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合并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的临床特点,以探讨其临床表现、治疗、预后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DKA合并GBS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病史、临床表现、电生理学、脑脊液改变、治疗进行总结。结果:2例DKA患者均急性起病,两例患者发病前1周均有呼吸道感染史,尽管DKA得到了纠正,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后被发现四肢力弱。肌电图提示周围神经损害。脑脊液示细胞蛋白分离。给予免疫球蛋白后,例1在出现肢体瘫痪后18天恢复至正常,遗留有四肢末端麻木感,例2在出现肢体瘫痪后1年肌力恢复正常。结论:DKA合并GBS临床少见,多发生在DKA纠正后一周左右出现四肢迟缓性瘫痪,早期给予免疫球蛋白治疗,预后相对良好,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抢救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21例DK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21例酮症酸中毒患者经积极抢救治疗,在补液、祛除诱因及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等治疗的基础上均给予小剂量普通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时小心处理液体和电解质的紊乱,严密监护有关并发症的临床和生化参数,包括低血钾,低血糖、脑水肿等,及时调整胰岛素的静脉输入量.随着酸中毒的的改善病情稳定后,胰岛素的静脉输入改为三餐前皮下注射,控制血糖浓度在8.3~13.9 mmol·L-1.结果:经综合治疗后,21例患者各项指标在3天内恢复至正常范围,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DKA的救治是个综合的过程,适时、合理的补液和使用胰岛素、抗感染、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平衡紊乱对提高DKA的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曲文 《蛇志》2009,21(4):326-326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主要是体内胰岛素缺乏而引起的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病变的综合征,病情严重,病死率较高。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和规范的护理在病情的转归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将其临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宁宗  莫康林  杨霞  陈洪流 《蛇志》2010,22(3):276-277
糖尿病患者发生嘲症酸中毒(DKA)诊断并不难,临床上误诊为急腹症、脑血管意外多见,但误诊为心律失常较少见。现将我院2007年2月-2009年10月对5例DKA患者误诊为心律不齐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林东源  陆军 《蛇志》2006,18(3):219-220
应用胰岛素泵(CSII)对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是近年来国内外普遍认可的一种治疗方式。为了探讨这一新疗法的效果,我们应用CSII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通过设置胰岛素泵基础量持续注射和餐前大剂量,模拟人体胰岛素的生理分泌,达到有效控制血糖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韦爱群  潘小川 《蛇志》2012,24(1):85-86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使糖尿病代谢紊乱加重,脂肪动员和分解加速,大量脂肪酸在肝脏分解产生酮体,导致血清酮体积聚,超过机体的处理能力,引起以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常因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饮食不当、创伤、手术、妊娠和分娩、严重刺激等应激状态而诱发。DKA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也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一旦发生应积极治疗。2008年9月~2011年9月我科共收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86例,经及时救治及精心护理均转危为安、好转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士赟 《蛇志》2009,21(2):149-149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临床以多尿、烦渴多饮和乏力、恶心、呕吐、头痛、烦躁以及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表现为腹痛,酷似急腹症,易误诊,尤其是以腹痛为首发症状者,在临床工作中应予注意。笔者从1999年5月~2008年2月共诊治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DKA11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方法。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1月入住我院呼吸科病房的1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患者危险因素有:意识状态、肺部基础疾病、贫血、低蛋白血症、血糖水平及降糖药物使用情况、年龄。经充分补液、小剂量胰岛素消酮、控制血糖、抗感染、呼吸机辅助通气、纠正离子紊乱及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诊治过程中,控制血糖是治疗的基础,抗感染是治疗的关键,同时改善营养和其他器官的功能状态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史明  杨义民 《蛇志》2004,16(4):39-40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多种诱因使体内胰岛素更为缺乏引起的高血糖、高血酮、酸中毒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及时补足血容量是抢救首要和关键的措施.自1999年3月~2002年3月,我们采用联合胃管补液治疗DKA25例,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鼻面及鼻眶脑真菌病(rhinofacial and rhino-orbital-cerebral mycosis,ROCM)是一种病死率高的暴发性真菌感染疾病,主要由毛霉目、虫霉目、蛙粪霉目真菌引起。曲霉属真菌多引起真菌性鼻窦炎,如果侵入邻近的鼻、面、眼眶组织,真菌可能会延伸到颅底和/或神经系统,从而危及生命。由于该类感染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可能较高;此外,对曲霉的有效抗真菌治疗与其他真菌的抗真菌治疗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对PubMed和中文文献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Meta分析,全面总结了引起ROCM的相关曲霉菌种类、分布、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DKA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液胰岛素(CSⅡ)组和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胰岛素(CXqI)组各41例,分别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和小剂量胰岛素持续微量泵静脉泵入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观察两组治疗后血糖变化、血糖达标时间、尿酮体变化、pH值变化、胰岛素平均日用量、平均低血糖次数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显著下降及血糖达标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II组尿酮体转阴时间(22.3±7.4)h短于CVII组(32.1±12.1)h(P〈0.01);CSII组PH值恢复时间(9.4±2.5)h短于CVII组(15.7±3.5)h(P〈0.01);CSII组平均胰岛素日用量为(47±5)U比CVII组(58+7)U少(P〈0.01);CSII组人均低血糖次数为(0.6±O.5)次/人。少于CVII组(1.5±0.8)次/人(P〈O.01);CSII组住院时间(9.8±1.2)天明显比CVII组(12.5±2.0)天短(P〈0.01)。结论:CSII相较于CVII能更快更有效的纠正代谢紊乱,减少胰岛素日用量,缩短住院时间,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患者依从性。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3年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住院治疗的66例DK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组(21例)、中度组(24例)及重度组(21例)。比较三组患者在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采用Spearman非参数相关性分析评估NLR与DKA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LR对DKA严重程度的预判能力。比较不同严重程度DKA患者治疗前后NLR水平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类型、合并感染比率、心率、呼吸频率、入院随机血糖、CO2结合力、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C反应蛋白、血肌酐、D二聚体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NLR与DKA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99,P<0.05)。ROC曲线分析NLR对DKA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ROC-AUC为0.756(95%CI 0.621 0.890)。DKA患者治疗后NLR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NLR与DKA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早期识别DKA严重程度的简单易行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3.
<正> 糖尿病患者,血浆支链氨基酸水平升高的报导很多,说明蛋白质代谢依赖胰岛素。糖尿病伴酮症酸中毒,提示葡萄糖利用严重受阻,导致脂肪及蛋白质分解加强,影响血浆更多氨基酸代谢紊乱。本文使用DNS-Cl(Dimethylamino-Naplthalene-5-Sulfonyl chloride,丹酰氯)荧光试剂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胰岛素联合补钾对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疗效及对1,5-脱水葡糖苷(1,5-anhydroglucitol,1,5-AG)、β羟丁酸(β-hydroxybutyricacid,β-HB)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2019年所收治的120例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根据胰岛素不同剂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60例,两组患儿均予以补钾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患儿联合小剂量胰岛素,对照组患儿联合大剂量胰岛素,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对1,5-AG、β-HB影响。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血糖、1,5-AG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血糖及1,5-AG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β-HB、白介素6(interleukin,IL-6)、IL-10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相关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其中研究组患儿治疗后β-H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儿治疗后IL-6、IL-10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胰岛素联合补钾对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疗效良好,可改善患儿炎症反应,促使临床症状改善,升高1,5-AG,降低β-HB,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全面评估患儿病情,结合患儿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胰岛素剂量,保证患儿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静脉胰岛素泵入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效果及对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39)。对照组给予胰岛素泵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C)水平的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MDA低于对照组,SOD、TA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尿酮体转阴、PH恢复时间及胰岛素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单用血必净治疗,可能与其有效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合并横纹肌溶解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为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9年5月住院患者查阅病例资料,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血糖高渗状态患者根据肌酸激酶升高与否,分为血清肌酸激酶升高组(A组)和血清肌酸激酶正常组(B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A、B两组比较,A组较B组血清尿素氮、肌酐、肌红蛋白明显升高,住院时间明显延长,但出院时A组较B组每天每公斤胰岛素剂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3例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大于1000U/L,符合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诊断标准。结论:糖尿病酮酸中毒及高血糖高渗状态患者应重视肌酶检查,早期诊断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保护肾脏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肝素结合蛋白(HBP)、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uNAG)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7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进行研究,设为病例组,并选择我院同期治疗的单纯糖尿病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血清HBP、uNAG及Lp-PLA2水平变化情况及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结果:病例组血清HBP、uNAG及Lp-PLA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轻度组血清HBP、uNAG及Lp-PLA2显著低于中度组、重度组患者,中度组HBP、uNAG及Lp-PLA2显著低于重度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中显示,血清HBP、uNAG及Lp-PLA2均和病情程度之间呈正相关(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HBP预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AUC为0.804,灵敏度为82.56%,特异度为86.32%,截断值为59.92 ng/mL;uNAG预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AUC为0.886,灵敏度为83.48%,特异度为87.95%,截断值为12.53 IU/L;血清Lp-PLA2预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AUC为0.977,灵敏度为88.69%,特异度为89.97%,截断值为194.96 ng/L,(P<0.05)。结论:血清HBP、uNAG及Lp-PLA2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中表达异常,与病情程度之间关系密切,对于病情控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鼻甲切除术后发生鼻脑毛霉病的诊治——附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报道1例罕见的继发于鼻甲切除术后的鼻脑毛霉病.临床经过患者为32岁女性,2年前因鼻甲肥厚接受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术后3d鼻部皮肤出现红斑,继而出现结节、溃疡.本次就诊的9个月前在门诊取分泌物镜下发现真菌菌丝,考虑为皮肤毛霉病而间断内服伊曲康唑和氟康唑.近半月病情迅速恶化,皮损坏死、发黑并伴剧烈头痛以鼻脑毛霉病收入院治疗.结果 取鼻腔分泌物培养2 d后长出棕褐色絮状菌落.镜下见无囊托的孢子囊,囊梗直立无分支,鉴定为毛霉属真菌.静脉两性霉素B治疗后头痛及皮损改善,但因低钾、心动过缓等副作用被迫停药.患者住院第7 d放弃治疗,后失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眶脑毛霉菌病(ROCM)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病理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1998~2008年16例ROCM患者的病历资料。用HE、PAS和GMS染色显示组织病变特点及真菌的形态特征,对1例石蜡组织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14例(87.5%)有基础疾病,2例(12.5%)无特殊病史。死亡5例(31.3%),3例死于ROCM,2例死于原发病。CT示鼻腔鼻窦软组织密度影16例,MRI示眶内(15例)和颅内(5例)异常信号影。真菌培养7例阳性(43.8%)。组织病理:16例均见组织凝固性坏死、真菌性血管炎及肉芽肿,骨质破坏9例,外周神经纤维坏死7例。特殊染色菌丝形态均符合毛霉目真菌;透射电镜见菌丝形态不规则,菌壁电子密度高。结论 ROCM主要见于糖尿病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者,亦见于无基础疾病者。常见致病菌为根霉和毛霉。在病变组织中找到符合毛霉目真菌形态特点的菌丝可确诊。对临床症状、影像学、真菌培养及病理学表现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鼻-眶-脑真菌病(Rhino—orbital—cerebral mycosis,ROCM)是一组累及面部、鼻、眼眶及脑的真菌感染。该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达80%,并常致失明、眼球坏死、面瘫等后遗症,给患者身心造成极大伤害。早期认识及正确处理该病,是预防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ROCM多由接合菌感染所致,早期可表现为头痛、单侧视力减退、眼睑下垂、外展受限等症状,疾病的后期,常出现单侧视力丧失、疼痛性眼肌麻痹及面瘫;影像学表现为鼻窦炎、海绵窦、颈内动脉等血管的阻塞;组织病理以炎细胞浸润、肉芽肿、血管炎及真菌性血栓形成、动脉栓塞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