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粉拟青霉种内RAPD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来自不同地理来源和不同寄主的 13株粉拟青霉Paecilomyces faninosus和其他3种拟青霉及1株球孢白僵菌进行RAPD分析,从RAPD扩增结果可知粉拟青霉种内具丰富的遗传多样型。RAPD扩增指纹图谱能有效地分辨不同菌株的基因型,可用于监测生防效果的菌株示踪。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种间的遗传差异要明显大于种内的差异。菌株间差异是和地理来源相关,而和寄主不相关。  相似文献   

2.
对来自不同地理来源和不同寄主的 13株粉拟青霉Paecilomyces faninosus和其他3种拟青霉及1株球孢白僵菌进行RAPD分析,从RAPD扩增结果可知粉拟青霉种内具丰富的遗传多样型。RAPD扩增指纹图谱能有效地分辨不同菌株的基因型,可用于监测生防效果的菌株示踪。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种间的遗传差异要明显大于种内的差异。菌株间差异是和地理来源相关,而和寄主不相关。  相似文献   

3.
粉拟青霉种内nrDNA ITS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20株粉拟青霉(Paecilomyces farinosus)ITS1-5.8S-ITS2(rDNA)区域序列测定,确定了粉拟青霉ITS序列,而韩国学者测定的粉拟青霉ITS序列应为细脚拟青霉(P.tenuipes)的序列。序列比较发现,韩国2株未定名的拟青霉(Paecilomyces spp.)菌株(KACC40219、KACC40221)应为粉拟青霉。基于本研究构建的邻接树推断,粉拟青霉的有性型可能是一种虫草。粉拟青霉的起源应为单源的。不同的粉拟青霉菌株的ITS序列具有多态性,源于同一地区的菌株的ITS变异也较大。ITS序列的证据表明,粉拟青霉菌株间的差异与地理来源及寄主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两种虫生真菌酯酶同工酶酶谱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不同来源的22株球孢白僵菌和21株粉拟青霉酯酶同工酶的酶谱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由酯酶图谱可知同种不同菌株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作为菌株亲缘关系的可靠的遗传标记。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粉拟青霉不同菌株间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寄主范围无任何相关性,与菌株来源地在某些菌株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33株尖孢镰刀菌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尖孢镰刀菌种内各菌株间的遗传差异与亲缘关系,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33株地理来源不同的尖孢镰刀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出的11条引物扩增出105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1条,多态性位点比例为86.7%;遗传相似性与聚类分析结果供试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06 ~0.962,平均0.756,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962时,供试的33株菌可被全部区分开.表明,尖孢镰刀菌基因组在SSR区域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寄主来源相同的供试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与其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苏丹  傅俊范 《应用生态学报》2012,23(12):3409-3413
白头翁叶斑病是近年来我国新报道发生的一种白头翁叶部病害,在辽宁省保护地白头翁生产中病害尤为严重.对采自辽宁省5个白头翁主产区的25株白头翁叶斑病菌(Ascochyta anemones)菌株及中国农业科学院惠赠的5个壳二孢属(Ascochyta spp.)菌株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11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得到条带清晰并呈多态性的108条谱带,单个引物扩增DNA片段集中分布在200~ 2000 bp.采用NTSYS软件进行病原菌的聚类分析,发现供试的30株壳二孢菌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6~0.98,当相似系数为0.62时,30个菌株被划分为4个类群,说明辽宁省白头翁叶斑病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APD遗传聚类组群与白头翁叶斑病菌菌株的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寄主来源的菌株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7.
苎麻疫霉群体的RAPD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建营  郑小波 《菌物系统》2003,22(2):228-234
利用从126个RAPD(Random Amplifled Polymorphic DNAs)随机引物中筛选到的可扩增出清晰条带、主带明显、稳定的8条引物,对采集自江苏、安徽和江西不同寄主的45个Phytophthora boehmeriae菌株进行全基因组DNA 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选用引物共标出DNA指纹图带68条,其中多态性条带20条,多态性检测率为29.4%,表明该种内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菌株间变异较小。利用Popgene软件计算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并绘制聚类树状图,供试菌株被划分为2个遗传聚类组。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与菌株的寄主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来自江苏、江西和安徽棉花上的27个菌株被划分在同一遗传聚类组内,而分离自构树、枫杨和苎麻的18个菌株被划分在另一个遗传聚类组。结果还表明菌株间遗传相似性与其地区来源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来自广东和广西的瓜类疫霉的遗传多样性,利用从180条RAPD引物中所筛选出的多态扩增性强、重复性好的12条引物,对分离自两省区的96株瓜类疫霉进行了全基因组DNA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指纹图谱构建。通过对供试菌株的RAPD-PCR扩增,共获得135条DNA标记谱带,其中124条为多态性谱带,多态检测率为91.9%。利用NTSYSpc Version2.1软件对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系统树,以遗传相似系数0.81为阈值,将96个供试菌株划分为12个RAPD群,多数分离物之间遗传相似性较低,在DNA水平上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地区间菌株的遗传分化程度不同,分离自黄瓜的菌株遗传分化明显高于分离自冬瓜的菌株。RAPD群与菌株地理来源、分离寄主、致病力、交配型及甲霜灵抗性均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从126个RAPD(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s)随机引物中筛选到的可扩增出清晰条带、主带明显、稳定的8条引物,对采集自江苏、安徽和江西不同寄主的45个Phytophthoraboehmeriae菌株进行全基因组DNA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选用引物共标出DNA指纹图带68条,其中多态性条带20条,多态性检测率为29.4%,表明该种内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菌株间变异较小。利用Popgene软件计算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并绘制聚类树状图,供试菌株被划分为2个遗传聚类组。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与菌株的寄主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来自江苏、江西和安徽棉花上的27个菌株被划分在同一遗传聚类组内,而分离自构树、枫杨和苎麻的18个菌株被划分在另一个遗传聚类组。结果还表明菌株间遗传相似性与其地区来源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王建营  郑小波 《菌物学报》2003,22(2):228-234
利用从126个RAPD(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s)随机引物中筛选到的可扩增出清晰条带、主带明显、稳定的8条引物,对采集自江苏、安徽和江西不同寄主的45个Phytophthoraboehmeriae菌株进行全基因组DNA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选用引物共标出DNA指纹图带68条,其中多态性条带20条,多态性检测率为29.4%,表明该种内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菌株间变异较小。利用Popgene软件计算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并绘制聚类树状图,供试菌株被划分为2个遗传聚类组。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与菌株的寄主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来自江苏、江西和安徽棉花上的27个菌株被划分在同一遗传聚类组内,而分离自构树、枫杨和苎麻的18个菌株被划分在另一个遗传聚类组。结果还表明菌株间遗传相似性与其地区来源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云南虫生真菌粉棒束孢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云南粉棒束孢8个当地居群和蝙蝠蛾拟青霉2个当地居群进行ITS测序和RAPD扩增分析,结合Gen Bank中相关序列,对粉棒束孢开展遗传多样性、居群遗传结构及其种内分化研究。共获得大范围内地理距离远的6个居群共97条粉棒束孢ITS序列,共有33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0.546和总核苷酸多样性Pi=0.00276,显示粉棒束孢在物种水平上遗传多样性较低。云南粉棒束孢共37条序列,有14种单倍型(10种为云南特有),具有较高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Hd=0.659,Pi=0.00274);单倍型聚类和网状分支分析表明云南粉棒束孢单倍型类型丰富,遗传多样性高,暗示云南为粉棒束孢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ITS序列分析表明,云南当地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st=51.95%;RAPD分析表明,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0.5547,基因流Nm=0.4014;说明云南当地居群粉棒束孢分化剧烈。居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研究表明,粉棒束孢居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明显相关。中性检验和失配分析表明粉棒束孢经历过近期居群扩张。结合单倍型聚类和网状分支分析,表明Hap 19为扩张建群单倍型,但原始祖先单倍型(Hap 1)依然是粉棒束孢居群中最优势单倍型(频率为48.45%),表明粉棒束孢并不存在明显的因地理原因造成的生殖隔离。值得重视的是,通过ITS单倍型和RAPD分析,支持将蝙蝠蛾拟青霉作为粉棒束孢异名处理。  相似文献   

12.
弯孢类炭疽菌菌株的RAPD分析与分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RAPD分析对38个不同寄主来源的弯孢类炭疽菌菌株的系统发育及分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许多引物的RAPD扩增带型在种内是相似或一致的,而种间差异较大。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38个弯孢类炭疽菌菌株被聚为6个类群,群内菌株之间遗传相似性较高,而群间遗传相似性较低;群与群之间分界明显,表明种的分界相当明显。因此,RAPD分析所反映的种间亲缘关系,将有助于疑难种分类地位的确定和近似种的区分。RAPD分析的结果还揭示了一些近似种的分类关系,如按传统方法分别鉴定为Colletotrichumtruncatum、C.circinans和辣椒炭疽菌C.capsici的许多菌株聚类在同一群内,有很高的遗传相似性,实验结果支持它们为同一个种。实验中还发现5条辣椒炭疽菌的特有片断,分别由引物OPE-14、OPH-15(2条)、OPM-12和OPM-20扩增产生。这些特异带的发现对该菌的快速检测和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不同寄主来源寄生疫霉菌株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300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扩增多态性丰富的13条引物,对寄主来源不同的29个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菌株进行基因组DNA遗传变异分析。用筛选出的13条引物对供试菌株进行RAPD-PCR扩增,共产生139条RAPD条带,其中133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检测率为95.7%。利用PopGene Version 1.31软件对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系统树状图,供试29个菌株被划分为5个遗传聚类组,不同菌株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其中寄主为烟草(Nicotiana spp.)、腊梅(Chimonanthus praecox)、凤尾兰(Yucca gloriosa)和西番莲(Passiflora edulis)的菌株的遗传结构与其寄主来源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寄主为刺槐(Sophora chinensis)和番茄(Lycopersicum esculentum)的菌株与其寄主来源的相关性较小,来源于不同寄主植物的菌株之间遗传距离较远。结果提示在寄生疫霉与其不同寄主植物的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寄主对病原菌的遗传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不同来源鼠李糖乳杆菌的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Lr)菌株之间的分子鉴别方法并分析不同分离株之间的遗传多样性.[方法]从56份采集自中国新疆和田和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的长寿老人粪便样本中分离得到的乳酸菌中,经生理生化分析和API 50CHL试验条鉴定,获得10株Lr.对10株Lr分离株和1株Lr标准株ATCC7469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从5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到5条在菌株水平上具有鉴别力的引物P14、OPG28、OPG25、P7和P4并建立和优化了Lr菌株RAPD指纹图谱扩增方法.根据RAPD结果计算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获得了清晰稳定的DNA指纹图谱,扩增产物大小在100~2000bp之间,菌株间呈现显著的DNA多态性,不同来源的Lr分离株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81~0.935之间,在相似系数0.80水平上可以将11株Lr菌株分为5个类群,其中分离自新疆和田的Lr菌株归在类群B和类群C,而分离自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的Lr菌株归在类群D和类群E.[结论]应用RAPD方法对Lr菌株进行分子鉴别是可行的,不同来源的Lr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种内遗传多态性和不同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利用钳位均匀电场脉冲电泳系统,从电泳的时间、角度、电压、转换时间间隔等方面优化电泳参数,确定了适宜拟青霉属内4种虫生真菌染色体DNA电泳的最佳条件。根据电泳及软件分析结果,估算出斜链拟青霉和环链拟青霉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组型大小,即核型(karyotype)特征。通过进行拟青霉属内4种7株虫生真菌染色体DNA核型相关的比较和分析,表明拟青霉菌种间染色体数目差异较小,核型差异较大;相同菌种不同菌株间的染色体数、核型大小并不完全相同,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且菌株间核型大小差异程度明显小于菌种间的差异程度。  相似文献   

16.
21株马特组镰刀菌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马特组镰刀菌种间和种内的遗传差异与亲缘关系,本文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1个马特组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出的15条引物对3种供试菌株进行扩增,共扩增出239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30条,多态性位点比例为96.2%,平均每条引物产生条带数为15.3条.21个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494~0.933,平均为0.64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93时,供试的21株马特组镰刀菌可明显分成2个ISSR类群(IG),IG-Ⅰ包括1~17号菌株,为Fusarium solani和F solani var.coeruleum;IG-Ⅱ包括18 ~21号菌株,全部为F.ventricosum.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933时,供试的21个菌株可被全部区分开.供试的镰刀菌基因组在SSR区域具有丰富的多态性;ISSR类群划分与菌种分类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没有相关性;而同一类群中,不同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性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一地区同种寄主的相同菌种,其菌株间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中国柱花草炭疽病原菌遗传多态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对中国柱花草炭疽病进行广泛调查和病原采样收集的基础上,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43个代表性菌株进行了基因组DNA分析,并与276份国外菌株进行了综合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所用8个引物的扩增片段位于0.3~2.8kb之间, 菌株间呈现显著的DNA多态性。以柱花草起源中心——南美的柱花草炭疽菌分类为基础,中国柱花草炭疽菌可划分成3大类型即Ⅱ、Ⅲ、Ⅵ类。中国菌株与来自柱花草起源中心——南美的菌株相比之下,其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变异性则相对简单。就中国菌株而言海南菌株与广西、广东菌株相比多样性较丰富, 中国柱花草胶孢炭疽菌正在出现种内遗传分化。 从聚类结果看,通常来自于同一个地理区域或同一个寄主基因型的菌株聚成一类, 即同一RAPD聚类组内的菌株通常来自于同一寄主基因型或同一地理区域。说明来自不同寄主基因型或物种的炭疽菌在遗传基因上具有专化性,而地理上隔离的国家或地区的柱花草炭疽病原菌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进化途径。  相似文献   

18.
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的随机扩增多态DNA及其遗传分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对来自青藏高原3个区域5个具有代表性地方的13个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Berk.] Sacc.)样本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19个随机引物获得的RAPD谱带清晰并呈现多态,单个引物获得的RAPD片段数在3~10个之间。该19个引物在每个样本中扩增的RAPD片段总数平均约为65个。基于遗传距离分析,受试的13个冬虫夏草样本中,来自同一地方的样本间遗传差异甚微,同一区域不同地方的样本间遗传差异较大,不同区域的样本间遗传差异最大。这说明冬虫夏草地理群体间存在着遗传分化。应用UPGMA和NJ方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来自5个地方的冬虫夏草实际上可以归并为显著不同的3个组,对应于样本来源的3个区域,提示RAPD标记在冬虫夏草群体中有显著的地区特异性。我们的结果还表明,冬虫夏草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差异度与地理距离呈正相关。因此,RAPD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可用于研究冬虫夏草的遗传多样性、起源以及系统演化等。  相似文献   

19.
毛木耳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2个随机引物对来源不同的56个木耳菌株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引物的扩增产物DNA片段均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供试菌株总共扩增出164条多态性片段,占总扩增片段的99%;供试菌株两两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较大(平均GS值0.2143 ̄0.8764)。采用系统聚类法中的类平均法,对供试的所有菌株两两间相似系数进行聚类,可将它们分为四大类,各大类的类间和类内菌株的遗传变异程度较大,以IV类内各菌株间的最高(平均GS值0.3891),II和III类间的最低(平均GS值0.5887),表明遗传变异也较丰富(总平均GS值0.4918)。将RAPD技术应用于不同菌株间遗传差异的研究,具有反应迅速、不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能从DNA分子水平上揭示菌株间遗传差异等优点,是一种快速准确评估木耳种质资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引起蜘蛛流行病的紫色野村菌种群异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ISSR分子标记对安徽琅琊山自然保护区和牯牛降自然风景区引起蜘蛛流行病的紫色野村菌Nomuraea atypicola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筛出的9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117条带,多态性比率高达94%。ISSR扩增结果显示:22株紫色野村菌之间的遗传分化较大,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为0.48-0.88,平均为0.71。UPGMA方法构建的系统树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60处,22株紫色野村菌按照两个自然保护区明显分为2大类群。第一大类是分离自琅琊山不同蜘蛛的10株菌株,其种群内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4。第二大类是采自牯牛降不同蜘蛛的12株菌株,其种群内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6。种群内的遗传相似性虽高于种群间的遗传相似性,但未见两株菌株的ISSR指纹图谱相同或高度相似。这表明,不管是在琅琊山还是在牯牛降,紫色野村菌的两个种群均无优势的流行菌株。两地的蜘蛛流行病都是由高度异质的紫色野村菌种群造成的。紫色野村菌的菌株遗传相似性和地理来源相关而和寄主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