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2008~2010年,北京动物园在陕西洋县长青自然保护区采集血雉卵进行人工孵化研究。卵的保存及运输期为5~7d,卵保存温度17.14~18.66℃,湿度73.5%~87.1%,卵使用防震运输箱经34h运输后入孵,运输过程温度在16.38~25.95℃之间。孵化前使用碘氟稀释液擦拭卵表面。35枚受精卵中,19枚使用3台孵化机孵化,孵化温度37.4~37.5℃,使用14%~33%、40%~45%和60%~70%3个湿度梯度孵化;16枚卵使用乌鸡代亲孵化,袖珍温度记录仪测量乌鸡孵化温度在34.81~39.18℃之间,孵化环境湿度为23.4%~72.4%。记录孵化过程中的卵重量变化和孵化期。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血雉卵平均孵化率为76.5%,其中机器孵化率为84.2%,代亲孵化率为68.8%;平均孵化期为27d11h;卵失重率11.23%~16.54%,平均为13.77%±1.51%。  相似文献   

2.
2007年4~6月对红翅薮鹛滇西亚种卵进行了人工孵化试验.入孵10枚, 受精9枚,受精率为90%; 出雏4羽, 孵化率为44%; 孵化温度为37.7℃, 相对湿度为45%~60%; 平均孵化期为15 d; 平均卵失重为0.91 g,平均失重率为19.43%; 孵化期卵的实际重量(y)与卵孵化期天数(x)的直线回归方程是y=4.792-0.054x (P<0.01).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笼养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的繁殖能力,2018和2019年在四川蜂桶寨进行了笼养绿尾虹雉的人工繁育研究.8只(3(♂),5♀)成年绿尾虹雉分别饲养在4个笼舍中,其中,2个笼舍1雄1雌,1笼舍1雄2雌,1笼舍1雌鸟单养.两年笼养绿尾虹雉共产受精卵16枚,受精率44.44%,人工孵化出雏12...  相似文献   

4.
杂色山雀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6年3—7月在辽宁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杂色山雀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该鸟繁殖期为3—7月,筑巢地除了树洞之外,还见在墙缝、石缝、金腰燕旧巢及电柱孔洞中筑巢,筑巢主要由雌鸟完成,雄鸟从旁协助;产卵期为5~8d,日产1枚,窝卵数为(6.92±0.92)枚(n=13);产满窝卵数后即开始孵化;孵化由雌鸟单独完成,孵化期(14.00±0.00)d(n=10),坐巢时间(570.00±11.02)min.d-1(n=9)(不含夜间),平均坐巢时间(57.00±6.75)min.次-1(n=9),雄鸟担任警卫任务,孵化期较为敏感,受到干扰易弃巢;育雏期(17.50±0.58)d(n=4),由雌雄鸟共同喂雏,雏鸟出飞后先是在亲鸟的带领下在巢周活动,之后活动范围逐渐扩展,2~3d后基本离开巢区。  相似文献   

5.
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是一种仅分布在中国西部山区的珍稀雉类。由于缺乏监测研究,目前关于绿尾虹雉行为与栖息地的一手资料较少。2013年11月—2016年3月,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带布设20台红外相机,总相机工作日7 056 d,拍摄记录约12万条。其中,绿尾虹雉有效探测106次,相对多度指数15.02。统计结果显示,绿尾虹雉年活动高峰是7月;日活动高峰是08∶00—10∶00和18∶00—20∶00,日活动节律存在季节和性别差异。绿尾虹雉活动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0~10℃,有集群和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目前在保护区生存状况较好。雄性绿尾虹雉的活动强度约为雌性的2倍。本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绿尾虹雉的生态习性,为进一步保护和研究绿尾虹雉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6.
2020年2月—2021年2月,采用直接观察与红外相机陷阱结合的方法,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草坪和大草堂区域,对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的繁殖周期及群体活动模式等进行了研究。共获取绿尾虹雉有效探测316次。研究结果表明:1)绿尾虹雉具有季节性群体活动的习性,群体在繁殖期前逐步解散,繁殖期后又逐步聚集,非繁殖期的越冬期会结成大群活动;2)绿尾虹雉的繁殖期为3月下旬—6月中下旬,雌性独自营巢繁殖,雄性多单独活动,也表现为集单性小群体活动;3)繁殖期群体大小为2.58只±0.94只,以单性群为主;非繁殖期群体大小为3.37只±2.30只,以单性群和雌雄混群为主,且两者的遇见率差异不明显;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群体活动方式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丰富了绿尾虹雉的基础资料,为其保护管理策略的制订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温度、湿度对黄喉拟水龟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9种不同温湿度组合条件(25 ℃和-12 kPa、29 ℃和-12 kPa、33 ℃和-12 kPa、25 ℃和-150 kPa、29 ℃和-150 kPa、33 ℃和-150 kPa、25 ℃和-300 kPa、29 ℃和-300 kPa、33 ℃和-300 kPa)下孵化了黄喉拟水龟卵,研究了温度对黄喉拟水龟卵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及其与湿度的相互作用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喉拟水龟卵的初始质量、孵化温度、湿度及温湿度相互作用均显著影响孵化过程中卵质量的增加;同一温度下,孵化湿度越高,卵的终末质量越大;而孵化卵的终末质量与孵化温度并不呈线性相关;孵化温度显著影响黄喉拟水龟卵的孵化期,温度越高、孵化期越短,孵化湿度及温湿度相互作用对孵化期的影响不显著;孵化温度和湿度显著影响孵化成功率和卵壳龟裂率;25 ℃和33 ℃处理组孵出幼体中发现畸形个体,而29 ℃处理组中未发现;孵化温度显著影响孵出幼体的质量、背甲长和宽、腹甲长和宽、体高和尾长;孵化湿度只对孵出幼体的背甲长有影响,对其他被检测的幼体特征无显著影响;温湿度的相互作用对所有被检测的孵出幼体特征无叠加或减弱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厦门鸡屿岛白鹭几种繁殖活动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 2 0 0 1年 3~ 7月采用颜色标记法 ,记录厦门白鹭保护区内鸡屿岛白鹭 (Egrettagarzetta)卵产出和孵出的顺序和时间 ,并称重卵和雏鸟。有 91 4 %的窝卵数为 4~ 5枚 ,产卵期 7 0± 1 9d ,出壳期 4 2± 1 4d ;卵孵化时间与产卵顺序显著负相关 ;不同产出顺序卵重无差异 ;不同孵出顺序雏鸟早期 (≤ 5d)发育无差异 ,之后差异显著 ,第 4出壳的雏鸟发育水平和成活率较低 ,而第 5出壳的雏鸟最低 ;亲鸟在产卵期的孵化是非连续的 ,而产卵结束后相对连续。如此 ,可以调节孵化时间 ,进而调控异步孵化的程度 ,使雏鸟在生长阶段形成适当的等级差别 ,以获得最大的繁殖收益。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繁殖期增加光照时间改善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繁殖性能的可行性,于2016年2月26日—5月26日进行了人工补充光照试验。选择体质量相近的绿尾虹雉成体8只(4♂、4♀),随机分成1个对照组和1个试验组,每组4只(2♂、2♀),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1♂、1♀)。对照组为自然光照,试验组为自然光照结合人工补充光照达到每天16 h(16L∶8D)的光照时间。结果表明:试验组雌鸟血液雌二醇、雄鸟血液睾酮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血液黄体生成素、垂体泌乳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雄鸟的求偶行为较对照组出现更早,频率更高;试验组开产期比对照组提前了26 d,产卵期延长了2 d,受精率提高了80%,平均卵质量增加了3.0 g,产卵数增加了1枚。在绿尾虹雉季节性产卵习性的基础上,本地日照环境下利用自然光照结合人工补充光照达到每天16 h(16L∶8D)的光照时间,可以使绿尾虹雉产卵早、产卵期延长、卵质量增加、受精率提高。  相似文献   

10.
白颈长尾雉的饲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上海动物园饲养人员,用人工巢诱发野生经驯养四年的白颈长尾雉发精、交配。于3月8日开始产卵,得卵12枚。1984年同期又产卵29枚。卵平均重28克,46×33毫米。卵全部电孵,孵化温度38℃,相对湿度55—60%,孵化期24天。 雏鸟用熟鸡蛋加玉米粉研成粉料及青菜开食。逐步增加昆虫、营养窝头、粟子、稻谷、麦子、高梁、玉米,四月龄后过渡到成鸟饲料。  相似文献   

11.
人工巢箱条件下白眉姬鹟的繁殖参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2006年,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的次生林中,对人工巢箱条件下白眉姬鹟(Ficedulazanthopygia)的繁殖参数开展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巢箱中自眉姬鹟的窝卵数为5~7枚,平均6.0枚;卵重平均为1.6 g.卵大小平均为17.0 mm×13.1 mm.孵化期平均为13.1 d,每巢平均出雏5.4只,育雏期平均为12.8 d,每巢平均出飞雏鸟5.3只.白眉姬鹟的营巢成功率为70.0%,繁殖成功率为81.3%.  相似文献   

12.
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是中国特有的高山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绿尾虹雉的重要分布区,但长期以来都缺乏针对性分布调查和生境研究。2019—2021年使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保护区的绿尾虹雉种群进行了广泛调查,采用物种分布模型评价了其生境质量。结果显示:1)109个红外相机位点中共有66个拍摄到绿尾虹雉,其中银厂沟和足木沟等区域的种群相对多度较高;2)基于47个物种出现点和28个环境变量所构建的MaxEnt生境评价模型显示,保护区内绿尾虹雉的适宜生境总面积765.07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8.25%,其中,高质量和低质量生境面积分别为202.22 km~2和562.85 km~2,并且主要位于核心区;3)气候、植被、地形和人为干扰共同影响绿尾虹雉的生境质量,降水季节性适中、最干季均温和年均温较低、远离河流和公路的灌丛和草甸是绿尾虹雉的最适宜生境。总体而言,保护区的绿尾虹雉生境面积大、质量高且连通性较好,为绿尾虹雉种群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3.
用3种水热条件下(3温度×1湿度)孵化南草蜥(Takydomus sexlineatusDaudiin)卵以观测孵化卵质量变化、卵大小、孵化期、胚胎发育及孵出幼体特征。孵化过程中, 每5 d测定卵质量和大小。初生幼体称重后冰冻处死, 解剖分离为躯干、剩余卵黄和腹脂肪体, 65 ℃恒温干燥后称重。不同孵化温度对孵化期的长短有明显影响, 孵化期随孵化温度升高而缩短, 24 ℃平均41.8 d、27 ℃平均35.4 d、30 ℃平均34.0 d。卵孵化到14 d肉眼可见胚胎, 此后胚胎发育变化明显加速。孵化温度显著影响孵出幼体的质量、大小。本实验的受精卵在24 ℃、27 ℃中孵出的幼体质量较大。24 ℃、27 ℃发育的胚胎对卵黄的利用最充分, 剩余卵黄少。  相似文献   

14.
两种雀形目鸟类孵化行为对子代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高寒草甸地面营巢的小云雀 (Alaudagulgula)和灌丛筑巢的黄嘴朱顶雀 (Acanthisflavirostris)繁殖方式的研究表明 :①小云雀孵化异步性较弱 (1d) ;平均卵重与产卵顺序不显著相关 ,但最后 1枚卵最重 ;出壳顺序与雏鸟生长率极显著正相关 (P <0 0 1) ;出壳顺序对幼鸟的雏期和离巢体重无显著影响 (P >0 0 5 )。②黄嘴朱顶雀孵化异步性较强 (2~ 3d) ;平均卵重与产卵顺序显著正相关 (P <0 0 5 ) ,最后 1枚卵最重 ,第 1枚次之 ;出壳顺序对雏鸟生长率、雏期和离巢体重均无显著影响 (P >0 0 5 )。结果分析表明 ,2种雀形目鸟类都选择了异步孵化和加强窝雏数对策的繁殖模式。  相似文献   

15.
绿尾虹雉的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我国珍禽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ll)的栖息地类型,繁殖期的活动规律、巢和卵、种群密度,及天敌等做了报道,为在原产地列野生种群繁殖习性的首次记述;并对绿尾虹雉野生群体的繁殖比率、配偶方式及该物种的濒危程度问题做了理论性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杨本清  窦亮  马洪  邓春国  李贵仁 《四川动物》2012,31(2):264-265,268
观察并分析了1993 ~2011年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笼养绿尾虹雉的产卵数、受精率和产卵持续天数等3个繁殖参数.结果发现,笼养绿尾虹雉的雌鸟平均产卵数为3.62枚(n=19),平均产卵天数为41.63 d(n=19),平均受精率为14.13% (n=19).与北京笼养种群相关数据比较,其产卵数、产卵持续天数没有显著差异(均P >0.05),但受精率远低于北京种群(P<0.05).  相似文献   

17.
水热环境对白条草蜥孵化卵和孵出幼体表型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义莲  许雪峰 《动物学报》2007,53(6):966-973
用4×2(温度×湿度)八种水热环境孵化安徽滁州琅琊山白条草蜥(Takydromus wolteri)卵,观测孵化卵重量变化、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以及孵出幼体的特征。卵从孵化环境中吸水导致重量增加,卵重量的增加与入孵卵重量、孵化温度和基质湿度有关。两种孵化基质湿度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孵出幼体性比和大小都无显著影响。孵化期随恒定孵化温度的升高而缩短,27℃、30℃和33℃孵化期分别为32.5、24.9和23.0d,波动温度孵化期为31.1d。33℃孵化成功率最低(42.8%)。温度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的性别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胚胎对卵内物质的动用、幼体的大小和重量。33℃不适宜孵化白条草蜥卵,该温度下孵出的幼体躯干小,剩余卵黄多,运动能力差。27℃和波动温度中孵出幼体躯干发育良好,各项被测定的特征指标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18.
台湾中部暗绿绣眼鸟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重威  孙清松 《动物学报》2003,49(2):185-190
本研究将暗绿绣眼鸟 (Zosteropsjaponicasimplex)捕捉、套彩色环后释放 ,分别于 1999年和 2 0 0 1年 3~ 8月追踪监测 7对和 13对暗绿绣眼鸟的繁殖行为。总结此二年对 2 0对暗绿绣眼鸟的监测 ,其繁殖期始于 3月中旬 ,终止于 8月下旬。 1对最多可年产 5窝 ,但以 3~ 4窝为常见。初次筑巢所需时间平均为 10 4d ,筑第 2、3巢的时间依次减少 ;窝与窝之间的繁殖间隔视情况而定 ,如孵化或喂养失败 ,通常都在 1~ 2d内再筑巢 ,如繁殖育雏成功 ,平均相隔 7d再筑巢。 2年 6 3窝的窝卵数平均为 2 6 8± 0 71(n =6 3)枚 ;孵化期平均为 11±0 6 4 (n =4 7)d ;6 3窝孵化成功 4 7窝 ,孵化成功率为 74 6 % ;雏鸟离巢日龄平均为 10 5± 0 88(n =35 )d ;4 7窝雏鸟喂养成功 35窝 ,育雏成功率为 74 5 % ;6 3窝繁殖成功 35窝 ,繁殖成功率为 5 5 5 %。失败因素包括气候、动物掠食、人为破坏和其它不明原因  相似文献   

19.
无锡太湖地区夜鹭及白鹭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1999年 4~ 6月对分布在无锡地区的夜鹭 (Nycticoraxnycticorax)和白鹭 (Egrettagarzetta)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查地面积约 2 72 37 5m2 ,植被以马尾松 (Pinusmassoniana)和香樟树 (Cinnamomumhupehanum)为主。研究结果表明 :栖息地共有鹭巢近万个 ,平均密度为 0 36个 /m2 ,每棵树上平均巢数为1 0 6个 ,最多达 2 5个 /棵树 ;平均窝卵数夜鹭为 3 5 5枚 ,白鹭为 4 89枚 ;平均窝雏数夜鹭为 2 6 8只 ,白鹭为3 96只 ;孵化期白鹭为 1 9~ 2 1天 ,夜鹭为 2 2~ 2 3天 ;孵化成功率白鹭为 84 2 5 % ,夜鹭为 75 46 % ;白鹭雏鸟主要以小型鱼类和虾类为食 ,夜鹭雏鸟主要以鱼类和两栖类为食。  相似文献   

20.
2015年6—8月和2016年3—8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采用绝对密度调查法,对繁殖期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的密度进行了调查,并基于Max Ent对繁殖期绿尾虹雉的栖息地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在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内,绿尾虹雉繁殖期常活动于海拔3 500~4 100 m靠近阳坡的草甸、灌丛生境。在整个评价区域内适宜栖息地120.05 km~2,次适宜栖息地141.67 km~2;在保护区内繁殖期绿尾虹雉的平均密度为4.99只/km~2,适宜栖息地49.17 km~2,次适宜栖息地48.27 km~2,推测其种群数量为245只。放牧、资源采集等人类活动是影响绿尾虹雉种群密度的主要因子,因此在本区域的保护区网络间需要加强对人类活动的控制,限制放牧活动,以保护高海拔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