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动物的部分身体结构和功能特征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雌、雄两性之间出现差异,即产生性二型现象。动物体型的性二型现象是自然界长期进化和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具有重要的进化学和生态学意义。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典型的性二型哺乳动物。本文对147头麋鹿(♀57头,♂90头),幼体、亚成体和成体及0~4岁以上雌性5个年龄段、0~5岁以上雄性6个年龄段的14个体型参数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南海子麋鹿种群幼体不存在体型性二型现象;各体型参数中,体质量的体型性二型现象最明显,其性二型指数在幼体、亚成体和成体3个发育阶段分别为0.995、1.381和1.423,显著递增;0~2岁期间麋鹿生长发育迅速,但不存在雌、雄两性之间的显著差异;雌性麋鹿1~2岁达到性成熟,3岁达到成年;雄性麋鹿5岁以上达到成年。受食物状况、种群密度、气候条件、温度等生境因子的影响,麋鹿体型大小和体型性二型性指数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2.
发情期的雄性麋鹿根据序位分为群主、挑战者和单身汉3个等级,序位变化是雄性麋鹿应对环境压力的直 观体现。本文利用胆量和侵犯2个行为指标在麋鹿生活史不同阶段的耦合强弱,来解释幼体时麋鹿序位发育、亚 成体时雄性序位定型及发情期时挑战者对群体序位的扰动。行为取样采用焦点取样法和扫描取样法相结合;分 析个体间行为样本流的非同步化水平,以同类型行为中较早发生、同步化率较低的判断为胆大;侵犯则结合攻 击行为和取胜指数来判定;粪样睾酮水平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结果显示雄性麋鹿幼体胆量和侵犯耦合与 等级序位呈负相关(r=-0.111 8,P=0.018 3);成体胆量和侵犯耦合与等级序位的波动呈正相关(r=0.917 9,P= 0.002 6)。从亚成体到成体:4头雄性麋鹿序位上升(胆量和侵犯耦合r=0.852 3,P=0.000 3),其中1头成为鹿 王;4头序位未发生改变(胆量和侵犯耦合r=0.482 9,P=0.006 3);3头序位下降(胆量和侵犯耦合r=0.251 7, P=0.003 5)。雄性麋鹿幼体睾酮水平与等级序位呈正相关(r=0.860 7,P=0.005 5);亚成体睾酮水平与等级序 位呈正相关(r=0.845 7,P=0.004 4);成体睾酮水平与等级序位呈正相关(r=0.954 6,P=0.001 8)。结果表明雄 性麋鹿发情期胆量和侵犯耦合强度与等级序位波动呈正相关;等级序位上升与睾酮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从行为生态学角度,依据黄山短尾猴食土行为在年龄、性别、社会等级序位、食土量、食土频率、食土持续时间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结合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和分析,探讨了黄山短尾猴食土行为。黄山短尾猴对土壤的摄取是寻找和有目的的选择,有些场所是其"喜好"或"常去之处",食土场所通常是以多个体多次取食挖掘而形成的洞穴形式存在。取食土壤颜色黄色或黄棕色,酸性土壤,富含铁、钙、镁等矿物元素,粘土比例较高。社群各年龄段及性别个体均参与食土行为。平均食土行为持续时间在年龄和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平均食土频率和食土量在成年雌性或雄性个体的社会等级序位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成年雌性的平均食土频率和食土量,显著高于其它年龄或性别组,与雌性正值怀孕末期及产仔哺乳期,需要补充大量铁等矿物元素,以维持生理所需和体力消耗有关。典型的植食性动物黄山短尾猴有规律地取食粘土的行为,支持了食土行为具有"食物解毒作用"假说。人工投喂和食土行为的相关性表现为提高了食土频率,可能与粘土能够缓解高热量、低纤维人工食物造成的胃肠不适有关。  相似文献   

4.
三种笼养灵长类活动时间分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焦点动物法和连续记录法对3种笼养灵长类活动时间分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和熊猴Macaca assamensis用于休息的时间多于猕猴Macaca mulatta,移动时间则相反;川金丝猴和猕猴用于理毛的时间多于熊猴。不同性别年龄组之间的活动时间分配有差异,主要表现在川金丝猴母亲用于理毛的时间明显多于成年儿子,用于玩耍的时间则相反;猕猴成年雄性的移动时间和理毛时间多于成年雌性,玩耍时间则少于成年雌性;熊猴成年雌性的移动时间多于成年雄性,与成年个体相比,幼体花更多的时间用于玩耍,而相应的减少了其休息时间。  相似文献   

5.
前人研究表明,可多次繁殖的反刍物种其雄性个体在发情期采食时间显著减少。目前有两个假说解释这一现象,即能量摄入最大化假说和能量保存假说。为验证雄性北山羊在不同发情阶段所采取的能量保存策略,作者于2014年10-12月在新疆天山中部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采集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性检验分析数据。研究发现雄性北山羊成体和亚成体发情期采食时间均显著低于发情前期和发情后期,但二者在不同发情阶段卧息时间无显著变化,发情期采食和卧息时间比亦显著降低。发情期发情行为时间显著高于发情前期和发情后期,非发情时间主要用于采食。发情期采食时间和卧息时间都与发情行为时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雌性北山羊发情期采食时间亦显著低于发情前期和发情后期,发情期和发情后期卧息时间显著高于发情前期。本研究结果表明,发情期不同年龄阶段雄羊都主要采取能量摄入最大化策略,但同时也具有部分能量保存策略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化学通讯对哺乳动物的生存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了雄性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对同伴个体尿液气味行为反应的发育模式。 结果显示,在成年雌性个体的尿液气味刺激下,雄性个体表现显著多的嗅闻行为和嗅闻/舔舐环境行为,但是嘶咬气味刺激物的行为明显减少。在雌性个体的尿液气味刺激下,不同年龄段的雄性个体行为表现不同,成年雄性个体表现较亚成年和幼年个体显著多的舔舐行为。此外,成年个体和亚成年个体均表现较多的嗅闻/舔舐环境行为,而幼年个体则无该行为表现。幼年个体较成年和亚成年个体表现显著多的气味涂抹行为,而且嘶咬气味刺激物的时间较亚成年个体显著多。幼年个体和亚成年个体对雌性和雄性个体尿液气味刺激的行为反应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雄性大熊猫对同种个体尿液中化学信息的行为反应呈现出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7.
化学通讯对哺乳动物的生存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了雄性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对同伴个体尿液气味行为反应的发育模式。结果显示,在成年雌性个体的尿液气味刺激下,雄性个体表现显著多的嗅闻行为和嗅闻/舔舐环境行为,但是嘶咬气味刺激物的行为明显减少。在雌性个体的尿液气味刺激下,不同年龄段的雄性个体行为表现不同,成年雄性个体表现较亚成年和幼年个体显著多的舔舐行为。此外,成年个体和亚成年个体均表现较多的嗅闻/舔舐环境行为,而幼年个体则无该行为表现。幼年个体较成年和亚成年个体表现显著多的气味涂抹行为,而且嘶咬气味刺激物的时间较亚成年个体显著多。幼年个体和亚成年个体对雌性和雄性个体尿液气味刺激的行为反应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雄性大熊猫对同种个体尿液中化学信息的行为反应呈现出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鹿科动物表现出偏向雄性的扩散行为。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于20世纪初在中国灭绝,1985年被重引入中国。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导致部分麋鹿个体从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外逸,最终在洞庭湖区形成自然野化种群。野化麋鹿是否也存在偏性扩散行为?1995—2012年,采用样带调查法、分区直数法、特殊个体识别法和访问调查法,按性别组成将扩散群分为雄性群、混合群和雌性群,对洞庭湖区自然野化麋鹿种群的扩散行为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118次扩散。其中,有65次扩散可确认扩散群的类型;60次可确认扩散群准确的个体数。结果显示:(1)雄性麋鹿较雌性更倾向于扩散。雄性群的扩散频次高于雌性群和混合群;50%的雄性扩散群仅由单一成年雄体组成。(2)雄性麋鹿的扩散能力最强,雄性群、混合群和雌性群的平均扩散距离分别为(13.73±8.74)km、(11.05±4.16)km和(8.95±2.16)km,但三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χ2=1.896,df=2,P=0.387)。雌性群和混合群的扩散距离均短于25km,而5.88%的雄性群扩散距离长于25 km。(3)雄性群的平均个体数与混合群的差异显著(F=5.324,df=24,P=0.000.05),与雌性群的差异不显著(F=9.830,df=35,P=0.813),而混合群与雌性群之间的差异显著(F=48.085,df=55,P=0.000.05)。(4)50.00%的雄性群和53.57%的混合群选择芦苇草地作为扩散目的地的生境。洞庭湖区自然野化麋鹿种群与其他野生鹿科动物一样,也存在"雄鹿较雌鹿更倾向于扩散"的现象,雄性的扩散能力比雌性强,雌性的扩散可能依赖于雄性。以上结果对麋鹿的野外放归和自然野化种群的管理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贺兰山岩羊不同年龄和性别昼间时间分配的季节差异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在每个月的11-20日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利用SJ-1型电子事件记录器观察记录岩羊的取食、休息、运动、站立和其他行为.冬季每天的观察时间为800-1700,春、秋季为700-1800,夏季为600-2000.采用非参数估计中的2个相关样本的Wilcoxon检验、2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和K个独立样本的Kruskal-Wallis H检验对岩羊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季节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①岩羊行为的年时间分配,取食行为最高[(63.49±7.82)%];其次是休息[(19.32±6.79)%];运动和站立较低[分别占(8.03±0.91)%和(6.66±0.57)%];其他行为所占比例最低[(2.67±0.34)%];一年中7月取食行为最低,休息最高;而在2月取食最高,运动、站立和其他行为变化不大.②春夏秋3个季节的昼间取食行为均呈现2个(清晨和黄昏)明显高峰;冬季1天中取食均达到60%以上,其他行为明显高于另外3个季节.③不同年龄年取食行为成体和亚成体>幼体;休息成体和亚成体<幼体;运动和站立幼体<成体和亚成体;亚成体的运动高于成体,而站立低于成体.④不同性别月取食行为雄性在2月最高,其余月份均低于70%;而雌性虽然也是2月最高,但从11月-次年2月均超过70%;休息行为雌雄接近;运动行为雄性高于雌性.贺兰山岩羊的昼间时间分配与许多温带有蹄类动物一样,食物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以及岩羊自身不同的生长阶段和生理时期是决定其昼间时间分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甘肃马鹿夏冬季在祁连山高山草地的放牧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扶江  李广  杨逢刚 《生态学报》2003,23(9):1807-1815
为了揭示甘肃马鹿放牧行为的季节差异及其与草地状况和气候等因素的关系,夏季和冬季在祁连山高山草地进行了观察研究。夏季,甘肃马鹿在灌丛中的采食速度从出牧到午间逐渐加快,午后至归牧变化趋势不明显;觅食速度日动态呈增加趋势;每步采食口数上午逐渐增大,午间最高,下午逐渐减少;在不同草地中,甘肃马鹿活动时间的长短依次为灌丛草地>莎草地>禾草地,采食速度依次为禾草地>莎草地>灌丛草地,觅食速度依次为莎草地>禾草地>灌丛草地,每步采食口数依次为禾草地>灌丛草地>莎草地;采食/反刍时间比2.4,1d反刍4次,反刍前后均采食,归牧前有1次采食高峰。冬季,马鹿的采食速度和每步采食口数日变化呈凸抛物线型,午间最高,采食速度与气温显著正相关;觅食速度的日变化呈凹抛物线,午间最低,与气温显著负相关;采食/反刍时间比为4.0,1d反刍2次,归牧前反刍时间较长,其后不再采食。冬季,马鹿的采食时间、反刍时间、采食速度、觅食速度、反刍咀嚼速度、每食团咀嚼次数和反刍总食团数比夏季低,采食行为的日动态较夏季稳定,但反刍行为的个体间差异高于夏季。  相似文献   

11.
Extensive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the rumination behavior of domestic herbivores. However, studies on wild animals are limited, particularly wild animals with specific ruminating parameters. In this study, Père David’s deer, a previously extirpated species, was observe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sex-age, feeding habitat, and rainfall on rumination behavior in the Dafeng Nature Reserve, China. Rumination behavior was investigated based on four parameters: proportion of bedding time spent chewing, bolus processing time (s/bolus), chewing frequency (chews/bolus), and chewing rate (chews/s).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three factors affect rumination behavior. The extent of their effects varied based on the four rumination parameters. Chewing rate and frequency decreased based on sex–age levels, i.e., from fawns to juvenile female, juvenile male, adult female, stag, and harem holder. Therefore, body size played a major role in shaping rumination behavior. Deer found in grasslands could chew faster compared with deer found in woodlands. This result might be caused by the effects of dietary composition and sunlight intensity. A deer spends a longer time ruminating while bedding during rainy days compared with rainless days to maximize energy and nutrition intake and compensate for the loss of feeding time during rainy days. Therefore, rumination behavior is plastic and is shaped by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factors.  相似文献   

12.
四川梅花鹿的行为谱及PAE编码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3-11月每月定期5 d,每天06:00-18:00在四川省铁布自然保护区的冻列乡、崇尔乡、热尔乡观察记录四川梅花鹿行为发生过程、内容、结果及其周围生境.建立了四川梅花鹿的行为谱、警戒行为谱及其PAE编码系统,填补了有蹄类警戒行为PAE编码的空白.分辨并记录了四川梅花鹿的11种姿势、83种动作及136种行为,描述了各种行为的相对发生频次与性别、年龄、季节的关系.与其他有蹄类相比,梅花鹿的行为与鹿科其他动物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3.
梅花鹿Cervus nippon是社群性哺乳动物,其声音通讯在社群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梅花鹿目前存在3个亚种,本研究采集了浙江省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华南亚种C.n.kopschi和浙江省温州康寿鹿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圈养东北亚种C.n.hortulorum的警戒声,进行声音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华南亚种具有较为多态性的警戒声,具有单音节和双音节2种不同类型的叫声,明显清晰的频带有3~4个,频率分布在1 726~15 403 Hz,而东北亚种虽也有单音节和双音节2种不同类型的叫声,但明显清晰的频带只有1个,频率分布在307~4 523 Hz;(2)综合其他亚种的相关参数,认为清凉峰华南亚种的警戒声频率范围最广且频带最多,推测由其生存的环境或遗传因素导致;(3)东北亚种的警戒声频带数量少和频率范围较窄,推测与长期的人为养殖有一定的关系。本研究结果将对浙江清凉峰野生梅花鹿种群的保护、管理与利用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四川梅花鹿的社群行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郭延蜀  胡锦矗 《兽类学报》1991,11(3):165-170
  相似文献   

15.
Many ungulates are reported to use natural or artificial licks with seasonal patterns around the world. From December 2016 to August 2017, we used infrared camera to record the use of artificial licks in wild sika deer (Cervus nippon) in Zhejiang Qingliangfe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China. We explored the daily rhythm, seasonal pattern and sex difference in lick utilization. In total, 12,043 videos and 22,901 pictures were collected.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lick visiting frequency was higher at night than that during daytime; (2) the difference in lick visiting frequency between females and males disappeared after taking into account of sex ratio; (3) the lick duration peaked in April during a year. Thes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here were clear daily rhythm and seasonal pattern of lick use in sika deer. Seasonal change in lick use intensity was consistent with our prediction. These variations in lick use might be driven by both the physiological needs of the mineral elements in different life stages and the seasonal changes in climate and food. The reserve management authorit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upplement of licks in spring and summer to fulfill animal’s physiological needs.  相似文献   

16.
吉林双阳型梅花鹿sentrin/SUMO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陆果  姜颖  于永利 《遗传》2002,24(1):22-26
为了确定梅花鹿未知的编码区cDNA,我们利用TaKaRa公司的cDNA 合成试剂盒及PCR cDNA文库试剂盒,构建了吉林双阳型梅花鹿子宫PCR cDNA文库。将文库的PCR产物克隆入pGEM-Teasy载体并进行测序后,应用BLAST网络服务对测得的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构建的PCR cDNA文库中包含有不同长度的cDNA片段,而且自该文库中我们发现了一与人sentrin-1/SUMO-1(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 1)高度同源的全编码区cDNA序列。此序列已在Genbank登录,登录号为AF 242526。这说明我们自梅花鹿子宫PCR cDNA文库中发现了梅花鹿的sentrin/SUMO基因。 Abstract: In order to identify unknown encoding cDNAs of Cervus nioppon Temminck (sika deer),we constructed a cDNA library of uterus from Jilin-Shuangyang Cervus nippon Temminck using PCR cDNA library kit.PCR products of the library were cloned into pGEM-Teasy vectors and the cDNAs were sequenced and analyzed by nucleotide homology comparison against GenBank Database using the BLAST network servi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DNA library contained cDNA fragments of different lengths and a full length encoding cDNA highly homologous to human sentrin-1/SUMO-1 (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 1) was identified.The cDNA was deposited in GenBank under the accession number AF 242526.These show that Cervus nippon Temminck-derived sentrin/SUMO gene has been discovered from PCR cDNA library of uterus from Cervus nippon Temminck.  相似文献   

17.
2009年4~9月在四川省若尔盖县铁布自然保护区,对四川梅花鹿Cervusnippon sichuanicus产仔换茸期的声行为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四川梅花鹿产仔换茸期的声行为可以分为报警声、惊叫声、吼叫声、母子召唤声等20种鸣声。通过声谱分析获得了各种鸣声的语谱图及其频谱特征,并通过野外观察初步确定了这些声行为的生物学意义。在遇到危险或潜在危险时,成年雄鹿往往第一个发出报警鸣声,而雌鹿的报警声大约是雄鹿的两倍多。成年个体的主动防御鸣声频次要多于亚成体,而幼体未见有该类鸣声。对梅花鹿不同亚种和不同季节的几种声行为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四川梅花鹿春季昼夜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刘昊  石红艳  胡锦矗 《兽类学报》2004,24(4):282-285
1997年4月,在四川铁布自然保护区用直接观察法对220头次四川梅花鹿群的昼夜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鹿群春季昼夜活动的规律性较强。白昼,鹿群活动呈现明显的双峰型,2个高峰时段为08:30和19:30前后,活动频率分别为71.9%和94.13%,其他时间多处于休息状态;鹿群夜间活动强于昼间,活动频率均在6l%以上,仅在半夜01:30前后有一个相对不活跃期。同时发现,春季活动高峰期约90%的活动时间被四川梅花鹿用于采食和移动。这可能与光照、食物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9.
日本日光地区森林中梅花鹿的夏季巢区面积和内部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估算梅花鹿(Cervusnippon)巢区面积和内部利用以及雌雄个体间的比较,于1993-1997年在日本国日光国立公园使用无线电遥测定位法测定了8头成年雌鹿和4头雄鹿(包括1头亚成年)在森林生境中的活动定位点。按照当地梅花鹿离开和返回越夏地的日期,使用每年6月1日至10月25日的无线电遥测定位数据,采用定值核心法(Fixed kernel)计算了梅花鹿的夏季巢区面积和内部利用密度分布。梅花鹿雄鹿夏季巢区面积(192·5±50·5 hm2)显著大于雌鹿(115·7±56·7 hm2,P=0·017) ,其半家区面积(HRS0·50)和核心区面积(HRS0·25)也显著大于雌鹿(依次为P=0·027和P=0·042) ,但巢区内部利用集中度指标Ah(HRS0·50/HRS0·95)和Ac(HRS0·25/HRS0·50)在雌雄鹿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依次为P=0·999和P=0·234)。在无线电遥测的12头梅花鹿中, 11头个体的巢区为单核心型,只有1头成年雄鹿的巢区为双核心型。11头梅花鹿个体的混合数据显示巢区面积和体重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P=0·049) [动物学报52 (2) : 235 -241 , 2006]。  相似文献   

20.
散放条件下春季梅花鹿行为时间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梅花鹿 (Cervusnippon)是我国珍贵的经济动物 ,梅花鹿野生种群数量极少 ,主要分布在吉林东部、四川诺尔盖、江西彭泽、安徽南部以及浙江西部[14 ] ,是国家 1级保护动物。国内对梅花鹿行为学研究仅对活动节律[2 ] 、性行为[7] 、社群行为[12 ] 有一些零星报道[8,11,13,14 ] ,尚未见有关行为时间分配及其与性别和天气之间关系的报道。我们于 1998年4~ 5月对散放条件下东北梅花鹿 (C .nipponhor tulorum)的行为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 ,为保护梅花鹿这一濒危物种研究提供基础资料。1 研究地区与方法1 1 自然概况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