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摘要 目的:基于口腔定位疗法(OPT)康复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对重症病毒性脑炎合并吞咽障碍患儿吞咽功能、脑氧代谢及血清神经损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22年8月期间南部战区总医院接收的重症病毒性脑炎合并吞咽障碍患儿80例。采用信封抽签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常规对症治疗、口腔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OPT康复训练)和研究组(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高压氧治疗),各为40例。对比两组疗效、吞咽功能、脑氧代谢及血清神经损害指标。结果:研究组干预后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口腔期、食管期、咽期的吞咽障碍调查表(D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血氧饱和度(SjvO2)、脑氧摄取率(CERO2)高于对照组,脑动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高于对照组,髓鞘碱性蛋白(MBP)、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β-内啡肽(β-EP)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病毒性脑炎合并吞咽障碍患儿采用OPT康复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可显著改善吞咽功能、脑氧代谢、血清神经损害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对比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拔管(INSURE)技术与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技术对极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108例极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给予INSURE技术治疗,研究组54例,给予LISA技术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浆β-内啡肽(β-EP)、智力发展指数(MDI)、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水平,对比两组治疗过程中的指标、并发症、神经运动评价(纠正胎龄6月龄和12月龄的Gesell婴幼儿发育检查量表检测发育商DQ)及死亡率。结果:(1)两组患儿治疗后β-EP水平均下降,MDI、PD水均提高,研究组?茁-E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MDI、P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组患者反复呼吸暂停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比,心动过缓、血氧饱和度(SpO2)降低、72 h内机械通气、再次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等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3)两组患儿住院期间气胸、视网膜病变、脑室内出血(Ⅲ°或以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不良并发症和死亡率对比无差异(P>0.05)。(4)两组患儿在纠正胎龄6月龄和12月龄的5个能区评分和总发育商(DQ)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LISA技术可减轻呼吸窘迫综合征极早产儿的神经发育损伤,亦能减少住院期间相关早产儿并发症,且对婴儿远期神经心理发育无不良影响,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认知功能、氧化应激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全身麻醉)和研究组(全身麻醉基础上联合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氧化应激、血流动力学、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麻醉前~术毕清醒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均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P<0.05);研究组麻醉10 min后SpO2、MAP、HR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1 d~术后3 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呈降低后升高趋势,丙二醛(MDA)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研究组术后1 d、术后3 d的SOD高于对照组,MDA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1 d~术后3 d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但研究组术后1 d、术后3 d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1 h、术后12 h、术后24 h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48 h 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有效减轻机体血流波动、氧化应激以及对认知功能的损害,同时还可减轻患者术后早期疼痛,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观察枸橼酸咖啡因联合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HFNC)对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神经发育和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16)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RDS早产儿93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接受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NCPAP)治疗]和实验组(接受枸橼酸咖啡因联合HHHFNC治疗),例数分别为46例、47例。对比两组患儿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撤机失败率、血气分析指标、神经发育指标、BMP-7、CC16水平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短于对照组,撤机失败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4 h后pH值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24 h后血氧分压(PaO2)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结束后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智力发展指数(MDI)高于对照组,血清β-内啡肽(β-E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结束后血清BMP-7、CC1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联合HHHFNC治疗早产儿RDS可缩短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提高撤机成功率,促进氧合恢复,同时还可改善血清BMP-7、CC16水平,促进患儿神经发育。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刺激穴位疗法联合规律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感觉阈值、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DPN患者13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8,常规治疗联合规律有氧运动)和研究组(n=68,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低频脉冲刺激穴位疗法),两组以14 d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对比两组疗效、感觉阈值、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1.18%(62/68)高于对照组75%(51/68)(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胫神经SCV、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胫神经MCV均升高,且研究组的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全血黏度值(高切、低切)、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血小板黏附率均下降,且研究组的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神经症状积分、神经反射、感觉功能和总分均下降,且研究组的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脉冲刺激穴位疗法联合规律有氧运动治疗DPN患者,可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感觉阈值和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周期疗法对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PD)患者性激素、疼痛因子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东莞市中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PD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信封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和研究组(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针刺周期疗法),各为61例。对比两组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中文版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疼痛因子[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P物质(SP)]和性激素[雌二醇(E2)、孕酮(P)]。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44%(57/61),高于对照组的75.41%(46/61)(P<0.05)。治疗3个疗程后研究组中医证候总分、中文版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治疗3个疗程后后IL-1β、IL-6、TNF-α均下降,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治疗3个疗程后研究组SP、PGF2α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GE2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治疗3个疗程后研究组E2低于对照组同期,P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结论:针刺周期疗法可有效改善气滞血瘀型PD患者性激素、疼痛因子和炎症因子水平,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运动疗法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踝关节功能、血清炎症因子和致痛物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5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116例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早期康复训练,n=58)和研究组(针刺运动疗法联合早期康复训练,n=58)。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疗效、量表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踝关节功能、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致痛物质[神经肽(NPY)、P物质(SP)]水平。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55%,高于对照组的7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IL-6、TNF-α、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踝关节背伸活动度、踝关节跖屈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血清NPY、S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经针刺运动疗法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干预后,可有效降低其血清致痛物质和炎症因子水平,有利于疼痛症状的缓解及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联合Kegel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盆底肌力、尿流动力学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11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产后SUI患者109例,按照入院就诊奇偶顺序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4例,接受Kegel盆底康复训练,研究组55例,接受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联合Kegel盆底康复训练。对比两组疗效、漏尿量、尿失禁程度、盆底肌力、尿流动力学和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盆底肌肌力各指标(手测肌力和Ⅰ类肌纤维最大值、Ⅱ类肌纤维平均值)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漏尿量、尿失禁程度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尿流动力学相关指标[腹压漏尿点压(AL-PP)、最大尿流率(Qmax)和最大尿道闭合压力(MUCP)]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I-QOL)各维度(限制性行为、心理影响、社交活动受限)评分及总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联合Kegel盆底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产后SUI患者的盆底肌肌力和尿失禁情况,减少漏尿量,同时可促进尿流动力学恢复,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研究双针刺疗法在孕足月初产妇催产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应激反应和内源性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5月期间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孕足月初产妇10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和研究组(51例)。产妇在临产宫口开至3 cm(T0)后,对照组不予以任何镇痛方法干预,研究组给予双针刺疗法干预。比较两组催产疗效、产程情况、宫颈成熟指标、应激反应和疼痛、内源性神经递质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总产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宫颈口扩张、宫颈管消退、先露位置、宫颈硬度、宫口位置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宫颈口开10 cm(T1)的血糖、皮质醇水平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1的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P物质(SP)、β-内啡肽(β-EP)、神经肽Y(NPY)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足月初产妇采用双针刺疗法可提高催产疗效,促进宫颈成熟,缩短产程时间,同时还可减少内源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减轻产妇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神经刺激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在早期宫颈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2020年3月~2021年10月期间收治的早期宫颈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指导其进行盆底肌训练,研究组患者则在盆底肌训练的基础上加以电针神经刺激疗法,对比两组尿潴留发生率以及膀胱功能、免疫功能、盆底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3周时评估结果显示,研究组的盆底肌综合肌力测定正常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3周时初始尿意膀胱容量(FVS)、最大尿流率(MFR)、最大尿意膀胱容量(MVS)均较术后1周时升高,残余尿量(PVR)均较术后1周时下降,且研究组术后13周时FVS、MFR、MVS高于对照组,PVR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3周时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CD8+均较术后1周时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尿潴留发生率4.08%(2/49)低于对照组22.45%(1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神经刺激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可减少早期宫颈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尿潴留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盆底功能和膀胱功能,促进免疫功能恢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深度水解配方奶(eHPF)在不同体重早产儿早期喂养中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出生的早产儿,分为极低出生体重儿组(体重1000-1500g之间)62例和低出生体重儿(体重1500-2000g之间)100例,每组再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以深度水解蛋白奶(eHPF)和早产儿配方奶(SPF)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组于12小时后开始微量喂养,低出生体重儿12小时内适量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组深度水解蛋白奶喂养2周后改早产儿奶喂养,低出生体重儿组深度水解蛋白奶1周后改早产儿奶喂养。比较深度水解蛋白奶在不同体重早产儿早期喂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不同体重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每日体重增长速度、胃管留置时间、完全肠内喂养天数、住院天数、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及尿素氮、碱性磷酸酶指标。结果:深度水解蛋白喂养组极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恢复出生体重天数、完全肠道喂养天数、胃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较早产儿奶喂养组明显缩短(P0.05),每天体重增长优于早产儿组,喂养不耐受、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明显低于早产儿组(P0.05),尿素氮、碱性磷酸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深度水解蛋白奶用于不同体重早产儿早期喂养效果明显优于早产儿配方奶,其更有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脑脊液检查在早产儿及足月儿细菌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行腰椎穿刺检查的447例新生儿,回顾性分析新生儿的一般资料、脑脊液常规生化、培养等指标,根据胎龄将患儿分为早产儿167例与足月儿280例,再根据有无患发细菌性脑膜炎分为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27例(早产儿观察组)、早产儿非细菌性脑膜炎140例(早产儿对照组)、足月儿细菌性脑膜炎38例(足月儿观察组)、足月儿非细菌性脑膜炎242例(足月儿对照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蛋白定量、白细胞计数、葡萄糖对早产儿及足月儿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同组对照组相比,足月儿观察组和早产儿观察组蛋白定量和白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而葡萄糖含量显著下降,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65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培养分离出11株细菌(16.9%)。足月儿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以及葡萄糖诊断细菌性脑膜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5、0.846、0.703。早产儿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以及葡萄糖诊断细菌性脑膜炎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0、0.711、0.705。结论: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在足月儿和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胎盘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与未足月胎膜早破后早产儿出现脑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因胎膜早破生产的未足月早产儿80例,根据是否存在绒毛膜羊膜炎分为观察组(绒毛膜羊膜炎)和对照组(无绒毛膜羊膜炎),每组40例,患儿于胎龄40 w时行颅脑核磁共振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Examination,MRI),对比两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阳性率,且采用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分量表(neonatal behavior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评价两组患儿神经行为,然后在纠正胎龄3、6个月时对两组患儿进行智能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alindex,MDI)及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PDI)测定并对比。结果:观察组PVL阳性率为27.5%,高于对照组的10.0%(P<0.05);观察组纠正胎龄40 w NBNA得分为(31.02±3.51)分,对照组为(35.21±4.0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3个月,MDI得分在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PDI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胎龄6个月,观察组MDI及PDI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绒毛膜羊膜炎与未足月胎膜早破后早产儿的脑部损伤情况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以作为预测早产儿脑损伤程度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早产儿超声心脏几何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方法:研究时间为2018年8月到2020年6月,选择本院收治的早产儿150例(早产组)和足月儿150例(足月组)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新生儿都给予超声检查,记录、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iameter,LVDd)、左心室收缩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iastolic,LVDs)、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左心室相对厚度(Left ventricular relative wall thickness,LVRWT)、左心室心肌质量(Lef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mass,LVM)、左室后壁舒张期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depth,LVPW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LVSV)、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缩短分数(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LVFS)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早产组的LVDd、LVDs、LAD、LVPWd、LVRWT、LVM值都显著低于足月组(P<0.05)。早产组的LVDV、LVSV、SV值低于足月组(P<0.05),两组LVEF、LVFS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产组中,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LVDd、LVDs、LAD、LVPWd、LVRWT、LVM值与LVDV、LVSV、SV值存在正相关性(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早产儿的出生体重、身长为影响LVDd、LVDV值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早产儿超声心脏几何形态学指标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呈正相关,提示超声能准确记录和监测早产儿的心脏几何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可作为评估早产儿心功能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治疗对高危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为推广超早期康复治疗在高危儿神经心理发育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171例0~3月高危儿为研究对象,按家长意愿分为对照组81例和观察组9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治疗,观察组患儿则在此基础上接受超早期儿童康复治疗技术治疗,治疗6个月后,采用全身运动量表(GMs)、Gesell量表(GDS)评估患儿的神经心理发育情况,并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扭动运动阶段、不安运动阶段的异常例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不安运动阶段异常数明显较对照组减少(P0.05);对照组的粗大运动、语言和个人-社交DQ值和观察组适应性、粗大运动、语言和个人-社交DQ值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适应性、粗大运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早期康复治疗可促进高危儿的神经心理发育,对患儿及早进行康复干预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脂联素在早产儿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体格指标、载脂蛋白和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72例作为研究组,另外选择同期我院出生的足月新生儿58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脂联素、载脂蛋白和骨密度水平,分析早产儿血清脂联素水平与体格指标、载脂蛋白和骨密度的相关性,同时分析影响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受试新生儿的性别、胸围、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的胎龄、体质量指数(BMⅠ)、身长、头围、总胆固醇(TC)及三酰甘油(TG)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新生儿血清脂联素、载脂蛋白A-Ⅰ(Apo A-Ⅰ)及左胫骨中段超声波在骨骼中的传播速度(SOS)水平明显下降,而载脂蛋白B(Apo B)和Apo B/Apo A-Ⅰ水平均显著升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胎龄、BMⅠ、头围、TC、TG、Apo A-Ⅰ及SOS呈正相关(P0.05),与Apo B和Apo B/Apo A-Ⅰ水平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胎龄、BMⅠ、Apo B/Apo A-Ⅰ及SOS是早产儿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早产儿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足月儿,血清脂联素水平与体格指标、载脂蛋白及骨密度密切相关,可能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眼底检查的301例早产儿,依据《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和《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对早产儿进行筛查和随诊,同时收集早产儿及其母亲的相应病历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ROP的高危因素。结果:301例早产儿中,共检出ROP患儿43例,其中须接受治疗的患儿13例,所有患儿经过2-6个月的治疗和随诊后均好转。围产因素中,胎龄小、出生体重低、吸氧、输血、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早产儿ROP检出率更高(均P0.05);母体因素中,多胎分娩的早产儿ROP检出率高于单胎分娩的早产儿(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小、出生体重低、吸氧、输血和有ARDS为早产儿ROP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早产儿ROP发病率较高,胎龄小、出生体重低、吸氧、输血和有ARDS是其高危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应给予重视,及早发现ROP并规范治疗,以降低早产儿ROP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胎龄早产儿早期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我院出生的新生儿39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胎龄的不同分为早期早产儿组(胎龄27~31周)78例、中期早产儿组(胎龄32~33周)102例、晚期早产儿组(胎龄34~36周)116例以及足月新生儿组(胎龄37~42周)96例。四组新生儿出生后2h内抽取静脉血检测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并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新生儿胎龄与上述各项凝血指标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早期早产儿组、中期早产儿组、晚期早产儿组、足月新生儿组的出生体重以及胎龄呈逐渐上升趋势,不同组别新生儿的出生体重以及胎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早产儿组、中期早产儿组、晚期早产儿组、足月新生儿组PT、APTT均呈逐渐下降趋势,FIB呈逐渐上升趋势,不同组别新生儿PT、APTT、FI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新生儿胎龄与PT、APTT呈负相关(r=-0.567、-0.691,P=0.000、0.000),而新生儿胎龄与FIB水平呈正相关(r=0.623,P=0.000)。结论:不同胎龄早产儿早期凝血功能存在异常变化,新生儿胎龄与PT、APTT均呈负相关关系,与FIB呈正相关关系,临床应予以重视,及时检测其凝血指标,必要时应予以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 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及对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MIF-1)、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于2015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NRDS早产儿141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n=70)和研究组(n=71),对照组给予Bi PAP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PS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血气分析指标、相关血清学指标以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研究组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酸碱度(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HMGB-1、MIF-1、BMP-7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S联合Bi PAP治疗NRDS早产儿,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指标、血气分析指标以及血清HMGB-1、MIF-1、BMP-7水平,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集体语言训练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语言发育迟缓患儿发育水平、言语功能及神经中枢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信封抽签法将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2月到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90例语言发育迟缓患儿分为对照组(n=45,常规语言训练联合tDCS)和研究组(n=45,集体语言训练联合tDCS)。对比两组疗效、发育水平、言语功能、神经中枢营养因子及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两组干预后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复述、听理解、口头表达、出声读、抄写、阅读、描写、听写以及计算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3(NT-3)较干预前升高(P<0.05)。两组干预后血清BDNF、NGF、GDNF、NT-3组间对比未见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角色功能评分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体语言训练联合tDCS干预语言发育迟缓患儿,可改善言语功能和神经功能,提高其发育水平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