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我国部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我国53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调查与24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动物调查数据, 分析了外来入侵物种种类、分布状况等。调查共发现外来入侵物种201 种, 包括入侵植物176 种和入侵动物25 种。52.08%的外来入侵植物已入侵到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0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受外来入侵物种影响显著, 52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有环保部公布的外来物种。云南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数目最多, 为61 种; 小蓬草(Erigeron canadwnsis)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出现频率最高, 为0.736。外来入侵物种已严重威胁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 亟需对保护区的外来入侵物种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推进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成为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福州市公园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组成,分析其原产地及入侵等级等情况,能够为福州外来入侵植物的扩散、防控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福州市4个区49个公园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原产地、生活型、入侵频度、危害程度(入侵等级)等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在调查的福州市所有公园内均有入侵植物分布,目前有入侵植物66种,隶属25科,其中菊科、豆科、苋科3个科为优势科,共计33种(占50.00%);从来源上看,大多数原产于美洲,其次是非洲、欧洲、亚洲;以草本植物为主,共有55种(占83.30%);从入侵频度看,入侵频度超过50%的入侵植物有7种,其中小蓬草的频度最高,为87.76%;从入侵等级来看,其中恶性(1级)入侵植物16种,严重(2级)入侵植物14种,局部(3级)入侵植物12种,一般(4级)入侵植物11种,有待观察类(5级)13种。[结论] 当前福州市公园内的外来植物入侵现象比较严重,应当加强该区域的入侵植物监测与预警,防止入侵植物扩散从而造成重大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3.
海南省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海南省的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铜鼓岭、东寨港和大田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外来入侵植物分别为35、38和37种,总计18科55种,入侵途径以无意传播为主。绝大多数外来入侵植物已在保护区内建立稳定的繁殖种群,其中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 L.)、假臭草(Eupatorium catarium Veldkamp.)、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 L.)、刺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ungens H.B.K.)、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L.)、龙珠果(Passiflora foetida L.)及仙人掌[Opuntia stricta(Haw.)Haw.]等7种外来入侵植物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和影响最大。依据保护区内外来入侵植物的特点和生态影响,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管理措施和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4.
惠州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线路调查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惠州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好招楼和蟹洲湾两区域内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了调查。两区域均有49种植物,共有外来入侵植物21种,好招楼和蟹洲湾分别有外来入侵植物12和16种,占植物总种数的24.49%和32.65%。其中,在好招楼分布较广的种类有毛花雀稗(Paspalum dilatatum Poir.)、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 Buch.-Ham.)、三裂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L.)Hitchc.〕和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 L.)等,在蟹洲湾分布广泛的种类有假臭草(Eupatorium catarium Veldkamp)、马缨丹(Lantana camara L.)及胜红蓟等。大多数外来入侵植物原产美洲,其中14.29%作为有用物种有意引入,61.90%随货物和运输工具无意引入,23.81%随风和水流自然传入。外来入侵植物对红树林的直接危害较轻,但对保护区的景观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有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湛江市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特征、生活型、起源和危害情况等,对制定预防和控制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以野外调查为主,结合文献资料、网络资源以及标本数据,确定湛江市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生活型、原产地、引入途径,并进行评估及划分危害等级。[结果]湛江市现有外来入侵植物共112种(含变种),隶属于37科89属,其中,菊科(21种)、禾本科(13种)和豆科(13种)为种类较多的3个科,三者合计占湛江市外来入侵植物总种数的41.96%。湛江市外来入侵植物中以草本植物居多(98种),占入侵植物总数的87.50%。入侵植物主要来源于美洲,共82种,占总种数的73.21%;且55.36%(62种)的入侵植物为有意引入。从危害等级看,外来入侵植物中恶性入侵种(1级)23种,严重入侵种(2级)35种,局部入侵种(3级)21种,一般入侵种(4级)15种,有待观察种(5级)18种。[结论]湛江市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繁多,这与湛江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日趋频繁的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应当加强监管与防范,及时对外来物种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江门市砂质海岸外来植物入侵现状,为江门市砂质海岸外来入侵植物早期预警、防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实地调查、植物群落样方调查和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江门市砂质海岸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原产地、区系及功能性状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江门市砂质海岸外来入侵植物共有22种,隶属12科22属,种类最多的是菊科(6种)、禾本科(3种)和豆科(3种),分别占总种数的27.27%、13.64%和13.64%;出现频度最高是鬼针草(90.91%)。危害等级以恶性入侵(Ⅰ级)和严重入侵种(Ⅱ级)占比最高,合计占总种数的68.18%。科和属的区系分布类型均以泛热带、热带亚洲及热带美洲类型占主导地位,原产地以美洲地区的频次最多,占总种数的83.33%。生长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占总种数的68.18%;生活型以地面芽和一年生植物种数最多,合计占总种数的54.54%;果实类型以瘦果居多,占总种数的31.82%。[结论]江门市砂质海岸外来植物入侵形势严峻,对其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威胁。建议加强江门市砂质海岸外来入侵植物科学防治,因地制宜开展受损生境改造,推广乡土植物应用,建立海岸防护林。  相似文献   

7.
苏州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组成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苏州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概况,对苏州地区6个县市(包括常熟、昆山、苏州、太仓、吴江和张家港)26个样点内不同生境中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每个样点有外来人侵植物7~25种,平均每个样点有17.9种.在26个样点中观察到外来入侵植物57种,隶属于19科45属;其中菊科(Compositae)种类最多(23种),占总种数的40.4%;豆科(Leguminosae)、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禾本科(Poaceae)、伞形科(Apiaceae)、苋科(Amaranthaceae)和旋花科(Convolvulaceae)种类也较多.原产于北美洲和欧洲的种类分别有20和12种,分别占总种数的35.1%和21.0%;还有17种原产于美洲的其他区域,少数种类原产于非洲、西亚和地中海地区.在57种外来入侵植物中,草本植物有55种,非多年生植物有44种,分别占总种数的96.5%和77.2%.有18种的频度超过50%,其中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和一年蓬[Erigeron annuus (L.) Pers.]的频度最高,分别达到96.15%和92.31%,且多度等级均属于极多级(Soc);空心莲子草[ Ah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和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 L.)的频度也均在80%以上,且多度等级也属于极多级(Soc).调查结果表明:苏州地区外来植物入侵现象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长江经济带湖南区域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构成、区系组成和区域分布,推进长江经济带湖南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采用实地踏查法开展长江经济带湖南区域外来入侵植物调查,以文献访查法对调查区域的入侵植物物种进行补充分析。[结果]长江经济带湖南区域有外来入侵植物41科102属146种,其中,菊科植物最多(35种),占入侵植物总种数的23.97%;外来入侵植物原产于美洲的最多(99种),占入侵植物总种数的67.81%;从生活型组成看,草本植物是长江经济带湖南区域外来入侵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比82.88%;从科的分布区系特征看,世界广布类型是入侵植物的主要区系类型(19科),占总科数的46.34%;从属的分布区系特征看,泛热带分布类型最多(32属),占总属数的31.38%。[结论]长江经济带湖南区域外来植物入侵呈现种类多、增速快、危害程度加重等特点,应加强对菊科入侵植物和来源于美洲入侵植物的监管。  相似文献   

9.
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也面临外来物种入侵等诸多压力。基于72个已调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数据,重点分析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四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已有分布的35种外来入侵植物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7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均记录有(7.78±0.47)种外来入侵植物,MaxEnt模型预测结果表明98.69%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临外来植物入侵风险。低纬度地区(8.07±0.73)和中纬度地区(9.64±0.56)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数量显著高于高纬度地区(4.53±0.88),且不同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差异不显著。温度和降雨量是影响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分布的关键因素,且影响不同生活型外来入侵植物分布格局的关键因素不同:温度对一年生草本、藤本和灌木的分布解释量极为显著,保护区建立时间、温度、降雨量和海拔共同影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调查与监测还存在很大的空白,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研究,并提升外来入侵植物的监管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完善江西省外来植物本底调查数据,为江西省外来入侵植物的预防和预警机制构建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标本研究以及野外实地调查,对江西外来植物种类、原产地、生活型、引入途径、引入时间、在各地级市的分布情况以及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江西省外来植物有106科407属599种:菊科最多(85种,14.19%),其次是豆科(52种,8.68%),10种以下的科有91个,占总科的85.85%;主要源于美洲(49.25%),其次是亚洲(20.80%),欧洲第三(13.81%),地中海和大洋洲较少;外来植物中草本植物种类最多,乔木次之;大部分被用于观赏、饲料、药物等有意引入。江西省的外来入侵植物有53科168属267种;九江、赣州和南昌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及经济地位突出被入侵较严重。[结论] 江西省外来植物种类丰富,引入途径多样,入侵物种较多。建议构建风险评价系统,加强外来植物监管监测,科学引种;制订和更新外来植物防控的具体政策法规;同时,加大入侵危害宣传,及时防控和阻止外来植物逃逸入侵对本省生态环境造成侵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