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邛崃山脉东南坡,地处邛崃山自然保护区群的核心地带。2014–2016年,我们在卧龙保护区内使用红外相机技术开展大中型兽类与鸟类的本底调查。经过10,961个相机工作日的调查,完成有效调查位点83个,覆盖58个公里网格。共鉴定出分属6目15科的32种野生兽类和4种家畜,探测数总计2,095次,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有5、11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易危(VU)、近危(NT)的动物分别有4、6、4种。野生兽类中,食肉目物种数最多,共6科16种,其次为偶蹄目(4科8种)和啮齿目(2科5种)。偶蹄目是有效拍摄数最多的类群(占总探测数的63.33%),其次为食肉目(20.01%)和啮齿目(5.73%)。食肉目中相对多度最高的物种是猪獾(Arctonyx collaris,RAI=12.23),偶蹄目中最高的物种是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RAI=32.21)。记录到雪豹(Panthera uncia)、狼(Canis lupus)、豺(Cuon alpinus)3种大中型顶级食肉兽类。鸟类探测数655次,鉴定出分属5目18科的59种鸟类,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有3、9种,保护区新记录鸟类4种。鸡形目是探测数最高的类群,占全部鸟类探测数的56.76%。本次调查了解了区内兽类和鸟类的物种组成、空间分布和相对多度,提供了区内大中型兽类和鸟类群落的初步本底信息,为后续的保护管理规划和长期监测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老河沟自然保护区兽类多样性红外相机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保护区的生物物种编目是区域性和全国性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监测的基础,而红外相机调查技术已成为兽类物种编目的重要手段之一。老河沟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岷山北部,位于大熊猫岷山种群分布核心地区,是2012年新建保护区。从2011-2014年,我们把保护区划分为1km×1km的方格,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区内的兽类多样性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经过9,188个相机日的调查,共记录到分属7目18科的兽类。其中,有81,709份记录可以鉴定出具体物种,包括野生兽类24种,家畜1种(家狗),分属5目14科,独立探测数总计1,766次。其余未能鉴定出具体物种的兽类记录为小型翼手目、食虫目和啮齿目动物。在24种野生兽类中,食肉目物种数最多,共4科9种;其次为偶蹄目(4科7种)与啮齿目(3科6种)。就独立探测数而言,偶蹄目兽类是记录到次数最多的类群(占总探测数43.97%),其次是啮齿目(25.61%)和食肉目(22.44%)。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易危VU”和“近危NT”级别的物种各3种,被列为国家I级和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分别为4种和5种。本次调查对老河沟自然保护区内的大中型兽类进行了首次系统性编目,了解了区内兽类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分布与相对多度,为后续的科研项目和保护管理提供了本底数据和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3.
中国动物志已经编辑多年了,也出版了不少卷册,但兽类的直到今天才有第1册问世,这就是《中国动物志-兽纲第8卷,食肉目》。这是值得庆贺的,是兽类学工作者普遍欢迎的。故愿加以介绍。 该书是新中国建国以来三十余年对食肉目动物研究的总结。记录了已知的全部食肉兽,凡55种,分属于7科、32属。种下记载了亚种126个。插图与图版也很精美。  相似文献   

4.
汪松 《兽类学报》1982,2(2):218
长久以来,国际上没有一本完整的全世界兽类的分类名录。这对兽类专业工作者或与之有关的各方面人员,往往感到十分不便,虽然,有些专类可以通过专著查考,如啮齿目;有些地区可以通过地区性的分类名录查考。如古北界、北美;但毕竟不如有一本综合全世界兽类的分类名录查考方便。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分类学家Corbet和Hill合作编篡的这一本世界兽类名录的问世,基本上可以满足各方面一般查考兽类分类及分布之需。  相似文献   

5.
黑熊甲状腺组织结构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熊(Sele narctos thibetanus)是大型林栖兽类。国际上定为濒危物种,分类上属哺乳类,食肉目,熊科。 据国内各动物园调查表明:黑熊有抗病力极强、耐粗饲、好饲养和冬眠的特点。然而,国内  相似文献   

6.
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对深圳市不同区域的兽类进行实地调查,共调查到8目15科32属49种,其中翼手目4科12属24种占比达49.0%,啮齿目3科8属13种占比26.5%,食肉目3科5属5种占比10.2%,鼩形目1科3属3种占比6.1%,其他4个目各1种,分别占比2.0%;发现1种广东省兽类新纪录,8种深圳市兽类新纪录。按景观生态以及生境情况,将深圳市划分为11个区域,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区域兽类物种丰富度与其人口密度呈负相关,与植被条件以及距市区距离呈显著正相关,但是与生境斑块面积没有显著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植被条件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且植被条件、距市区距离、人口密度三者间具有相关性。与此同时,对所调查到兽类的栖息生活类型、区系特征、濒危现状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为调查和研究食肉目Carnivora兽类与其潜在捕食对象的时间生态位特征及重叠,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四川省新龙县西南部布设红外相机,累计收集到独立有效照片4148张,共记录17种哺乳动物(狼Canis lu-pus、赤狐Vulpes vulpes、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金钱...  相似文献   

8.
野生动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与管理,需要大范围、长时间的系统监测网络的支持。红外相机调查技术近年来已成为自然保护区鸟兽调查的最有效工具之一,为了解和掌握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生物多样性现状,提供了最直接和最基础的数据。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南坡,地处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核心地带。自2008年至2011年,使用被动式红外触发相机调查技术在长青保护区内调查了大中型兽类与鸟类的本底资源。共完成有效调查位点435个,相机工作日15767d。获得兽类有效拍摄3 282次,记录到分属5目12科的21种野生兽类和1种家畜,其中国家一级和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各有5种,被IUCN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易危(VU)、近危(NT)的物种分别有2、3、4种。食肉目和偶蹄目是本次调查兽类记录中物种数量(分别有9种和7种)和有效拍摄数(分别占兽类有效拍摄数的13.5%和84.0%)最高的两个类群,食肉目中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物种是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12.30),偶蹄目中最高的物种是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114.04)。保护区内大型兽类(食肉目和偶蹄目)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大体呈现中部高、两侧低的单峰模式,海拔1600-2200 m的中等海拔段是大型兽类多样性最高的区域。鸟类有效拍摄191次,记录到分属4目8科的17种鸟类,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8种。鸡形目雉科鸟类是有效拍摄数最高的类群,占全部鸟类拍摄数的79.8%。调查中记录到的林猬(Mesechinus hughi)和鹰雕(Spizaetus nipalensis)为长青自然保护区的新记录种。调查结果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区内大中型兽类和鸟类群落的本底信息,为后续的保护管理规划和长期监测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2005年10~11月年和2006年4月,对四川青川县毛寨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并结合访问、查阅历史资料,确认毛寨保护区有哺乳动物66种,隶7目26科。东洋界有45种,古北界有15种,广布种6种。兽类以东洋界成分为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南北混杂现象。66种兽类中,啮齿目种类最多,有7科22种,占保护区兽类总数的33.33%;其次是食肉目,有7科16种,占24.24%;食虫目3科10种,占15.15%;偶蹄目4科8种,占12.12%;翼手目2科6种,占9.09%;灵长目和兔形目各2种,各占3.03%。保护区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6种,Ⅱ级10种。有东洋界特有科2科,即熊猫科和刺山鼠科。保护区分布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物种,即猪尾鼠和可能为藏鼠兔的一个新亚种的藏鼠兔。  相似文献   

10.
岷山山系黑熊的种群数量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庆彬  胡锦矗 《生态学杂志》2002,21(4):12-14,F004
黑熊 (Selenarctosthibelanus)广泛分布于我国 ,是珍稀保护动物之一 ,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我国对黑熊的研究始于 2 0世纪 5 0年代。最早见于《东北兽类调查报告》和《中国经济动物志·兽类》及《青海甘肃兽类调查报告》等文献中 ,嗣后见于《中国动物志·兽纲·食肉目》和各省的动物志或兽类志中。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 ,环境不断恶化 ,以及资源破坏日趋严重 ,黑熊资源也日益下降。因此 ,黑熊的研究和保护 ,在国际上已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国际熊类学术研讨会和东亚熊类会议的多次召开 ,促进了对黑熊的研究。本文…  相似文献   

11.
熊是现代生存的陆生食肉目动物中体型最大者,由于它们特殊的形态、生态特征和较大的经济利用价值,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近两千年来,地球上的兽类灭绝了106种和亚种,其中熊科占首位,共17个种和亚种,而且半数以上是本世纪上半期消亡的(Harper,1945)。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无熊或正在消亡中,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越来越大,熊的某些种和地理种群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之中,因而,对于熊类的研究和保护,不仅受到兽类学家的重视,也为自然保护学者所瞩目。  相似文献   

12.
四川贡嘎山黄喉貂猎杀横斑锦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婷婷  蒋勇  陈贵英  丁利  王杰 《动物学杂志》2021,56(2):170, 189
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也称青鼬,为食肉目大型鼬科动物,头体长45~65 cm,粗大显眼的尾长37~45 cm(李晟2019),为相对严格的昼行性动物(Grassman et al.2005,朱博伟等2019).黄喉貂的食谱很广,包括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无脊椎动物、植物的果实、蜂蜜等,在部分地...  相似文献   

13.
物种编目是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的基础,为制定、实施保护计划及开展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提供数据支持。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按公里网格法,在布龙州级保护区内设置了137个位点,总监测日为10 675d,拍摄照片19 757张。获得独立有效照片数为984张,其中70.8 %为兽类,27.6%为鸟类,1.6%为人。经鉴定,可以识别兽类5目10科17种,鸟类4目9科14种,其中国家Ⅰ级和Ⅱ级保护物种各有3种和10种。被IUCN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易危(VU)、近危(NT)的物种分别有2、4、1种。本次调查兽类记录物种数较多的是食肉目和偶蹄目,分别为4和5种,相对丰富度指数以野猪和赤麂较高;鸟类记录物种数最多的是雉类(4种),白鹇和原鸡的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本次调查进一步完善了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中大、中型兽类和地栖性鸟类的物种资源编目,为后续的科研、监测和保护管理提供了本底资源。  相似文献   

14.
兽类的死亡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知彬 《动物学报》1994,40(2):137-142
本文共收集了33种兽类的年均死亡率数据。求得陆生兽类的死亡率和体重的回归模型为: Dt=0.695-0.0973ln Wt(r2=0.865,p<0.001) Dh=0.732-0.100ln Wh(r2=0.891,p<0.001) Dc=0.619-0.0908ln Wc(r2=0.869,p<0.001)这里,Dt、Dh和 Dc分别为陆生兽类、食植兽类和食肉兽类的年均死亡率;Wt、Wh和 Wc则分别是它们的体重(公斤)。研究发现:陆生兽类的体重决定了年均死亡率86%以上的变异:食肉兽类比同样体重的食植兽类的年均死亡率小;飞行兽类比同样体重的陆生兽类的年均死亡率小。兽类死亡率的这一变异规律被认为和能量限制有关。  相似文献   

15.
调查自然保护地内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对了解当地野生动物种群动态和分布,并制订有效保护对策非常重要。由于地形复杂、植被浓密且缺乏系统调查,云贵高原东北边缘武陵山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数据较为缺乏。2017年3月—2018年12月,对位于武陵山区的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栖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现状、群落组成和行为节律进行了红外相机调查,以补充该区域鸟兽多样性本底资料。调查期内共监测了60个相机位点,累计18 525个相机日,拍摄到2 865张独立有效照片,包括8目25科37属,共15种兽类和35种鸟类,其中褐胁雀鹛(Schoeniparus dubius)、褐头鸫(Turdus feae)和白眉鹀(Emberiza tristrami)为保护区鸟类新记录种,相对多度指数较高的动物类群为啮齿目、鲸偶蹄目、食肉目、鸡形目和雀形目。对8种分布广泛、多度指数较高物种日活动节律分析发现:(1)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和花面狸(Paguma larvata)分别为典型的昼行性和夜行性动物,且与其他地区种群的日活动节律高度相似;(2)毛冠鹿(Elaphodus cepha...  相似文献   

16.
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在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20个红外相机监测公里网格,对保护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经过19,592个有效相机工作日的调查,共记录到兽类4目11科21种和鸟类4目8科33种,其中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和保护区新纪录兽类1种(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兽类以食肉目种类最多(9种),其次为鲸偶蹄目(6种)和啮齿目(5种)。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野猪(Sus scrofa)、红腿长吻松鼠、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猪獾(Arctonyx collaris)的相对丰富度居于兽类的前5位。鸟类以雀形目的种类最多(25种),其次是鸡形目(5种)和鴷形目(2种)。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和眼纹噪鹛(Garrulax ocellatus)的相对丰富度指数居于鸟类的前3位。此外,本文对红腹锦鸡、红腹角雉、红腿长吻松鼠、毛冠鹿、野猪和小麂等常见物种的日活动节律和年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分析。本次调查初步了解了保护区内地栖大中型兽类和鸟类的本底信息,为保护区今后开展野生动物长期监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杨光  田然  徐士霞 《兽类学报》2021,41(5):591-603
中国兽类物种丰富,且具有150个特有种。本文综述了60年来中国兽类遗传与进化的研究进展,内容涵盖系统发育关系重建、遗传多样性评估、种群遗传结构、适应性进化以及趋同进化的分子机制。本文重点概述了食肉目(大、小熊猫)、有蹄类、翼手目、灵长目、小型兽类以及海兽类等重要类群的研究进展,为中国兽类的物种保护提供了重要资料。另外,本文还对中国兽类遗传与进化研究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几点建议,包括运用各种组学技术、筛选新型遗传标记和候选基因(调控序列)、结合表观遗传学并借助进化发育生物学研究方法,以期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兽类分类地位、起源以及特异表型产生和独特适应的发育遗传学机制等,进而实现“天人合一”保护生物学的新理念和新愿景。  相似文献   

18.
问题解答     
问:獾、野猪、野猫、黄鼠狼、松鼠等是否均属害兽,在除四害运动中需要消灭否? 答:关于兽类的益害问题,是应该研究的,据以上所提各种兽类,对农作物危害不大。 如獾、野猫、黄鼠狼等都是食肉目的动物,他们的食性很杂,除非吃不到动物了才吃植物,他们一般都喜  相似文献   

19.
皖南地区是安徽省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区域, 也是华东地区生物多样性热点研究区域, 但目前该区域小型兽类多样性研究相对滞后, 物种本底数据仍不清楚。本研究于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利用夹日法和陷阱法对皖南地区14个区域的小型兽类进行了调查, 结合传统形态鉴定方法和DNA条形码技术(Cyt bCOI基因)对标本进行鉴定。同时, 结合历史资料对皖南小型兽类名录进行了整理。此次调查共采集小型兽类标本647号, 隶属3目8科17属23种, 其中啮齿目13种, 劳亚食虫目9种, 兔形目1种。分子分析结果显示皖南地区的川西缺齿鼩(Chodsigoa hypsibia)、华南缺齿鼹(Megera latouchei)、青毛巨鼠(Berylmys bowersi)、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和侯氏猬(Mesechinus hughi)与其他地区的样本存在较为明显的分化。结合历史资料, 皖南地区共有小型兽类3目9科24属34种, 其中啮齿目23种, 劳亚食虫目10种, 兔形目1种。皖南地区小型兽类资源十分丰富, 对于华东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非常重要, 但其多样性仍可能被低估, 该地区小型兽类资源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调查。  相似文献   

20.
杨天友 《动物学杂志》2020,55(5):655-669
在《贵州兽类志》的基础上,参照最新的哺乳动物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成果,梳理2019年12月31日以前与贵州省哺乳动物相关的研究资料,变更了一些贵州省原记录的哺乳动物物种名称和分类地位,更新了贵州省哺乳动物名录。更新后的贵州省哺乳动物名录共记录哺乳纲9目29科84属153种。其中,翼手目56种、啮齿目38种、食肉目24种、劳亚食虫目19种、偶蹄目7种、灵长目4种、兔形目3种、鳞甲目和攀鼩目各1种。与《贵州兽类志》相比,共计新增哺乳动物36种,包括近年来在贵州发现的5个新种,水甫管鼻蝠(Murinashuipuensis)、梵净山管鼻蝠(M.fanjingshanensis)、榕江管鼻蝠(M.rongjiangensis)、荔波管鼻蝠(M.liboensis)和黑姬鼠(Apodemus nigrus);1个中国新记录种,即2011年发表的艾氏管鼻蝠(M.eleryi);14个贵州分布新记录种,以及近年来有研究证据支持分布于贵州的17个种;此外,由于标本鉴定有误,或同物异名,或被研究证实不分布于贵州等原因,删除了23个物种。贵州省境内目前记录到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9种,其中,国家Ⅰ和Ⅱ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