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截至目前,我已经三次登上黄山。前两次登黄山,一次是在1987年,我作为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的主任参与策划"黄山绿谷"项目,使我有机会从黄山北坡登上山顶;第二次是在2006年,我作为专家参与编制"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这次我是从南山道攀上峰顶,并沿着游客稀少的西坡下至钓桥庵,比较详实地考察了黄山幽深山谷发育的珍贵的常绿阔叶林。此外,我还深入到黄山北至太平湖的乡村,切实体会了黄山周边地区极其独特的历史与徽  相似文献   

2.
<正>到访过黄山的人都知道黄山风景名胜区有"三奇"——奇松、怪石和云海;也有人说那里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黄山温泉,又名"汤泉""朱砂泉",位于紫石峰南麓,桃花峰北侧。"天下名泉"等摩崖石刻赫然昭示。可是,黄山地区还有"一奇"为人们所不知,那就是一种小型两栖动物,名为"凹耳臭蛙"。黄山是凹耳臭蛙模式标本产地,也是该物种现存种群的分布中心。徜徉于山涧的溪流旁,由高山上顺势而下的山溪与岩石剧烈碰撞,激起浪花滚滚,声  相似文献   

3.
话说黄山松     
<正>中国古人称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松作为我国特有树种,自发现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分类学、形态解剖学、遗传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先后来到黄山对黄山松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其分类是否区别油松、台湾松和琉球松等树种更是争论不休。20世纪30年代以前,国内外一些学者曾把安徽黄山、江西庐江和浙江天目山等地海拔  相似文献   

4.
<正>人生在世,难免会结奇缘。笔者与黄山便是如此。上一次登黄山,还是1979年盛夏,笔者正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趁着暑假,约了几位同学,爬上一辆由沪至皖的大卡车,站立车厢中,忍着尘土飞扬与颠簸,好不容易来到黄山脚下。我们从南到北,游遍了"震旦国中第一奇山"。甫返上海,便得消息称,我们前脚刚离黄山,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即上了黄山,与民同游,还与笔者的几位复旦校友相遇聊天合影。当时的我们,还曾为此心生几分遗憾。  相似文献   

5.
本溪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行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游客行为特征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以及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本溪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地域结构特征、一般行为特征、消费特征及感知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以较高学历的男性中青年为主;客源主要来自本省辽宁,并以沈阳、本溪和大连的游客为主,客源地理集中度指数为35.71;旅游的主要目的是观赏枫叶,出游时间大部分集中在每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且半数以上为当日往返的短程游览者;游客偏好与家人一起出游的旅行方式,所选择的交通工具主要为自驾车和旅游专车;游客的消费结构不平衡,主要集中于景区门票和交通费,占总消费的56.7%;游客对景区的喜好度依次为龙门峡景区月台子景区小黄山景区夹砬子景区鸣翠谷景区。总的来说,游客满意度较高,有89.1%的游客愿意重游此地,游客最不满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景区卫生方面。基于调查研究结果,对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决定了保护黄山必须做到万无一失。这是黄山人的天职与责任担当。1986年,黄山成立了专门的防火机构,至今已建立150余人的森林防火专业队伍、两座防火瞭望哨、三座红外线林火自动报警系统、24700米高山防火水网、200余座消防水池及完善的防灭火管理制度体系。黄山实行"全山联动、全山警戒、全员防火"的"三全"机制,形成了地面有专业队伍巡护管理、地下有防火水网、空中有瞭望监测的立体防火格局。  相似文献   

7.
本就黄山白蚁种类及分布特点作了阐述,到目前为止。黄山白蚁种类共2科、6属、15种,其中黄山奇象白蚁为新种,丹徒散白蚁、细颚散白蚁.小象白蚁为安徽省首次纪录.黄山白蚁种类的垂直分布较明显,且与植被分布基本吻合.海拔600m以下有6种;600-900m11种;900-1250m仅5种.黄山白蚁分布最高海拔为1250m.象白蚁属分布局限,仅分布于云谷寺(海拔870m)一带.  相似文献   

8.
<正>在黄山文化生成、发育和壮大的全过程中,最亮眼的莫过于其传承千年的生态文化与绿色风俗。经过2017年春季的两次深入的黄山考察,我深刻体会到黄山的生态文化既有外化的也有内在的。黄山具有代表性的动植物,诸如黄山松、黄山杜鹃、白鹳、猕猴和云豹等,均为文学艺术的表现对象,并被赋予深刻的人文内涵;处在文化之山,连冰冷的石头,因各有其形态,也被附会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意象。可以说,黄山景点的名称堪为一部文化词典。除了大量的  相似文献   

9.
黄山观鸟行     
<正>作为中国十大名山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外游客不远万里前来一睹黄山奇特的自然景观,而我们这次来访的目的却不是欣赏美景,而是记录黄山的鸟类。我们很早就开始计划黄山观鸟之旅,终于在2015年8月成行。我们一行5人携带了满满一行李箱的摄影器材,兴致盎然地乘高铁由福建厦门抵达黄山,并在傍晚到达浮溪村。浮溪村位于桃花峰南坡脚下,雨水过后山间浮起的  相似文献   

10.
<正>"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这是唐代诗人李广白对黄山的感叹。人们对黄山又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如果从地质地貌上解读黄山,不能不先谈谈古特提斯洋与江南古陆。古特提斯洋(亦称古特提斯域)是地质学的概念。距今约5亿年的奥陶纪,地球表面存在两个古陆:一个是位于北半球的劳亚古陆,又称北方大陆;另一个是冈瓦纳古陆,亦称南方古陆,包括现在的非洲、  相似文献   

11.
黄山,全国十大著名风景区之一。它那奇松、怪石、温泉、云海,被誉为“四绝”,峻险而秀美,举世闻名! 黄山的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是华东植物区系的典型代表。据不完全统计,高等植物达213科、1600种以上。其中苔藓植物60科,200种左右;蕨类植物24科,110种左右;裸子植物6科,15种左右;被子植物124科,1250种左右。  相似文献   

12.
黄山画派     
<正>黄山是黄山画派的发祥地。明末清初,渐江、石涛,梅清和雪庄等画家"搜尽奇峰打草稿",创立了以黄山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黄山画派,把天造的"画境"绘成丹青。这些明末遗民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寄情于山水之间,师法自然,在画坛上独树一帜,历数百年而不衰。黄山画派的名称是由现代画家黄宾虹等归纳而成的。黄宾虹认为,渐江、梅清和石涛三人为三大代表人物:潘天寿认为黄山画派"天资、人力、气魄、学养四者并重"。当代著名画家贺天键、潘天寿、关山月、黄永玉和李可染等都曾来此写生,张大千四赴黄山、刘海粟十上黄山已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3.
旅游废弃物生态影响评价——以九寨沟、黄山风景区为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章锦河 《生态学报》2008,28(6):2764-2764~2773
从旅游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循环的特点出发,提出旅游废弃物的概念,构建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废弃物生态影响评价模型,并以九寨沟、黄山风景区为例进行实证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04年九寨沟旅游废弃物生态足迹总量为46960.5678hm2,是黄山总量22331.4490hm2的2.1倍,人均0.024560966hm2是黄山人均0.01394088 hm2的1.76倍.(2)显性生态因子的废水、粪便、固体垃圾、废弃物处理设施的生态足迹很小,4类合计仅占总量的0.16%(九寨沟)与0.3%(黄山),而隐性生态因子CO2排放的生态足迹则占总量的99.84%(九寨沟)与99.70%(黄山).(3)2004年九寨沟与黄山旅游业的CO2排放量分别高达309455.66t与146947.84t,游客人均CO2排放量分别为161.85kg、91.74kg,旅游业的CO2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影响的特征明显.(4)旅游废弃物生态足迹中游客占1%,居民占0.26%,而相关企业(交通、饭店)占98.74%.(5)旅游废弃物对九寨沟风景区、成都-九寨沟沿途区域、成都—九寨沟沿途区域以外地区不同空间尺度的生态影响分别为1.26%、34.8%、63.94%;对黄山风景区、黄山市区域、黄山市区域以外地区的生态影响分别为14.6%、31.97%、53.43%.(6)2004年九寨沟、黄山旅游业的生态效率分别为2.53kgCO2-e/US$、1.67kgCO2-e/US$,生态效率值偏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深远.(7)由于风景区规模、性质、游客构成以及游客选择交通工具的差异,旅游废弃物对不同旅游地生态影响的程度与方向不同,而降低游客规模、缩短旅行距离、减少飞机旅行方式等是降低旅游废弃物生态影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牯牛降自然保护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牯牛降风景优美,景观独特,集“奇松、怪石、云海、佛光、飞瀑”五绝于一身。它位于安徽南部徽州地区的石台县与祁门县的交界之处,介于东经117°20′至117°37′,北纬30°00′至30°14′之间,其东能见黄山隐隐,北可望长江悠悠,是安徽大地上一颗神秘而璀灿的绿色明珠。 牯牛降,古代也曾称“黄山”或“西黄山”,  相似文献   

15.
<正>黄山古称"黟山",因交通闭塞,游人罕至,一直"藏在深闺人未识"。秦汉时期,会稽太守陈业隐居黄山。《水经注》载:"会稽陈业,洁身清行,遁迹此山。"黄山宗教传人始于秦汉,盛于唐宋,衰于明清。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敕改"黟山"为黄山,黄山乃渐为世人所识,山上寺庙宫观才日渐增多,香火日盛。随着名士隐居、宗教传人,开发建设也随之开始。纵观历史,从明末清初开始至今,黄山开发建设大体经历了400多年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正>传说,在清代康熙年间,有人登黄山的文殊院,远望犀山峰顶,看到过飞翔的神兽——天马。天马银鬃金毛、脚踏祥云,常在山峰间飞来飞去。天马当然不是什么神兽,而是真实存在的一种动物,在黄山野生动物园就有一只,咱们一起去看看吧!"神兽"真身走近"天马"的真身,细细观察,只见它一对短短的犄角往后仰着生长,两只大大的招风耳竖在头顶,披  相似文献   

17.
安徽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堪称“四绝”,犹以千姿百态的黄山松更令人惊叹不已。如迎客松、送客松、麒麟松、蟠龙松、伏虎松、扇子松、连娌松等……,给人以美的享受。当人们置身在神话般的黄山仙境中时,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按理说,丛山峻岭,悬崖峭壁,对植物来说,能够直接吸收的可溶性养料是非常贫乏的,然而在土壤瘠薄的黄山,我们仍能看见参天苍松,傲然屹立。真可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  相似文献   

18.
<正>黄山是新安江流域上游的重要源头之一,森林覆盖率高达90.51%,空气中负氧离子数常年稳定在每立方厘米2万个以上。黄山为新安江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同时对调节地表径流、控制土壤侵蚀、保护水质和改善流域水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些年,黄山风景区管理部门结合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工程实施了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开展水、土、气、植被等方面的生态与环境综合监测,为"黄山环境指数"  相似文献   

19.
黄山在安徽南部,为长江下游江南丘陵地区的主要山脉,最高峰达1948米,山势奇峻,景色雄威秀丽,全山周围约200余里,位于北纬30°20′—29′,东经118°20′—25′之间。安徽鸟类的调查,前经La Touche 氏(1925—1934)予以综合报导,嗣后复由 Kolthoff(1932)及David and Glass(1951)在该省内作过采集。至于黄山一带的鸟类,常麟定(1933)(?)著有报告,录列17种,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知道,以高碳能源为基础的现代工业有着巨大的负面效应,最为显著的就是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并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联合国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世界各国设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就是为了让这些"净土"免受或者少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负面影响。1979年至今的近40年间,黄山风景区管委会贯彻落实邓小平"黄山谈话"精神,按照"充分保护,适度利用"的要求,促进黄山保护、管理、开发、利用和服务不断臻于佳境。在1988年实施的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