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桓仁滑蜥仅分布于我国辽宁省桓仁县很狭窄的区域内,种群数量极其稀少,而且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和猎捕,已经导致该物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本文对桓仁滑蜥生物学特性及其生活环境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尽快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桓仁滑蜥仅分布于我国辽宁省桓仁县很狭窄的区域内,种群数量极其稀少,而且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和猎捕,已经导致该物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本文对桓仁滑蜥生物学特性及其生活环境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尽快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5.
珞珈山宁波滑蜥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宁波滑蜥的生态及对其解剖、测量结果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成体全长平均102毫米,尾长为头体长的1.4—1.78倍;上唇鳞多为7枚,腹中线一行鳞数平均65.4枚。气温23—25℃时为活动高峰,28℃以上时即有避暑现象;8℃以下全部入眠,15℃以上陆续出蛰,雄性晚于雌性入眠而早于雌性出蛰。多活动于有石头的草丛中或落叶上下,体色随环境湿度及光照强弱而有些变化。性腺发育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6月产卵,卵径与产卵数有关。 相似文献
6.
7.
昆嵛山是山东胶东半岛最高的山脉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原因 ,这里植被覆盖率较高。近几年的野外实习不断有新种 (昆嵛林蛙 )及新记录 (北草蜥 )发现。今年在昆嵛山第三林场所属的殿后县 ,约海拔 5 0 0m处采集到 4号蜥蜴标本 ,经鉴定为石龙子科滑蜥属宁波滑蜥的北方亚种 (北滑蜥 )Scincellamodestasepten trionalis。现报道如下。体型细长。头部明显宽于颈部 ,吻长小于眼耳间距 ,吻端钝圆 ,吻鳞宽大于高 ,背面可见。无上鼻鳞 ;额鼻鳞 1枚 ,呈倒元宝状 ,覆盖于吻的后部 ,前缘与吻鳞相接处较窄 ,侧缘与鼻鳞及… 相似文献
8.
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境内,处于黔北山地大娄山脉东部斜坡地带,林区所处位置海拔多在1400~1700 m之间.2007年10月初在宽阔水保护区核心站附近林间带草丛中(北纬28°13.478′,东经107°09.650′,海拔1540 m)采集到蜥蜴标本1号,经鉴定为康定滑蜥Scincella potanini (Gunther,1896)(王跃招, 赵尔宓,1986;赵尔宓等,1999).标本保存在贵州师范大学动物学标本室. 相似文献
9.
运用大体解剖和组织切片技术对秦岭滑蜥Scincella tsinlingensis排泄系统进行了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秦岭滑蜥的排泄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泄殖腔。肾脏由被膜与实质构成,实质包括许多泌尿小管与少量结缔组织。泌尿小管包括肾单位与集合管,肾单位的数量较两栖类有了明显增加。结缔组织中分布有少量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和大量胶原纤维。输尿管由许多分支的集尿管汇聚形成,包括黏膜与外膜,黏膜由单层柱状上皮过渡为多层鳞状细胞,固有层零散分布有浆细胞,结缔组织中分布有胶原纤维与少量弹性纤维。膀胱由黏膜层、肌层与外膜构成,黏膜上皮为变移上皮,固有层分布有少量的浆细胞。消化道、生殖道和输尿管末端汇聚于泄殖腔,泄殖腔壁由黏膜、肌层和外膜构成,黏膜上皮分布有黏液性细胞和少量浆细胞。秦岭滑蜥的排泄系统与其他卵胎生蜥蜴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0.
11.
水稻抗草品种选育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PI312777抗草稻种材料,与本单位优质稻核心种质及其衍生系统材料广泛杂交配组,创建一批以PI312777衍生系统为主的新型育种材料。建立水稻抗草育种圃,重点针对抗草特性和综合农艺性状,通过田间抑草效应筛选,培育水稻抗草苗头株系,在稳定世代(F4代以上)应用以水稻特征次生物质为标记评价水稻品种(系)化感潜力的方法,辅助选育水稻抗草新品种(系)。初步提出适合华南稻区的以田间筛选和评价为主,以特征次生物质标记评价水稻品种(系)化感潜力的方法为辅,田间与实验室相结合,操作性强、简便有效的水稻抗草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发育生物学探究式教学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发育生物学是目前生物科学中发展较迅速、应用前景较广阔的学科之一。目前作为本科生的重要专业选修课程, 其授课内容的前沿化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文章主要讨论了发育生物学的教学现状, 详细阐述了首都师范大学引用英文原文文献特别是诺贝尔奖获奖者经典文献进行教学的情况, 总结了学生在课堂上做报告以及课下参与网络讨论的模式相结合的优势, 并就如何进一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适应性实验室进化(Adaptive laboratory evolution,ALE)技术已成为微生物学基础研究和工业微生物育种的强大工具,被广泛用来研究影响菌株表型、性能和稳定性的进化潜力以及快速获取含有有益突变的工业生产菌株。近年来,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进步,关于微生物新陈代谢机理和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入,这也极大促进了适应性实验室进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文中主要介绍了长期、短期适应性实验室进化技术在微生物育种方面的应用实例,并总结归纳了该技术在快速高效构建优良菌株过程中的方式与作用。最后分析了目前ALE技术面临的瓶颈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法,以期能够为该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