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倩茹  陈彬  谢花林 《生态学报》2025,45(8):3716-3732
在梳理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技术逻辑、现实逻辑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资源要素-产品类型-核心机制-实现方式-目标导向\"的逻辑思路,提出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心机制,主要包括以海洋物质供给产品为主的价值增值机制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求,以海洋调节服务产品为主的价值补偿机制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以海洋文化服务产品为主的价值创造机制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结合国内外实践案例,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主要分为5大类18小类,其中海洋生态产品溢价模式包括海洋品牌价值溢价、海洋集约规模溢价,海洋生态补赔偿模式包括海洋保护修复、海洋生态补偿、海洋转移支付、海洋损害赔偿,海洋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模式包括海洋绿色养殖业、海洋绿色工业、海洋生态旅游、海洋生态康养,海洋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模式包括海域使用权交易、海洋排污权交易、海洋碳汇交易、海洋水权交易,海洋生态资源权益融资模式包括海洋绿色信贷、海洋绿色债券、海洋绿色基金、海洋绿色保险。  相似文献   

2.
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我国粮食安全、生态保护、重要战略布局意义重大.本研究梳理了农业生产系统和农业生态产品(农产品、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与负服务)的概念与边界,基于能值分析构建了农业生产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核算方法体系,核算了我国单位面积典型农产品生态系统服务与负服务,并进一步提出分类化的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1)已经通过...  相似文献   

3.
张丽佳  周妍 《生态学报》2021,41(19):7893-7899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是中国在新发展阶段辩证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创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呼应,其路径的探索是生态文明理念落地的关键。2021年《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的出台推动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价值评价机制、经营开发机制、补偿机制、价值实现保障机制和价值实现推进机制。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探索初具规模,但是学界关于生态产品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共识,相应的学理基础研究相对迟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与路径还不清晰。从界定生态产品概念、加强学理基础研究出发,梳理了政府主导、市场主导、通过制度设计促进全社会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探索及存在问题与障碍。政府主导面临财政资金缺口大、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不高、\"公地悲剧\"愈演愈烈等经济、社会风险;市场主导面临法律法规或强制性政策缺位、市场活跃度不高、市场建立与交易规则不明确或市场监管失灵等问题;社会参与面临法规政策或制度设计不完善、吸引市场主体参与的激励措施不够、政府与市场合力发挥不够或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持续深化落实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将用途管制制度拓展到整个国土空间、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技术、工具保障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深入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研究和价值核算研究等建议。研究为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实践发展和助推相关标准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解决环境外部性、保护生态系统功能和完整性的重要机制。基于已有研究和试点案例,对生态产品的狭义及广义概念进行了界定;鉴于资金充足程度对试点项目的重要性,按照资金来源,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分为公众付费、公益组织付费、政府付费以及多元付费,且对其特点、适用范围、优点及局限进行对比分析,为筹集资金、落实受益者付费原则提供技术支撑;按照问题描述、识别生态产品/受益方(买方)/供给方(卖方)、交易条件、价值交易机制、监测与成效分析框架对试点案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理及路径进行剖析,提出选择适当的价值实现工具,并强化监测指标的选取及成效分析,以提升资金效率和生态保护效益。  相似文献   

5.
李怡  柯杰升 《生态学报》2024,44(24):11375-11386
在我国自然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背景下, 占陆域国土面积18%的保护地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旨在将高水平保护的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以解决保护地农村农民面临的共富挑战。从解析生态价值转化衔接保护政策与农民福利的作用机理出发, 为发展生态产业、形成保护地内生发展动力和利益导向的保护机制提供理论支持。聚焦生态价值转化实践, 从产业发展视角构造评价指标并测度价值实现水平。以大熊猫栖息地分布区域为对象, 基于2058个县级面板数据开展价值转化促进共同富裕的因果检验。结果显示, 相比设立国家级保护区的县域, 被纳入国家公园的县域有更高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水平, 价值实现更显著地提升了农民收入, 弥合了城乡差距, 其共富效应随地方财政支出和农村就业的增加而不断增强, 且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文化表现出差异化的影响。研究提炼了以生态价值转化推动“保护促发展”和“发展促保护”的逻辑链, 提出引导消费者“走进来”和生态产品“走出去”相结合的价值实现路径, 为新时期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供需对接难、交易成本较高、质量溯源机制欠缺、产品同质化等诸多现实困境,而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推进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造了新机遇。从数字技术视角首次探讨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逻辑及路径,对完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研究发现:(1)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关键在于打通转化通道,构建“监测评价-资源开发-市场经营-支持保障”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链条机制,进而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来解决“森林生态资源变森林生态产品”、“森林生态产品变森林生态商品”两大核心问题。(2)数字技术赋能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逻辑体现于:数字技术赋能产品四个基本环节,为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新动能新活力;数字技术赋能生态产业化经营,提升产品价值增值空间;数字技术赋能产品市场主体行为,激发更强“长尾效应”;数字技术赋能产品市场交易信息,降低信息摩擦;数字技术赋能产品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成本。(3)数字技术赋能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即利用数字技术做好森林生态产品权属登记和信息普查、森林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数字化、搭建森林生态产品数字经济平台和市场交易平台、数字技术强化森林...  相似文献   

7.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指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开发利用生态产品,将其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过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包含了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市场和技术机制。生态产品通过各种途径实现的经济价值总和称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量与生态产品总值(GEP)的比值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率。评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率是评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状况的基础,是评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否有效运转的重要前提。提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率的概念和核算方法,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在核算GEP的基础上,评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量与实现率来分析丽水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状况、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率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丽水市2019年GEP为4110.21亿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量为1017.49亿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率为24.76%。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主要有市场交易和政府补偿两种模式。市场交易模式贡献了95.84%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量,是目前丽水市最有效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但存在价值实现效率不均衡、对于缺乏市场或是市场机制不成熟的生态产品不适用等问题。政府补偿模式贡...  相似文献   

8.
李宇亮  伊然  王梓浩  王骏博  高宇  陈克亮 《生态学报》2024,44(19):8914-8921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研究,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梳理总结了现阶段生态产品概念定义、产品目录、价值理论、价值评估与核算、价值实现路径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其中,概念定义方面的问题包括人类劳动是否是生态产品必需的生产要素、“生态产品”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概念界限不清晰等;产品目录方面的问题包括生态产品分类标准选择不当、终端产品和中间产品混淆、生态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难以区分等;价值理论方面的问题包括生态产品价值来源不明、价值构成不清等;价值评估与核算方面的问题包括生态产品价值重复计算、存量价值和流量价值不分、假想市场技术存在局限性、价格形成机制还需完善等;价值实现路径方面的问题包括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持续性、系统性认识不足以及对产业生态化路径的研究不够等。针对这些问题,根据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分别提出对策建议,以此进一步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基础,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9.
李灿  马童宇 《生态学报》2025,45(11):5297-5309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推进农村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实践证明,农村生态产品价值能否实现与主导者的引领作用关联度很大,因此如何根据村集体的环境与条件选择适配的主导者模式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主导者异质性选取三个典型案例进行验证分析与比较,探索差异化模式的特征与适配条件。研究发现,主导者定位对乡村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村域间资源特性、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等基础条件存在差异,在实践中形成了村集体主导、社会资本主导、国有资本主导三种模式;不同的主导者有着不同的利益导向和治理方式,最终都可以引导实现乡村生态产品价值,而其基本前提是模式适配。研究拓展了乡村生态产品研究的边界,为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以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0.
李致远  谢花林 《生态学报》2024,44(12):5351-5366
基于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进程和实践经验,解析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技术逻辑,设计以政府主导的森林资源资产化、市场主导的森林资产资本化机制和政府与市场交叉的价值反馈机制,衔接关键要素的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核心机制。从实践案例提炼出我国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型--生态产业化经营模式、绿色金融模式、生态指标交易模式和林下经济模式,其中生态产业化经营模式包括森林资源流转、林业产业多元化发展和生态产业化;绿色金融模式包括生态运营中心模式和股权合作型生态修复;生态指标交易模式主要是森林碳汇交易;林下经济模式的核心做法是林业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最后聚焦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三大关键环节:\"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提出建立森林生态运营中心、采取金融资本化运营和实施森林资源生态产品分类经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冬青  张明雪  侯玲玲 《生态学报》2024,44(7):2826-2836
因地制宜选择实现模式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举措。利用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推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文本词频数据,采用随机森林分析方法,从自然资本、生态服务和参与主体三个角度,实证总结了不同价值实现模式的应用场景及其运行机制。研究表明:生态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是用于农地自然资本,通过市场手段激励农户等经营主体参与,提升农地供给生态产品的功能。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模式主要是用于林地自然资本,通过生态权益交易,协调公共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利益,以保护森林的调节服务功能。生态补偿模式主要是用于水域自然资本,通过建立受益者和保护者之间的补偿机制,提升水域的调节和供给服务功能。生态修复及价值提升模式主要是用于废弃工矿用地自然资本,通过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联合开展修复整治,提升废弃工矿用地的文化服务和供给功能。研究结果为因地制宜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In pursuit of ecotourism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Ecotourism is expected, by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academics, to grow rapidly over the next 20 years. Much has been written about ecotourism, often with missionary zeal, but there is little consensus about its definition. It is argued here that conservationists and protected area managers should adopt a definition of ecotourism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maintenance of biodiversity and an appropriate definition is suggested.Ecotourism is not merely an alternative to mass tourism, nor is it the only alternative. The literature on nature tourism and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industry dates back to the late 1970s. Tourism is now the world's largest industry and it has an increasing impact on protected area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mechanisms, their ecological impacts and our capacity to manage tourism in protected areas lags behind the growth of tourism to protected areas.A rapid growth in nature tourism and tourism to protected areas has coincided with a shift in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wards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ourism is one means available to protected area managers seeking to increase the economic value of a protected area and to offer sustainable opportuniti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local people.This paper argues that potentially conflicting commercial, protected area and development interests all contribute to the emergence of ecotourism and have been doing so for many years. Ecotourism needs to be tightly defined if it is to benefit conservation. Protected area managers should consider how they can take control of nature tourism to the parks they manage and convert it into ecotourism for the benefit of conservation and the livelihoods of local people.  相似文献   

13.
    

Aim

The distribution of marine predators is driven by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their prey; areas preferred by multiple marine predator species should therefore indicate areas of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The Southern Ocean supports large populations of seabirds and marine mammals and is undergoing rapid environmental change. The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of these predators and their environment relies on understanding their distribution and its link with the biophysical environment, as the latter determines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prey. We addressed this issue using tracking data from 14 species of marine predators to identify important habitat.

Location

Indian Ocean sector of the Southern Ocean.

Methods

We used tracking data from 538 tag deployments made over a decade at the Subantarctic Prince Edward Islands. For each real track, we simulated a set of pseudo‐tracks that allowed a presence‐availability habitat modelling approach that estimates an animal's habitat preference. Using model ensembles of boosted regression trees and random forests, we modelled these tracks as a response to a set of 17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We combined the resulting species‐specific models to evaluate areas of mean importance.

Results

Real tracking locations covered 39.75 million km2, up to 7,813 km from the Prince Edward Islands. Areas of high mean importance were located broadly from the Subtropical Zone to the Polar Frontal Zone in summer and from the Subantarctic to Antarctic Zones in winter. Areas of high mean importance were best predicted by factors including wind spe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depth and current speed.

Main conclusions

The models and predictions developed here identify important habitat of marine predators around the Prince Edward Islands and can support the large‐scal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ubantarctic ecosystems and the marine predators they sustain. The results also form the basis of future efforts to predict the consequence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相似文献   

14.
王晓圆  谭荣 《生态学报》2024,44(14):6130-614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命题,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治理体系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各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践已经表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治理具有复杂性,根据治理对象社会经济属性一一匹配治理模式,在政府与市场之间线性地寻求治理方案的传统治理逻辑已经无法有效应对其复杂性。以复杂系统视角重新审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治理,深刻把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治理体系的复杂结构,才是应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治理复杂性的治理之道。基于此,以丽水为案例,引入行动情景网络分析方法,通过识别丽水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治理体系建设的两个演进阶段,定性分析了一个完善、有效、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治理体系的复杂结构。结果表明: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治理体系建设经历了以生态产品数量质量提升为前提、生态产业化为重点到以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为切入点、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为重心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治理转型,两阶段的关键行动者均为丽水政府,但政府治理方式发生了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转变,更多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参与其中、制度规则不断完善、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经济价值得到显化。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地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元化路径和政策制度体系,对当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发布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政策文本展开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为后续相关政策配置与优化提供参考。通过选取2019年-2022年8月间36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构建政策工具-政策目标二维分析框架,借助质性分析工具Nvivo12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政策文件以通知和实施方案为主;政策工具覆盖较为全面,但内部存在分配不太协调的现象。政策目标维度中生态环境优美化受关注度较高,而生态产业高效化较少。工具-目标配置上,存在多对多的关系,不同政策目标对应的政策工具也存在差异。为进一步优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供给,从政策工具上应以战略、具体规划为重点,平衡政策工具内部结构比例;从政策目标上应强调从金融和技术方面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同时,也需要加强法规管制力度,推出更专业化和可操作性的具体举措,因地制宜凸显区域化特色和差异,真正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落到实处,确保成果看得见摸得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