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资料查阅、实地调查、采集标本、测定分析等方式对岚县沙棘资源的分布情况、生长现状、种质状况、果实品质及利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天然沙棘主要分布在界河口镇野鸡山、王狮乡羊脑山、河口乡第七沟、社科乡北崔山,共计约13887 hm2,人工栽培沙棘林约7369 hm2;试材测定分析得出:单果重依次是中蒙...  相似文献   

2.
谢花后用20mg/L CPPU浸果,对美味猕猴桃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及酸含量均有影响。(1)谢花后10d处理一次和谢花后10d及17d处理两次都可使单果重明显增加,且两次处理优于一次处理。(2)经CPPU处理过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但酸度无显著影响。(3)CPPU处理的畸形果比率比对照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3.
4.
氮作为人工草地最为重要的限制性因子, 在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匀, 且在形态上存在差异, 与种植方式及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存在相关关系。该研究以青海省同德牧场的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垂穗披碱草(E. nutans)、西北羊茅(Festuca ryloviana)、中华羊茅(F. sinensis)、青海扁茎早熟禾(Poa pratensis var. anceps ‘Qinghai’)、冷地早熟禾(P. crymophila)、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 8种牧草单播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 分析人工草地土壤可溶性氮库季节和年际动态变化过程及与ANPP之间的相互关系。该人工草地种植于2013年, 在2014-2016年(二龄、三龄和四龄)生长季6-9月测定土壤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可溶性有机氮(SON)和可溶性总氮(STN)含量, 每年9月初测定ANPP, 所有样地没有施肥, 每年9月中旬刈割, 留茬5 cm。研究发现: (1) 8种禾本科牧草的ANPP在329.67-794.67 g·m-2之间, 其中垂穗披碱草为794.67 g·m-2, 显著高于其他牧草。(2)在二至四龄人工草地中, 土壤NO3--N、SON和STN含量均显著下降, 但NH4+-N含量却显著增加。(3)土壤可溶性氮以SON为主, 占STN的45.11%-88.76% (0-10 cm)和47.75%-88.18% (10-20 cm); 其次为NO3--N, 占STN的5.81%-34.85% (0-10 cm)和6.08%-40.42% (10-20 cm); NH4+-N最少仅3.41%-22.18% (0-10 cm)和3.09%-19.56% (10-20 cm)。(4)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显示, 随种植年限的增加, 不同禾本科牧草对0-10 cm土壤可溶性氮影响趋于离散, 而对10-20 cm土壤的影响则相反, 且牧草对土壤可溶性氮含量的影响程度与土壤深度有关。(5)相关性分析表明, 土壤SON、STN含量与人工草地ANPP呈正相关关系, 与无机氮(IN)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 三至四龄人工草地增施氮肥是维持草地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以上结果为更深入了解青藏高原人工草地土壤可溶性氮动态变化及维持人工草地生产力和稳定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沙棘(Hippophse rhamnoides)以其果实中高含维生素C和E及多种氮基酸等营养成分而受到人们的重视。本实验对沙棘生长不同时期的各器官中Vc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其目的一是探讨生长期中各器官中Vc代谢动态;二是推断Vc合成的主要器官;三是确定Vc在各器官中的最高含量期,从而为沙棘的开发利用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Jia JZ  Tian LP  Xue L  Wei YN 《遗传》2010,32(10):1077-1083
利用TD22×HT-1-1-1-1组合产生的206个F2:3家系进行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及相关性状的动态QTL定位,并对3个时期的可溶性固形物与果重、果型指数、可溶性糖、VC及有机酸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番茄果实发育的3个时期可溶性固形物的QTL位点存在差异,绿熟期和红熟期分别检测到4个、8个QTL位点,呈现动态变化,两个时期同时检测到LEαat006和Tomato|TC162363两个标记,对辅助选择育种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3个时期可溶性固形物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时期可溶性固形物的主要相关性状不同.绿熟期与可洛性糖呈显著正相关,与果重呈显著负相关;黄熟期与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呈显著正相关;红熟期与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呈显著正相关,与果重呈显著负相关.在各性状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利用非参品种进行检验,拟合度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荔枝(Litchi chinensis)花蜜的分泌规律和主要组分,对‘糯米糍’、‘桂味’和‘怀枝’3个主栽品种雄花和雌花的花蜜分泌模式进行研究,并测定花蜜中可溶性糖的组分和含量。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果园阴天和晴天气温差异不明显,但阴天的相对空气湿度显著高于晴天。总体上阴天的荔枝花蜜分泌量高于晴天,雌花的花蜜分泌量高于雄花,‘桂味’和‘糯米糍’的花蜜分泌量均高于‘怀枝’。晴天花蜜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阴天的,且在雌花中表现尤为明显。‘怀枝’花蜜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可达37.7%,‘桂味’其次,‘糯米糍’最少(17.7%)。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荔枝花蜜中主要可溶性糖组分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以葡萄糖含量最高。晴天时‘怀枝’雌花花蜜中可溶性糖含量达450.36μg m L–1,显著高于另外两个品种。这为荔枝栽培和花蜜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了十字花科蔬菜上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abricius)不同危害程度下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黄曲条跳甲的为害显著影响十字花科蔬菜的可溶性糖含量。萝卜接虫2d,甘蓝接虫4d、12d,芥蓝接虫2d、8d、12d,白菜、芥菜、菜心接虫2d、4d、6d、8d、10d、12d时,健叶、轻度为害叶、中度为害叶、重度为害叶的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对照。但萝卜接虫4d、6d时,中度为害叶、重度为害叶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对照,4d时,重度为害叶升高28.65%,甘蓝接虫2d时,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升高18.70%、24.40%、30.88%、30.50%,芥蓝接虫2d、4d时,轻度为害叶、重度为害叶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对照。十字花科蔬菜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是植株对害虫胁迫的一种响应。  相似文献   

9.
黄曲条跳甲为害下十字花科蔬菜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了十字花科蔬菜上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abricius)不同危害程度下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黄曲条跳甲的为害显著影响十字花科蔬菜的可溶性糖含量.萝卜接虫2d,甘蓝接虫4d、12d,芥蓝接虫2d、8d、12d,白菜、芥菜、菜心接虫2d、4d、6d、8d、10d、12d时,健叶、轻度为害叶、中度为害叶、重度为害叶的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对照.但萝卜接虫4d、6d时,中度为害叶、重度为害叶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对照,4d时,重度为害叶升高28.65%,甘蓝接虫2d时,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升高18.70%、24.40%、30.88%、30.50%,芥蓝接虫2d、4d时,轻度为害叶、重度为害叶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对照.十字花科蔬菜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是植株对害虫胁迫的一种响应.  相似文献   

10.
11.
Historical climate change can shape the genetic pattern of a species. Studies on this phenomenon provide great advantage in predicting the response of species to current and future global climate change. Chinese seabuckthorn (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ultivated plants in Northwest China. However, the subspecies history and the potential genetic resources within the subspecies range remain unclear. In this study, we utilized two intergenic chloroplast regions to characterize the spatial genetic distribution of the species. We found 19 haplotypes in total, 12 of which were unique to the Chinese seabuckthorn. The populations observed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QTP) consisted of most of the haplotypes, while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range of the subspecies, an area not on the QTP, only four haplotypes were detected. Our study also revealed two distinct haplotype groups of the subspecies with a sharp transition region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Zoige Basin. 89.96% of the genetic variation located between the regions. Mismatch analysis indicated old expansions of these two haplotype groups, approximately around the early stage of Pleistocene. Additional morphological proofs from existing studies and habitat differentiation supported a long independent colonization history among the two regions. Potential adaptation probably occurred but needs more genome and morphology data in future. Chinese seabuckthorn have an older population expansion compared with subspecies in Europe. The lack of large land ice sheets and the heterogeneous landscape of the QTP could have provided extensive microrefugia for Chinese seabuckthorn during the glaciation period. Multiple localities sustaining high‐frequency private haplotypes support this hypothesis. Our study gives clear insight into the distribution of genetic resources and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Chinese seabuckthorn.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青藏高原寒冷沙地上优势植物及其根际土壤的养分对不同气候的响应过程, 选取半干旱和半湿润沙地上的优势植物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和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为对象, 调查自然条件下青藏高原半干旱和半湿润沙地上两种植物枝叶和根的碳、氮、磷含量, 及其根际0-10 cm和10-20 cm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含量, 并探讨两种优势植物和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的关系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半干旱和半湿润条件下中国沙棘和沙蒿及其根际土壤的养分差异明显。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条件下两种植物碳、氮、磷的积累差异显著。半湿润条件下, 沙蒿根际土壤中的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的含量高于半干旱条件, 而中国沙棘根际土壤养分的结果却相反。不同气候条件下, 沙蒿和沙棘的养分和根际土壤的养分显著相关, 两种植物的养分比差异显著, 沙蒿氮磷比与其根际土壤的氮磷比以及中国沙棘的碳氮比与其根际土壤的碳氮比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两侧中国沙棘不同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APD技术研究了祁连山中段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oes ssp.sinensis)4个居群和1个对照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探讨中国沙棘边缘居群的遗传变异以及天然屏障祁连山对中国沙棘居群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祁连山地区中国沙棘居群水平的Nei’基因多样度(h)和Shannon多态信息指数(I)分别为0.2070和 0.297 4,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319 3,均高于中国沙棘整个分布区的平均值,表明该地中国沙棘边缘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居群间的遗传分化都有增加的趋势;居群间每代迁移数(Nm=1.065 9)显著低于异交风媒植物(Nm= 5.380),表明祁连山的隔离对中国沙棘居群间的基因交流有限制作用,造成了该地中国沙棘边缘居群间较高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4.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1):133
为了探究青藏高原寒冷沙地上优势植物及其根际土壤的养分对不同气候的响应过程, 选取半干旱和半湿润沙地上的优势植物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和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为对象, 调查自然条件下青藏高原半干旱和半湿润沙地上两种植物枝叶和根的碳、氮、磷含量, 及其根际0-10 cm和10-20 cm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含量, 并探讨两种优势植物和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的关系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半干旱和半湿润条件下中国沙棘和沙蒿及其根际土壤的养分差异明显。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条件下两种植物碳、氮、磷的积累差异显著。半湿润条件下, 沙蒿根际土壤中的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的含量高于半干旱条件, 而中国沙棘根际土壤养分的结果却相反。不同气候条件下, 沙蒿和沙棘的养分和根际土壤的养分显著相关, 两种植物的养分比差异显著, 沙蒿氮磷比与其根际土壤的氮磷比以及中国沙棘的碳氮比与其根际土壤的碳氮比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利用SSR分子标记对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sp. sinensis Rousi)自由授粉的种子进行父本分析,研究其子代的父本来源和花粉散布模式。结果显示:在80%的置信水平上,193个子代中有104个个体可以确定花粉来源;在20个确定的父本中,16个为中国沙棘,4个为肋果沙棘(H.neurocarpa S.W.Liu et T.N.He)。传粉格局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沙棘有效花粉散布范围为3~71 m,平均距离为20.4 m,2株母本分别有87.23%和78.95%的有效花粉来自距其30 m的范围之内,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沙棘自然种群以近距离传粉为主。此外,在黑河上游沙棘杂交带中,中国沙棘子代中的肋果沙棘花粉平均贡献率达到14.84%,表明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存在较高的种间当代花粉流。  相似文献   

16.
分离纯化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原生野生饲用黄芪根瘤菌,为优良菌株的筛选提供种质资源.采用纯培养法从该地区部分饲用黄芪植物根瘤中分离纯化根瘤菌;通过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通过测定菌株的耐盐性、初始pH生长范围及生长温度范围来分析饲用黄芪根瘤菌的抗逆性.从青...  相似文献   

17.
山西北部地区沙棘群落的数量分类和排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对山西北部地区沙棘群落进行分类和排序研究,结果将山西北部地区沙棘群落划分为14个群系,并论述了各群系的特征。DCA排序进一步说明了群系的分布格局与水分和土壤的密切关系,结果表明组成沙棘灌丛的种群对群落生境具有指示作用,能客观反映群落的生境特征.  相似文献   

18.
克隆植物中国沙棘生长对外源植物激素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植物克隆生长调节问题,目前集中于外在机制的研究。为了探讨中国沙棘克隆生长调节的内在机制,采用3×3回归设计进行田间试验,期望了解不同生长性状对IAA和CTK用量及其配比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生长性状对激素用量的响应规律呈典型的钟形曲面模式,即各生长指标均存在一个产量峰值,峰值以前生长指标随IAA、CTK用量的增大而提高,峰值以后生长指标随IAA、CTK用量的增大而下降。(2)不同生长指标对激素用量及其配比的响应规律具有一定差异,较高的IAA比例有利于促进树高生长,较高的CTK比例有利于促进地径和冠幅生长,而几乎相等的IAA和CTK用量有利于种群生物量积累。(3)在激素用量适宜的情况下,中国沙棘生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形成高大的个体,较多的子株,有利于提高种群对生境资源的占据和利用,并提高排斥其他植物种类入侵的能力;当激素用量过高或过低时,中国沙棘以降低生长量为代价,形成矮小的个体,减少子株数量,有利于削弱个体之间的竞争。这一结果为了解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内在调节机制提供了线索。(4)根据不同生长指标的激素效应方程,求出了相应的IAA和CTK的最佳用量和最佳配比,以及合理施激素区域和最低成本线。(5)克隆子株数量增幅与地径和冠幅生长量增幅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种群生物量增幅呈显著正相关,即适宜的IAA和CTK用量既可加速个体生长、也能促进克隆子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棱果沙棘为同域分布的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同倍化自然杂交形成的。本文利用母系遗传的cpDNA trnS-G序列检测青海祁连棱果沙棘及其亲本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同域分布的两个地区(拱北湾、八宝河滩)共93个个体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棱果沙棘及其亲本在拱北湾和八宝河滩分别有12个和7个单倍型,两地区的棱果沙棘都与其亲本共享单倍型,其中拱北湾棱果沙棘共36个个体中有28个与中国沙棘共享3个单倍型(H2,H4,H5),有2个个体与肋果沙棘共享单倍型(H11),八宝河滩的棱果沙棘共10个个体中有7个与中国沙棘共享一个单倍型(H4),3个与肋果沙棘共享单倍型(H7)。应用最大简约法(MP)分别对两地区的棱果沙棘及其亲本trnS-G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棱果沙棘的大部分个体都与中国沙棘聚在一起,另外,棱果沙棘4种特有单倍型(H3、H7、H8、H9)的6个个体在系统树上也与中国沙棘聚为一支。以上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二倍体自然杂交种棱果沙棘为双向杂交起源,但其主要母本来源应为中国沙棘。  相似文献   

20.
垫状植物是高山冰缘带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植物适应高寒环境趋同进化的特殊生活型。该研究以采自西藏和云南高山冰缘带的5种石竹科垫状植物种子为材料,采用滤纸萌发法、常规压片法镜检观察分析其核型,为青藏高原垫状植物积累核型资料,并为探讨极端环境下特殊生活型植物的核型进化机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5种植物均为二倍体,染色体核型分别为:密生福禄草(Arenaria densissima),2n=2x=20m+2sm,2A;山生福禄草(A.oreophila),2n=2x=22m,1A;团状福禄草(A.polytrichoides),2n=2x=20m+2sm,2A;大花福禄草(A.smithiana),2n=2x=20m+2sm,1A;囊种草(Thylacospermum caespitosum),2n=2x=18m+4sm,2A。囊种草与福禄草亚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一致,为二者在分子系统发育框架下形成的独立分支提供核型证据。并讨论了5种垫状植物古多倍体物种形成的核型进化与中新世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地质抬升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