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雷米普利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从超微结构的角度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n=16):缺血/再灌注(I/R)、缺血预适应(IPC)和雷米普利(RAM)组。RAM组每天用雷米普利(1mg/kg)灌胃,I/R和IPC组用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4周后各组动物均经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PC组于缺血前行心肌缺血预适应。连续监测心电图变化,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光、电镜下观察心肌形态学改变。结果:与I/R组比较,RAM及IPC组缺血期心脏ST-段抬高幅度降低,室早出现时间推迟,持续时间缩短,室速、室颤发生率降低,心肌梗死面积缩小,形态学观察心肌损伤减轻,心肌纤维及线粒体特征性结构保持清晰,血管通畅,内皮损伤减轻。结论:连续4周使用RAM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具有与IPC相似的心脏保护效应,机制可能与保护心肌细胞及线粒体、改善内皮功能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血清和心肌组织瘦素(Leptin)表达的影响,探讨Leptin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Leptin浓度,并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及Lepfin表达水平。结果:缺血组、再灌注组血清LDH水平显著升高(P〈0.05),表明该模型制作成功,造成心肌局部一定程度的损伤。缺血组血清Leptin含量(6.34±2.49)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7.50±2.93ng/ml,P〈0.05);再灌注后Leptin水平缓慢恢复,于再灌注2h时Leptin达到(8.32±1.74)ng/ml,恢复到损伤前水平(8.38±2.56)ng/ml,且随再灌注时间延长有升高趋势。免疫纽化显示与假手术纽心肌Leptin蛋白表达水平相比,其他四组均有显著降低(P〈0.01),按缺血45min后再灌注1h组、缺血45min后再灌注3h组、单纯缺血45min组、缺血45min后再灌注2h组依次递减。结论:Leptin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早期45min血中有明显减少,心肌组织中也明显表达下降。心肌组织病理损伤与Leptin的改变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探讨川芎嗪联用L-精氨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时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日本大耳白兔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B组)、心肌缺血/再灌注+川芎嗪治疗组(C组)、心肌缺血/再灌注+L-精氨酸治疗组(D组)和心肌缺血/再灌注+川芎嗪+L-精氨酸治疗组(E组)。观察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Ca^2+浓度([Ca^2+]m)、丙二醛浓度(MDA)、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和心肌组织三磷酸腺苷(ATP)、能荷(EC)的变化。结果:C、D、E组与B组比较,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Ⅲ态呼吸速率(ST3)、SOD明显升高,Ⅳ态呼吸速率(ST4)、[Ca^2+]m、MDA显著降低,心肌组织ATP、EC均明显增高;且与A组比较,E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川芎嗪联用L-精氨酸可通过降低氧自由基水平和减轻钙超载,而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线粒体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大脑中动脉线拴法复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后适应(IP)组。利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凋亡细胞数量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而缺血后适应组凋亡细胞数量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缺血后适应可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发生,此作用可能与下调caspase-3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高氧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时抗氧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氧化酶具有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在抗氧化酶中,比较重要的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为了解高氧预适应(HyperoxicPreconditioning,HOP)对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时抗氧化酶的影响,本实验将实验组大鼠放入高压氧舱内,每日吸80-85%氧气(1atm,15-20%为氮气)6h,连续7d。利用Langendorf装置做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可逆性心肌缺血(HOPA组与对照A组):缺血10min,再灌注60min。观察冠脉回流液中SOD活力,检测心肌内抗氧化酶活力(SOD,GSHpx,CAT)。第二部分不可逆性心肌缺血(HOPB组与对照B组):缺血60min,再灌注60min。测定冠脉回流液中肌酸磷酸激酶(CPK)含量,SOD及心肌内抗氧化酶活力。结果表明:对于可逆性心肌缺血:SOD,GSHpx活力升高;对于不可逆性心肌缺血损伤:HOP能减少CPK释放,SOD活力升高。  相似文献   

6.
钠氢交换体1(sodium/hydrogen exchanger 1,NHE1)是已知唯一一种在心肌细胞膜上显著表达的钠氢交换体(NHE)亚型,由N端的介导离子转运的跨膜结构域和C端胞内调节结构域两部分构成,对于维持正常心肌细胞内的pH值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代偿心肌缺血再灌注造成的细胞内pH值的变化中发挥主要作用。本文主要论述NHE1的结构以及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p38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后适应(IP)组。利用TUNEL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应用Westernblot检测大鼠局灶性脑I/R损伤后p38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凋亡细胞数量和p38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而IP组凋亡细胞数量和p38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IR组(P〈0.01)。结论:缺血后适应可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发生,此作用可能与下调p38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腺苷和乙酰胆碱后适应诱导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ang WJ  Sun L  Yu XJ 《生理学报》2007,59(5):593-600
近年来缺血后适应的提出成为抗再灌注损伤的里程碑,其良好的临床可控性和可靠的保护效应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缺血后适应即在心肌长时间缺血后再灌注之前,进行数次短暂的再灌注,缺血的循环处理,诱导产生心肌保护效应,其循环次数和间隔时间存在种属差异。研究证实后适应不仅限制急性期梗死面积,还可以减轻长期损伤,其是否与保护血管内皮、抑制中性粒细胞介导的氧化损伤相关还存在争议。上调再灌注损伤补救激酶(reperfusion injury salvageHnase,RISK)通路是后适应保护的重要机制之一,即激活磷脂酰肌醇一3激酶(phosphatidy linositol3-kinase,P13K)-Akt途径和,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kinase,ERK)途径,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减少细胞凋亡和坏死。但是这两条途径的地位和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为了更加适用于临床,研究者将机械调控转变为药物干预,观察药物能否模拟缺血后适应发挥保护作用,即药物后适应。腺苷是研究最广泛,也是最有希望成为临床正式用药的一种药物。我们实验室首先提出了乙酰胆碱可以模拟缺血后适应,通过线粒体ATP敏感钾通道发挥心肌保护效应。本文着重阐述缺血后适应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应和信号转导通路,尤其是腺苷和乙酰胆碱模拟药物后适应的可能机制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付艳东  赵翠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5):6992-6994,696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artery intervention,PCI术)是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但临床观察显示PCI术后经出现慢血流、无复流,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心肌酶学的升高,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减少PCI术后的心肌损伤是改善冠心病患者经PCI术后预后的关键。目前研究认为PCI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心肌再灌注时与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细胞内Ca2+超载、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微血管损伤、粒细胞浸润以及心肌细胞的凋亡等多方面的作用有关,而PCI术后心肌损伤的保护治疗方面主要有药物与器械两方面。本文就PCI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保护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缺血后处理内源性心脏保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u XH 《生理学报》2007,59(5):628-634
再灌注疗法是临床治疗心肌缺血最有效的措施,但会引起再灌注损伤,调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可以减轻再灌注损伤,保护缺血心肌。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和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stC)是缺血心脏有效的内源性保护现象,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心肌坏死与心肌功能障碍,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内源性心脏保护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诱导触发因子释放,经多条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介导,作用于多种效应器,影响氧自由基产生、钙超载等I/R损伤的关键环节而发挥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特别是可以在缺血后实施的I-postC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以I-postC为重点综述内源性心脏保护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锌指转录因子(ZFP580)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室重塑的关系。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n=8)和心肌缺血/再灌注(I/R)组(n=64),其中I/R组分别在再灌注后的0.5 h、1 h、2 h、4h、1 d,7 d,14 d,28 d处死后取材,观察心肌组织中ZFP580的表达。培养大鼠H9C2心肌细胞,每组设3个复孔,分别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刺激0 h、8 h、16 h、24 h后观察心肌细胞肥大情况,并检测心肌细胞中β-MHC、心房利钠肽(ANP)以及ZFP580 mRNA的表达。利用慢病毒介导的基因转染获得高表达ZFP580的H9C2心肌细胞,转染72h后,检测心肌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表达。结果:成功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心肌I/R损伤后第14天,心肌组织大面积梗死,心肌细胞呈嗜酸性变。大鼠心肌组织中ZFP580及TGF-β1表达上调。TGF-β1(5 ng/ml)刺激H9C2心肌细胞后诱导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细胞肥大标志蛋白β-MHC、ANP表达上调,且心肌细胞中ZFP580mRNA表达上调(P < 0.05)。高表达ZFP580的H9c2心肌细胞中MMP-3表达下调(P < 0.05)。结论:锌指转录因子ZFP580可能参与了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室重塑的过程,其作用可能与参与TGF-β1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过程以及抑制心肌细胞产生MMP-3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雷米普利与BQ-123合用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制备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模型,采用雷米普利、BQ-123单用及两药联合应用的方式处理实验动物。观察两药合用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观察动物心率、血压、心电图ST-段变化,记录缺血期室性心律失常;检测血浆CK及LDH活力;心肌HE染色和TIC染色,定性和定量检测心肌梗死情况。结果:与I/R组比较,各给药组ST-段均明显降低;缺血期室性心律失常(VA)出现时间明显推迟且持续时间明显缩短,联合给药组作用更为显著;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血浆CK及LDH活力显著降低且联合给药组降低更为显著;梗死面积明显缩小,心肌损伤程度明显减轻,其中联合给药组变化更为显著。结论:雷米普利、BQ-123单用及联合应用均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且两药合用在推迟缺血期VA的出现时间,缩短其持续时间,减少CK及LDH漏出,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方面优于两药各自单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家兔30只,随机分为3组(n=10):对照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组和参附注射液组,统一标准喂养。行药物预处理10 min后,手术结扎家兔冠状动脉左心室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急性心肌缺血和再灌注状态下血流动力学及心肌组织中酶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I/RI组心脏舒缩功能减退,丙二醛(MDA)含量增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细胞能源Na+-K+-ATP酶及Ca2+-ATP酶活性降低,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大量释放。而与MI/RI组比较:参附注射液组能不同程度的恢复左心室收缩压(LVSP)、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P〈0.01),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P〈0.01),抑制MDA、LDH、CK升高,增强SOD、GSH-PX、Na+,K+-ATP及Ca2+-ATP活力。结论:参附注射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热应激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及抗氧化酶的影响。方法:大鼠热应激后,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大鼠在缺血5min、10min和再灌注10min、20min和30min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动态Ⅱ导联心电图监测室性早搏(PVB)、室性心动过速(VT)及心室颤动与扑动(VF)的发生率和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活性氧(ROS)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热应激预处理后,缺血10min时,能明显改善PWB的发生率(P〈0.01);可明显减少再灌注10min和20min时、VT、VF(P〈0.01)的发生率;能明显提高再灌注10min时血中SOD活性(P〈0.01),降低MDA和ROS的含量(P(0.01)。结论:热应激预处理能明显降低大鼠在俸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可提高血中SOD活性,降低MDA和ROS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后适应缺血时间窗的选择对小鼠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适应对小鼠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以及不同缺血时间窗的后适应心脏保护作用的差异 .方法 96只成年C57/BL小鼠随机分为缺血时间30、45 min和60 min的三组,每组又分为后适应和缺血再灌注两种处理.通过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造成急性心肌梗死 ,在完全再灌注早期给予反复短暂再通/闭塞的缺血后适应.采用Evans blue和TTC染色的方法确定缺血心肌和梗死心肌面积,并测定血清的心肌酶含量、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与丙二醛 (MDA) 水平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缺血30 min后适应组、缺血45 min后适应组心肌梗死面积分别比相同缺血时间的再灌注对照组减少53.1%和31.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后适应可明显降低血清心肌酶、提高心肌SOD的活性以及改善血流动力学的恶化;缺血60 min后适应组梗死心肌面积无明显降低,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鼠心肌处于轻中度水平的缺血损伤,在恢复冠脉血流的早期施行缺血后适应可以有效地减少心肌再灌注损伤,但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心肌保护作用就明显减弱或消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异丙酚和氯胺酮对大鼠离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大鼠18只,雌雄不拘。体重240-300g,随机分为3组(T1=6):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异丙酚组(P组),氯胺酮组(K组)。采用Langendorff灌装置建立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心脏连接至Langendorff逆灌装置,3组均以K-H液平衡灌注10min后,再分别以K.H液、含30μmol/L。异丙酚的K-H液、含10μmol-L-1氯胺酮的K-H液灌注10min,然后全心停灌25min,再分别以停灌前相同的灌注液恢复灌注30min。留取冠脉流出液测定总LDH活性;灌注末取左室心肌组织置于2.5%的戊二醛固定,观察心肌的超微结构;心尖部心肌组织留待检测8-异前列腺素和SOD活性。结果:与I/R组比较,P组8-异前列腺素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LDH活性降低(P〈0.05);K组8-异前列腺素含量,SOD及LDH活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K组8-异前列腺素含量升高,SOD及LDH活性降低(P〈0.05);P组心肌超微结构损伤较m组和K组也明显改善。结论:异丙酚可显著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脂质过氧化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而氯胺酮没有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离体心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连续多次短暂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冠脉流出液中AST、CPK、UDH及冠脉流量,心肌组织中SOD、LPO以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缺血预处理可以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冠脉流出液中AST、CPK、LDH的含量,提高心肌SOD活性,降低LPO水平,并且抑制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提高再灌注期间的冠脉流量。结论: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激活细胞膜Na^+/H^+交换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离体大鼠等容收缩心脏灌流模型上,观察激活细胞膜Na+/H+交换对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性损伤的影响。采用经典NH4Cl负荷方法以激活细胞膜Na+/H+交换,结果表明,激活Na+/H+交换加重缺血后再灌注心脏血液动力学障碍,增加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并使心肌组织中Na+、Ca2+超负荷及K+丢失加重。提示细胞膜Na+/H+交换是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9.
范新明  周鸣  彭建强  郭莹 《生物磁学》2011,(20):3994-3996
缺氧诱导因子(HIF)是参与缺氧转录反应调控的转录调控因子,HIF的活化在缺氧时细胞中保护起重要作用,HIF及HIF依赖的基因如诱导型一氧化氪舍酶(iNOS)、血红素氧舍酶(HO-1)的激活可减轻心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HIF调节的基因表达可能介导了缺血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的保护作用。本文对HIF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地高辛抗血清对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的心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30min,复灌45min建立在体大鼠MI/R模型。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生理盐水组、维拉帕米组、小、中、大剂量地高辛抗血清组:于再灌注45min后检测左室心尖部缺血区心肌中内洋地黄素含量、心肌细胞膜Na^+,K^+-ATP酶和SOD活性以及MDA含量,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MI/R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心肌组织内洋地黄素水平明显升高,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明显下降,心肌组织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升高。治疗组包括维拉帕米组均能减轻心肌组织结构损伤,降低MDA水平,部分恢复SOD活性;但只有地高辛抗血清能降低心肌组织内洋地黄素水平,恢复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结论:地高辛抗血清通过拮抗内洋地黄素,恢复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时的氧自由基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