均有发现。文中报道的等刺虫发现于山东省临沂市刘庄镇馒头组顶部,没有保存软体部分,被命名为一个新种Isoxys shandongensis Wang and Huang sp.nov.。同时,对美国寒武系Spence页岩保存的未定名等刺虫软体部分特征进行修订,并进行形态比较。等刺虫的新发现对探讨这类常见的寒武纪节肢动物的演化、分布和多样性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等刺虫(Isoxys)是寒武纪海洋中一类分布广泛的双瓣壳节肢动物,在北美、欧洲、澳大利亚、西伯利亚及中国均有发现,但延续时间并不长,目前已经描述了16个已命名的种以及一些未定种化石。等刺虫在我国扬子地台云南滇东地区、贵州凯里、湖北长阳等地寒武系第二、第三统均有发现。文中报道的等刺虫发现于山东省临沂市刘庄镇馒头组顶部,没有保存软体部分,被命名为一个新种Isoxys shandongensis Wang and Huang sp.nov.。同时,对美国寒武系Spence页岩保存的未定名等刺虫软体部分特征进行修订,并进行形态比较。等刺虫的新发现对探讨这类常见的寒武纪节肢动物的演化、分布和多样性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贵州西部晚石炭世腕足动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描述贵州普安、晴隆地区晚石炭世晚期及少数早二叠世腕足动物的新属、种,建立本区上石炭统上部的两个腕足动物化石组合。认为腕足动物显著的演进更新不是发生在Tritici-tes 带与Pseudoschwagerina 带之间,而是出现在Robustoschwagerina schellwieni 带之上,为划分中国南方石炭系和二叠系的界线提供了又一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