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存銮  李令堂 《昆虫知识》1993,30(3):142-142
<正> 近年来,农田蟋蟀在山东省普遍发生,并在某些地区造成严重危害,成为当地农作物的主要害虫。农田蟋蟀的主要种类有北京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 Ohmachi & Matsuura、大扁头蟋Loxoblemmus doenitzi Stein、斗蟋Velarifictorus micado Saussure、银川油葫芦Teleogryllus infernalis Saussure、长颚蟋Ve-larifictorus aspersus Walker等(统称农田蟋蟀)。它们1年发生1代,以卵在表层土壤中越冬。农田蟋蟀大多喜欢潮湿环境,在低洼潮湿的环境落卵量高,发生量大,危害也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扬子鳄卵野外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egg incubation of the wild Chinese alligator was studied during the summer seasons of 1999 and 2000(July to October and August to September,respectively)at three observation sites, Zhuangtou of Xuanzhou County,Shuangkeng and Zhongqiao of Jingxian county, Anhui Province. One nest at each of the above sites was monitored, bearing 19,17 and 19 eggs,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width of the band on the eggs, we estimated the dates that the eggs were laid. We recorded both the nest temperature and atmosphere temperature with an automated temperature data logger (HOBO Temp) during the whole observation period.We found that the average nest temperature maintained around 25 26℃ during incubation throughout day and night,within over two thirds of time in each day the nest temperature being higher than the atmosphere temperature. Analysis of our data revealed that alligator nests have buffering effect on the inside temperature. Higher nest temperature (27 30℃)increased the hatching rate. It was also noticed that the hatching rate varied considerably from site to site(between 0 100%). We conclude that climat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egg hatching in the wild, and prolonged rainy season which caused large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can decrease the hatching rate of the alligator eggs.  相似文献   

3.
温度对中华鳖卵孵化和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25℃,27.5℃,30℃,32.5℃和35℃条件下,分别研究了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卵的孵化和胚胎的发育。卵黄和卵壳的湿重分别占卵重的85.10%和14.90%,含水量分别为76.63%和21.01%。中华鳖胚胎重随孵化时间呈逻辑斯谛曲线增长,孵化温度越高,胚胎发育速度r越大。25℃-30℃的胚胎发育仅表现为‘S’型生长曲线的前,中段,在孵化后期发育速度未受到明显的抑制,32.5℃和35℃温度条件下,后期发育速度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孵出稚鳖湿重和干重均与初始孵重存在极显著的经性相关关系。孵化温度对孵出稚鳖湿重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孵出稚鳖干重的影响极显著。随孵化温度的升高,孵出稚鳖干重吾‘U’形变化,在适中温度下,胚胎的生长效率最低。卵黄干重随孵化时间呈指数递减,温度越高,孵黄的利用速度越快。在孵化过程中,卵重,卵干重和卵内水总量都随孵化时间的延长,孵化温度的上升而略有下降。孵化期随温度升高呈双曲线缩短,其相关关系可用方程I=30.6+109/(T-22.5)来表示。中华鳖卵的最适孵化温度在32.5℃左右,胚胎孵化后期比早期对温度的需求可能要低一些。  相似文献   

4.
卤虫冬卵孵化的盐度条件及其六年后的孵化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卤虫(Artemia pathenogenetica)是海产养殖生物不同时期的良好动物性活饵料,又是理想的生物实验材料之一,目前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地对其进行广泛研究与利用。卤虫对不同盐类和浓度适应性较强,但其卵孵化的最高盐度在140‰,最低盐度尚未测定。本实验(1983—1986年和1989年)以NaCl水溶液梯度浓度对冬卵和一般室温下暗中存放六年后的卤虫卵进行孵化试验(后者未见有关报  相似文献   

5.
新疆木垒波斑鸨卵的孵化温度及雌鸟孵化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 5月 2 2日到 6月 11日 ,在新疆木垒波斑鸨分布区利用装有温度记录仪的假卵成功地监测了2只雌性波斑鸨 (Chlamydotisundulatamacqueenii)的繁殖行为。研究表明 :在孵化期 ,雌鸟的日活动节律呈现出双峰模式 ,即晨昏活动。雌鸟平均每天离巢 3~ 9次 ,每次 8~ 2 6min。孵化过程中 ,雌鸟每天花费 (94±2 ) %的时间孵卵。当雌鸟孵卵时 ,卵的日均孵化温度为 31 9~ 36 5℃。当雌鸟离开巢时 ,卵的温度平均下降到(2 4 9± 3 2 )℃。随着孵化的进行 ,卵的日均温从 31 9℃上升到 36 2℃ ,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韩瑞东  徐延熙  王勇  戈峰 《昆虫知识》2005,42(3):294-297
将油松毛虫Dendrolimustabulaeformis卵在不同高温下处理80min后的试验结果表明,短时(80min)高温(4 0℃)对卵的孵化没有显著影响,但40℃高温的短时(80min)处理,却能显著缩短其发育历期,降低孵化率。将卵置于3 4℃下处理不同时间(0~4h)后移至40℃下80min ,再放回到2 8℃下的试验结果表明,卵历期有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延长的趋势。在40℃下处理不同时间对卵的发育和孵化有显著影响,延长处理时间对卵孵化不利,连续处理8h后卵不能孵化。油松毛虫初产卵持续放置在≥3 4℃高温下不能孵化。  相似文献   

7.
杜卫国  计翔 《生态学报》2002,22(4):548-553
用4个恒定温(24-32℃)孵化灰鼠蛇卵,检测温度对孵化期,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在24-32℃范围内,孵化温度显影响孵化期及孵出幼体的体长和剩余卵黄大小,但不影响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的性别,体重,躯干重和脂肪体重。24,26,30和32℃孵化期分别为99.0,72.2,54.7和48.7d。24℃和26℃孵出幼体的体筮大于30℃和32℃孵出幼体;24℃和32℃孵同幼体内的卵黄较多。不同温度下发育的胚胎对卵内物质和能量的利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雌性幼体的体长,尾长和总长均大于雄性幼体,这些两性差异与孵化温度无关。孵出幼体和新生卵内容的灰分含量无显差异,孵化前后卵壳灰分含量也无显差异,表明灰鼠蛇的卵黄可提供胚胎发育所需的所有无机物。  相似文献   

8.
李娜 《昆虫知识》2006,43(2):186-188
澳洲黑蟋蟀Teleogryllus commodusWalker若虫在22℃下,有9个龄期,在28℃下,只有8个龄期。若虫在22℃和28℃的平均历期分别是159d和79d,并且若虫胸部和腹部相对于头部的生长速率在低温条件下均小于高温条件下的若虫。  相似文献   

9.
10.
浙江丽水中国石龙子卵孵化温度效应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3个恒定温度(24、30、32℃)和1个自然波动温度(22.0-36.2℃)下孵化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卵。结果表明温度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的疾跑速无影响,对孵化期有显著影响;24℃和波动温度下孵出幼体的湿重和躯干干重较大,剩余卵黄干重较小(即卵黄利用率较高);32℃高温对幼体形态发育有负面影响,但卵在自然波动温度下(包括短暂的高温组)的成功孵化应视为该种进行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相似文献   

12.
黄加祺  许振祖 《生态学报》1989,9(4):310-314
本文主要探讨了几种环境因素(温度、盐度、pH值、密度、化肥施用量及藻类)对缢蛏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精卵孵化最佳条件为:温度20—25℃;pH值为7.0—8.5;适盐范围随亲蛏来源不同而异,来自低盐区的,最适盐度8—12‰,而来自高盐区的,15—30‰,温度可影响其适盐范围,25℃左右,其范围最广;受精卵的密度以50粒/毫升以下为宜;保持低浓度的藻类对其孵化有利;施用2ppm以下的硫酸铵和尿素,可促进藻类繁殖,对受精卵孵化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温、湿度对扬子鳄卵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提出扬子鳄卵最适宜孵化温度为31.5±1℃;孵化湿度分三期:前期(第1—24天)控制在95%左右,中期(第25—40天)80—90%,后期(第41天到孵出)90%左右;破损卵另行提出单独处理,整个孵化期湿度略低于正常纽约5%。经以上处理,1987年和1988年孵化率均在95%以上,成活率97%以上。  相似文献   

14.
温度对扬子鳄卵发育及仔鳄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仁平  周永康 《四川动物》2000,19(3):167-170
在巢材温度保持相同下,采和29℃、31℃和33℃3种温度对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卵进行孵化。孵化时间随孵化温度长高而显著缩短。29℃、31℃和33℃下的平均孵化时间为64.6天、55.4天和50.1天,孵化的积温没有恒定值。初生仔鳄重与超始卵重呈直线回归,初生他鳄重不受孵化温度明显影响。孵化温度对初生他鳄剩余卵黄量或去卵黄鳄体有显著影响:随着孵化的升高,剩余卵黄量呈现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温度对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igma胚胎发育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温度梯度(19℃、22℃、25℃、28℃、31℃和34℃),记录各孵化温度下胚胎的孵化时间、孵化率和畸形率。结果显示,在19.8~33.8℃温度范围内,海水青鳉胚胎均能孵化,孵化时间与温度呈负相关; 34℃时胚胎孵化历时最短,为8.5 d; 28℃时胚胎孵化率最高;胚胎发育的适宜孵化温度为24.8~30.5℃,最适温度为28℃,高温和低温都会导致初孵仔鱼畸形率升高;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4.89℃,平均有效积温为3 919.04℃·h。本研究为海水青鳉的人工繁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野蚕黑卵蜂寄主利它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其康  胡萃 《昆虫学报》2000,43(4):373-379
利它素粗提液或涂利它素粗提液的人造卵经不同温度(25℃、60℃或100℃)处理30 min后进行生物活性测定,发现各温度下利它素仍对野蚕黑卵蜂有很强的引诱活性,其平均反应级数与常温(25℃)相比无明显差异,表现出一般蛋白质所没有的热稳定特性。低温 (4℃、0℃、-20℃或-70℃)同样也能保存粗提液中利它素的生物活性,但发现能引起粗提液发生凝集, 且0℃以下比4℃能产生更多的凝集, 使粗提液中利它素活性组分含量减少,-20℃时,其活性组分的峰面积仅为对照的13.1%,表现出一般蛋白质所没有的低温敏感性,这一发现对利它素的快速、简捷、有效分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实验室观测表明,3种歪水蚤的卵皆覆以半透明外鞘,仅特氏歪水蚤生产一定数量的不孵的无鞘卵。特氏歪水蚤夏卵与滞育卵的外鞘形态不同,前者较窄(≤15μm)且折皱均匀,后者多宽而折皱不均匀,随其外鞘加宽,活力明显提高。在钳形歪水蚤,两种卵的形态无明显差异;而右突歪水蚤尚未发现能够生产滞育卵。歪水蚤卵型的复杂多变,可能与其能够生产两种不同生理型卵的遗传特性正相适应。在短至12小时和6天的驯养期内,右突歪水蚤所产卵的卵径和鞘宽均分别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及正相关,并随季节而异;这进一步表明动物对本海区温度季节性变化的适应。  相似文献   

18.
孵化温度对中华鳖胚胎物质和能量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杜卫国  计翔 《动物学报》2001,47(5):512-517
用多重温度组合[7个恒温(23、24、27、28、30、33和34℃)和1个波动温度(22.3-32.8℃)]孵化中华鳖(Pellodiscus sinensis)卵,检测温度对胚胎利用卵内物质和能量的影响。卵在波动温度和温和温度下(27℃和28℃)孵化有较高的干物质、脂肪和能量转化率,卵出幼体因而含有较多的无机物,幼体躯干和脂肪体含有较高的能量。卵在极端高温(34℃和33℃)或极端低温(23℃)下孵化物质和能量转化率较低,使得孵出幼体中无机物较少,幼体射干和脂肪中含能量较低。孵化温度显著影响中华鳖孵出幼体内的能量分配;27℃和28℃孵出幼体含能量较高且相似,但27℃孵出幼体剩余卵黄能量小于28℃孵出幼体;34℃和23℃孵出幼体含能量较低且相似,但23℃孵出幼体剩余卵黄能量大于34℃孵出幼体。波动温度拓宽存活孵化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19.
温度对中国林蛙卵孵化和孵出热耐受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卵的孵化率、发育起点温度、发育有效积温、孵化后蝌蚪的成活率和蝌蚪的热耐受性,将当天产出的中国林蛙卵采集回实验室,分别置于5个不同温度(10℃、15℃、20℃、25℃和30℃)下孵化,观察和测量记录卵的孵化率、孵化3d后蝌蚪的成活率、全长及每个温度下卵的发育历期。利用温度梯度装置观察记录孵化10d后蝌蚪的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和致死温度。光照周期设为14L∶10D,湿度设为85%。结果表明,温度对中国林蛙卵的孵化率影响显著;孵化3d后蝌蚪的成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30℃下孵化的蝌蚪在2d之内全部死亡;温度对中国林蛙卵孵化3d后蝌蚪全长的影响极显著,蝌蚪的全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应用直线回归法和直接最优化法计算中国林蛙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0.51℃、65.29日度和0.38℃、65.52日度,直接最优化法优于直线回归法。经过4个不同温度(10℃、15℃、20℃和25℃)孵化10d后蝌蚪的最适温度分别为(13.2±1.6)℃、(15.7±1.9)℃、(17.3±2.1)℃和(19.5±2.3)℃;逃避温度分别为(28.8±1.4)℃、(30.2±1.6)℃、(31.6±1.3)℃和(33.1±1.8)℃;致死温度分别为(32.9±1.7)℃、(33.8±1.5)℃、(35.2±1.2)℃和(36.7±0.9)℃。经过不同温度孵化10d后蝌蚪的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和致死温度都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