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川金丝猴的相互理毛行为是否具有卫生功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应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在113天的跟踪观察(有效观察时间351小时)的基础上,收集了293个相互理毛回合(bout)的数据,对秦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玉皇庙西梁群个体间的相互理毛进行了分析,检验相互理毛是否符合卫生功能假说(Hygienic functional hypothesis)。在分析数据前我们将标本的体表分为17部分,并定义了各部分的界限和其所占全身表面积百分比。根据自我理毛行为在身体表面各部位可进行的难易程度,将其分为不可进行,难以进行和易于进行部位的三种类型。为了了解相互理毛是否集中在自我理毛不容易进行的部位,我们做了三个相应的分析:自我理毛在全身的分配,各部位得到相互理毛的情况,不同年龄性别组得到相互理毛的情况。结果表明限法进行自我理毛的部位得到相对多的相互理毛,难以进行自我理毛的部位得到相互理毛百分比与其占总表面百分比相一致,易于进行部位得到相对少的相互理毛。这种自我理毛与相互理毛之间的补偿关系符合卫生假说。但是并非所有难以或无法进行自我理毛的部位得到均匀的相互理毛,相互理毛主要集中在背部和肛门繁殖区,不同年龄性别组的相互理毛受到社会等级的影响,相互理毛的这种选择性分配,说明除了有卫生功能外还应该有其它的功能含义。  相似文献   

2.
<正>理毛行为(Grooming behavior)的定义是动物个体对自身或其同类个体体表(皮肤、毛发或羽毛等)进行的多种形式护理,包括对体表进行有规律的梳理,以及用舌头或嘴唇舔皮肤和毛发等(Veà et al., 1999)。在灵长类动物中,理毛行为大多表现为个体接触和探查自身或另一个体体表被毛,将毛发分开后从中拣出盐粒或皮肤寄生物放入口中咀嚼或直接用嘴咬食被毛下的盐粒或皮肤寄生物(李银华和李保国, 2002)。依据理毛接收对象的不同,可将  相似文献   

3.
2012 年7 月到2013 年4 月,对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个人工辅助投食的滇金丝猴群进行观察,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对该群全部0-3 岁30 只个体(雄性12 只、雌性18 只) 的社会玩耍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的社会玩耍频次存在显著差异,且玩耍频次与年龄段呈明显负相关;0-3 岁的滇金丝猴倾向于选择相同年龄段的个体作为玩耍伙伴;0-1 岁的个体更喜欢追逐(67.5%) 的玩耍行为,1-2 岁内的个体主要采取抓打(26.6% )、撕咬(25.3% )、追逐(40.5% )的玩耍行为;2 -3 岁的个体各种玩耍行为的频次有明显差异。0-3 岁的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的玩耍频次更高。研究结果表明,0-3 岁滇金丝猴的社会玩耍行为符合年龄阶段假说、性别差异假说和运动技能训练假说。  相似文献   

4.
滇金丝猴下颌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汝亮  彭燕章 《动物学报》1991,37(4):389-396
利用生物力学原理,判别分析和异速生长对我国特有的滇金丝猴下颌研究表明,由于雄性比雌性具有相对更长的下颌,导致了整个下颌结构在两性间的差异。在所分析的8个变量中,4个被选为性别鉴别的重要特征,判别式为:D=-27.65-0.729CONM1+0.596MANDL+1.204MANDSYM-1.778MANCORPW。与猕猴和长鼻猴相比,滇金丝猴具有相对短的下颌骨,较宽的下颌髁和较高的下颌体。这些特征保障了下颌齿,特别是颊齿列更有利于叶类食物的咀嚼,即有利于咀嚼过程中消除下颌的疲劳。  相似文献   

5.
滇金丝猴驯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的6只慎金丝猴均捕自同一野生种群。由于在运动途中采用了降低应激反应药物,动物得以安全运出。笼养期间,试投以各种本地产植物的叶、花、果和蔬菜为食,结果有56种为动物所接受。说明金丝猴的食性狭窄主要是受栖息地的限制。在以这些食物为主食的条件下,分别笼养了14个月的3只(♀)、6个月2只(♂)和80个月1只(♀)的滇金丝猴目前健康状况良好:成年人体的体重多有所增加,幼体的生长发育良好,结核菌素试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次报道了滇金丝猴的血细胞学检查结果,内容包括骨髓细胞分类计数和外周血象。前者检查了一例成年 雌性猴,骨髓取自肋骨,涂片用Wright氏染液染色和用Giemsa氏染液复染,两次取样检查,每次计数500个骨髓有核细胞;后者检查了一例成年雌性猴和一例幼年雌性猴,每例检查二次取其平均值。结果如表1、2、3。 检查结果中,值得注意的是:1.骨髓细胞中退化细胞较多,出现率达16.4%;2.骨髓细胞中出现少量环形核粒细胞。据张耀平等(1986),树鼩骨髓细胞中出现少量环形核粒细胞,这在啮齿动物大、小鼠中是常见的,但在灵  相似文献   

7.
滇金丝猴幼仔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bieti)早在1871年就已被人们发现,但由于生活在人烟稀少的高山峡谷之中,时隔近百年无人研究,对其生物学了解甚少。近年来在系统解剖、生态行为、数量分布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李致祥,1981;白寿昌,1987,...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西南,彩云之南,崇山峭拔入云,群岭蜿若苍龙;远甸阔谷,草儿如天空,花儿如海洋。 彩云之南的西北——滇西北,有着人类的精神家园——香格里拉,有着三江并流的壮丽景观,有着极像人类的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它眼眸如人类般深邃安祥,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面庞双唇如人类般红润光洁,表现出健康与活力。 在金沙江和澜沧江之间的莽莽森林中,它们长臂舒卷,弹跳荡飞,惊鸿难现。倏忽如林间之哨风,飘渺如山巅之幻云,善良、自由、高贵。 寻遍高山峡谷,经历千辛万苦,科学家为我们揭示滇金丝猴生存之难和生存之谜;摄影家为我们展示它们矫健身姿和生存百态。 面对那一双澄净的眼睛,人类的良知,人类的责任,促使我们深思、反省:可庆,我们的国土有这么美丽的生灵;可叹,美丽的生灵,劫后余生,一脉残存;可望,美丽的生灵与我们共享绿色家园。 如果说以往的有关报道更多地侧重于滇金丝猴本身的话,在这里我们为读者重点展现人对它们的栖息地、食物、生活习惯等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白马雪山,滇金丝猴栖息在3500米—4200米的冷杉林中,以长在冷杉树上的树挂地衣——松萝,当地人称“树胡子”为主要食物,这在非人灵长类中是非常罕见的。  相似文献   

10.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食性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宝琦 《人类学学报》1991,10(4):357-371
由野外大猴群摄食行为观察、捕获个体摄食偏好度观察、它们粪便的显微鉴定及定量分析、消化能力测定和寄生虫鉴定等五方面证据汇聚的信息表明:滇金丝猴的主要食物是被子植物类型;而曾被误认为是其主食的冷杉等寒带裸子植物叶则几乎不是其食物。故滇金丝猴应更适应热带亚热带被子植物环境而非高山寒温带云冷杉植物群;故该种猴现代高山分布成因需深入研究。鉴于研究现状,本文特别把方法学问题提到一个不宜忽略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1.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格花箐滇金丝猴夜宿地的季节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南端的格花箐,对一群(约250只)滇金丝猴的夜宿地选择与利用情况进行调查.整个调查历时13个月,确认研究群的夜宿点54个,共记录夜宿地的利用次数137次,提示研究群在其中一些地点多次夜宿.滇金丝猴夜宿地在平均海拔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夏季猴群夜宿地的平均海拔为3 352 m,为一年中夜宿地分布最高的时期;春季猴群则多选择在低海拔地区夜宿,平均海拔在一年中最低(3 082 m).猴群夜宿地集中分布于3 200~3 400 m的海拔范围,随季节变化,不同海拔梯度上的夜宿地数量和利用频次差异明显.虽然猴群夜宿地主要位于针阔混交林中,但是不同季节猴群夜宿地植被的组成明显不同.猴群明显偏好在位于南坡面和西坡面的地点过夜,在夏季和秋季尚未发现北坡向的夜宿地.研究还表明,不同季节,猴群都会不同程度地在少数几个地点多次过夜,但大多数夜宿地在一年中仅利用一次.滇金丝猴为什么会对某些地点多次利用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2.
Most extant nonhuman primates occasionally prey on fast-moving, warm-blooded animals; however, Indriidae, Lepilemuridae, and Colobinae either scavenged for meat or did not eat meat at all. Here we report six cases of animal consumption by the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bieti in a wild, habituated group between 2004 and 2009 in Yunnun, China. At present,only males in an all-male unit within the study group were involved in active hunting. Such a male-biased activity may be related to the group structure and spatial spread of R. bieti. Two females were observed eating freshly killed birds. The findings confirmed that R. bieti engaged in scavenging and, when hunting, employed a cranio-cervical bite to kill their prey. Meat eating is likely a nutrient maximization feeding strategy in R. bieti, especially in males. A begging behavior occurred after successful prey capture. Although begging was observed, no sharing of the meat was seen. The present findings illuminate the dietary diversity of R. bieti and their ability to expand their dietary spectrum.  相似文献   

13.
社会环境中动物个体之间在互动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偏侧称为社会偏侧.社会偏侧对于物种个体和群体的适应性生存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生物系统发生关系,应用定量多维方法和The Observer 11.0动物行为观察分析系统初步研究笼养川金丝猴社会偏侧(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位置偏侧)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笼养川金丝...  相似文献   

14.
For group-living primates, the information on postconflict management is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primate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However, such information is poorly known for snub-nosed monkeys, especially for wild populations. In this study, from September 2007 to June 2008, we investigated postconflict behavior among adult females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within one-male units in a wild, provisioned group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of China by means of the time-rule method and the PC-MC method. We obtained a total of 81 PC-MC pairs and each individual was involved in only 0.004 aggressive behavior per observation hour. The first affiliative behavior was more likely to occur within the first minute after a conflict. The postconflict affiliative behaviors most often seen were contact-sit, embrace and grooming. The affiliative contacts between adult females occur due to selective attraction, I.e. Reconciliation. The pattern of postconflict affiliation demonstrates that the R. Roxellana belongs to a tolerant species.  相似文献   

15.
社会认知是群居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和社会生活能力的体现,致力于理解自身、他人与社会。认知有利于促进利益分配的优化,而行为认知策略则是关注的热点问题。但迄今为止,川金丝猴如何进行社会地位与受孕状态等基础认知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投食招引,在个体识别和等级判定的基础上,以栖息于秦岭观音山自然保护区熊猫谷景区的一个半野生川金丝猴群为对象,采用瞬时扫描和焦点动物取样法,观察并收集了猴群中6个一雄多雌单元成年雌雄个体的空间位置、邀配、交配及产仔行为数据,结合食物密度梯度"同心圆"和受孕周期,推测雌性成功受孕的交配时间段,运用配对t-检验统计证实受孕前后雌性的交配实现率差异显著(t=4.527,P=0.001),表现为受孕前雌性邀配行为获取的雄性响应率明显高于受孕后;通过Spearman相关性检验发现,雌性受孕前的交配实现率(R=0.527,P=0.006)及受孕时间(R=0.556,P=0.049)与自身等级均显著正相关,即高等级雌性邀配行为的雄性响应率及与雄性生殖性交配的时间明显高于或早于低等级雌性。结果表明,雄性川金丝猴拥有认知单元内成年雌性受孕状况和等级地位的能力,这种认知能力影响着雄性的性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境斑块的滇金丝猴景观连接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生境斑块,结合最小费用距离并运用图论法对滇金丝猴分布区进行栖息地连接度分析,研究利用猴群的现实分布结合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了景观功能连接的最佳距离阈值,对于功能畅通的组分,以景观指数BC定量识别出作为"踏脚石"的优先保护区域;对于功能不连接的组分,绘制出最小费用路径,确定了该路径中优先恢复区域。结果表明:最佳的最小费用距离阈值为1400,该阈值下猴群主要存在于5个组分中,所有组分中猴群间的连接度优劣排序为组分3组分1组分5组分4,龙马山猴群(G15)没有"踏脚石"斑块使其与同一组分内的其他猴群相连接,应考虑优先恢复该区域的植被,研究成果对于该物种的保护和其他濒危物种的类似研究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背景】肠道菌群与宿主的消化吸收、免疫抵抗和行为等息息相关,并受宿主的饮食、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目的】人工辅助投食能增加野生动物的营养摄入,但对其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较少。【方法】以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和人工辅助投食滇金丝猴群的新鲜粪便为材料,通过高通量测序探究人工辅助投食对猴群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人工辅助投食的猴群肠道菌群丰富度、均匀度及谱系多样性更高,并且个体间群落组成差异更小。通过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 LEfSe)分析发现,人工辅助投食对20种不同分类水平的细菌相对丰度有影响,包括提升了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8种类群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12种类群的相对丰度。通过构建微生物相关网络发现,野生猴群肠道菌群网络结构更加复杂,鲁棒性更高。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功能预测结果表明,人工辅助投食降低了猴群肠...  相似文献   

18.
基于景观遗传学的滇金丝猴栖息地连接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亚东  李丽  李迪强  吴巩胜  周跃  吕玺喜 《生态学报》2011,31(20):5886-5893
结合景观遗传学,应用最小费用距离模型对物种栖息地进行连接度分析,能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提供更加真实准确及可实践操作的指导。选取滇金丝猴这一珍稀濒危物种,结合景观遗传学,应用最小费用距离模型对其栖息地进行了连接度和潜在扩散廊道分析。并且通过连接度的分析和制图绘制出了更为准确的种群间潜在扩散廊道,确定了受人工障碍影响的廊道及敏感区域。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5个亚群中,仅S3亚群内的5个猴群保持着较好的连接度,总体来说,各亚群内的连接度相对于各亚群间连接度保持的较好。除S3亚群中猴群间的潜在扩散廊道较为理想外,其余种群间的潜在扩散廊道均受人工斑块的影响,多数廊道被人工障碍阻断,或面临即将被阻断的情况,对于滇金丝猴的扩散交流影响较大。敏感区域多集中在中南部的3个亚群间,这些敏感区域应作为景观恢复及保护区规划的重要优先区域。  相似文献   

19.
黔金丝猴食性及社会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仅分布于贵州梵净山狭小范围内(杨业勤,2002),被IUCN列为"濒危种"(IUCN, 2007).它自1903年由Thomas命名后,直到1965年才出现一些生态方面的报道(彭鸿绶等,1965),20世纪80年代,Tan(1985)、马世来等(1988)零星报道了一些黔金丝猴生态学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