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的标本,记录贵州省的革翅目昆虫3科16属29种,其中包括1个中国新记录属和1个新异名。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采自黄山的标本描记襀翅目昆虫(Plecoptera)—新种东方华钮JiSinacroneuria orientalis Yang et Yang,并以此为模式种在Ji科(Perlidae)钮Ji亚科(Actoneuriinae)中建立一新属(Sinacroneuria),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3.
记述中国钮虫责属 Acroneuria Pictet昆虫 4种 ,其中包括 2新种 :莫氏钮虫责Acroneuria morsei,sp.nov.和多锥钮虫责 Acroneuria multiconata,sp.nov.。模式标本存扬州大学植物保护系昆虫标本室 ( YU)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 ( NW-STUAF)。  相似文献   

4.
记述采自中国陕西佛龙的瘤(虫责)属Tyloperla 1新种:双凹瘤(虫责)Tyloperla bihypodroma Du, sp. nov.,该种与尖突瘤(虫责)Tyloperla attenuata很相近,但前者第8背板近后缘形成1个隆起脊、其中部有1凹陷,后者则在背板中部形成1近圆形的隆起、其上的锥状感觉器比前者多;前者第9背板中央微凹、其前缘骨化明显、极小的锥状感觉器稀少,后者中部有1丛明显的锥状感觉器;前者翅透明,后者翅微烟褐色.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扬州大学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5.
文中简述了襀翅目缅甸琥珀研究概况,并基于一件保存较好的雌虫标本,报道了襀翅目襀科新属种Burperla decolorata gen. et sp. nov.。该化石具有以下重要特征:体较长,体色浅,触须与触角较长, RP脉末端接近翅端部,下殖板宽大、圆形,后缘中部突出。这些形态特征显著区别于襀科的其它化石及现生类群。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现生襀翅目稚虫的食性,其通常分为腐食-植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食性不同,其口器结构差异明显.古生物学家根据化石保存的口器结构,利用将今论古、形态功能分析等手段推测襀翅目化石稚虫的食性有腐食-植食性、刮食性、肉食性,以及因化石保存等因素导致的食性不确定.此外,选取热河昆虫群中襀翅目昆虫的优势种类Perlidae的一代表化石稚虫,对其保存的口器形态及其食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推断其食性为捕食性.  相似文献   

7.
记述采自中国贵州的新虫责属 2新种 ,即双瘤新虫责 Neoperla bituberculata,sp.nov.和曲囊新虫责 N eoperla flexiscrotata,sp.nov.。模式标本存扬州大学植物保护系昆虫标本室 ( YU)  相似文献   

8.
中国襀翅目新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胡经甫 《昆虫学报》1973,(2):97-126
近年来收到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国内昆虫学工作者寄来极丰富的襀翅目标本。其中由云南生物考察队采得材料的鉴定报告,已发表于《昆虫学报》第十一卷的分类区系增刊。 本文是其他标本的鉴定结果,共计72种。包括31个新种,分隶于5个科,27个属。除列举了已知种的新记录外,对所有新种也作了详细的记述,文末所附的图版是各新种两  相似文献   

9.
襀翅目昆虫广泛分布在多种类型的水域中,对水中的化学物质较为敏感,是一类重要的水质监测指标生物。本文回顾了我国襀翅目分类的研究历史,其中Klapálek、Navás、Banks及胡经甫对我国早期的襀翅目分类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总结了我国襀翅目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现状,即我国已记录襀翅目10科、66属、657种(包括台湾分布的31种、香港分布的4种),约占世界已记录种类的17.8%;我国学者定名的种类占全国记录种类的74.7%,其中1949年建国后的70年间定名的种类占67.4%。此外,还对我国襀翅目昆虫的地理分布及系统发育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其中我国学者共测序襀翅目昆虫全线粒体基因组60种,占已测序种类的90.9%,为襀翅目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积累了重要分子数据;同时利用这些数据对襀翅目的分子系统发育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结果。最后,文章分析了我国襀翅目系统分类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记述采自中国陕西佛龙的瘤[虫责]属Tyloperla1新种:双凹瘤[虫责]Tyloperla bihypodroma Du,sp.nov.,该种与尖突瘤[虫责]Tyloperla attenuata很相近,但前者第8背板近后缘形成1个隆起脊、其中部有1凹陷,后者则在背板中部形成1近圆形的隆起、其上的锥状感觉器比前者多;前者第9背板中央微凹、其前缘骨化明显、极小的锥状感觉器稀少,后者中部有1丛明显的锥状感觉器;前者翅透明,后者翅微烟褐色。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扬州大学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11.
记述中国襀科 Perlidae 华襀属 Chinoperla 1 新种:勐满华襀 Chinoperla mengmanensis sp. nov.。本新种与其他华襀属种类的区别在于:第9背板前缘中部骨片短小且强骨化,呈倒V形;半背片细长,紧挨第 9 背板中部骨片;阳茎部分骨化,阳茎囊未完全翻出,但是明显呈三叶,背外侧两叶完全覆盖小棘刺,中叶呈球形囊泡,无棘刺。模式标本保存于扬州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2.
记述采自贵州宽阔水保护区的钩(虫责)属l新种:巨刺钩(虫责)Kamimuria grandispinata Du &Sun,sp.nov.,该新种的阳茎特征与长刺钩虫责K.longispina Wu相似,但长刺钩(虫责)阳茎囊背面近端部有1膜质突起,上面生有粒状微刺,而新种阳茎囊背面近端部是1个近似三角形的刺斑,无突起...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记述中国襟属TogoperlaKlapálek昆虫6种,其中包括3新种,即无色襟虫责Togoperlanoncoloris,sp.nov.;全黑襟虫责Togoperlatotanigra,sp.nov.和三角襟虫责Togoperlatriangulata,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浙江大学植物保护系昆虫标本室(ZU)和西北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NWAU)。  相似文献   

14.
记述采自中国陕西佛龙的瘤属Tyloperla 1新种:双凹瘤Tyloperla bihypodroma Du, sp. nov.,该种与尖突瘤Tyloperla attenuata 很相近,但前者第8背板近后缘形成1个隆起脊、其中部有1凹陷,后者则在背板中部形成1近圆形的隆起、其上的锥状感觉器比前者多;前者第9背板中央微凹、其前缘骨化明显、极小的锥状感觉器稀少,后者中部有1丛明显的锥状感觉器;前者翅透明,后者翅微烟褐色。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扬州大学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15.
准(礻责)翅目昆虫繁盛于古生代和中生代早、中期。国际上对这类化石研究较早,发表论文较多,如Handlirsch(1904,1906,1911,1925),Sdlards(1909),Pruvost(1912),Martynov(1928,1930,1936,1937,1940),M.Zalessky(1929),G.Zalessky(1939,1951,1955),Carpenter(1949,1950),Sharov(1961,1962)等,其中较为重要的著作为Sharov(1962)对准(礻责)翅目昆虫所作的系统性总结。我国对准(礻责)翅目昆虫的研究较迟,这次发现的标本,属、种虽少,但说明了不仅我国古生代地层含有丰富的准(礻责)翅目化石,而且中生代地层也有该目化  相似文献   

16.
襀翅目化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中国及世界襀翅目化石研究进展,列出已发表的化石种类名录、分布及年代,共19科、85属、225种;襀翅目化石世界分布,但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地区,中国仅14种.不同地质年代发现的襀翅目种类、数量和特征不同.本文并简要介绍稚虫食性、系统学、古地理和古生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初步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记述采自台湾1新种,赛氏新(赜)Neoperla siveci sp.nov.,并讨论了其与近似种的区别.模式标本保存分别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和河南科技学院标本馆.赛氏新(帻),新种Neoperla siveci sp.nov.(图1~4)新种腹部第7背板隆突和第8背板的骨化突特征与邵氏新(赜)Neoperla sauteri Klapalek,1912非常近似.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新种雄虫阳茎囊非常短,约为阳茎管的1/5,阳茎囊腹面刺较少,顶端略直;而邵氏新(赜)雄虫阳茎囊长度略短于阳茎管,阳茎管囊腹面刺较多,端部呈钩状.正模♂,台湾屏东石门村,2010-11-08,杨定采.副模1 ♂,同正模.词源:新种种名源自襀翅学家Ignac Sivce博士的姓氏.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记述了采自新疆喀纳斯的倍叉[虫责]属Amphinemura 1新种:环齿倍叉[虫责]Amphinemura tricintusidens Wang&Zhu,sp.nov。根据肛侧突中叶端部有3或4个环绕的小齿和肛上突背骨片端部形成的圆形腔可将该新种与其它种类相区别。正模♂,新疆喀纳斯,2005-Ⅷ—01,朱江艳等采。副模1♂,采集资料同正模。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扬州大学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19.
脉翅目(Neuroptera)的粉蛉科(Coniopterygidae)因成虫和幼虫均捕食叶螨、蚜、蚧等害虫面甚有益。贵州省此类天敌昆虫缺乏研究,本文记述了粉蛉亚科(Coniopteryginae)的4新种,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在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对标本的采集者,除在文中注明外,在此诚致谢意。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贵州省新记录的鞭蝽科(Dipsocoridae)栉鞭蝽属(Ceratocombus Signoret)1新种。模式标本存放于南开大学生物系。贵州栉鞭蝽Ceratocombus guizhouensis Ren et Yang,新种(图1-7) 雄虫及雌虫均为大翅型个体,体淡棕黄色,触角、喙、各足及腹部(除尾节外)为淡黄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