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6 毫秒
1.
大角鹿是我国北方中-晚更新世遗址中最常见动物化石之一,也是更新世期间我国北方动物群的代表性动物之一。除周口店地区之外,其他遗址出土的大角鹿化石都十分零碎,极少有完整的大角鹿鹿角发现。再加上对大角鹿不同年龄阶段鹿角的发育情况更是知之甚少,因此,以往仅凭鹿角形态所做的分类值得商榷。2018年,在河北省蔚县南柏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1件几乎完整的大角鹿鹿角化石。鹿角很大,眉枝和主枝掌部都呈薄片状,掌部无指突;眉枝和主枝掌部的延展面基本一致,但不完全平行,主枝角干在基部有明显弯曲,但“S”形并不明显,总体特征与晚更新世河套大角鹿(Sinomegaceros ordosianus)的基本一致。该标本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河套大角鹿角化石。含该化石的地层成因尚不确定,初步的光释光测年结果是距今约11万年前,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  相似文献   

2.
继1959年中苏古生物联合考察队在内蒙古化德地区发掘采集到大量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后,笔者的课题组于2013~2016年间在化德的土城子地点发掘采集到不少哺乳动物化石。经过修理和研究,鉴定出鹿科化石的5个种类:布氏始柱角鹿(Eostyloceros blainvillei)、三角始柱角鹿(E.triangularis)、真角鹿未定种(Euprox sp.)、化德祖鹿(Cervavitus huadeensis)和山西祖鹿(C.shanxius)。其中前3个种类是在化德地区首次发现,而后两个种的牙齿材料也是在土城子地点首次记述。布氏始柱角鹿是一种较大的麂类,以其鹿角具一个粗长而内弯的主枝及一个直接从角环上伸出的较长的眉枝为特征,以前主要发现于山西的榆社盆地,在青海柴达木盆地也找到过,而化德是出现这个种类的第三个地区。三角始柱角鹿以其主枝横切面呈三角形而与布氏始柱角鹿相区别,以前仅见于榆社盆地,因此新发现的三角始柱角鹿将其地理分布范围扩大到内蒙古。真角鹿是从非脱换型鹿角向季节性脱换型鹿角过渡的代表,在欧亚大陆都有分布,化德是继通古尔和四子王旗之后在内蒙古发现这个属的第三个地区。化德祖鹿的鹿角具有4个枝,远端两个枝剑形,在土城子地点是第二次发现,但目前尚未在其他地区发现过,似乎是化德一带的地方种类。山西祖鹿以其下臼齿不具古鹿褶而与新罗斯祖鹿(Cervavitus novorossiae)相区别。山西祖鹿在中国北方的分布较广,主要见于山西、陕西、甘肃和内蒙古,而且在每个地点的化石标本较多,指示其种群密度较大。布氏始柱角鹿、三角始柱角鹿和山西祖鹿是榆社盆地中榆社I带的主要鹿科成员,出现在岩石地层的马会组或生物年代学的保德期。真角鹿的时代分布主要在晚中新世。因此根据土城子地点的鹿科化石判断其地质时代应为晚中新世,而较多的山西祖鹿标本指示化德一带在晚中新世有较广的森林。  相似文献   

3.
本年9月份,山西要定跃进公社南王管理区毛金虎等在挖掘土窖时,发現了几块鹿化石。这些化石原来应当是一个个体上的,計有脊椎、肋骨、腿骨、头骨的后半部、两枝鹿角和一枚上臼齿。鹿角分四权,角环直径为55毫米,主枝直径为今5毫米,断面均呈圓形。  相似文献   

4.
《化石》1980,(3)
据香港《科技世界》杂志刊载,日本天保元年,即公元1830年时,发现一位四十岁的日本男子头上长有一对角,角分生在男子头顶后端两侧,每一支长约10厘米,角的前面两侧又分生三对牙状的小角,最长的一支小角也有手指头那么粗,好像一对鹿角似的。解放前,我国东北也曾发现过一位长角的男子(照片见封三)。据说,他从三岁开始就长角了。角长在头顶的右侧,后来脱落了,但仍保留有6厘米长的一支小角;角底的周围直径约3厘米,呈潮水红色。到他四十多岁时,头顶后左侧又长出一支角,这支角在他七十五岁时,竟长到26厘米长。角底直径也  相似文献   

5.
座落在太行山麓西侧的潞城县有一株900多年生的牡丹——紫云仙,它生长在潞城县南舍村玉皇庙大殿西侧。灌丛有上百分枝,株丛地面处直径达45厘米,最粗的一枝直径25厘米,株高2.12米,冠幅2.7米。立夏开花,花期  相似文献   

6.
现生的四不像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鹿亚科(Cervinae)中独特的一种,我国的特产动物,世界的珍兽。由于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因而过去这些科学材料多为外国人研究,1866年由米尔恩-爱德华兹(Milne-Edwards)根据帝国主义御用学者法国传教士达维德(David)从北京南苑搞回法国巴黎博物馆的标本研究建立。1930年,德日进和皮韦托(Teilhard and Piveteau)在研究中国河北泥河湾维拉方期哺乳动物群时,又发现一类新的化石鹿角,分叉性质相类似,前枝和后枝都有分叉,便在该属下建立一新种,叫四不像鹿双叉种(E.bifurcatus)。但这个种分布面积不广,且基本上只有更新世初期才有,从未发现于此后地层(包括E.of.bifurcatus)。1933年,索尔比(Sowerby)根据安阳殷墟的发现,在真鹿属(Cervus)的名下记述了一个新种,谓真鹿属梅氏种[Cervus(Rucervus)men-  相似文献   

7.
马鹿和梅花鹿的鹿茸、鹿角组织结构初步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鹿和梅花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和Cervus nippon Temminck)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为我国二类和一类保护动物。它们不仅是肉食和观赏动物;而且,其茸和角又是我国名贵中药材之一。鹿茸为鹿科动物马鹿和梅花鹿雄性未骨化幼角。鹿角是鹿茸发育晚期的骨化蜕角或砍角。为了解鹿茸、鹿角发育规律,区别其它动物角组织,提高鹿茸、鹿角药用  相似文献   

8.
河南许昌灵井遗址的晚更新世鹿科化石新种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为  李占扬 《人类学学报》2009,28(3):319-326
记述了在近几年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旧石器遗址出土的1个鹿科化石新亚种: 灵井山西轴鹿新亚种(Axis shansius lingjingensis sub sp.nov.)和1个属、种未定的潜在新种。前者角冠的主枝呈琴弓状, 并有一定程度的螺旋状, 目前是轴鹿属在晚更新世的唯一代表;后者的角冠在角环上方同一位置向不同的方向伸出3个分枝, 与鹿亚科其他成员的角冠在角环上方只有主枝和眉枝(或第一枝)的情况完全不同,而介于晚中新世的皇冠鹿(Stephanocemas)和中、晚更新世的大角鹿(Megaloceros)之间。  相似文献   

9.
(一)本文报告了济南和贵阳两地山羊第四胃中发现的奥思特线虫属Ostertagia斯氏奥思特线虫Ostetagia(Grosspiculagia)skrjabini sp.nov.一新种的寄生线虫,并作了特征上的描述。 (二)本新种交合刺的中腹枝长于背枝;背枝具有独特的呈倒置逗点状向背侧捲曲的末端;侧腹枝末端伸入一淡黄色泡状薄膜,该膜膨大成球状。由于侧腹枝两侧的角化较 强,以至形成一平行于主枝的淡黄色纵带。 (三)本新种导刺带呈梭形,其近端的正中线上有一条近乎下陷的槽。 (四)本新种背肋于远端1/3处分为2枝,其分枝间的距离很大,各分枝的末端又依次向外侧分出一小的侧枝和一根小的乳头状突起。 (五)本新种与O.(G.)Orloff,1933亚属中的各种作了特征上的比较。  相似文献   

10.
在上课前20多天,剪取两枝夹竹桃,去掉部分枝叶,以减少蒸腾。一枝在基部3厘米以上环割去掉一圈树皮,露出长约2厘米木质部,并刮去木质部上的形成层,作为实验枝;另一枝保持原状,作为对比枝。然后将两枝缠上纸条为瓶塞。再把枝分别悬插在同样大小、无色盛有清水的玻瓶里。瓶内要保持一定空间,放在室内有光处。可不换水,但要补充失去的水。这样就可慢慢观察到:实验枝环割以上处因得到韧皮部输导的有机养料而长出不定根,最下端因割去了韧皮部得不到有机养料就不能(或很少)生长不定根;对比枝的基部能和实验枝的环割处上部一样,生长不定根。这就证明了  相似文献   

11.
油茶蛀茎虫(Casmara patrona Meyrick)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害情况 油茶蛀茎虫,以幼虫为害油茶树干枝,亦危害茶树,在我埸危害油茶树比较严重,被害率达20—30%(萌芽丛生10年生左右的干枝为多)。幼虫孵化后,即从侧枝嫩梢顶端的叶腋内蛀入,至侧枝与主枝相接处即沿主枝继续蛀下,每隔一定距离作一圆形小孔排泄粪便。粪便呈棕红色,分散在地面和树叶间。排泄孔随虫体的增长而扩大。上端孔小、下端孔大。孔径2—3毫米,排粪孔数,一般7—10个,最多13个。被害枝、干的直径多在8—14毫米范围内。幼虫一生蛀食长46—96厘米,平均为70厘米。蛀道宽达5毫米左右,孔道中有多数被幼虫咬而未破的孔痕。枝、干破害后逐渐枯死,每枝损失果数最少6个,最多44个。10年生左右的油茶幼林干、枝,只要10个月的时间,全被蛙  相似文献   

12.
异镂舟蛾Loudonta dispar (Kiriakoff)又名竹蚕、竹苞虫,属鳞翅目舟蛾科。是我省楠竹的主要害虫。我们于1974—1975年对此虫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观察和防治试验。 形态简述(图1) 成虫 雌蛾体长2.0—2.2厘米,翅展4.5—4.6厘米,触角双栉形,栉齿较雄蛾短,前翅黄色,近前缘与基角深黄色,近臀角与顶角处为淡黄色;后翅淡黄或白色。腹部盖有较深的黄白毛。雄蛾体长1.6~1.8厘米,翅展3.6—3.8厘米,触角栉齿较长,羽毛状,前翅黄褐色,后翅茶褐色,翅缘披有黄褐色短毛,腹部茶褐色。  相似文献   

13.
黄杉属一新种和梣属一新亚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木,高达12米,胸径30厘米;树皮深灰色,下部不规则片状开裂;一年生枝淡黄色(干时红褐色),主枝无毛或有疏毛,侧枝有褐色密毛,老枝灰色,无毛,叶条形,螺旋状着生,在枝下部排成二列,长1.5—2.5厘米,宽约2毫米,先端微凹,上面深绿色,下面有两条白色气孔带。球果圆锥状卵形,基部宽,上部较窄,长4.5—8.0厘米,径4—5厘米;中部种鳞肾形或横椭圆状肾形,长2厘米,宽3.2厘米,鳞背露出部分密生褐色短毛;苞鳞露出部分向后反伸,中裂窄三角形,长2—3毫米,侧裂三角状,先端凸尖,长1—2毫米.种子三角状卵圆形,长9毫米,上面密生褐色短毛,种翅较种子长。花期5月,球果10—11月成熟。  相似文献   

14.
描述了陕西蓝田地区蓝田组底部发现的新罗斯祖鹿化石。该种中等大小,具三分支鹿角,主枝弯曲,角基脊延伸至额骨上;年轻个体的角环与第一分支间距离长,眉枝长且弯曲;下颊齿的古鹿褶不发育或缺失。整理中国发现的祖鹿化石,认为中国晚中新世至早更新世应该有5个种存在:新罗斯祖鹿(Cervavitus novorossiae)、山西祖鹿(C.shanxius)、化德祖鹿(C.huadeensis)、最后祖鹿(C.ultimus)和凤岐祖鹿(C.fenqii)。新的生物年代学数据以及对比分析提示祖鹿可能起源于欧洲,随着东亚夏季风的加强从保德期开始迁入中国。不同于新罗斯祖鹿,山西祖鹿为适应气候与环境改变而出现了较明显的形态改变。上新世之后冬季风的加强致使祖鹿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小,到更新世早期仅在中国南方有遗存。  相似文献   

15.
叉子圆柏(Sabina vulgaris),又名臭柏,新疆圆柏、沙地柏等。柏科常绿匍匐灌木。体型优美,枝条柔软,耐寒,耐旱,是北方园林绿化、制做盆景、固沙保土、营造防护林的优良树种。过去用主枝育苗,材料来源有限,近年结合整形修剪,试验用短枝、侧枝,条长10—15厘米,在有灌溉条件的沙壤土,按株行距 10×25厘米,入土深度为插条长度的三分之一到二分  相似文献   

16.
笔石枝(或简称枝stipe)的分枝有正分(dichotomous branching)和侧分(lateral branching)两种方式。正分枝是一个枝分成对称的两个枝,这两个枝和原来枝间所成的角度相等;侧分枝是分成的两个枝中,有一枝沿着原来枝的方向前进,等於原来枝的延长,另一枝则向不同的方向伸出。在正分枝的笔石里,各枝的地位相等;而在侧分枝的笔石里,则有主枝和侧枝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侯素宽 《化石》2015,(2):4-5
<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侯素宽博士最近在国际刊物《动物分类学》上发表了在甘肃省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一个真角鹿新种——大真角鹿(Euprox grandis),为目前已知个体最大的麂类动物,其年龄距今约800万年前。真角鹿最初由斯特林(Stehlin)根据发现于德国斯坦海姆(Steinheim)地点的鹿化石所命名。在中国也报道了这个属的一些种,但均为一些脱落的鹿角  相似文献   

18.
1984年5月底,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收到一枚印度象臼齿化石(见照片)。这是泉州市玉犀巷内的泉州民主党派总部于1983年基建时挖出的。象齿化石已脱掉几块齿板,剩10个齿板,残长16.5厘米,高10厘米,最宽处7.5厘米,齿顶端的白釉质、珐琅质完好。象齿在泉州地区,并非第一次发现,1958年,惠安县亦发现过一枚印度象臼齿,说明古代泉州有象。据元朝高僧释大奎的《紫云开士传》记载:泉州邻  相似文献   

19.
1981年,我们发现一位头上长四只角、右脚后跟长出一“角”(骨性突起)的男青年,他的双手还各有一指异常肥大,似螃蟹足。当地群众称他是头足长角的“蟹人”。这位青年叫李××,今年约26岁,家住福建建瓯县东游公社上范大队。自6岁起头顶陆续长出了四只角,分别位于左右额部和头顶部,两侧对称(见照片)。多年来这两对角逐渐增长,至前年左额角长2.5厘米,右额角长2厘米,两者相距12厘米;右头顶角长1.5厘米,左头顶角长1.3厘米,两者相距8厘米。从角尖到角根十分坚硬。此外,出生后即发现在右跟骨向后长出一个5厘米的骨性突起,上尖下大,稍向  相似文献   

20.
反枝苋染色体数目的观察(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传吉  李岩坤   《广西植物》1989,(1):65-66
<正> 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为苋科苋属(Amaranthus)的一年生草本。分布于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原产于美洲热带,为归化植物,生于田园村庄附近的草地上。 其种子作青箱子入药,全草药用:具有治腹泻和痢疾之功效。 本文对反枝苋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了观察,旨在为中药材的良种繁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细胞学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