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食蚊鱼昼夜摄食节律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分时段采样法研究入侵物种食蚊鱼的夏季昼夜摄食节律。食蚊鱼夏季种群内有雌鱼、雄鱼和幼鱼三个不同的摄食类群,这三个类群的摄食节律差异明显。雌鱼摄食节律成双峰型,第一高峰在10:00,而最高峰在22:00,此时肠道食物团平均重量11.70±11.60mg,饱满指数为190.22±155.61。幼鱼也成双峰型,分别在6:00和18:00有两个摄食高峰,以清晨6:00为最高,肠道食物团平均重1.08±1.09mg,饱满指数为128.44±105.49。雄鱼则成单峰型,摄食高峰出现午后14:00左右,肠道食物团平均重0.71±0.96mg,饱满指数为71.80±107.65。食蚊鱼不同摄食类群间的摄食高峰交错出现,是其协调种内关系,降低种内竞争的一种有效行为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实验室27℃水温下,研究了少食、中食和饱食三个摄食水平对0至25日龄雌雄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的生长发育特征和饵料利用效率的影响。26d饲养实验结束后,对试验鱼摄食和生长指标、臀鳍分化、性成熟及饵料转换效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到臀鳍开始分化时,饱食组雄鱼的累计摄食总能量和生长速度开始小于雌鱼,且随日龄的增加差异加大;随摄食水平的增加,0日龄仔鱼到臀鳍分化和性成熟的时间缩短。至实验结束,各摄食组的雄鱼均形成发育完善的生殖足,性腺都达到成熟状态;而雌鱼性成熟迟于雄鱼,且其性成熟更易受到摄食水平的影响,饱食组只有约50%的个体达到性成熟,少食组的卵母细胞则均处在小生长期。随着摄食水平的增加,雌雄鱼的体长、体重和干物质特定生长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干物质饵料转化效率则呈明显下降趋势;实验结束时,雌鱼的生长指标和干物质饵料转化率均大于雄鱼。以上结果表明,伴随臀鳍的分化,食蚊鱼在摄食、生长、发育、性成熟和应对食物丰度变化上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不同光照强度下乌鳢幼鱼的摄食强度及动力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103-10-3lx光照强度范围内,乌鳢幼鱼对浮游动物的摄食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减弱而增强,在10-3lx时达最大值;摄食丰在10-3lx时最高,并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
张登成  熊文  陶捐  陈毅峰 《生态学报》2016,36(2):508-517
基于2012年4月—2013年3月在武汉地区两样点调查的西部食蚊鱼数据,运用FAO开发的长度频率数据分析软件FiSATⅡ对西部食蚊鱼的生长、死亡系数以及种群补充模式进行了估算。西部食蚊鱼全长范围为8.30-44.86mm,其中优势全长为16-26 mm,占总数的69.17%;雌雄性别为2.63:1,与1:1存在显著性差异;鳞片观察发现仅存在0~+、1~+两个年龄组;雌雄样本全长与体重的关系式分别为W=4.686×10~(-6)L~(3.299)(R~2=0.953),W=1.008×10~(-5)L~(2.989)(R~2=0.903);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各参数为:雌性样本极限全长L_∞=45.20 mm,生长系数k=0.52 a~(-1),起始生长年龄t_0=-0.47a,雄性样本极限全长L_∞=33.60 mm,生长系数k=0.53 a~(-1),起始生长年龄t_0=-0.50 a;雌性样本和雄性样本的自然死亡系数M分别为1.64 a~(-1)、1.81 a~(-1),而总死亡系数Z分别为2.29 a~(-1)、2.37 a~(-1);种群补充模式表明,每年4-9月份为西部食蚊鱼的主要补充期。西部食蚊野生种群表现出了寿命短、生长速度快、自然死亡率高、种群补充时间长等特征,表明该物种是一种典型的r对策物种。据此我们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阻止其引入,尽早发现并根除该物种。  相似文献   

5.
饥饿对食蚊鱼仔鱼摄食、生长和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饥饿胁迫下食蚊鱼仔鱼的摄食、生长和外部形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水温(28.5±1.2)℃时,仔鱼产出2h后鳔完成充气即建立巡游模式并开始觅食,摄食比率迅速达到100%,其混合营养期仅有4h.实验期间,投喂组仔鱼的摄食比率一直保持在100%;饥饿组仔鱼在饥饿0-3d内初次摄食比率同样可达到或接近100%,但第4天开始下降,第6天初次摄食比率降至0,抵达饥饿不可逆点(PNR)时间为产出后第5.5天左右.投喂组初产仔鱼对1-2龄期库蚊幼虫的摄食强度为(2.9±1.4)ind/individual·h,摄食强度随日龄显著增长;饥饿组仔鱼在饥饿0-5d内其初次摄食强度也随日龄及饥饿时间的延长显著增长,但均显著低于相应日龄的投喂组仔鱼,其初次摄食比率与初次摄食强度之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饥饿仔鱼在PNR前约1.5d时其累计死亡率已超半数,达(64.4±18.1)%,抵达PNR后数小时内残存个体全部死亡.实验结束(6d)时投喂组仔鱼5项生长指标呈不等速增长,其中体重增长最为显著,瞬时增长率达0.0275/d,此时腹鳍发育基本完备,进入幼鱼期.而同期饥饿组仔鱼形态发育停滞,多项生长指标出现负增长,其中体高负增长最为明显,其瞬时增长率为-0.0511/d;体重次之,体长负增长则不甚明显.饥饿仔鱼在接近或处在PNR期时腹部萎缩呈弧形,体长/体高>5,而同期投喂组仔鱼体长/体高<4.5,两者差异显著,可作为鉴别饥饿仔鱼和健康仔鱼较理想的形态数量指标.  相似文献   

6.
通过采用GC/MS法研究了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仔鱼、稚鱼及幼鱼阶段的脂肪酸组成和变化特点。共检测到28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1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7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8种。结果表明:条石鲷鱼苗内源性营养阶段以饱和脂肪酸C16∶0、C20∶0及单不饱和脂肪酸C16∶1、C18∶1作为能量代谢的主要来源;必需脂肪酸C20∶4(n-6)(AA)、C22∶5(n-3)(DPA)和C22∶6(n-3)(DHA)在稚鱼期含量较低,∑EPA+DHA仅为6.89%,认为是发生稚鱼"胀鳔病"的主要原因;仔鱼开口前体内的DHA和EPA是由母体卵黄提供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仔稚鱼培育历史将近20年,目前成活率总体上还不高且有很大的波动性[1-5],与原产地美国本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影响了我国匙吻鲟养殖业的发展.仔稚鱼培育是匙吻鲟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Tania,et al.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的食物组成及摄食习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2004年5-9月长江口水域中华鲟幼鱼的食物组成及摄食的月份变化.结果表明:长江口中华鲟幼鱼以底栖小型鱼类、多毛类和端足类为主要食物,兼食虾类、蟹类及瓣鳃类等小型底栖动物.幼鱼的摄食率和摄食强度较高,且摄食强度存在着月份变化.主要饵料生物组成有明显的月变化,且食物个体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其中5月主食多毛类和蟹类,6月主食鱼类和端足类,7月为鱼类和多毛类,8月样本较少且为空胃,9月为鱼类和虾类.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发现,曾是幼鱼重要饵料的鲬类所占比例极小,其质量百分比仅占1.81%;而以前未曾记录的虾虎鱼类在食物中所占比例较高, 其质量百分比达50.54%;等足类以前也未曾记录,其出现频率达10.07%.  相似文献   

9.
以大菱鲆幼鱼(7.56±0.03 g)为试验对象,在水温17~19℃下,设计了4个摄食水平梯度(1.0%、1.5%、2.0%和饱食)和3个投喂频率梯度(1、2和3次·d-1),探讨了不同摄食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其生长及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摄食水平的升高,大菱鲆幼鱼的终末体重、相对增重率和摄食率显著升高(P<0.05);特定生长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呈线性升高;湿重、干重、蛋白质和能量转化效率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摄食水平对鱼体的体成分和组间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投喂频率下,终末体重、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转化效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在2次·d-1时取得最大值;投喂频率对鱼体的体成分和组间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O.05).  相似文献   

10.
黄颡鱼仔、稚、幼鱼耗氧率及氨氮排泄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测定了不同温度(20、24、28、32℃)下黄颡鱼仔、稚、幼鱼的耗氧率和氨氮排泄率。结果表明,黄颡鱼的耗氧率、氨氮排泄率随体质量增大而降低,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体质量、温度与耗氧率和氨氮排泄率的关系可用RO=0.0224T0.6428·e0.1284W、RN=0.2654T0.4326·e0.1417W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