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采用小鼠Lnc的方法测定各血清群脑膜炎奈瑟氏菌株的毒力,得到了较理想的结果。从我崮分离出的1 06株地方菌株的毒力结果如下:57株A群、B群和c群菌株(其中从痫人脑脊髓液或血液分离的z3株,其余菌株从带菌者鼻咽部分离的)比49株新血清群菌株(包括7个新血清群)的毒力强,I一2.905,0.005>P> 0.001;32株A群菌株(其中从jiii人分离的1 7株)与13株B群菌株(其中从病人分离的5株)的毒力无差别, t=1.0279,0,4>p>0.2;32株^群菌株与l 2株c群菌株的毒力无差别,t=1.0032,0.4>p>0.2;32株^群菌株比49林新血清群菌株的毒力强,f=2.68 6,0 I)I>P>0.005;A群17株病人株与15株带菌者菌株的毒力无差别,t=0.48,0.7>p>0.6。1966—1977年间不同年份分离出的A群,B群和c群菌株的毒力无差别;从我国“南方”和“北方”各地分离出的A群,B群和c群菌株的毒力也相同。从病人脑脊髓液分离出的菌株亦有毒力较弱的菌株,而从带菌者鼻咽部分离出的至今未发现病人的1486群菌株有毒力较强的菌株。毒力和发病的关系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 A 非OI群霍乱弧菌 a 临床特微 这些细菌同胃肠疾病的暴发和散发有关,但临床上没有什么确切的特征。就散发病例来讲,从一个病例的分离的菌株不能确定它经常引起同种疾病。报导的各次暴发其其临床特征各异,可能反映出各个致病菌株的不同特性。一般病人有腹泻、恶心和呕吐,有些人有发烧或腹部痉挛,少数病人大便中有血和粘液。通常这种疾病持续不超过3天。 在孟加拉进行的广泛研究中,从病人分离的菌株如能产生类霍乱毒素肠毒素,该病人症状较重,分离出无毒性菌株的病人症状较轻。在这两类病人身上都证实了对同型菌株血清凝集效价明显升高,而且分离出毒性菌株的病人抗毒素效价也明显升高。 曾有报告说虚弱或免疫抑制的人胃肠外  相似文献   

3.
血清分型是检测绿脓杆菌交叉感染和追踪其感染源的重要工具。本文用国内生产的绿脓杆菌诊断用12群“O”血清,对自西安市11所医院临床病人创面、呼吸道和尿路感染分离的118株绿脓杆菌进行了血清学分型鉴定。结果发现,118株绿脓杆菌中有115株能被“O”血清凝集,鉴定率为97.46%;有109株能被分型,分型率为92.37%。其中以血清Ⅵ.Ⅰ.Ⅲ三群菌多见,表明西安地区医院绿脓杆菌感染以这三个血清群为主。  相似文献   

4.
由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得到的普通及奇异变形杆菌国际对照菌株试制分型血清的结果已见于前文。在用这些分型血清鉴定收集到的国内菌种时,遇到许多不能分型的菌株,其中大部份是所有的单价O血清均不能与其发生凝集,有少数是可与几种单价血清发生凝集,因而无法确定其O群。也有少数菌株不能被各种单价H血清凝集,因而无法确定其H抗原。显然这些不能分型的细菌,可能具有Kauffmann和Perch二氏的分类  相似文献   

5.
对襄阳市中心医院分离的2株疑似霍乱弧菌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利用MicroScan WalkAway 40鉴定仪进行生化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玻片凝集法确定血清型别,PCR扩增16SrRNA保守区基因并将产物进行测序分析。此2株疑似霍乱菌株O1群及O139群霍乱弧菌诊断血清均不凝集,16SrRNA扩增产物测序Blast比对分析与数据库中霍乱弧菌相似性达100%,药敏结果显示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阿米卡星、氯霉素、复方新诺明(SXT)、四环素均敏感。该病例为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导致的败血症,可能经胃肠道途径传播。  相似文献   

6.
我们从钩端螺旋体(三宝垄群巴托型)中提出一种耐热性、耐碱性红血球致敏物质(Fss),并进行了血凝试验的研究。初步发现这种物质可使绵羊红血球致敏。致敏后的红血球能与相应的免疫血清发生血凝反应。三宝垄群巴托型钩端螺旋体血清与其它型红血球致敏物质抗原的血凝试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一定的型特异性,除与钩端螺旋体的独立群独立型和澳洲群巴力科型有一定的凝集价外,与其它8个群钩端螺旋体代表型均不产生凝集。由此提供了用这种抗原物质作钩端螺旋体抗原型鉴定的可能性。钩端螺旋体红血球致敏物质血凝试验受温度、红血球浓度及红血球致敏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使血凝增强或减弱。  相似文献   

7.
从西藏地区腹泻死亡牦牛中分离出 1株肠毒素型大肠杆菌并对其某些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菌在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方面与大肠杆菌基本一致。血清学试验表明 ,该菌株O抗原属O14 8,K88,K99,987P单因子血清均不能凝集本菌 ;该菌不产生溶血素 ;对绵羊、豚鼠、马、鸡的红细胞表现强凝集 ,而K88,K99,987P抗血清均不能抑制其对绵羊、豚鼠、马、鸡红细胞的凝集 ;该菌株在营养肉汤中经 37℃ ,4 8h培养表达菌毛 ;肌肉接种兔、腹腔接种小白鼠均具有高致病性 ;乳鼠胃内投服试验和兔回肠结扎试验证明 ,该菌能产生热稳定肠毒素和热敏性肠毒素 ;分离菌株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阿莫西林、羧苄青霉素等高度敏感 ,而对链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等表现耐药性。  相似文献   

8.
中山市正常人群鼻咽部肺炎链球菌的携带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获取本地区正常人群鼻咽部肺炎链球菌携带情况 ,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检正常人群 (按防疫人群监测共分四组 :2~ 4岁、6~ 8岁、9~ 12岁、2 5~ 39岁组 )鼻咽拭子进行培养、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结果 :2 6 7例标本共分离出 71株肺炎链球菌 ,分离率为 2 6 .6 %。 2~ 4岁组检出 18株 ,检出率 2 5 .8% ;6~ 8岁检出 2 0株 ,检出率 37.0 % ;9~ 12岁组检出 2 2株 ,检出率 2 9.3% ;2 5~ 39岁组检出 11株 ,检出率 16 .2 %。各年龄组鼻咽部肺炎链球菌反携带率经 χ2检验 ,χ2 =7.110 .0 5相差无显著性意义 ,少年儿童组合并后肺炎链球菌的携带率 2 9.6 % (5 9/ 199)与成人组 17.6 % (12 / 6 8)相比较经 χ2检验 ,χ2 =5 .0 7>P0 .0 5( 1 ) =3.84 ,差异有显著性。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为 2 6 .8%。结论 :本地区正常人群鼻咽部肺炎链球菌携带率为 2 6 .6 % ,少年儿童鼻咽部携带率较成人高。对青霉素耐药率处于较高水平 ,耐青霉素菌株对其他常用抗生素普遍耐药 ,且已发现对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菌株  相似文献   

9.
目的:获取本地区正常人群鼻咽部脑膜炎奈瑟菌携带情况,为政府制定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流行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随机抽检正常人群(按人群防疫监测共分四组:2~4岁、6~8岁、9~12岁、25~39岁组)鼻咽拭子进行培养,分离,鉴定及血清分型。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结果:403人共检出22株脑膜炎奈瑟菌,总检出率为5.46%,男性检出9株,检出率4.46%,女性检出13株,检出率为6.47%,其血清分型为A型群3株,B群14株,C群2株,1892型1株,未定型2株,2~4岁组检出6株,检出率8.57%(6/70),6~8岁组检出4株,检出率7.41%(4/54);9~12岁组检出6株,检出率8.00%(6/75);25~39岁组检出6株,检出率2.94%(6/204),男女性别之间及少年不同组别正常人群鼻咽部脑膜炎奈菌携带率经X^2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而少年组与成人组比较和差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调查显示,本地区正常人群鼻咽部脑膜炎奈环瑟菌携带率为5.46%,处于较低水平,血清分型以B群为主,本地为非流行株。不同性别正常人群鼻咽部脑膜炎奈瑟菌的携带率无差别,儿童携带率较成人高,调查结果显示本地区目前不具备流行特点,A群脑膜炎奈瑟菌未造成本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犬体200株布氏菌的判定与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 《微生物学报》1992,32(5):370-375
先后收到我国一些地区从犬体分离的待检布氏菌200株,经细菌形态、生长特性和血清凝集等初步检查,其中176株疑似布氏菌(85.59%).用单相和粗糙血清检测、s和R群噬菌体裂解试验,证明均为犬种布氏菌。部分菌种作DNA同源性测定与电镜形态观察,发现其基因系列和电镜图像与国际参考菌一致。在R血清反应中,有4.75%菌株无凝集原性。在硫堇和复红染料抑菌试验中,典型株占72.49%;对两种染料均不被抑制者占22.75%。这部分菌和被R/C噬菌体裂解的粗糙羊种菌难以鉴别。  相似文献   

11.
报告 2 0 0 3年秋季浙江省某猪场II型猪链球菌感染猪群的微生物学检查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以及采取的控制疫情措施及其效果。从 112头病、死猪中分离出 71株猪链球菌疑似菌株 ,经革兰染色镜检、生化反应和特异性诊断血清的玻片凝集 ,均鉴定为II型猪链球菌。上述II型猪链球菌分离株对阿莫西林等 5种抗生素敏感 ,但对庆大霉素等 7种抗生素耐药。采取饲养环境和饲料消毒、发病猪隔离、阿莫西林和环丙沙星治疗、未发病猪疫苗接种等措施 ,有效地控制了疫情 ,未发生人的感染。  相似文献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荚膜分型血清研制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中国金葡菌荚膜流行型,用5型和8型国际标准菌株的菌悬液免疫家兔,吸收除去交叉凝集素研制出金葡菌5型和8型荚膜分型血清,并应用于333株临床菌株荚膜分型。该血清效价为1:1280和1:640,与本菌及其它同型菌株玻片凝集反应呈强凝集,与其它型菌株不凝集,且与美国标准血清同时对333株临床分离菌株进行分型比较的符合率为100%。333株金葡地方菌株荚膜分型结果显示,8型菌株占绝对优势,所占百分率为70.9%;5型占6.3%,5型和8型菌株共占77.2%。这与国外金葡菌荚膜5型和8型占70%-80%的报道相似。试验为金葡菌疫苗株选择提供了流行病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1962年7月1日自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钩端螺旋体病患者的血培养物中分离出钩端螺旋体A6株。经交叉显凝试验和交叉凝集索吸收试验,证明它是秋季群钩端螺旋体的一个新血清型。建议命名为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南腊血清型(Leptospina inteirogans serovar nanla),A6株为参考株。  相似文献   

14.
1987~1988年在沙市165份婴幼儿急性腹泻标本中,用PAGE法检出轮状病毒37株(22.4%),其中3株为少见的轮状病毒,此种病毒经电镜观察,具有典型轮状病毒的形态结构,ELISA证实该病毒不具有A群和B群轮状病毒的群特异性抗原。RNA电泳分析表明,其基因组由11个双链RNA片段组成,电泳图型特殊,呈4:3:2:2的排列模式。上述试验表明,该病毒为世界上罕见的C群轮状病毒。免疫电镜证实,该病毒能被病人恢复期血清所凝集,提示该病毒是腹泻病儿的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5.
新疆北疆棉田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及其营养亲和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疆北疆棉区采集了典型的棉花立枯病病苗及棉田土标样686份,按常规分离方法分离得到399个分离物,从中鉴定出272个纯化的立枯丝核菌(Rhizotonia solaniKühn)菌株,经玻片吉姆萨氏染剂(Gimsa′sstain)染色程序观察细胞核数目,全部测试菌株均属于多核。用标准菌株,通过载玻片菌丝融合实验测定,将纯化的272个菌株划归为3个菌丝融合群:AG-2、AG-4和AG-5,分别占总菌株的6.24%、84.2%和1.1%。另有23个菌株不与任何标准菌株融合,占8.46%,说明新疆北疆棉田立枯丝核菌的优势菌系是多核丝核菌的AG-4融合群。通过从10种不同配方的培养基中筛选的效果好的麦芽蛋白胨(MPDA)配方培养基(Ⅱ)进行对峙培养,以建立标准菌株,将纯化获得的272个丝核菌菌株,划分为6个不同的营养亲和群,研究说明新疆北疆地区棉田立枯丝核菌各菌丝融合群内确有不同程度的分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PCR结合酶切-序列比对法对B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进行鉴定。方法用玻片凝集法对不同来源的15株B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进行初步检定,再用PCR结合酶切-序列比对法对上述15株菌株进行进一步鉴定,即用PCR结合酶切法扩增菌株的唾液酸转移酶sia D基因并对PCR产物进行酶切后,用BLAST软件将PCR产物测序结果与Gene Bank中原始sia D序列比对。结果 15株菌株玻片凝集结果均为阳性;15株菌株的PCR产物片段大小均为460 bp;TaqⅠ酶切后,13株菌株的酶切产物片段大小仍为460 bp,其PCR产物测序比对结果与B群脑膜炎奈瑟菌原始sia D序列同源性均达到99%;其余2株酶切产物片段大小约200 bp,与C群脑膜炎奈瑟菌sia D原始基因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和99%。结论 15株菌株经PCR结合酶切-序列比对法鉴定,13株为B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2株为C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该方法可准确鉴定B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  相似文献   

17.
从我国收集到新分离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1120株,经检定符合本菌特征的74 7株(占66.7%),并筛选出其形态、培养特征及生化特性典型的有335株,分成36个不同血清群,并分别找出各群代表株制出抗血清。试验结果证明,用本套菌株制备的群血清,灵敏性和特异性效价都优于国外引进的参考菌株制备的抗血清。通过实际使用,对国内新分离菌株检定能提高定群率2—3%。  相似文献   

18.
在痢疾桿菌的分型鑑定中骚现福氏痢疾捍菌第5型中有33%的菌株在福氏痢疾桿菌型因子V血清内及族因子3,4的血清中凝集,但不在族因子7,8,9血清内凝集。用吸收试验封其中1750菌株的晃疫血清作了抗原分析,得出该型菌株的抗原筒式为V:4(7)…。今建议将福氏痢疾桿菌第5型分为二个亚型,Va的抗原棒造为V:4(7)…,Vb者则为V:7…。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人间自然感染各群钩端螺旋体(钩体)后产生的免疫抗体血清群、交叉凝集(交凝)、效价及相互关系,作者对病原学阳性并做过双份血清MAT的64份资料作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64株钩体属于12个群,其中13株菌的感染者血清呈阴性反应,占20.31%;51例呈阳性,占79.69%,有14个血清群,效价1∶100~1∶6400;12个菌群感染者的血清交凝反应较为普遍,效价1∶100~1∶3200;效价高低及交凝群数,因感染菌群而异。较为特殊的是11个菌群感染者的血清中均不见与流感伤寒群钩体的交凝现象。本文对人间分离钩体菌群与免疫血清群构成比例互不吻合的问题作了解释,为钩体病的免疫及血清流行病学补充了新论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11种抗生素药物纸片法,对1981年至1983年从我国分离出的295株肺炎链球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证实这些菌株对红霉素和头孢霉素Ⅱ最敏感,达99%以上,其次是氯霉素、庆大霉素和青霉素,而对新霉素、金霉素和卡那霉素最不敏感,耐药菌株达96%以上。不同地区,不同标本来源和不同血清型的菌株对青霉素,氯霉素和庆大霉素的耐药性不同。四川省、上海市及云南省的菌株对青霉素都敏感,没有耐药菌株,而安徽省和沈阳市的菌株耐青霉素者63%以上。从胸水和腹水中分离出的菌株对这三种抗生素耐药者较多,其次是从血液中分离出的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