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哺乳动物β-防御素是一类小分子的阳离子抗菌多肽。其具有独特的抗菌机制和广谱抗菌、抗病毒活性,同时还可作为免疫调节剂来激活与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在医药开发或是动植物抗病育种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就哺乳动物β-防御素的分布、分子结构、生物学活性、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哺乳动物防御素为机体表达的抗微生物短肽,分α、β和θ 3类,均具有直接杀菌/抑菌或抵抗某些有包膜病毒的活性,参与机体的免疫.它的发现为临床寻求新型抗微生物制剂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4.
人防御素(human defensins)是一类内源性阳离子抗微生物肽,在天然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也能增强继承性免疫应答.它具有强烈的广谱抗微生物活性,并且不易对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对人防御素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重点在于比较和探讨其结构的异同,并对其应用和发展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人防御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防御素是近年发现的人体内重要的内源性抗生素,已引起国内外生物和医学研究者的日益重视。这里综述了人防御素的组织分布、分子生物学特点、作用机理、医学及药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采用基因重组方法生产人防御素的方法进行了评述,并展望了防御素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哺乳动物胚胎分割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胚胎分割是研究细胞分化、早期胚胎发育、胚胎细胞全能性的有力手段。采用不同的分割方法可对不同时期的胚胎进行分割。有多方面因素影响分割胚胎的成活率。将胚胎分割技术与细胞核移植、临床诊断等相结合,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防御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御素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的广谱性抗菌多肽,在生物体内由特殊的细胞合成,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后分泌表达出功能分子,由于其抗菌活性高,且作用范围广,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目前通过对其天然表达细胞的培养、合成肽和基因表达等手段制备,并进一步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但临床应用仍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8.
防御素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防御素是一类在生物界广泛存在的、富含半胱氨酸、具有微生物和一些恶性细胞抗性的小分子短肽。它具有抗性谱广,作用机理特殊等优点;因此可以用来研制新型的抗生素类药,并在动植物抗病基域工程上发挥重要作用。概述了防御素在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哺乳动物抗菌肽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刚  魏泓 《四川动物》2002,21(4):255-258
自昆虫中发现抗菌肽以来,迄今已有约2000多种抗菌肽在生物体中被分离,仅在哺乳动物中就发现了上百种抗菌肽,哺乳动物抗菌肽是哺乳动物抵抗外界病原物质侵染而产生的一系列非专一性免疫应答物,它具有分子量低,热稳定,广播谱抗菌等特点,本文就近年来发现的哺乳动物的抗菌从分类,结构、生物学特性,表达控制,作用机制及应用前景方面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防御素在重组表达与制备方面的主要进展, 包括在原核细胞表达时宿主菌、载体、表达策略的选择, 在酵母等真核细胞中进行重组表达的优缺点, 以及重组防御素纯化研究的现状。本文还概括了当前防御素研发与临床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将来的研究方向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1.
RAPD技术及其在哺乳动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引 言现代生态学的不断发展 ,改变了过去主要采用宏观的方法来研究生物与生物及环境的关系。在种群生态学研究中 ,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微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来研究种群的生存问题 ,新学科分子生态学得到快速的发展。目前 ,从分子水平来研究种群生态 ,较多采用限制性酶切图谱 (RFLP)和以PCR为基础的RAPD技术以及DNA序列分析技术。在使用这些技术时 ,很多实验的条件往往会影响实验的结果。本文根据作者在实验中的体会 ,结合一些研究者已有的工作 ,对RAPD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在哺乳动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作简单介绍。2 …  相似文献   

12.
兔防御素NP-1基因在转基因番茄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兔防御素NP-1是α-防御素的一种,含33个氨基酸残基。最初从兔子的多形核嗜中性细胞中分离出来。它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分枝杆菌、真菌、被膜病毒以及HIV病毒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兔防御素NP-1所带阳离子较多,可抗不具代谢活性的靶细胞。实验中将兔防御素NP-1基因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中,通过根瘤农杆菌介导转入番茄,得到了转基因番茄植株。对转基因番茄植株进行了PCR、Southem杂交、N  相似文献   

13.
A recent rise in the reporting of diseases in marine organisms has raised concerns that ocean health is deteriorating.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there has been a recent deterioration in marine mammal health by investigating the trends in disease reports over the past 40 years (categorized by the method of study, the species affected, and the etiology of the disease) and by exploring the changes in frequency of mass mortality events among marine mammals repor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978. The number of papers on marine mammal disease published each year has increased since 1966, although the annual publication rate appears to have stabilized since ∼1992. Those published in the 1960s and 1970s were largely about helminth and bacterial disease, those investigating viruses emerged in the late 1970s and increased in the 1980s and 1990s, whereas protozoal diseases and harmful algal toxins were largely not reported until the 1990s. The annual number of mass mortality events in the U.S. approximately doubled between 1980 and 1990 but since 2000 has been between seven and eight events per year. Causes of mass mortality events have included biotoxins, viruses, bacteria, parasites, human interactions, oil spills, and changes in oceanographic conditions. Events due to biotoxins appear to be increasing, but the change in the frequency of mass mortality events from other causes over the past 40 years cannot be determined from the available published literature due to changes in marine mammal abundance, inconsistencies in effort and extent of resources for path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advances in technology that have allowed improved detection of pathogens and toxins in more recent years. To ensure future information on the true incidence of marine diseases and their underlying causes is more reliable, specific and directed marine health monitoring programs, well-equipped stranding networks, and dedicated diagnostic laboratories are needed.  相似文献   

14.
猪防御素基因PBD-I在大肠杆菌中的重组和融合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罗刚  魏泓 《遗传》2003,25(2):146-150
用RT-PCR方法获得PBD-I基因,将该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inPointTMXa-3中,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JM109,经IPTG诱导后以融合蛋白形式表达。SDS-PAGE电泳显示PBD-I基因在目标位置17kDa处获得了表达。PBD-I基因的成功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抗菌活性、抗菌机理及应用研究形成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太行山东北部的哺乳动物区系及多样性格局, 2019年7月1日至10月30日间, 作者采用样线调查和红外相机监测、访谈、文献查阅等多种方法, 对该区域的哺乳动物进行调查, 分析了区系构成, 并基于多样性指数比较了太行山片区和燕山片区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动物分布型的差异。结果表明: 太行山东北部区域分布有哺乳动物7目22科68种, 其中啮齿目种类最多(24种), 灵长目最少, 仅猕猴(Macaca mulatta) 1种; 区域内分布有2种国家I级(金钱豹Panthera pardus、豺Cuon alpinus)和10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太行山片区和燕山片区的哺乳动物区系的平均动物区系相似性(average faunal resemblance)系数为0.844, 相似性较大, 太行山片区的哺乳动物种数(66)高于燕山片区(50), 其科的多样性指数(DF= 2.994 ± 0.251, n = 13)和属的多样性指数(DG = 2.443 ± 0.161, n = 13)也略高于燕山片区(DF = 2.458 ± 0.170, DG = 2.259 ± 0.149, n = 10), 但无显著差异(P> 0.05)。太行山片区哺乳动物G-F指数(DG-F= 0.145 ± 0.022, n = 13)显著高于燕山片区(0.078 ± 0.014, n = 10) (P< 0.05)。研究结果表明, 太行山片区和燕山片区的哺乳动物的科、属组成相同, 但太行山片区的物种多样性高于燕山片区; 太行山东北部区域分布的哺乳动物以古北界物种为主, 太行山片区和燕山片区均有10类动物分布型的哺乳动物; 因太行山片区的纬度相对较低, 其东洋界物种比例(19.11%)略高于燕山片区(17.64%)。  相似文献   

16.
家蝇抗菌肽Defensin基因在COS-7细胞中的瞬时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家蝇抗菌肽Defensin cDNA在非洲绿猴肾细胞株COS-7中的表达情况,并对表达产物的抗菌作用进行初步检测。方法:以Defensin基因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在C端含6×His标签的Defensin开放阅读框序列,将此序列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进行重组,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 )/Defensin-His 6。以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为载体,对宿主细胞COS-7进行重组质粒pcDNA3.1( )/Defensin-His 6和空载体pcDNA3.1( )的转染,72h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表达产物经His-Trap HP亲合层析柱分离纯化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后,进行杀菌活性的初步检测。结果:重组质粒pcDNA3.1( )/Defensin-His 6组细胞培养上清液的纯化物,行Western blotting得到了分子量大小约为10.0kD的单一目的条带,与预期相符;杀菌活性试验中发现:该纯化物对大肠杆菌E.coliK12D31具有一定的杀菌活性。结论:家蝇抗菌肽Defensin基因在宿主细胞COS-7中得到了正确表达。  相似文献   

17.
将植物防御素PD5基因克隆到载体pPIC9的XholⅠ和EcoRⅠ位点之间,得到重组载体pPIC9/PD5。pPIC9/PD5经Bgt Ⅱ线性化,电转化法转入Pichia pastoris GS115,MD和MM平板筛选表型为His^+Mut^S的转化子,PCR鉴定阳性转化子。转化子D24用BMGY培养至OD600为6.0时,经BMM诱导,上清液用Tricien—SDS—PAGE可检测到目标条带。同时经平板抑菌试验显示,D24的诱导发酵上清液可很好的抑制香蕉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及甘蓝黑腐菌[Xanthomona campestris(Smith)Dovosen]的生长。植物防御素PD5基因在毕赤酵母中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8.
2005年3月~2006年2月对四川省南充市郊区的鼠型小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鼠型小兽1499只,隶属于2目2科7种,根据优势种分为两个群落:微尾鼩 黑线姬鼠群落中除优势种外,还捕到少量大足鼠、社鼠、褐家鼠和灰麝鼩,主要分布于住宅区以外的农田林地;褐家鼠 黄胸鼠群落,有少量微尾鼩,分布于住宅区。采用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Hurlbert生态优势度和物种数对沟谷地、半坡地、坡顶地以及住宅区4种微生境中捕获的小兽进行了分析。住宅区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最高,其次为沟谷地。  相似文献   

19.
经硫酸铵沉淀、凝胶排阻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 ,自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philippinnesis)血浆中分离纯化得到一种新的蛋白质———防卫素RPD 1(Ruditapesphilippinesisdefensin 1)。经SDS PAGE分析 ,其估计分子量为 2 4 .8kD ;经ABI4 73蛋白质自动测序仪测定 ,其N端部分氨基酸序列为AVPDVAFNAYG。在NCBI和EBI EMBL两个蛋白质数据库中未发现任何与该蛋白质有同源性的已知蛋白质。该蛋白质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广谱抗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aureus)、枯草杆菌 (Bacillussubtilis)、四联微球菌 (Micrococcustetragenus)、大肠杆菌 (Escherichiacoli)、副溶血弧菌 (Vibrioparahaemolyticus)和鳗弧菌 (Vibrioanguillarum)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 9.6mg L、76 .8mg L、38.4mg L、76 .8mg L、19.2mg L和 19.2mg L。实验结果证明RPD 1为一种新的防卫素蛋白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