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采自黑龙江省植物园的茶条槭(Acer ginnala Maxim.)的种子和枝条中分离内生真菌,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分离菌株,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内生真菌中没食子酸含量。结果从分离得到的链格孢属(Alternaria)菌株中选出没食子酸含量为9.52mg/g的高产菌株CP11。  相似文献   

2.
滑桃树(Trewia nudiflora L.)是大戟科特里维属的唯一种,为大乔木,产印度、马来亚至我国南部,西双版纳分布较普遍,是一速生树种。 据文献报道,从脱油后的滑桃树种子分到特里维新(trewiasine)等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新美登素类化合物。我们取滑桃树种子2500克(已存放三年,有明显的变质味)用已烷脱油,得油500克(为种子量的20%),脱油后的渣参考我们从美登木属植物中分离已知美登素类化合物的方法进行分离,得到两个结晶:  相似文献   

3.
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我国高产杂交水稻(OryzasativaL.)金优611种子固有细菌进行研究,从而了解其中可培养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对分离得到的91株细菌进行16SrDNA扩增、ARDRA分型和16SrDNA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91株细菌分属于10个属16个种。其中γ-变形杆菌(Gammaproteobacteria)(53.85%)占据优势地位,其次为α-变形杆菌(Alphaproteobacteria)(20.88%),其它分属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5.39%)及厚壁菌门Firmicutes(9.88%)。其中的泛菌属(Pantoea sp.)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为分离到的优势种群,且在种子这一特殊的生存空间中有4株潜在的新种存在。首次报道了杂交水稻金优611种子具有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为进一步探索植物种子际微生态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和生态功能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4.
工业用油料植物播娘蒿引种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四川采集到若干亚麻酸含量高的十字花科油料植物,这些植物种子的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涩荠(Malcolmia africana(L.)R.Br)和硬毛南芥(Arabis hirsuta(L.)Scop.)具有较高的亚麻酸含量,分别为57.37%和51.38%,但引种较难。播娘蒿(Decurainia sophia(L.)Webb ex Prantl)的种子含油量高,特别是红原采集的样本,其含油量达44.17%;亚麻酸含量也较高,达40.9%;引种的种子产量较高,达1264.5kg/hm~2。作者认为,这种油料植物可引种用于工业。  相似文献   

5.
千金子中非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戟科植物续随子(Euphorbia lathyris L.)的干燥成熟种子千金子中分离得到6个非萜类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金色酰胺醇酯(1)、蔓荆子黄酮(2)、青蒿亭(3)、胡萝卜苷(4)、对羟基苯甲酸(5)、秦皮乙素(6).其中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千金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明小花棘豆不同组织中内生真菌带菌率及其种属分布特点,对采自内蒙古阿拉善盟草原的小花棘豆各组织内生真菌进行检测与分离.[方法]制作小花棘豆不同组织临时装片,通过染色观察与分离鉴定方法研究小花棘豆各组织中内生真菌分布形态、带菌率以及内生真菌种属分布情况.[结果]通过临时装片染色技术从小花棘豆茎、叶、叶柄及种子中均检测到内生真菌并观察到其在各组织中的分布特点;采用普通分离方法从小花棘豆四种组织中分离出79株内生真菌,鉴定为5个种.比较小花棘豆各组织内生真菌带菌率与分离率发现种子>叶>茎>叶柄,且小花棘豆内生真菌的主要优势种(相对分离频率)为疯草内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77.32%),砖格孢属(Embellisia sp.)L12(64.00%),镰刀菌属(Fusarium equiseti)(50.00%).[结论]小花棘豆各组织中普遍存在内生真菌,其在各组织中的形态分布各异,内生真菌数量与种属分布存在组织差异性,种子和叶是内生真菌侵染和定殖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7.
欧洲李种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溶剂萃取和色谱分离手段,从蔷薇科植物欧洲李(Prunus domestica L.)种子中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松柏醛(1)、东莨菪亭(2)、(-)-二氢脱氢二松柏醇(3)、(-)-榕醛(4)、(E)-3,3’-二甲氧基-4,4’-二羟基茋(5)和5-羟甲基糠醛(6)。这些化合物均系首次从欧洲李种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采用两相法分离种子质膜,研究超干处理对种子质膜ATP酶活力及膜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Lour.)Rupr.)、榆树(Ulmus pumila L.)种子经超干处理后,在人工老化和自然老化条件下,与在-20℃条件下贮藏的种子比较,超干贮藏种子质膜ATP酶活力和微粘度无显著变化,过于贮藏种子的效应虽有所下降,但仍比高含水量室温贮藏的对照种子为好.此结果与超干种子具较高活力水平完全一致,说明超干贮藏种子保持了质膜的生理功能,因此提高了种子的耐藏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超干种子中还原糖/非还原糖的比值低于高含水量种子,积累的蔗糖、水苏糖含量与超干种子的耐干力有关.玉米(Zea mays L.)种子中不含水苏糖,这可能是玉米种子较其他种子耐干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在东北松科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 Carr.)种子油脂肪酸的分析中,发现有三种不常见脂肪酸未予鉴定,其中一种含量高达25.9%。对此我们进行了分离鉴定,确证为顺-5,9,12-十八碳三烯酸。此酸芬兰Eero Elomaa已有报导。 本实验分析了东北松科其余11种种子油脂肪酸的组成,发现它们都含有顺-5,9,12-十八碳三烯酸,但在我们分析过的东北其他科属180种种子油的脂肪酸中,未发现上述不  相似文献   

10.
从银杏(Ginkgo biloba L.)的根、茎、叶中共分离得到18株内生真菌,用显色反应、薄层层析(TLC)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发酵提取液进行分析并筛选得到一株产黄酮类物质的内生真菌(编号ROOT3.1),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初步鉴定其为镰孢属黄色镰孢菌(Fusarium culmorum).对此菌株发酵液中的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其含量为0.017 2 mg·mL-1.  相似文献   

11.
无梗五加根中苯丙素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无梗五加(Acanthoparax sessiliflorus( Rupr.et Maxim.)Seem.)根7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层中提取分离得到8个苯丙素类化合物.经理化和波谱分析鉴定为(+)-表芝麻脂素(1)、(-)-芝麻脂素(2)、赛菊芋黄素(3)、洒维宁(4)、咖啡酸甲酯(5)、对羟基桂皮酸(6)、(-)-丁香脂素(7)、(+)-松脂索(8).化合物8是首次从五加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5是首次从五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6和7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产喜树碱内生真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e树皮和果实中分离得到27株内生真菌,发酵后经HPLC检测,筛选出一株菌丝产喜树碱的菌,产量达774μg/L。对其ITS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合其培养特征和显微特征,鉴定为拟茎点霉属(Phomopsis sp.)。这是首次报道分离自喜树的该属真菌发酵产喜树碱。  相似文献   

13.
自北京郊区农田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革兰氏阳性分解纤维素的细菌。它具有纤维单胞菌属的特征,而又不同于该属的其他种。其细胞壁含有丙氨酸、甘氨酸、谷氨酸和赖氨酸,特别是含有半乳糖;不需要外源生物素和硫胺素;不利用无机氮作为唯一氮源;不能利用乙酸盐作为唯一碳源;可从甘油、阿拉伯糖、木糖和麦芽糖产酸;DNA的G+C含量为71.7克分子%?。经鉴定为纤维单胞菌属中的一个新种,命名为异样纤维单胞菌(Cellulomonas variansnov. sp.)。  相似文献   

14.
一株产紫杉醇的丝状真菌的系统分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一株从南方红豆杉中分离得到的内共生真菌Y1117,通过产物、形态学(包括培养特征、显微形态)和分子生物学(包括18S rDNA、ITS和TB基因)的系统鉴定,确认其为镰刀菌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美丽镰刀菌(Fusarium mairei Cheng L.et Tao WY.)。  相似文献   

15.
志丹杏(Armeniaca zhidanensis C.Z.Qiao et Y.P.Zhu)是作者在苦杏仁原植物调查鉴定中发现的杏属植物一新种,并已在商品苦杏仁中鉴定出志丹吉。本文分析了志丹杏和药典收载的4种苦杏仁原植物杏(A.mugaris Lam.)、野杏(A.mugaris Lam.var ansu(Maxim.)Yh et Lu)、西伯利亚杏(A.sibirica(L.)Lam.)和东北杏(A·mandshurica(Maxim,)Skv.)种子的苦杏仁甙含量和脂肪油脂肪酸组成,以评价志丹杏种子是否可以作为苦杏仁入药,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菊科植物红花(carth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花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柱色谱、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红花体积分数70%乙醇水溶液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松脂酚((+)-pinoresinol)(1)(+)-表松脂酚((+)-epipinoresinol)(2)槲皮素(3)结论:化合物1、2为首次从红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葫芦茶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葫芦茶[Desmodium triquetrum(L.)DC.]中分离得到三个结晶性化合物,经化学及光谱分析鉴定为木栓酮(Ⅰ),表木栓醇(Ⅱ)、豆甾醇(Ⅲ)。上述三个成分在葫芦茶中均系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栝楼属植物种子油中特殊脂肪酸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民权 《植物研究》1986,6(1):79-83
栝楼属(Trichosanthes)属葫芦科,系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全世界有60余种,我国分布55种。中药栝楼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的果实,本植物的根(天花粉),果皮(栝楼皮),种子(栝楼子)均供药用,具抗菌抗癌作用[1],为一种重要的中药。该属植物的种子富含油脂,我们所研究的样品,多数含油率都在20%以上。本文研究了该属七种植物的种子油,经气相色谱分析,紫外和红外光谱鉴定,同时采用安石榴(Punica granatum L.)种子油中的石榴酸作标准样品进行相应的平行测定作参照,证实这七种种子油均含有石榴酸,而且含量丰富。石榴酸(顺-9,反-11,顺-13-十八碳三烯酸)是一种特殊结构的脂肪酸,在植物界中相当少见。它于1935年首次被发现于安石榴(Punica granatum L.)的种子油中[5],因而得名。至今半个世纪过去,该酸仅仅在葫芦科等的二、三个属中少数的几个种的种子油中被发现有它的分布。近几年来,先后已有瓜蒌子(Trichosanthes quinquangulata A.Gray),双边栝楼(Trchosanthes uniflora Hao),大苞栝楼(Trichosanthes bracteata(Lam.) Voigt)和毛果栝楼(Trichosanthes mushaensis Hayata)四种栝楼属植物的种子油脂肪酸化学组成的研究见于国内文献的报导[2,3],在这些报导当中均没有石榴酸组成成分,其中双边栝楼,大苞栝楼和毛果栝楼被包括在我们的研究里面,我们得出不同的结果。本文报导中其余的几种,多数未见于国内外文献的报导。  相似文献   

19.
木蝴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木蝴蝶Oroxylum indicum(L.)Vent.种子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以8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木蝴蝶成熟种子,提取物经柱层析和重结晶手段分离,最终得到10个化合物,根据波谱学手段和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分别为木蝴蝶苷B(1),木蝴蝶苷A(2),白杨黄素(3),白杨黄素-7-O-双葡萄糖苷(4),白杨黄素-7-O-β-吡喃半乳糖醛酸苷(5),芹菜素(6),羽扇豆醇(7),2α,3β-二羟基羽扇豆醇(8),豆甾醇(9),油酸(10),其中,化合物6~9为首次从木蝴蝶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20.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植酸是磷的贮存库,对维持植物体内磷平衡有重要的作用。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植酸酶分解植酸盐,释放磷、矿质营养和肌醇供幼苗生长。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植物(作物)种子中植酸的生物合成途径、种子植酸含量的遗传、低植酸作物的育种等研究进展。首先,植酸生物合成途径中最初的反应底物为葡萄糖-6-磷酸,形成肌醇后,以肌醇为底物合成植酸共有两条路径:依赖脂类与不依赖脂类,目前,已分离鉴定若干植酸合成所需的关键酶及其编码基因,包括肌醇-3-磷酸合成酶、肌醇激酶、肌醇多磷酸盐激酶,以及参与植酸运输的ATP结合盒转运子。其次,利用作图群体及关联分析群体,分别在水稻(Oryza sativa L.)、白菜(Brassica rapa L.)、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等植物中鉴定出多个与种子植酸磷含量相关的遗传位点。第三,筛选获得有价值的低植酸突变体是培育低植酸作物的主要途径。当把低植酸作为育种目标时,可能会忽略种子植酸含量的降低给植物带来的不利影响,如何消除低植酸造成的不利影响,成为科学家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