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石》1996,(4)
名词解释:冈瓦纳古陆冈瓦纳古陆是一个假想的存在于南半球的古大陆(亦称南方大陆),得名于印度中部的冈瓦纳地方,那里的一套地层叫冈瓦那系,南半球各大陆都发现有与之相似的岩系和化石,地质学家推论过去曾是统一的大陆,大约在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成现今的非洲、马...  相似文献   

2.
生命的欢歌     
郭建崴 《生命世界》2007,(12):96-99
早听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因此,虽然已经登过包括喜马拉雅山和天山在内的诸多名山,但是当我坐在开往黄山的列车上的时候,还是情不自禁地因兴奋和憧憬而难以入眠。黄山之所以没有被古人纳入"岳"的范畴是因为它"藏于深闺"的时间太长,以至于当五岳已经被认  相似文献   

3.
<正>当人们行走在黄山群峰之间,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如此雄伟神奇的高山景观之时,可曾想到数亿年前这里是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可曾认识生活在这里的古海洋生物?又可曾想象黄山大地上的恐龙世界是怎样的兴盛……黄山地区的地质发展进程受到地球演变总趋势的控制。在新元古代中期(距今约7.5亿年),黄山地区,包括休宁、绩溪、黟县和石台等地,均处于江南古陆北边缘的下扬子海盆之中。浩瀚的海洋、波澜壮阔、蓝天碧水,生活在海水  相似文献   

4.
中国广西钦州地区和云南西部昌宁—孟连地区的层状硅质岩地层中发育丰富的石炭—二叠纪放射虫生物群,据此建立了22个连续的放射虫化石带。从晚石炭世至晚二叠世长兴期,日本西南区出现的Pseudoalbaillella nodosa带至Neoalbaillella optima带共15个放射虫生物带可与中国同期发育的17个放射虫生物带对比,代表泛大洋(Panthalassa)沉积的部分日本地体和代表古特提斯洋(Palaeo-Tethys)沉积的中国部分构造单元,无论在放射虫生物类群组分还是在化石生物带构成方面都非常相似。晚石炭世—二叠纪放射虫生物地层学资料证实,该时期地球上的两个大洋(泛大洋和特提斯洋)没有明显的分化,可能属于同一大洋体系———古特提斯洋。  相似文献   

5.
李宁  王成文 《古生物学报》2015,54(2):250-260
吉中地区发育了普里道利期—洛霍考夫期Retziella、杜内期通气沟组以及空谷期—沃德期哲斯等腕足动物群。前两者属于"暖水"动物群、后者属于"凉水"动物群。同时参考珊瑚和等动物群分析,说明吉中地区从普里道利期至阿瑟尔期发育"暖水"动物群,从空谷期到沃德期发育"凉水"动物群。"凉、暖"转换是以寿山沟组的Monodiexodina动物群为代表,发生在萨克马尔期。"凉、暖"水动物群的发育及其转换是构造古地理与气候变化双重因素导致的结果。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佳-蒙地块均位于中—低纬度带。吉中地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乃至中泥盆世)腕足动物群属于"暖水"动物群,古生物地理区划属于中-澳生物地理区。石炭纪,东欧板块东北缘、哈萨克斯坦板块大部分地区、佳-蒙地块南缘属于特提斯洋北缘构造域,发育了特提斯洋北缘腕足动物群,形成了特提斯北缘生物地理区,吉中地区腕足动物群属于这一生物地理区。空谷期—沃德期凉水型哲斯腕足动物群的形成是由于佳-蒙地块西端与塔里木板块以及华北板块西端拼合,形成了西拉木伦洋构造域,以及此时期全球降温事件导致的结果。古生物地理、构造古地理以及古气候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表明吉中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应属于佳-蒙地块南缘的大陆边缘沉积。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导了来自广西隆安石炭系杜内阶上部的一种微型小嘴贝类Lambdarinoidea超科的腕足动物, 即 Lambdarina cf. sinensis。基于新发现标本和前人记述的lambdarinoids类腕足动物化石记录, 本文讨论了这类腕足动物的迁移扩散演化历史, 认为这一类群的早期分子在法门期出现于欧洲中部, 于早石炭世杜内期在古特提斯洋东部的华南板块经历了多样性快速辐射, 而后在杜内期晚期至维宪期迁移扩散至古特提斯洋西部的欧洲地区和冈瓦纳大陆东北缘的澳大利亚, 并在壳体轮廓和隆槽等特征上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演化分支。根据所有已报导的lambdarinoids化石记录可以推断, lambdarinoids喜居于低纬度温暖的静水环境。  相似文献   

7.
滇缅马生物区系及其在古特提斯中的位置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方宗杰 《古生物学报》1991,30(4):511-532
本文从古生物地理学的角度,全面搜集并系统总结了滇缅马地块晚古生代的有关古生物资料,证明该地块石炭—二叠纪时既非冈瓦纳生物大区的组成部分,也非华夏生物区系的组成部分,而应作为1个独立的区系归入特提斯生物大区。滇缅马地块在古生代的大部分时间是1个游离于其它陆块之间的相对独立的微大陆,有着与古特提斯中其它地块不尽相同的演化历史。晚古生代的古特提斯可能不象某些作者想象的那么宽阔,但也并非仅由浅海区组成,这是1个由一系列宽窄不一,发育历史各有差异的较小洋盆及陆间海组成的横贯东西的海域,属于洋岛相间的岛海环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的中三叠世拉丁晚期放射虫Spongoserrula rarauana 动物群产于青海可可西里地区西金乌兰湖北蛇形沟,包括8属,12种,2未定种,归属于4科3目。这个动物群是最近区调工作(2000—2002)中新发现的晚泥盆世、中二叠世和中三叠世放射虫动物群中时代最新的,在这个地区尚属首次报道。这些资料证实,可可西里洋盆存在的时代为晚泥盆世至中三叠世晚期,最后的闭合时间在拉丁晚期之后。这个洋盆的发展历史与云南西部昌宁 孟连地体所处的古特提斯洋盆基本一致,因而是古特提斯洋的北延部分。  相似文献   

9.
正南极洲是地球上具有最极端环境的地理单元,也是最后被人类认识的冰雪世界。与北冰洋不同,南极洲的主体是大陆,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科学家研究认为,早在5亿多年前,与北半球的劳亚超级古大陆相对应,在南半球也有一个超级古大陆,称为冈瓦纳古陆。当时的冈瓦纳古陆包括现今的南极大陆、非洲、南美洲、印度,我国的青藏高原南部和华南,以  相似文献   

10.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是青藏高原上最年轻的一条缝合带,位于青藏高原南端,记录了随着印度大陆向北漂移并最终与欧亚大陆碰撞而消亡的新特提斯洋的演化历史。藏南地区的硅质地层呈东西向断断续续延伸达数千公里,分布于缝合带蛇绿岩南北两侧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区。在这些硅质岩地层中发现的放射虫时代从中三叠世安尼期至晚古新世坦尼特期,揭示了特提斯海盆从中三叠世开始,至早白垩世发展为成熟大洋,然后在晚古新世之后闭合的演化过程。不过,目前还欠缺阿普特阶之后到古新世早期的含放射虫深海沉积的确切证据。已报道的晚白垩世的放射虫时代以及萨嘎附近含古新世放射虫地层的时代和构造属性仍存在很大争议。缝合带南北两侧已报道的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的放射虫化石均来自于混杂岩中的硅质岩岩块。硅质泥岩和碎屑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由远洋环境逐渐到达俯冲边界的重要阶段。目前硅质泥岩基质和碎屑岩中放射虫的研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加强放射虫动物群的全球对比,尤其是东西特提斯洋放射虫动物群的对比,在藏南地区展开系统的高精度的放射虫生物地层研究对完善放射虫化石分带、阐明新特提斯洋的演化、分析特提斯洋俯冲过程和限定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时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蚂蚁区系的起源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正会 《动物学研究》1999,20(6):446-450
从早寒武纪至早侏罗纪,西双版纳古陆一直与其南面的缅甸古陆连为一体,并具有相同的物种起源和演化历史,但西双版纳古陆分别于晚石炭纪和中,晚侏罗纪两次沦为海洋,其物种起源与演化成果前功尽弃,蚂蚁起源于白垩纪中后期或更早,大量分化于第三纪,至白垩纪早期,西双版纳古陆同时与南面的缅甸古陆和北面的中国古陆 为一体,从此再未沦陷,因此西双版纳的物种是此时开始从缅甸古陆和中国古陆同时移入的,至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  相似文献   

12.
领略了亚马逊那恢弘博大,令人震撼的自然奇观之后.有一段时间.巴西的其它旅行胜地再也引不起我的太大兴趣。这就好似当你去过里约热内卢的海滩,就再也不想去北戴河一样,也许这就叫“曾经沧海难为水”吧!我想自己可能犯了一个经验上的错误.即不该先去亚马逊。既然是“黄山归来不看岳”,何不看完它山看黄山?漫漫旅途就像是一部经典的戏剧.高潮应当在最后出现才精彩。  相似文献   

13.
藜科植物的起源、分化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全球藜科植物共约130属1500余种,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南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半干旱及盐碱地区。它基本上是一个温带科,对亚热带和寒温带也有一定的适应性。本文分析了该科包含的1l族的系统位置和分布式样,以及各个属的分布区,提出中亚区是现存藜科植物的分布中心,原始的藜科植物在古地中海的东岸即华夏陆台(或中国的西南部)发生,然后向干旱的古地中海沿岸迁移、分化,产生了环胚亚科主要族的原始类群;起源的时间可能在白垩纪初,冈瓦纳古陆和劳亚古陆进一步解体的时期。文章对其迁移途径及现代分布式样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早石炭世由于全球气候分带不明显,无显著植物分区现象,全球为一个一致性的植物区,即拟鳞木植物区[WT5”BX](Lepidodendropsis [WT5”BZ]floral province)。晚石炭世和二叠纪,全球存在4个植物区,即华夏植物区(Cathaysian floral province)、欧美植物区(Euramerican floral province)、安加拉植物区(Angaran floral province)和冈瓦纳植物区(Gondwanan floral province)。华夏、欧美和安加拉植物区皆位于北半球的劳亚古陆(Laurasia), 冈瓦纳植物区位于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Gondwana)。本文通过对全球石炭纪二叠纪植物地理分区的一些焦点问题的综合评述和分析,试图为古大陆再造研究提供古植物学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陕西镇安西口地区构造上属于南秦岭微板块,二叠纪时该地区与华南板块被勉略洋(东古特提斯洋的一个分支)分隔,而成为南秦岭微板块上的一个孤立台地。由于其二叠纪时处于华北和华南板块的汇聚带,同时又位于沟通古特提斯和泛大洋的重要通道上,其特殊的古地理位置使其具备与华南乃至全球其它地区二叠系对比的重要古地理和古环境意义,具有成为二叠系经典剖面的潜力。本次研究共分析60件样品,从中发现具有地层划分对比意义的平台型牙形刺分子4属18种。这些化石分布于上石炭统至上二叠统的地层中,且主要产于中二叠统水峡口组和上二叠统的西口组、熨斗滩组及龙洞川组。根据牙形刺的产出情况将研究区二叠系划分出13个带,自上而下为:长兴阶(Changhsingian)的Clarkina subcarinata带和C.changxingensis带;吴家坪阶(Wuchaipingian)的C.postbitteri带,C.dukouensis带,C.liangshanensis带和C.orientalis带;卡匹敦阶(Capitanian)的Mesogondolella posterserrata带,M.shannoni带,M.altudaensis带和M.granti带;罗德阶(Roadian)的M.nanjingensis带;亚丁斯克阶(Artinskian)的Sweetognathus whitei带;阿瑟尔阶(Asselian)-萨克马尔阶(Sakmarian)的S.inornatus带。最后,主要依据牙形刺带对陕西镇安西口二叠系剖面的生物地层进行重新划分,确立了3统9阶,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洲际对比。  相似文献   

16.
洋山深水港海域表层海水中古菌多样性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DGGE、定量PCR以及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技术对洋山深水港海域表层海水中的古菌多样性组成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通过Quantity One软件分析不同样品的DGGE图谱,发现洋山深水港3个不同海域(小洋山港口区、大洋山港口区、中间航道)的古菌群落多样性组成不存在明显的区别;利用定量PCR的方法对3个不同样品中的古菌16S rRNA基因拷贝进行计数,发现3个不同海域的古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的数量关系为:大洋山海域((1.69±0.19)×10~6copies/mL)中间航道((2.17±0.20)×10~6copies/mL)小洋山港口区((2.42±0.22)×10~6copies/mL),这说明洋山深水港3个不同海域的古菌群落组成是一致的,只是在数量上略有差异,为对该海域古菌的更深入调查研究提供了便利和数据基础。洋山深水港海域表层海水的古菌16S rRNA基因文库分析表明,古菌由三大门类组成: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和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广古菌门所占比例约为26.8%,泉古菌门约为33.0%,奇古菌门约为40.2%。广古菌门含有2个类群,分别是Mathanobacteriales(10.3%)和Marine GroupⅡ(16.5%);泉古菌门含有1个类群,为Unidentified Crenarchaeotic Group(33.0%);奇古菌门含有1个类群,为Marine GroupⅠ(40.2%)。结果显示,Mathanobacteriales类群和Marine GroupⅡ类群的比例失调,这可能预示着洋山深水港海域存在油污污染及外来微生物物种入侵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正>截至目前,我已经三次登上黄山。前两次登黄山,一次是在1987年,我作为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的主任参与策划"黄山绿谷"项目,使我有机会从黄山北坡登上山顶;第二次是在2006年,我作为专家参与编制"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这次我是从南山道攀上峰顶,并沿着游客稀少的西坡下至钓桥庵,比较详实地考察了黄山幽深山谷发育的珍贵的常绿阔叶林。此外,我还深入到黄山北至太平湖的乡村,切实体会了黄山周边地区极其独特的历史与徽  相似文献   

18.
话说黄山松     
<正>中国古人称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松作为我国特有树种,自发现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分类学、形态解剖学、遗传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先后来到黄山对黄山松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其分类是否区别油松、台湾松和琉球松等树种更是争论不休。20世纪30年代以前,国内外一些学者曾把安徽黄山、江西庐江和浙江天目山等地海拔  相似文献   

19.
黄山画派     
<正>黄山是黄山画派的发祥地。明末清初,渐江、石涛,梅清和雪庄等画家"搜尽奇峰打草稿",创立了以黄山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黄山画派,把天造的"画境"绘成丹青。这些明末遗民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寄情于山水之间,师法自然,在画坛上独树一帜,历数百年而不衰。黄山画派的名称是由现代画家黄宾虹等归纳而成的。黄宾虹认为,渐江、梅清和石涛三人为三大代表人物:潘天寿认为黄山画派"天资、人力、气魄、学养四者并重"。当代著名画家贺天键、潘天寿、关山月、黄永玉和李可染等都曾来此写生,张大千四赴黄山、刘海粟十上黄山已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20.
李恒 《云南植物研究》1995,17(4):401-404
栌菊木是菊科的单型属。Noueliainsignis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分布于北纬24°-30°和东经99°40′-103°50′的康滇地区。关于它的起源和区系性质,许多作者都进行过研究。本文分析了分布区的历史及栌菊木与近缘属Gochnatia的系统关系,得出结果为:1.栌菊木是康滇地区的特有属,而非金沙江河谷特有;2.它是一个生存在亚热带气候环境中的温带成分,但非热带成分;3.其起源地应是康滇古陆的南部──滇中高原,而不是古地中海地域;4.起源时间大约在中新世末或更晚,当时气候条件与现代滇中地区相似。综上所述:栌菊木是一个(起源于晚第三纪)比较年青的属,并不是起源古老的区系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