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18年12月31日,于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黄河湿地观鸟时,在一鱼塘(110°12’15. 69″E,34°56’43. 99″N,海拔339 m)内观察到1只鸻鹬(图1)在泥滩上与鹤鹬Tringa erythropus、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和绿翅鸭Anas crecca等水鸟一同觅食。使用单反相机(NIKON D810与SIGMA S150-600变焦镜头)拍照,观察到其嘴黑褐色,长且直,基部偏黄绿色,虹膜褐色,全身呈灰色,具淡色的眉纹和深色的贯眼纹,背、肩和两翼覆羽具深色羽轴,尾及尾下覆羽具黑色横斑,腹部白色,脚黄绿色。  相似文献   

2.
2021年11月6日,笔者在陕西省黄河合阳段西岸,渭南市合阳县坊镇太里村引黄枢纽站附近发现并拍摄到2只来回走动觅食的大型鹤类.借助单筒望远镜(星特朗Uitima 20-6080A)观察,并使用单反照相机( Nikon D7100,SIGMA 150~600 mm F5~6. 3 DG OS HSM Contempora...  相似文献   

3.
2005~2009年,采用路线调查法和定点观察法对陕西红碱淖湿地鸥科鸟类组成及其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 表明:红碱淖分布有鸥科鸟类4属10种,在此繁殖的有5种,其中有全球性濒危鸟类--遗鸥的最大种群在此繁殖.记述了鸥科鸟类最早发现时间段、分布状况及迁徙数量情况,也探明了繁殖种群数量.并从植被类型、水位变化、食物因素、湖心岛生境状况和环境气候等因素分析了红碱淖鸥科鸟类迁徙状况、种群数量变化、繁殖情况等.  相似文献   

4.
2019年8月31日,笔者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荆姚镇一晒碱池内(109°25′7.45″34°48′417〃N,海拔362 m)观察到1只半蹊鹏Limnodromus semipalmatus(图1)。使用NIKON D850和SIGMA S150-600镜头拍照并观察。该鸟整体呈灰褐色沾黄色,嘴长而直呈黑色,端部略粗,虹膜褐色,具污白色眉纹,贯眼纹深色至眼基,背灰褐色,两翼羽毛深褐色具浅色羽缘,胸部及两侧染棕黄,腹部白色,胁部及尾白色并具黑色横纹,脚黑色。查阅《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约翰?马敬能等,2000)、《中国鸟类志》(赵正阶,2001)、《中国鸟类图鉴》(曲利明,2014)和《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郑光美,2017)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确认其为陕西省鸟类新记录。初步推测其在陕西省为迷鸟,居留型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6.
<正>2019年4月18日,在陕西省西安市浐灞生态区西安世博园(109°02′57″E,34°19′23″N,海拔389 m)观察和拍摄到1种鸟类,根据野外观察外部形态特征并结合所拍摄照片(图1),后经查阅《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约翰·马敬能等,2000)、《中国鸟类志》(赵正阶,2001),确定为乌灰鸫Turdus cardis。查阅《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郑光美,2017)以及相关文献,其在陕西省尚未记述,为陕西省鸟类新记录。  相似文献   

7.
2020年11月15日,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城关镇北侧的草坝河下游河段(107°31′57"E,33°13′59″N,448 m)发现了 1只钳嘴鹳Anasromus oscitans.笔者实地考察发现,其体羽灰白,飞羽和尾羽黑色,飞翔时尤为显著,嘴粉色,闭合时缺口明显,腿粉红色(图1).这只钳嘴鹳活动于草坝河下游河道的...  相似文献   

8.
《四川动物》2021,40(1)
正2020年5月4日,在陕西省西安市浐灞生态区西安世博园(109°03'46″E,34°18'50″N,海拔389 m)观察和拍摄到1种鸟类,根据野外观察其外部形态特征并结合所拍摄照片(图1),其主要特征为:头部至上背部黑褐色;下背部和两翼有浅皮黄色斑块,飞翔时背部两侧翅基部有1对俗称为"车灯"状的明显白斑,翼下覆羽黑褐色与浅色的飞羽腹面形成强烈的反差;外侧几枚初级飞羽和内侧几枚次级飞羽羽干白色;胸、腹棕褐色杂有不规则浅色斑块;尾羽背面黑褐色,腹面灰白色;尾上覆羽羽缘呈显著的白色;脚淡黄色。  相似文献   

9.
2018年11月18日,笔者在陕西省渭南市卤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鸟类调查时,在园区人工湖泊(109°32'10.47"E,34°48'42.63"N,海拔375m)内观察到2只野鸭(图1)。  相似文献   

10.
11.
正2011年5月27~30日,笔者在秦岭北坡的眉县红河谷调查期间多次观测到白斑尾柳莺(Phylloscopus davisoni)。Per Alstrm通过播放自己之前录制的白斑尾柳莺的鸣声进行招引,并用双目望远镜(10×40倍SWAROVSKI)观察,同时利用佳能7D照相机(300定焦镜头加1.4倍增倍镜)拍摄照片进行对比鉴定,确定所观察  相似文献   

12.
2001年4月~2009年11月采用样线法和定点观察法对陕西红碱淖湿地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79种,隶属于8目14科,其中古北界56种,东洋界5种,广布种18种;在居留型上夏候鸟32种,旅鸟45种,迷鸟2种,无冬候鸟和留鸟.优势种以雁鸭类、鸥科、鸻鹬类为主.红碱淖湿地鸟类物种多样性指数为1.564,均匀度指数为0.361.在不同生境中,沼泽地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1.561),均匀度指数为0.363,芦苇丛鸟类群落多样性最低(0.104),均匀度指数为0.050.分析了食物、生境和水位等因素对红碱淖湿地水鸟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汪青雄  杨超  肖红 《四川动物》2013,(4):543-546
2012年5~7月,在陕西红碱淖对东方大苇莺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方大苇莺5月末迁来繁殖,营巢于芦苇丛中,巢口向上呈深杯状,由枯芦苇和芦苇絮编织而成。对17个巢的巢参数进行了测量:巢外径(11.85±0.216)cm,巢内径(5.87±0.101)cm,巢深(6.49±0.166)cm。巢距地面高度(106.00±4.421)cm,约位于芦苇高度的2/5处。平均窝卵数(4.67±0.188)枚,卵重为(2.70±0.044)g,卵长径为(21.93±0.13)mm,卵短径为(15.81±0.06)mm。孵化期为(15~18)d,孵化率为78.8%,巢雏成活率为95.2%。雏鸟的体重、体长的生长符合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芦苇的高度和密度是制约东方大苇莺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恶劣天气和大杜鹃巢寄生是影响繁殖成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2012年5~7月,应用e-Science信息技术和标记法,对陕西神木县红碱淖(N 38°13′~ 39°27′,E 109°42′~110°54′)遗鸥(Larus relictus)的育雏行为和雏鸟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雏鸟由双亲共同承担喂食.育雏前期,亲鸟采取直接喂食、食物呕吐于巢边和在巢中间断性喂食这3种喂食模式;亲鸟昼间平均喂食(0.706±0.036)次/h,夜间平均喂食(0.469±0.024)次/h,双亲在喂食频次上无显著差异(F=32.54,P>0.05).育雏后期,主要采取双亲直接喂食和亲鸟把食物呕吐于地面上,由雏鸟自己取食的喂食模式;亲鸟昼间平均喂食(0.416±0.021)次/h,夜间平均喂食(0.331±0.018)次/h,亲鸟喂食次数与雏鸟的日龄存在相关性(r =0.074,P<0.05).随着雏鸟日龄的增长,暖雏次数趋于减少,而在炎热晴天、降雨和大风等天气状况下,暖雏时间和护雏行为都增强.雏鸟20日龄后未再观察到暖雏行为.雏鸟体长及外部器官的形态学参数适合用Gompertz曲线方程拟合.同时,与其近缘种黑嘴鸥(L.saundersi)的育雏行为和雏鸟生长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红碱淖遗鸥孵卵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青雄  杨超  刘铮  肖红 《生态学杂志》2013,32(2):375-379
2012年5-6月,应用e-Science信息技术,对红碱淖遗鸥的孵卵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孵化阶段昼夜间孵卵节律分别为:孵化前期换孵次数6.40±0.45(n=68)、2.37±0.20 (n=62),坐巢方向变换35.34±2.12(n=68)、16.16±0.67(n=62),翻卵次数10.81±0.50 (n=68)、6.58±0.40 (n=62);孵化中期换孵次数2.20±0.12 (n=66)、0.52±0.06 (n=60),坐巢方向变换18.73±0.85 (n=66)、4.28±0.31 (n=60),翻卵次数10.14±0.55 (n=66)、4.22±0.30 (n=60);孵化后期换孵次数1.81±0.10 (n=48)、0.53±0.07(n=47),坐巢方向变换15.17±0.75 (n=48)、3.87±0.34(n=47),翻卵次数8.65±0.51(n=48)、3.26±0.22(n=47).当大风或大雨时,对同一孵化阶段的换孵次数、坐巢方向变换和翻卵次数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双亲交替换孵主要集中于04:00-06:00、08:00-10:00、12:00-14:00等时间段内.孵化后期,亲鸟坐巢时长达到601.14±31.16 min (n=56).遗鸥通过调节昼夜间的孵卵节律来控制卵的温度,以保证昼夜间卵胚胎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16.
2016年12月24日,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双山岛(120°23′45.69″E,31°59′30.50″N,海拔2m)进行鸟类调查时,发现1只在林间活动的小型雀形目Passeriformes鸟类,并拍到其停歇在树枝的清晰照片(图1),经查阅《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约翰·马敬能等,2000)、《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郑光美,2017)等资料,确定该物种为铜蓝鹟 Eumyias thalassinus,为江苏省分布新记录。  相似文献   

17.
李成华  史荣耀  秦军 《四川动物》2007,26(3):583-583
2006年冬季,在山西省夏县泗交林场(111°19′~111°30′E,34°58′~35°13′N)进行野外鸟类调查时,于11月18日下午17时,在柳仙洞七里峪一带捕获一只成年雄性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同时发现一群集群活动的红腹锦鸡,雌雄混群,数量大约30~40只,生境为典型的暖温带阔叶昆交林,主要树种为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灌木有黄刺玫(Rosa xanthina)、忍冬(Lonicere feridinandii)、荆条(Vitex neguneo)等.  相似文献   

18.
2007年4-5月间,笔者在中国河北省乐亭县祥云岛林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蒲台岛分别记录到红胸姬鹟(Ficedula parva),为中国鸟类物种新记录。红胸姬鹟和F. albicilla原为红喉姬鹟(F. parva)的两个亚种,近年来很多著者依据形态、鸣声、分子等证据,认为两者应为在古北界异域分布(allopatric)的对种(semispecies)。本文亦就两者的鉴定特征和野外辨识要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2007年4-5月间,笔者在中国河北省乐亭县祥云岛林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蒲台岛分别记录到红胸姬鹟(Ficedula parva),为中国鸟类物种新记录。红胸姬鹟和F.albicilla原为红喉姬鹟(F.parva)的两个亚种,近年来很多著者依据形态、鸣声、分子等证据,认为两者应为在古北界异域分布(allopatric)的对种(semispecies)。本文亦就两者的鉴定特征和野外辨识要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陕西红碱淖棕头鸥孵卵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青雄  肖红  杨超  刘铮 《生态学杂志》2015,34(3):760-764
2014年5—6月,应用e-Science信息技术,对红碱淖棕头鸥的孵卵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孵化阶段昼夜间孵卵节律分别为:孵化前期换孵次数7.88±1.08(n=39)、5.00±0.89(n=39),坐巢方向变换27.75±2.04(n=39)、14.37±1.72(n=39),翻卵次数27.13±2.02(n=39)、11.25±1.08(n=39);孵化中期换孵次数3.11±0.19(n=65)、1.32±0.11(n=65),坐巢方向变换23.37±0.91(n=65)、10.95±0.86(n=65),翻卵次数21.11±1.11(n=65)、8.47±0.77(n=65);孵化后期换孵次数3.17±0.22(n=42)、0.95±0.05(n=42),坐巢方向变换20.06±1.46(n=42)、6.62±0.84(n=42),翻卵次数22.39±1.78(n=42)、5.33±0.55(n=42)。当大风或大雨时,对同一孵化阶段的换孵次数、坐巢方向变换和翻卵次数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双亲交替换孵主要集中于04:00—10:00、12:00—14:00等时间段内。孵化后期,亲鸟坐巢时长达到(713.29±40.62)min(n=42)。棕头鸥通过调节昼夜间的孵卵节律来控制卵的温度,以保证昼夜间卵胚胎的正常发育。同时与同域分布繁殖的遗鸥的孵卵节律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