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丁香属植物有性杂交试验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8~1989年在哈尔滨市第三苗圃进行了丁香属(Syringa L.)植物种间(内)杂交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杂交组合的亲和性差异很大,在试验的18个杂交组合中有5个杂交组合得到了发育正常的杂种F1代种子,但结实率不同,其中以白丁香与洋丁香为亲本的杂交组合,无论是正交或反交,杂种F1代的结实率均达86%以上,表现出较高的亲和力。而以重瓣洋丁香为母本,白丁香为父本的杂交组合,杂种F1代结实率仅有8%,亲和力显著下降。(2)丁香种间杂交可以获得成功。杂种F1代长势旺盛,花色变异丰富,瓣性遗传性较强,已发现若干符合育种目标的新类型。  相似文献   

2.
喜盐鸢尾(Iris halophila Pall.)及其变种蓝花喜盐鸢尾(I.halophila Pall.var.sogdiana(Bung)Grubov)因耐盐碱及其多种花色而具有盐碱地园艺开发价值。本文根据喜盐鸢尾内轮花被转录组测序结果,利用基因特异性引物从这2种植物中分别克隆了编码查尔酮合成酶(CHS)、查尔酮异构酶(CHI)、类黄酮-3',5'-羟基化酶类(F3'5'H-like)等基因的部分片段,并对它们在内轮花被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实时定量PCR分析。序列分析结果确认在喜盐鸢尾中所克隆的CHS(311 bp)、CHI(457 bp)、F3'5'H-like(496 bp)3个基因(部分)未见文献报道与NCBI等数据库记录。其中F3'5'H-like基因与经典的属于细胞色素P450CYP75A亚家族的F3'5'H不同,而与万带兰的F3'5'H-like同属于CYP76AB亚家族,为一类新的蓝花相关基因。实时定量PCR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与黄花的喜盐鸢尾相比,蓝花喜盐鸢尾中CHS与F3'5'H-like显著上调表达,可能是其花色不同于喜盐鸢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鸢尾属(Iris L.)植物的杂交育种及其同功酶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进行了鸢尾属种间杂交和种内杂交计21个组合,授粉花数229朵,结实数19个。种内杂交结实的3个组合,平均结实率64%;种间杂交结实的3个组合,平均结实率1.5%,有3个种内杂交组合,2个种间杂交组合的种子已萌发成苗。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甘肃小陇山地区鸢尾科(Iridaceae)鸢尾属(Iris L.)植物2个新分布记录种:长柄鸢尾(Iris henryi Baker)和薄叶鸢尾(Iris leptophylla Lingelsh.)。通过整理重新编制了小陇山地区鸢尾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两种植物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鸢尾属在全国的分布格局和本属在秦岭地区的种类,并为小陇山地区的物种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的分布信息。凭证标本存放于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5.
鸢尾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的 RAPD和ISSR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RAPD和ISSR标记技术,对来自不同产地的鸢尾属(IrisL.)4个野生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个RAPD和ISSR引物分别扩增出225和196条带,多态性条带分别为215和196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分别为95.56%和100.00%;种间总基因多样度分别为0.368 9和0.357 5、种内基因多样度分别为0.107 7和0.138 0,表明鸢尾属种间遗传多样性较高,且种间变异大于种内变异。4个野生种中,蝴蝶花(I.japonicaThunb.)的遗传组成较为丰富。此外,种内遗传关系与地理分布和环境差异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鸢尾属药用植物总D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鸢尾属(Iris L.)药用植物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叶片为材料,分别采用CTAB法、高盐低pH法、SDS法和试剂盒法四种方法提取植物总DNA,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分光光度计、ISSR和RAPD四种方法对所提取的DNA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用SDS—I法提取的植物总DNA纯度、浓度和完整性都很高,从经济角度考虑优于用试剂盒提取,从提取效果考虑不亚于用CTAB法和高盐低pH法提取,是比较适合鸢尾属植物总DNA提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选用4个具有不同显性春化基因型的小麦品种与冬性小麦品种‘京841’进行杂交实验,通过显性春化基因特异性PCR分析技术鉴定杂交F1代植株,并分析4个杂交组合的正反交F1代植株表型特性。结果显示,各显性春化基因已经导入到各杂交F1代植株中,且其苗穗期受显性春化基因的控制而有效缩短;3个杂交组合的F1代穗粒数在正反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推测穗粒数受细胞质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其中以‘新春2号’和‘豫麦18’分别为母本和父本与‘京841’杂交后F1代的穗粒数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4个杂交组合的F1代千粒重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8.
丁香属植物有性杂交试验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8-1989年在哈尔滨市第三苗圃进行了丁香属(Syringa L.)植物种间(内)杂交试验。结果表明:⑴不同杂交组合的亲和性差异很大,在试验的18个杂交组合中有5个杂交组合得到了发育正常的杂种F1代种子,但结实率不同,其中以白丁香与洋丁香为亲本的杂交组合,无论是正交或反交,杂种F1代的结实率均达86%以上,表现出较高的亲和力。而以重瓣洋丁香为母本,白丁香为父本和杂交组合,杂种F1代结实率仅有  相似文献   

9.
三种植物花粉原生质体的大量分离与初步培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花粉水合导致外壁破裂,使内壁得以酶解,分离出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风雨花(Zephyranthes grandiflora Lindl)和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L.)三种植物成熟花粉的原生质体。初步分离出萱草四分体至成熟花粉(单核早期除外)各时期的原生质体,经过纯化处理,获得较纯净的有生活力的原生质体群体,萱草花粉原生质体的培养实现了细胞壁再生,管状及其它多种结构的形成以及生殖核的一、二次分裂。  相似文献   

10.
从陈化的鸢尾根状茎分离到产鸢尾酮的丝状真菌,以其作用于新鲜鸢尾根状茎,通过固体发酵产生了鸢尾酮。其中1株Rhizopusoryzae(94Y-01)表现最好。对培养基配方、培养温度、培养时间等发酵条件进行了报道。从发酵物提取得到的浸膏和凝脂,其理化指标分析及香气嗅评与传统鸢尾酮产品类似,经薄层层析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表明含有鸢尾酮。  相似文献   

11.
Cd胁迫对黄菖蒲幼苗4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采用水培法对Cd胁迫下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幼苗叶片和根系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40和120mg·L^-1Cd胁迫下,黄菖蒲幼苗叶片和根系中4种酶活性的变化不同。10和40mg·L^-1 cd胁迫下,黄菖蒲幼苗叶片和根系中的POD及APX活性、叶片中的SOD活性及根系中的CAT均明显高于对照;在120mg·L^-1 Cd胁迫下,叶片中的POD活性及根系中的POD和CAT活性均高于对照;各处理组根系中的SOD活性均低于对照。随处理时间的延长,40和120mg·L^-1Cd胁迫处理组叶片的CAT活性和120mg·L^-1Cd胁迫处理组根系的APX活性逐渐降低,其他处理组不同酶的活性逐渐升高或先升后降。黄菖蒲叶片及根系中的4种酶对Cd胁迫的响应能力有差异,其中POD可能是黄菖蒲耐Cd胁迫的主要抗性诱导酶。  相似文献   

12.
选用叶绿体rbcL基因对鸢尾属植物的分类和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以雄黄兰为外类群,对21份鸢尾属材料和GenBank下载的共49条序列采用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进化树,探讨了鸢尾属的分类系统。针对有争议的物种,聚类结果表明:马蔺与白花马蔺关系较远;扁竹兰和蝴蝶花亲缘关系较扇形鸢尾近;细锐果鸢尾和锐果鸢尾亲缘关系近,大锐果鸢尾较之远;四川鸢尾和薄叶鸢尾聚类近;西伯利亚鸢尾系内物种间聚类复杂,亲缘关系不清楚。  相似文献   

13.
鸢尾属部分植物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强、重复性好且稳定性高的引物18个,对38份野生鸢尾属材料进行扩增,共扩增出409条带,其中多态性带405条,多态性比率为99.0%,表明野生鸢尾属植物种间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根据DNA谱带计算物种间遗传距离,聚类分析结果将鸢尾属38份材料划分为6组,其结果与传统生物学特性划分的6个亚属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物种特有RAPD标记分析表明,利用18个引物可以较好地将鸢尾属38种植物区分开,其中9个材料得到了单一标记的扩增带,表明运用RAPD分子标记对研究鸢尾属植物特异性基因及标记的筛选等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射干和鸢尾的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射干和鸢尾的挥发性成分秦民坚王强徐珞珊徐国钧(中国药科大学,南京210038)田中俊弘(岐阜药科大学,日本国岐阜市502)VolatileconstituentsofBelamcandachinensisandIristectorumQinMinJ...  相似文献   

15.
Cd胁迫下黄菖蒲幼苗根系生长与Cd积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Cd胁迫对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幼苗根系生长和Cd含量的影响,用透射电镜观察了Cd胁迫对根尖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影响并确定了Cd沉积部位。结果表明,10mg·L^-1 Cd处理对黄菖蒲幼苗根系的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根毛数量及不定根上侧根的数量、密度和长度均高于对照;Cd浓度高于25mg·L^-1时,根系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用10~40mg·L^-1 Cd处理后,黄菖蒲幼苗不定根上侧根中的Cd含量均显著高于未长侧根的不定根和去掉侧根的不定根(P〈0.05),说明不定根上的侧根对Cd沉积有重要作用。100mg·L^-1 Cd处理能导致根尖细胞质浓缩、质壁分离和液泡变大,且大量Cd颗粒沉积在细胞壁上和细胞间隙中,表明细胞壁和细胞间隙对Cd的沉积作用可能是黄菖蒲幼苗耐Cd胁迫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北方鸢尾属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及分类学价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宏  申晓辉  郭瑛 《植物研究》2008,28(1):30-37
以中国北方生长的鸢尾属9种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叶表皮细胞形状及大小、气孔大小、气孔分布及气孔密度、气孔指数等叶表皮构造特征进行观察,并探讨了叶表皮特征在鸢尾属内各个亚属、亚组间的分类学价值,结果表明:表皮细胞的形状和大小显示了同亚属或同亚组植物之间较为明显的亲缘关系,在区分鸢尾属下不同亚属或亚组植物上也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在鸢尾属内分类学价值不大,但却能很好地反映不同鸢尾属植物与生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从表皮构造特征上证实了野鸢尾与射干有很强的亲缘关系,且近于鸢尾属内的其他植物的结论;此外,通过对鸢尾属植物叶横切解剖结构的观察:从维管束、横切面形状、表皮细胞与角质层、乳突、气孔、气室大小、叶肉细胞的分化这7个较为明显的特征上的相关性和差异性,探讨了由于生境的不同而产生的植物形态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鸢尾(Iris L.)叶片取向与其光合特性及光抑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反射光谱等方法,研究了鸢尾叶片取向对植株光合特性及光抑制的影响.自然状态下,鸢尾的叶片不同取向影响植株对光能的截获;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与光合有效辐射PAR呈极显著相关;东西取向叶片的Pn要大于南北取向.南北取向的植株中叶片叶绿素(Chl a和Chl b),类胡萝卜素(Car)含量略高于东西取向.日进程中,各取向的叶片在一天中均没有发生明显的光抑制.相对于东西取向的植株,南北取向植株发生了明显的倾斜;在两种取向的植株中,叶片东侧和南侧的光化学反射指数(PRI)下调幅度较大;PRI的变化量(△PRI)大小依次为:东侧>南侧>西侧>北侧.鸢尾植株取向改变了叶片倾斜角度,两者共同导致光能截获减小;同时,叶片光能利用效率下调和叶黄素循环增强,这可能是不同取向植株均未发生严重光抑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Irones are violet-scented ketonic compounds contained in the rhizome of certain species of iris. As cultivation of the iris tends to decrease, a selection program has been initiated to find the best performing clones in terms of growth and yield. Parallel to this selection, in vitro regeneration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multiply interesting clones. A method of rapid multiplication by somatic embryogenesis associated with multibudding was developed. Callus was obtained from leaf bases, flower pieces or rhizome apices; the best explants were flower pieces. The induction media used to obtain embryogenic callus were Murashige & Skoog (1962) media. Assays with adding of proline in these media have showed that it could double the yield of embryogenic callus. The embryogenic expression medium was the Knudson's orchid agar (Knudson 1946) medium. Conformity of the plants obtained was checked by comparing their chemotypes with those of the mother plants.Abbreviations AIB indolyl butyric acid - BAP 6-benzylaminopurine - Kin 6-furfurylaminopurine - KN Knudson's orchid Agar - MS Murashige & Skoog medium - NAA naphthaleneacetic acid - N6 Chu et al. medium - Pro proline - 2,4-D 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