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笼养条件下,由于有限的空间和单调的笼舍结构,川金丝猴行为和生理指标发生变化,包括出现刻板行为和产生较高的粪便内应激激素。本论文旨在研究环境丰容对笼养川金丝猴日常行为以及粪便皮质醇水平的影响。于2013年8月1日至11月1日对杭州动物园内7只川金丝猴进行环境丰容后的行为观察。采用瞬时扫描法记录上午08:30-10:30和下午14:00-16:00的动物行为,并统计15种行为的发生频率。比较丰容前后每种行为的发生频率,结果表明环境丰容降低了川金丝猴的不活跃行为(P=0.021)和刻板行为(P=0.034),增加了其活跃行为频率(P=0.018)。环境丰容后,动物表现出更多的攀爬(P = 0.012)、探究(P = 0.014)和环顾行为(P = 0.010)。粪便皮质醇激素的结果表明,除1只雄性个体激素上升外,其余6只个体的粪便皮质醇含量显著下降(P=0.028)。以上结果提示环境丰容可改善川金丝猴的福利状况。  相似文献   

2.
由于采集粪便样品无需对目标动物进行捕捉、限制或影响其行为,检测粪便样品中类固醇激素的方法近几十年来在野生动物保护、行为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由于其种群和行为等方面的特殊性,较难进行直接的生理监测,因此采用间接手段监测其粪便类固醇激素就显得很有必要。为探讨不同保存方法对普氏原羚粪便中皮质醇的影响,我们将采集到的新鲜粪便样品充分混合后分为30份,各取10份分别保存于﹣20℃、4℃和20℃,在保存2、5、7、10、15、20、25、30 d和50 d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样品中的皮质醇含量。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显示,保存于﹣20℃的粪便样品中皮质醇含量在保存50 d内没有显著变化,含量为(11.747±2.951)ng/g(平均值±标准差),(F=1.966,n=81,P0.05),而保存于4℃和20℃的样品则出现明显波动(4℃:F=23.643,P0.05;20℃:F=35.126,P0.05),含量分别为(15.951±6.766)ng/g和(11.042±6.094)ng/g。保存于4℃和20℃的样品中皮质醇含量在24 h内均有上升,在随后的几天逐渐下降。结果表明,﹣20℃冷冻可以简便有效地保存普氏原羚粪便样品中的皮质醇激素。同时,在野外暴露超过24 h的粪便样品会造成测定结果产生误差,在采集样品时要考虑到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2016年和2017年的5—8月,我们对川西马尔康麝场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麝香分泌进行了行为与生理监测,对麝香分泌的各阶段进行了准确判定,记录了泌香启动、泌香盛期开始、泌香盛期终止及泌香结束的时间阶段及持续时间长,分析了林麝麝香分泌的时间阶段与体重和年龄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尔康麝场的雄性林麝平均泌香启动日在6月16日[(167.06±7.75)d,n=141],于6月17日进入泌香盛期[(168.52±7.67)d,n=141],6月21日[(172.17±7.26)d, n=138]泌香活动减弱,至6月25日[(176.27±8.11)d, n=131]泌香结束;雄麝体重与其泌香启动、泌香盛期停止及泌香结束时间呈显著负相关(rPS = -0.234,PPS =0.028;r VSF = -0.215,PVSF = 0.047;r SE = -0.229,PSE = 0.043),即雄麝的体重越大,其泌香越早;各年龄组间的平均泌香时长差异显著(F 17, 113 = 3.482, P = 0.003),其中2岁雄麝平均泌香时长最长[(13.07±2.08)d, n=20],显著高于3岁[(9.38±0.76)d, n=12, P = 0.042]和4岁[(7.80±1.60)d, n=5, P = 0.013]个体;马尔康林麝平均泌香量为(11.85g±0.96)g, (n=114),随泌香时长延长有增加趋势,但不显著(P = 0.854)。基于上述林麝雄体的泌香时间、泌香量与年龄和体重等因素间的关联,可对圈养的林麝个体间的泌香力、泌香量等进行区分和预判,作为圈养林麝驯养生产力优化的依据,并可为圈养林麝优质品系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积雪草(CA)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及相关下游信号的影响,阐明积雪草防治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分子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和造模组(n=50)。造模组大鼠进行右肾切除术,1周后给以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连续给3 d;72 h后测血糖,以 ≥ 16.7 mmol/L,尿糖+++以上及尿量大于对照组的50%为DN模型成模标准。假手术组进行右肾被膜损伤,并注射相应量生理盐水。造模组通过灌胃给药,分为:DN模型组(模型组)、DN+福辛普利组(蒙组1.6 mg/kg·d)、DN+积雪草高剂量组(高剂量组16.8 mg/kg·d)、DN+积雪草中剂量组(中剂量组11.2 mg/kg·d)和DN+积雪草低剂量组(低剂量组5.6 mg/kg·d)(n=10),连续给药16周,每日上午1次灌胃。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肾组织中TGF-β1、TβR1、TβR2、Smad2/3、p-Smad2/3及Smad7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DN组TGF-β1、TβR1、TβR2、Smad2/3 mRNA和蛋白表达及Smad2/3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P<0.05)、Smad7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而福辛普利和高剂量积雪草能倒转DN引起的TGF-β1、TβR1、TβR2、Smad2/3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P<0.05)及Smad7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积雪草可能通过调控TGF-β1/Smad信号通路起到防治DN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野生动物监测在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以确保可持续利用上占有关键地位,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成为濒危物种乃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对大型哺乳动物的长期监测基本尚未纳入常规,针对野生种群的监测报道迄今罕见。本文以佛坪自然保护区2000 ~ 2006 年大熊猫监测数据为基础,通过大熊猫遗留的新鲜粪便等痕迹指标探讨了该地大熊猫种群的发展趋势与监测数据所反映的大熊猫生态习性。结果显示该保护区内大熊猫种群略显缓慢增加的趋势(t = 1.98,P = 0. 082),不同季节痕迹的海拔变化表明,该地大熊猫有季节性垂直迁移的生态习性。此外,监测数据所反映的大熊猫空间分布等亦与其他相关研究大致吻合,表明该保护区所采用的监测方法有在全国其他大熊猫保护区推广利用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生素E改善暴露于高温与PM2.5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呼吸系统功能损伤的作用。方法:将54只7周龄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9个实验组(n=6),利用烟草烟雾和气管内滴注脂多糖建立COPD大鼠模型,而后对其进行PM2.5(0 mg/ml、3.2 mg/ml)气管滴注染毒和维生素E腹腔注射(20 mg/ml)干预,随后高温组进行高温(40℃)暴露,每天一次(8 h),持续3 d。末次暴露后检测肺功能,HE染色制作肺组织病理切片,采用试剂盒测定大鼠肺组织中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温和PM2.5暴露使COPD大鼠肺功能降低(P<0.05),各PM2.5染毒组中MCP-1含量均有显著升高(P<0.05),高温组中iNOS活性显著增高(P<0.05);与单纯PM2.5染毒组相比,在常温健康和高温COPD维生素E干预组的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三组维生素干预组中MCP-1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高温COPD维生素干预组中iNOS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高温与PM2.5可引起并进一步加重COPD大鼠的炎症反应,维生素E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可明显改善上述损伤作用,从而保护机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贝母提取物(FE)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致小鼠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方法:昆明种小鼠40只,雌雄兼用,随机分为4组(n=10):对照组、模型组、FE 900 mg/kg、300 mg/kg剂量组,每只i.h Iso1.5 mg/kg (0.3 ml/d)造模,持续14 d;高、低给药组造模同时分别0.9 ml/d,0.4 ml/d灌胃FE,对照组s.c.等量生理盐水,连续30 d。实验结束,测定小鼠心重指数,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HE和Masson染色分析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SOD活性显著性下降,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显微镜下,心肌组织间隙变大,炎性细胞浸润,出血坏死细胞增加,TGF-β1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FE组小鼠心重指数明显下降,SOD活性显著提高,MDA含量明显下降(P<0.05),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缓解,TGF-β1表达明显下调(P<0.05),且呈一定剂量依赖性。结论:FE治疗对抗Iso诱导心肌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清除氧自由基,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及抑制TGF-β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2对慢性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痛觉敏化、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50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 5组(n=10): 空白对照组(Normal+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假手术组(手术但不结扎+生理盐水腹腔注射) 、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CI)组(CCI +生理盐水腹腔注射) 、人参皂苷Rg2低剂量组(CCI+ Rg2 5 mg/kg腹腔注射)、人参皂苷Rg2高剂量组(CCI+ Rg2 10 mg/kg 腹腔注射)。CCI模型建立后,药物通过注射器进行腹腔内注射 5 ml/kg,每天1次,连续14 d。分别在术前1 d和术后 1、3、5、7、10、14 d测定大鼠的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术前1 d和术后第14日时检测明暗箱实验和强迫游泳试验。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CCI组术后14 d机械痛阈值和热痛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明箱内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1),穿梭次数明显减少(P<0.01),游泳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与CCI组比较,人参皂苷Rg2组术后14 d机械痛阈和热痛潜伏期明显增加(P<0.01),大鼠在明箱内时间明显延长(P<0.01),穿梭次数明显增多(P<0.01),且游泳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结论:人参皂苷Rg2能抑制 CCI 大鼠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同时改善其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9.
崔爽  刘丙万 《兽类学报》2020,40(4):364-373
近年来,由于野猪(Sus scrofa)数量增长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导致人与野猪之间的冲突不断增加。2018年8-10月在吉林省珲春地区利用东北虎声音、野猪惨叫声、狼叫声,太阳能警示灯、防兽彩带等视觉设施,东北虎粪便,综合使用东北虎声音和东北虎粪便以及电子围栏等防控措施在已使用过和未使用过防控措施的样地开展了野猪危害防控效果及空间特征研究。我们以2018年野猪危害防控研究的数据,结合2011-2017年已发表数据进一步研究了野猪危害防控措施的时空特征。防控有效期为实验开始到野猪首次进入样地发生危害的时间间隔。研究结果表明:(1)2018年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防控有效期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01),对照组防控有效期为(1.33±0.58)d,实验组中已使用过和未使用过防控措施样地的防控有效期分别为(16.25±9.00)d和(20.58±9.61)d,防控有效期差异不显著(P=0.127);(2)2018年与2011年、2013年、2016年、2017年相比同一种防控措施的防控效果随着使用年份的增加,播放东北虎声音1min加空白5min、放置避雨装置的粪便、综合使用东北虎声音加粪便、放置红黄绿色太阳能警示灯等防控措施的防控有效期没有显著变化(P=0.200;P=0.295;P= 0.221;P=0.080;P=0.090;P=0.050);播放狼声音1min加空白5min防控效果有显著下降趋势(P=0.003);按顺序播放东北虎声音加野猪惨叫1min加空白5min组防控效果呈显著上升趋势(P=0.001),但防控有效期较短为(13.67±2.62)d,不具推广意义。因此,野猪危害防控措施中播放东北虎声音、综合使用东北虎声音和东北虎粪便、太阳能警示灯等均具有空间推广性和时间延续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制备前5 d 连续补充1,25-二羟维生素D3(1,25-VitD3)对缓解小鼠缺血/再灌注(I/R)后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Vehicle组和1,25-VitD3组,每组10只小鼠;Vehicle组和1,25-VitD3组小鼠均进行大脑MCAO1 h,再灌注24 h后处死小鼠,1,25-VitD3组MCAO手术前5 d连续腹腔注射,100 ng/(kg·d);取各组小鼠脑缺血半影区,进行TTC染色、RT-PCR及免疫组化检测,采用神经功能评分评估小鼠功能缺陷。结果:与sham组相比,Vehicle组小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加,小鼠脑组织中促炎介质IL-6、IL-1β和Gp91phox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与Vehicle组相比,补充1,25-VitD3可减少I/R小鼠大约50%梗死体积(P<0.05), 1,25-VitD3组小鼠脑组织中IL-6、IL-1β和Gp91phox表达明显降低(P<0.05),小鼠脑内T调节细胞标志物Foxp3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转录因子Rorc mRNA表达明显较低(P<0.05),提示Th17/γδT细胞反应减少,小鼠脑损伤部位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维生素D可以缓解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脑梗死发展,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小鼠脑I/R中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正>竹笋是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最为喜爱的天然食物。竹笋相对于竹叶和竹茎含水量更丰富,粗纤维含量更低,适口性更好;大宗养分、微量元素、必需氨基酸等含量丰富(周昂等,1996;唐平等,1997;周材权等,1997),而丹宁等具有微毒性的次生代谢物含量却最少(赵晓红等,2001),更利于大熊猫对生活必需营养的吸收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荒漠区赤狐的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赤狐(Vulpes vulpes)隶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犬科、狐属,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北部和北美大陆,在我国也广布各地(高耀亭等,1987;马世来等,2001)。国内外有关赤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洞穴结构(Nakazono and Ono,1987;贾竞波和萧前柱,1990;贾竞波等,1991;贾竞波和马建章,1992;周文扬和魏万红,1995;张洪海等,1999)和巢域选择等方面(Nakazono and Ono,1987;周文扬和魏万红,1995;张洪海等,1999;Frey and Conover,2006;Keith et al.,2007),而针对赤狐食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草原或苔原环境,如瑞典(Elmhagen et al.,2002)、立陶宛(Laima,2002)及匈牙利(Lanszki et al.,2006,2007)等。  相似文献   

13.
2017年7月1日-8月31日及2018年6月1日-7月31日,在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马麝繁育中心,采用焦点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进行了圈养马麝的刻板行为取样,采集同期粪样,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粪样中肾上腺皮质醇、睾酮及雌二醇激素的水平,分析了圈养马麝刻板行为表达与上述3种激素水平的关系。结果显示,展现刻板行为的圈养马麝的皮质醇水平(111.099 ± 16.231)ng/g略高于无刻板行为表达的马麝(95.640± 9.738) ng/g,差异未达显著(P> 0.05);展现刻板行为雄麝的睾酮水平(135.900± 21.582)ng/g略高于无刻板行为的雄麝(108.182 ± 9.689) ng/g,差异也不显著(P> 0.05);展现刻板行为雌麝的雌二醇水平(0.445 ± 0.116)ng/g显著低于无刻板行为雌麝(10.843 ± 1.142)ng/g(P< 0.05)。研究结果表明,圈养雄性马麝的刻板行为表达与其类固醇激素水平不相关;而雌麝的刻板行为表达与雌二醇分泌显著负相关,这与其繁殖及健康状况有关。在麝类驯养实践中,可将粪样类固醇激素水平(尤其是雌二醇)作为其受胁迫水平及行为健康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运动血压反应不足及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是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常见的异常表现,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HCM患者这两类异常血压反应表现的相关因素及其与心肺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阜外医院功能检测中心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的HCM患者219例。111例行CPET的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正常对照组与HCM组的CPET运动血压反应。将HCM患者分为运动血压反应正常组及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组,以及运动后血压正常组及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组,分别比较上述两类运动血压反应异常者的临床情况及CPET功能指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CM患者运动血压反应不足(8.7%比1.8%,P=0.016)及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6.8%比0.0%,P=0.003)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在HCM患者中,与运动血压反应正常者相比,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的HCM患者更多合并冠心病(P=0.029)、肺动脉高压(P=0.002)及房颤/房扑(P=0.036);与运动后血压正常者相比,运动后恢复期血压下降的HCM患者静息流出道压差(P=0.017)更高,合并流出道梗阻比例(P=0.015)、合并收缩期二尖瓣前移现象(P=0.022)及左室射血分数(P=0.043)更高。经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的独立相关因素为冠心病(β=1.519,P=0.013)、肺动脉高压(β=2.292, P=0.000)。而运动后恢复期血压下降仅与左室流出道压差有独立的相关性(β=0.018, P=0.005)。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的HCM患者峰值摄氧量(P=0.003)、峰值心率(P=0.014)及心率储备(P=0.003)更低,NT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P=0.019)及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P=0.000)更高。运动后恢复期血压下降与各种心肺功能指标均无相关性。结论: HCM运动血压反应不足及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的发生率均较正常人群显著升高。HCM患者运动血压反应不足与合并冠心病和肺动脉高压有显著的独立相关性,而运动后血压下降仅与左室流出道压差独立相关。运动血压反应不足的HCM患者心肺运动功能降低,而运动后恢复期血压降低与心肺运动功能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人动脉血来源是右心系统并在肺脏进行气体交换的静脉血,右心系统的静脉血是否存在波浪式信号目前尚没有证据支持,本研究旨在对比同时间动、静脉血中信号的连续变化特点。方法: 选择心功能正常,需要连续监测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6 例,4男2女,年龄(59.00±16.64) 岁,体质量(71.67±10.37)kg,左心射血分数(LVEF)(61.33±2.16)%。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选择心功能正常需要监测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6 例,连续同时桡动脉、颈内静脉逐搏取血,测定PaO2。选取2个典型呼吸周期,用于分析同时段动、静脉血气的波浪式变化。分别比较患者血氧分压最高和最低值,以验证同时段动、静脉血气是否都存在周期性波浪式信号变化。此外,将患者动脉、静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信号的变化幅度进行统计学t 检验分析,比较有无差异。结果: 共6例患者,抽取动、静脉血液充满肝素化细长塑化管需要15~16次心跳,即取血需要15~16次心跳,全部覆盖超过2个呼吸周期。所有患者动脉血气中PaO2均呈现明显的波浪式变化(P<0.05),幅度是(9.96±5.18)mmHg,是均值的(8.09±2.43)%。患者静脉血气中PaO2波动幅度并不明显,为(1.63±0.41)mmHg,是均值的(3.91±1.22)%,与动脉血气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同时连续逐搏动、静脉取血血气分析法证实,患者自主呼吸时动脉血气有明显的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而静脉血气几乎没有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很弱),说明动脉血气波浪式信号主要是由于肺通气过程中吸气和呼气期产生肺泡中氧分压规律性上升和下降,通过离开肺毛细血管与肺泡氧气压力平衡的动脉化血液,经过左心室搏血进入动脉血管系统所致。  相似文献   

16.
拐棍竹是卧龙野生大熊猫春季的主要食物。2014-2016年,从设置的3条固定样线中我们发现了当地野生大熊猫有分段取食拐棍竹笋的现象,且没有到放牧活动和人为干扰严重的河谷区域取食竹林内的拐棍竹笋。它们首先在海拔较低( 2 100 m左右)、新笋发育较早且人为干扰不严重的区域觅食,当这些区域的新笋普遍超过2 m高度时会向海拔较高处迁移。大熊猫优先选择有较高比例粗大竹笋的区域作为觅食场所,且当觅食斑块内新笋普遍较小时对粗笋有倾向性选择(P<0.05),但当环境中的新笋质量较好时,选择性有所降低(P>0.05)。大熊猫在新笋质量较好的觅食斑块中取食率较高,在海拔较高处因竹笋的基径较小所以取食率较低(F=20.12, P<0.05)。大熊猫取食新笋所留残桩高度与周边竹笋的高度呈正比(r=0.50, P<0.001)。为保证大熊猫在新笋期的觅食活动免遭干扰,管理者应该在这一时期严格限制大熊猫活动频繁区域的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