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牡蛎蚧属一新种记述(半翅目:盾蚧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中国牡蛎蚧属1新种——浙江牡蛎蚧Lepidosapheszhejiangensis,sp.nov.。模式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2.
牡蛎礁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的海洋生境之一,目前我国自然牡蛎礁分布和生态现状的基础信息仍然较缺乏。于2019年3月对河北唐山曹妃甸-乐亭海域自然牡蛎礁的空间分布、生态环境、牡蛎生物学和礁体动物群落开展了调查,并评估了该牡蛎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该海域自然牡蛎礁分布于溯河(SR)、溯河口海域(SRE)和捞鱼尖海域(LYJ),总面积约15 km~2,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牡蛎礁。基于96个牡蛎样品的16S rDNA检测,共识别出92个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3个侏儒牡蛎Nanostrea fluctigera和1个巨蛎属未知种Crassostrea sp.。自然牡蛎礁中牡蛎平均密度介于104—3912个/m~2之间,不同礁区间牡蛎平均密度的大小排序为:SRE>SR>LYJ (P<0.05),平均生物量的大小排序为:SR>SRE>LYJ (P<0.05),平均壳高的大小排序为:SR>SRE=LYJ (P<0.05)。在该牡蛎礁内记录到49种礁体动物,其中软体动物16种、节肢动物16种、环节动物8种、棘皮动物5种、腔肠动物2种...  相似文献   

3.
牡蛎古今谈     
牡蛎,古称牡蛤、蛎蛤、古贲、石云慈等,今北方称“海蛎子”,江、浙叫“蛎黄”,福建呼“蚵”,两广称之“蠔”。自古以来,牡蛎素有“海中珍味”之称,如今又成为国际性海洋新药源。牡蛎的种类及其分布牡蛎属瓣鳃纲(或双壳纲)、异柱目、牡蛎族、牡蛎科。产于我国沿海的牡蛎约有20种。密鳞牡蛎(Ostrea denselamellosa Lischke)。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复瓦牡蛎(O.imbricata Lamarck)。分布于东南沿海。舌骨牡蛎(O.hyotis Linne)。产于海南省。中华牡蛎(O.sinensis Gmelin)。分布于南海。褶牡蛎(O.plicatula Gmelin)。产于我国沿海。咬齿牡蛎(O.mordax Gould)。分布于南海。僧帽牡蛎(O.cucullata Born)。为东南沿海重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载盾蚧科牡蛎蚧族(Diaspididae:Lepidosaphini)的7个新种,其中6种属于牡蛎蚧属(Lepidosaphes Shim.),1种属于安盾蚧属(Andaspis MacG.).  相似文献   

5.
广东蚋属二新种记述 (双翅目:蚋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蚋属二新种记述(双翅目:蚋科)安继尧郝宝善*严格(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北京100071)*广州军区防疫队1995-05-05收稿,1996-08-22收修改稿1990年4月,在广东省上川岛采蚋时,发现黄足真蚋Simulium(Eusi...  相似文献   

6.
以薄片牡蛎(Dendostrea folium)成体鳃组织为材料制备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标本,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并运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将18S-28S核糖体RNA基因定位于中期染色体上。FISH探针是通过PCR扩增介于18S-28S rRNA基因之间的ITS和5.8S rRNA基因序列,并在PCR扩增过程中掺入了Biotin-11-dUTP进行生物素标记。结果显示,薄片牡蛎的单倍染色体数目为n=10,全部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与大多数已知巨蛎属牡蛎的染色体核型相似。ITS探针在薄片牡蛎中期分裂体相上产生两簇FISH信号,分别杂交于2号染色体短臂的近端粒区域。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薄片牡蛎的中期染色体核型以及18S-28S核糖体RNA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  相似文献   

7.
牡蛎     
一.引言在精致的粤菜中有一种鲜美的调味品蠔油,和供制佳肴的蠔豉,但蠔油和蠔豉是什么东西做成的呢?当我们到海滨去散步,在退潮后的岩岸边缘可以看到许多像石头似的贝壳附着在上面,这种具有形状不整齐的贝壳的动物叫做牡蛎。就是制造蠔油和蠔豉的原料。牡蛎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假瓣鳃目,牡蛎科(Ostreidae),牡蛎属(Ostrea)。我国古书上关於牡蛎的名称很多,如蠔(岭表录异记)、蛎(临海水土记)、蛎房(泉南杂志)、蠔山,蛎黄、(?)蛎、石牡蛎(本草纲目)等。牡蛎名字之由来,据明朝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上记载:“蛤蚌之属,皆有胎生卵生,独此化生,纯雄无雌,故得牡名,曰蛎曰蠔,言其粗大也。”目前我国沿海各地渔民由於习惯而冠以各种不同俗名,如广东、福建沿海称蠔,养殖牡蛎的渔民称蠔民。山东半岛通称海蛎子,浙江一带称为蛎黄。牡蛎的种类很多,应用广泛,除作食用外,并可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川山群岛开发利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李晓敏  张杰  曹金芳  马毅 《生态学报》2015,35(7):2265-2276
随着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海岛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加大,海岛生态环境遭到极大地冲击和破坏,导致海岛生态系统出现环境恶化、灾害加剧的趋势。广东省川山群岛,主岛为上川岛和下川岛,因岛上旅游娱乐和养殖用海等开发利用活动频繁,使其生态系统面临严峻的挑战。根据EPA提出的生态风险评价框架,分析了川山群岛的生态终点、生境类型和压力源状况,构建了一个用以描述川山群岛压力源、生境和评估终点间相互关系的概念模型,采用RRM模型思想进行了川山群岛开发利用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上川岛属于开发利用的高风险区,主要风险区域是潮间带和近海两个生态子系统,其中以岩滩的开发利用压力最大,旅游娱乐和养殖用海是风险压力的主要来源,珍稀水禽是主要受威胁的物种;下川岛较上川岛的开发利用风险低,其岛陆、潮间带和近海3个生态子系统的开发利用压力都不大,养殖用海、旅游娱乐和城镇用地是风险压力的主要来源,也是威胁珍稀水禽和猛禽的主要压力源。基于此,从旅游管理、养殖用海管理等方面给出了上川岛和下川岛的风险管理对策,以期为海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上川岛潮间带不同生境底栖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上川岛潮间带不同生境底栖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方法:对上川岛潮间带(沙滩、泥沙滩、红树林泥滩、岩石滩) 4种不同生境的7个样方的底栖软体动物进行了生物多样性的初步调查。结果:共鉴定底栖软体动物14科30种,上川岛潮间带底栖软体动物物种丰富度指数为岩石滩(平均为1.784 ) >泥沙滩(平均为1.5 2 1) >红树林泥滩(平均为1.2 35 ) >沙滩(平均为0 .6 92 ) ;多样性指数岩石滩(平均为1.5 5 1) >红树林泥滩(平均为1.30 4 ) >泥沙滩(平均为1.16 2 ) >沙滩(平均为0 .4 0 3)。结论:底栖软体动物的种类及数量分布受底质、浪击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牡蛎礁和贝壳堤:天津地史的见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福志 《化石》2002,(2):35-36
在天津海河南北两侧 ,分布着两类反映不同环境条件的海生化石遗存 :海河以北是古牡蛎 ,海河以南为贝壳堤。在与国外地质界同行接触时 ,他们每每提及闻名遐尔的天津牡蛎礁和贝壳堤 ,他们中的很多人对其进行过科学考察 ,盛赞天津的牡蛎礁和贝壳堤是世界上保护最好、最典型的地质遗迹。那么 ,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这样津津乐道?古牡蛎 :冷暖交替很寻常牡蛎 ,是热带海洋生物 ,属介壳类软体动物。通常生活在河口附近 ,滨海内湾低潮线以下。在我国的南方 ,牡蛎很常见 ,而在北方的天津 ,则只是地质时期才出现过。在天津海河以北的宝坻区、宁河县境内 ,…  相似文献   

11.
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是我国目前现存的面积最大的潮间带活体牡蛎礁,但由于人类活动干扰及泥沙淤积等原因,该自然牡蛎礁面积不断缩小,影响着该牡蛎礁的生态功能与保护管理。于2013—2014年开展了首期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恢复工程,基于生态监测结果评估该牡蛎礁恢复工程的生态效果。多层礁体上活体牡蛎丰度显著高于单层礁体(P0.05);随着礁体的发育,恢复礁体上牡蛎丰度显著下降(P0.05)。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显示,在两个生活周期内(2013-09—2013-11,2014-03—2014-05)牡蛎均呈现快递的生长(Q=10.519,Q=6.527,P0.05),而在越冬期内(2013-11—2014-03)牡蛎几乎停止了生长(Q=0.35,P0.05)。随着礁体的发育,恢复牡蛎礁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度并没有增加,但其平均总密度和总生物量均呈现显著性的增长(P0.05);礁体构建后1a时恢复牡蛎礁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总密度和生物量均接近于自然牡蛎礁(P0.05),但显著高于未恢复区(P0.05);恢复牡蛎礁与自然牡蛎礁具有显著不同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ANOSIM,P=0.001)。研究结果表明该牡蛎礁恢复工程取得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12.
以杂交三倍体牡蛎、二倍体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太平洋牡蛎为材料,比较其在池塘和水沟两种不同环境下养殖6个月后的壳高、壳长、壳宽、总重和死亡率。结果表明:水沟中养殖的三种单体牡蛎壳高、壳长、壳宽和总重均显著高于池塘中养殖的相同牡蛎(p0.05)。在同一养殖环境下,水沟组中杂交三倍体牡蛎的壳高、壳长、壳宽和总重则显著高于其余两种单体牡蛎(p0.05),而池塘组的三种单体牡蛎的壳高、壳长、壳宽和总重均无显著差异,且池塘组三种牡蛎的死亡率均高于相应的水沟组。因而,水沟比池塘环境更适合三种牡蛎的生长,而且杂交三倍体牡蛎比二倍体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太平洋牡蛎生长更快。  相似文献   

13.
香港巨牡蛎和长牡蛎幼虫及稚贝的表型性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评估香港巨牡蛎和长牡蛎在北方沿海的早期表型性状,于2010年7月,以2009年6月在青岛繁育的两种牡蛎为材料,在大连研究了温度(Mt:(22±1.0)℃及Ht:(28±1.0)℃)、盐度(S20:20±1.0及S30:30±1.0)及中间育成环境(ID:室内及OD:室外)对两种牡蛎幼虫及稚贝表型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香港巨牡蛎壳宽显著大于长牡蛎(P<0.05),壳高及怀卵量显著小于长牡蛎(P<0.05),壳长、鲜重及壳重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温度和盐度相同情况下,长牡蛎卵径、受精率、孵化率及D形幼虫均大于香港巨牡蛎;香港巨牡蛎幼虫浮游前期生长较慢,而后快于长牡蛎。两种牡蛎幼虫存活能力在15日龄时高温组>中温组;相同温度下,香港巨牡蛎中盐组>高盐组,长牡蛎高盐组>中盐组。幼虫变态期间,较低的温度延迟了变态时间,降低了变态率,使得两种幼虫变态规格大型化。温度是影响幼虫生长、存活、变态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盐度,交互作用几乎尚未起到作用。中间育成阶段,室外比室内培育效果更好,且香港巨牡蛎稚贝壳高在60日龄以后显著大于长牡蛎(P<0.05),环境是影响稚贝生长的最主要因素;无论室内还是室外两种牡蛎稚贝的存活率均在90%以上,且各实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牡蛎人工杂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牡蛎为重要的海洋养殖贝类之一,种类很多。单就福建厦门一带就有六种:密鳞牡蛎(Ostrea denselamellosa Lischke)、僧帽牡蛎(O.cucullata Born)、棘刺牡蛎(O.echinataQuoy & Gaimard)、复瓦牡蛎(O.imbricata Lamarck),以及大型的两种:住江牡蛎(O.rivularis Gould)和大牡蛎(O.gigas Thumberg),其中住江牡蛎和大牡蛎生活在咸淡水区,个体较大,生活力较强,惟肌肉粗糙,滋味很差。而密鳞牡蛎和僧帽牡蛎个体皆较前两者为小,生活力也较弱。但因其味鲜美,我国闽粤一带多以这些种类进行养殖。牡蛎棲息  相似文献   

15.
左涛  张贝叶  王俊  左明  王安东 《生态学报》2024,44(7):3086-3097
牡蛎礁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但退化最严重及受关注度最高的海洋生境之一,牡蛎礁修复亦成为国际海洋生态修复的热点。掌握牡蛎自然种群状况及动态变化是评估牡蛎礁修复效果的基础。目前,我国天然牡蛎礁的牡蛎种群状况相关的背景资料较为缺乏。在黄河口西南侧的小岛河河口新发现天然活体牡蛎礁,但该牡蛎礁曾被大规模的商业采捕,亟需推进针对性的保护和修复研究工作。基于2021年11月对该牡蛎礁开展的牡蛎种群生态调查,分析其种类组成、年龄结构及生长特征。结果显示:该牡蛎礁分布有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牡蛎礁上以活体牡蛎为主,死亡牡蛎壳体数仅占6.1%-6.7%。活体牡蛎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811±778)个/m2和(21.97±30.43)kg/m2,近江牡蛎较多,其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占比55.7%和76.4%。近江牡蛎和长牡蛎的年龄分别介于0+-4+ 龄和0+-2+ 龄,它们都以壳高介于30-40 mm及壳质量<5 g的0+ 龄个体数量居多(>80%)。近江牡蛎的壳体形态参数均值都高于同龄组长牡蛎的相应值。两种牡蛎壳体均呈负异速增长,不同龄级的壳体延展方向不同。拟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得到,近江牡蛎和长牡蛎的渐近壳高分别为286 mm和173 mm,估算的拐点年龄分别为5.47 龄和2.56 龄,两种牡蛎的生长曲线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以上结果表明,小岛河河口的天然牡蛎礁的牡蛎自然种群资源较丰富,具有高密度、低龄和低死亡率等特点,有较好的活力和扩张潜力,有利于被采捕后的礁体的恢复。两种牡蛎中,近江牡蛎因其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较长的生长年龄,对礁体形成和扩繁可能更为重要。建议对该天然牡蛎礁及牡蛎种群开展周期>3年的原位保护、修复和连续监测计划。  相似文献   

16.
广东上川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上川岛潮间带软体动物进行了采集调查,共鉴定软体动物172种,分属53科。其中瓣鳃纲20科81种,占总数47.09%,腹足纲33科91种,占总数52.91%。分析表明,其区系特点是以南海亚热带-热带种和东海、南海亚热带种为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7.
箣竹属和牡竹属(竹亚科)叶表皮微形态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箣竹属21个种(包括箣竹亚属5个种、孝顺竹亚属2种、单竹亚属4种、绿竹亚属9种和亚属未定1种)以及牡竹属5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所得结果表明气孔保卫细胞上乳突的数目和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并具有一定的分类价值。绿竹亚属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界于箣竹属和牡竹属之间,但更接近于箣竹属。因此认为在分类处理上,将绿竹亚属置于箣竹属比单独成立绿竹属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8.
三种水产药物对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3种水产药物硫酸铜、孔雀石绿、甲醛分别设置浓度梯度,对正常和天然患病近江牡蛎进行处理,连续观察7d,发现3种药物对正常近江牡蛎的影响强度为孔雀石绿〉甲醛〉硫酸铜。对患病近江牡蛎的致死率显著高于对正常近江牡蛎的致死率,即使用同一药物的更低浓度处理患病近江牡蛎,其死亡率也显著高于更高浓度处理的正常近江牡蛎的死亡率。在患病近江牡蛎药物处理实验中,对照组有明显死亡,但死亡率低于药物处理组。实验结果表明水产药物残留对近江牡蛎,特别是对患病近江牡蛎有较大影响,会导致其死亡率明显上升,这也可能是引起近江牡蛎大规模死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Chi竹属和牡竹属(竹亚科)叶表皮微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Chi竹属21个种(包括Chi竹亚属5个种、孝顺竹亚属2种、单竹亚属4种绿竹亚属9种和亚属未定1种)以及牡竹属5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所得结果表明气孔保卫细胞上乳突的数目和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并具有一定的分类价值。绿竹亚属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界于Chi竹属和牡竹属之间,但更接近于Chi竹属。因此认为在分类处理上,将绿竹亚属置于Chi竹属比单独成立绿竹属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细蚤料双蚤亚科一新属新种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细蚤科的短栉蚤属 Brachyctenonotus Wagner,1928 只有一种鼢鼠短栉蚤 B.myospalacisWagner,1928 是一比较特殊或退化的单模属种。在文化大革命前后,于甘肃的鼢鼠上发现一近缘的新属新种。尽管在若干属征上基本符合,但新属的不少特征远超种的水平,因此建立新属并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